有 11 筆資料符合您搜尋的條件
- 2006-05-19, 00:32
-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 主題: 當務之急--祛除薩迦耶見
- 回覆: 7
- 觀看: 10807
Re: 當務之急--祛除薩迦耶見
作者這種解釋不知道是根據什麼? 薩迦耶的巴利文是sakkaya,無論根據語言學或是經論文本都沒有這樣的解釋。 就語源而說,巴利文sakkaya對應的梵文有二說:一說是satkaya,另一說是savkaya。二者的意義不同。 部分當代華文學者的著作,沒有任何引據論證就直說薩迦耶見就是我見,或我執,這種說法無論是治學方法或義理而言,都是有問題的。 Would like to know how do you render sakkaya? According to Venerabke Bhikkhu Bodhi and Venerable Bhikkhu Nanamoli, sakkaya is ...
- 2006-05-19, 00:28
-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 主題: 當務之急--祛除薩迦耶見
- 回覆: 7
- 觀看: 10807
- 2006-05-19, 00:23
-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 主題: 當務之急--祛除薩迦耶見
- 回覆: 7
- 觀看: 10807
見中部63經potato 寫:請問 anatta法友,佛陀說的這兩段話,原文在哪部經裡?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canon/su ... 3-tb0.html
或中阿含221箭喻經
如果閱讀Bhikkhu Thanissaro許多有關禪那的文章,例如前面提過的One tool among many(儘管個人覺得它確實帶有強烈偏好,但仍大力推荐這文章,它是說明samatha和vipassana如何緊密地一同發展更深的定——jhana的文章),便知道他是用tranquility來描述jhana的,而不是用concentration。這跟他本身的禪修取向有關的。 我知道有一些西方禪修者不同意清淨道論的修習摸式,其中一點就是對進入禪那(初禪及以上的三摩地境界)的方法。看來漢傳佛教受清淨道論影響頗深,傾向把定看作是一種高度的精神集中。這沒有錯,但有一些修習者卻發覺這種摸式可能引起一...
第四種狀況所說的 “仔細觀照法而使不安定得到調伏,他的心靈彼時將會增長平穩,安定,心一境性(unified and concentrated)“ 你是依據什麼而說 這種頗強的定力 與禪那不同(未達到禪那?) :roll: 如果我們把四種情況一同看那就清楚了。 每一種摸式都先說出開始時的情況,然後是後來的結果。 先看前三種情況: 一、先達到平靜(tranquility--Jhana的其中一個英語譯法,而該經文的譯者Bhikkhu Thanissaro本人是用tranquility來翻譯Jhana的),然後觀照產生 二、先有觀照,然後平靜產生 三、兩者並時發展 來到第四種情況,首先,這裡並沒有特...
似乎,不少人誤以為禪那是外道的禪定。但看看南傳經藏的話,會發現禪那(jhana)是一個普遍出現的字眼,而在南傳佛教裡,它就是初禪至四禪。 有一派禪修者指出,跟據經藏,佛陀並沒有教一套把止觀分開的禪法。相反,他在多部經中都明確地叫弟子培育最高的禪那。而這一派禪修者,亦不跟從論藏(如:清淨道論〉的講法。他們發現,在培育定的同時,必需要有理解。而禪那就是同時具有平靜和觀察(了解)的結果。他們不認同論藏的講法,把觀當做一種分別的禪法,他們說在經中佛陀並沒有提到有一種叫做觀的禪法,而當觀、或洞見這個字出現在經文時,實在是指一種結果而不是一種禪法。Bhikkhu Thanissaro的One tool a...
在經藏中有很多經文都有提及禪那。carnation 寫:不是很清楚你說得禪那和純觀行分別指的是什麼?Padma 寫:增支部這部經已經有頗清楚的答案了,大家自行分析吧: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canon/su ... 4-170.html
佛陀一直重複說的“正定“是指四禪定
禪那就是jhana,在經藏中,jhana就是初禪至四禪定。
有看過上面提到的經文嗎?carnation 寫:由經典可知,初禪..到第四禪的練習和培育是必需的。這也是八正道中“正定“的內容。
看來,正見的建立比禪那的練習還要重要;不然,外到精通禪那的也很多阿!!
- 2005-08-14, 02:46
-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 主題: 四念處的實際運作--看的那一刻
- 回覆: 23
- 觀看: 27083
在理論上說來是容易的,眼睛接觸外境產生眼識。但實際過程卻是極快速的,於是跟隨不同方法的禪修者之間最常談論的,是到底禪那是否絕對必需和所謂純觀行的路線是否可以。 關於禪那和證果之間的關係,禪修者之間一直存在不少爭論。我想,增支部這部經已經有頗清楚的答案了,大家自行分析吧: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canon/sutta/anguttara/an04-170.html 有趣的是,Bhikkhu Thanissaro談這部經時祇談前三種解脫路線,似乎是有意不提第四種的。如有興趣,可參考這裡的討論: http://www.dhammastudy.com/q&a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