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9 筆資料符合您搜尋的條件

wanderer
2015-06-06, 21:50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倡印新版《史念原始佛法》
回覆: 95
觀看: 105261

本文刪除。
原因:發言品質過低。

若是再繼續發同樣文章,帳號將停權。
wanderer
2015-04-22, 10:43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倡印新版《史念原始佛法》
回覆: 95
觀看: 105261

很多事情都有所謂的前提 在前提已經不具備的情況下 違背前提的條目就顯得毫不重要了 甚至是多餘的了 如果正法是一種真理的學習而不是盲目信仰 那一個人學法最重要的就是邏輯 也就是說任何主張與行為都要先符合邏輯 否則就失去了真實的意義 淪落於盲目的信仰 我們就來看看持守戒律這件事情所謂的前提 前提是: 假如在現今的世界上 假設佛陀宣說教導的正法義還在流傳 就如同當初集結時一般 那戒律的嚴格維持就非常非常重要 因為出家人嚴守戒律能使正法久住 比如二指淨的戒律放寬等同縱放口腹之欲 在正法住世的前提下 批判不守戒的出家比丘 維護戒律嚴格的主張與行為 這是非常殊勝的善行與正行 因為這樣的主張與行為有其真實的...
wanderer
2014-10-17, 11:50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求文中提及的“禪定狀態的定量和定性檢測工作”的具體實驗過程及
回覆: 4
觀看: 8862

基本上來說這只是一種屬於外道的結果論 若只單純討論禪定 就可以發現禪定是佛陀與外道都各有主張的一種修行工具 佛陀對於禪定的主張是強調修戒能成就禪定 且修止成觀,修觀成止 因此佛陀的教法中禪定是離不開戒與慧的 外道則不是這樣主張的 就算腦波的檢測可以認定進入禪定的狀態 也無法確認達成的行者是屬於何者 也就是說這樣的檢測 並不能表示出行者是依照佛陀的教法去修行 甚至因為檢測方式的關係 因此注重於達成的腦波效果與成果 反而會使學人偏向於利用外道的方式來達成禪定狀態的腦波 因為外道的方式是較為直接的 這樣就更是使行者偏離佛陀通往解脫的正確教導 因此這樣的方法不值得推廣 佛陀的八正道是從正見開始最後才到...
wanderer
2014-04-16, 20:43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如何正觀五蘊?
回覆: 24
觀看: 32393

你覺得沒什麼錯誤不代表沒有錯誤,要把兩個概念(四念處是七覺支的基礎與修四念處能滿足七覺支)混為一談那是你們的問題。至於這對修行有沒有意義,這也不用問了,經文都沒看懂要修什麼? 簡單說個問題吧,若是四念處是七覺支的基礎,那麼四念處跟念覺支差別在哪?四念處為什麼在念覺支面前忽然變成「基礎」了?如果是這樣,那念覺支是比四念處「高級」在哪裡? 所以我在之前的那討論串中才一再強調 法友如你這樣 經常犯了一個嚴重的學法上的基礎錯誤 就是把佛陀說的一篇篇法義 硬要經過文字堆砌成一個結構完整的學說 我已經一再的強調過了 這種期待與看法是錯誤的 佛陀所說的法無論是說法的背景還是學法的特性從來都不是那樣 你卻強...
wanderer
2014-04-10, 19:03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如何正觀五蘊?
回覆: 24
觀看: 32393

再多說一些修行上的指導好了
修行不論是修念處還是禪定還是觀察五蘊
內心不能太過緊繃
內心緊繃是一種心理上的不健康
會造成自己修行上的重大阻礙
這裡的某些版主好像把這裡當成戰場了
這裡到底有沒有這麼可怕與悲慘呀
修行所需要的內心是柔和的
佛陀所教導的教法是初善,中善,後善
善心的特徵就是一種柔和的心態
心情上過度的緊繃甚至影響到思想與人格
對於修行來說這是非常糟糕的情況
佛陀說的精進也不是指以緊繃的方式來修行
佛陀就舉例過
過度的緊繃與過度的放逸
就像琴弦的過緊與過鬆
是彈不出美妙的聲音的
(這譬喻耳熟能詳不用貼經文了吧)
wanderer
2014-04-10, 18:49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如何正觀五蘊?
回覆: 24
觀看: 32393

