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14 筆資料符合您搜尋的條件
然而,賢友,我並非不以經典的定義為依歸,因為經典中確實曾在無餘涅槃的場合下,這樣用「寂滅」一詞: 尊者陀驃摩羅子於佛前取般涅槃——「即於空中內身出火,還自焚其身,取無餘涅槃,消盡寂滅」(雜阿含1076經)” 經典本來就沒有把寂滅限於阿羅漢生前或死後,此經說法沒有錯,說阿羅漢等待寂滅那就錯了。因為阿羅漢的寂滅跟他們是生是死無關,都已經寂滅了還需要等待麼? 比丘!彼何所滅?謂有餘苦,彼若滅、止、清涼、息、沒,所謂一切取滅、愛盡、無欲、寂滅、涅槃。」--雜阿含經(293) 賢友,說實話,這篇帖子下來,對於您的指教,我漸漸感覺頭腦愚鈍,不知如何正確理解您所理解和要表達的。 但是,站在賢友的角度上,能...
比丘們啊!這個身體既不是 賢友的 ,也不是別人的。比丘們啊!它是舊業(Purāṇamidaṃ kammaṃ ),應被看做為是:被造成的、思所生成的、可感受的。 訂正: 比丘們啊!這個身體既不是 你們的 ,也不是別人的。比丘們啊!它是舊業(Purāṇamidaṃ kammaṃ ),應被看做為是:被造成的、思所生成的、可感受的。 法友這一段話,是否與雜阿含260經內容相似? 雜阿含260經說「...........五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為滅。................」 那麼,法友所說的舊業就是五取蘊囉? 如果是這樣子 ,若依法友所說「舊業要到此生終了才能...
討論佛法時,佛法中的重要名詞意義都是以經典的定義為依歸。雖然你寂滅的「另外一種意義」可以讓你先前的文章「說得通」,但這樣的意義也同時讓經文「說不通」了,這樣好嗎? 賢友,如果有人【討論佛法時,佛法中的重要名詞意義都是以經典的定義為依歸】,那麼,我讚歎那個人的如法、如理,並且喜悅那個人沒有誹謗我們的大師。 為什麼呢? 佛陀非但是那位如法如理者的大師,佛陀也是我尊敬、敬愛的大師。 以這樣的緣故,我讚歎、喜悅以大師之經典的定義為依歸。 在這裏,請賢友瞭解: 如果僅僅是【「另外一種意義」可以讓先前的文章「說得通」】, 那麼,賢友,這樣的做法我不讚歎,不隨喜。 為什麼呢? 緣於僅僅為了「說得通」的目的...
你可以從這個角度得出阿羅漢活著沒有「寂滅」嗎?我們就仔細來看你提出的資料。 一、已善调伏者,等候死的时间。這句話中的等候死不等於等候寂滅,除非你的寂滅等於死,事實上寂滅也不可能是死的意思。 二、他等待着般涅槃的时间。證得涅槃的阿羅漢死了叫做般涅槃,但涅槃早已證得,不是等到死了才證,寂滅在生前就伴隨著涅槃而來。 所以根本沒有【必定、必然、無論如何一定會】寂滅的問題,因為阿羅漢活著的時候就已經寂滅,不是嗎? 【你可以從這個角度得出阿羅漢活著沒有「寂滅」嗎?】 賢友,您這樣解讀,並非我的觀點。 我不曾持有這樣的觀點——亦即“阿羅漢活著沒有「寂滅」。” 賢友,寂滅的意義涉及很廣。 我在上文提到的寂滅...
仁兄! 小弟想請教您: ─ 「緣起法」,您認為這一生就只緣這一次嗎? ─ 人這一生,時時處於無明之中,前一刻、這一刻、下一刻,........而不同的時刻,相同的無明,緣起不同的行來,緊接著,不同的時刻生起的行,再緣起不同的識,有時是眼識,有時是耳識,.......,.....................。 所以,「緣起法」,這一生不只緣這一次!它,不只是過去完成式!還是現在進行式呢!更是未來進行式。緣起甚深甚深! 至於,仁兄所說的第2點 ─「 2) 今生的這個身體存在(舊業所造)必然導致:在“六入”的基礎上,會升起六識。 凡夫是如此,未死的解脫者也是如此。 」 →要知,「舊業所造」,包...
舉個例: 中秋營火燒烤,結束時,長者要壯者熄掉營火再走,壯者說:我只要不再添加薪柴,營火自然熄滅,所以營火我已熄滅。 ─火有熄嗎? ─就算尚有餘燼,火還是未熄! ─此時能稱「火已熄者」嗎 ? ─不再添加薪柴,營火於未來時會自然熄滅,這應是指證初果、二果、三果者而言,「未來時」就是指要經歷的歲月而言,及至四果,火已熄! 修行中的「愛火」、「喜火」、「貪火」是存於內心中,看不到的,鈍者從事後循跡得知,中者從剛升起的念頭得知,利者從心中的細微變化處得知。 已熄,知已熄,自證知! 尚有餘火,是未熄!旁人都會感覺到。 『 涅槃 』─能分「有餘」和「無餘」嗎? 賢友與我說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1)我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