所以你的意思是你還是拿不出經典依據來解釋「四念住是七覺支的基礎」嗎? :roll: 我道羽生是誰?還說我跟他一樣?我是我,羽生是羽生 順你的話來說 你得要提出個證據 我哪裡跟他一樣了? 這樣是對我與他的詆毀歐 你這樣有沒有犯版規呀 至於四念住是七覺支的基礎 經文並不難找 有必要吵成這樣嗎? 雜阿含經二八一 ...... 佛告縈髮目揵連。有四念處。修習多修習。能令七覺分滿足 ...... 云何修四念處。得七覺分滿足。目揵連比丘。如是順身身觀住。彼順身身觀住時。攝念安住不忘。爾時。方便修習念覺分。方便修習念覺分已。得念覺分滿足。於彼心念選擇於法。覺想思量。爾時。方便修習擇法覺分。方便修習擇法覺分...
wanderer
2014-03-15, 21:47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請問五蘊中的[行]蘊和[識]蘊指的是什麼?
回覆: 16
觀看: 26038

看到大家的問題 我只能再強調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佛陀的教法是緣自覺知的 行道者必須要在學法的過程中不斷的觀察自己的身心 然後獲得自覺知來體證法義 然後調整自己的修行步調與修正對法義的看法與認知 這樣才是正確的學習方式 因為佛陀的教法本就有這樣的特性 以錯誤的方式學習只會導致錯誤的結果 不要拿經典中的A去攻擊經典中的B 然後又拿經典中的C去比較經典中的A 然後又拿DEFG加入這場堆砌文字的混戰中 其實這種作為是沒完沒了的自陷疑惑 佛陀在說法的場景與意義上本來就不是這樣 因為佛陀的教法有淺有深 不同的觀察觀點就會產生不同的描述現象 又針對不同對象也會有不同的說明方式 就好像緊獸喻一樣的情況 佛陀從來...
wanderer
2014-03-13, 19:54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請問五蘊中的[行]蘊和[識]蘊指的是什麼?
回覆: 16
觀看: 26038

1、「行動的意念產生」→是指「緣起法」中的「行支」嗎?還是別的? 行蘊與緣起法的無名緣行,行緣識的行支 在觀察上與涵義上是不同的 行蘊很粗淺,很容易被觀察到 因為觀察到的與行為的起滅相關,不論粗細所聚積的部分都是屬於行蘊。 行支則有較深的意涵 行支是用來解釋隨眠層次的對五取蘊的貪愛 較為深邃難見。 先跳開行來討論"貪與愛" 隨眠層次的貪愛不在緣起十二支當中有所描述 是因為隨眠層次的貪愛只是一種潛勢 所以才說無明緣行 行支是用來描述這種對五蘊的貪愛的潛勢 行支透過識與六入處的互緣運作 緣生出具體有目標性的愛支 因為有目標性 所以才能取呀 不然你很貪愛但不知道愛什麼 那你怎麼伸手去取呢? 不過這樣...
wanderer
2014-03-12, 22:02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請問五蘊中的[行]蘊和[識]蘊指的是什麼?
回覆: 16
觀看: 26038

身心的運作就在當下 透過觀察即能覺知 行蘊是指一連串導致行為與行動的聚集要素 你如果經常觀察自己的身心 就能看到在一個行為的起與滅的過程中 有那些要素被持續展現 這些要素就是行蘊 首先的是要有行動的意念產生 這又有分觀察的程度 如果觀察意念觀察的比較細微 會先看到驅使動力產生的貪的存在 然後貪愛遇到某些因素的促發而產生行動力 接著行動力會驅使身心展現出某些行為 這些要素就稱為行蘊 當你認為是自己想要做什麼 那就是沒觀察到行蘊的真相 而誤以為是我在行(行為是由自我所主導驅策的) 識蘊則是導致識別認知的聚集要素 人類能夠識別認知分辨各種事物 自然也有相關的要素 以眼識來說 最初是眼睛感官的接觸外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