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20 筆資料符合您搜尋的條件

thljcl58
2024-08-01, 23:28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請教雜阿含經
回覆: 36
觀看: 32058

Re: 請教雜阿含經

一般來説,依據巴利語正典的四部《阿含經》,無明通常指不如實知“四聖諦”。 而“四聖諦”在《相應部》中有多種描述形式,但意義都可被視作等同。 其中一種描述形式是:苦、苦的集起、苦的滅除及離苦之道。 苦的集起和苦的滅除兩者相互關聯,即是緣起緣滅,見緣起便見緣滅,故一般只説緣起。 而“正見”的生起將使弟子入流,擁有了通向涅槃的道路,必定會朝向涅槃,因聖弟子如實知見緣起之故。 離苦之道一般指“八正道”,因“八正道”的各個因素相互關聯,但介紹具體修習方法時,專指“四念住”或“正念”。 當聖弟子有了正見,便可修習正念。 當聖弟子回憶、思考、分析法時,便住於正念。 依緣而生的就是緣起法,爲無常、苦、非我、非...
thljcl58
2024-07-25, 14:44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回覆: 147
觀看: 162700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在《相應部》的《六處書》中許多經都提到,在意識到色之後,樂或苦或不苦不樂生起,衆生未有保持正念,隨緣生起貪欲、嗔恨或無明。 而聖弟子如能保持正念,體察感受的生起,並體察由此誕生的貪欲、嗔恨或無明,彼時聖弟子作如是想:此感受隨緣生起、消失,并且是無常的,必定會消失的。 他作如是想,知其不可追,則貪欲減弱,以致消除。 事實上,這思考的還不僅如此,隨著思考時間的長短,或精力的强弱,還可更深入地回憶起緣起,分析緣起的整個複雜的相互關係過程,彼時觀“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觀諸隨緣生起的爲“緣起法”,緣起法是無常、苦、非我,非我所擁有,亦不能於緣起法外另尋自我。 這思考伴隨著體察受的生起和消失不斷地進...
thljcl58
2024-07-24, 23:50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回覆: 147
觀看: 162700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直接修習“正念”並不容易,甚至不能認爲它相對於禪那或“止”的修習更易上手。 “正念”達致的“定”甚至不能與由“止”的修習達致的“定”做類比。 不要認爲“禪那”難以證得,因此“觀”可做替代,事實上,純粹的“觀”而致的“定”對大多數弟子而言更加困難。 而即便未證得初禪,修習四梵住之一也可作爲“止”的修習方式,用來幫助修習“正念”。 所有“止”的修習的共同特徵是離“不善法”,具體而言是透過專注於一處來避免由接觸而產生五蓋,其中包括了五欲。 比如,慈梵住就是將心專注在希望衆生得利益,而離嗔恨 ,以致離其他不善法。 而“正念”的修習方式則不同,不僅不是這麽做,而需要在體察緣起法的生起、消滅時,同時回憶和...
thljcl58
2024-07-23, 14:59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回覆: 147
觀看: 162700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實際上,“刹那定”的真正含義是什麽,或者是否真的存在對於解脫之道的討論毫無意義。 由“正念”而生“正定”,這是毫無疑問的,而沒有“正念”則沒有“正定”。 那麽,“正念”是否必然會導致“正定”的產生? 答案是肯定的,經典給予了正面的回復,即“正定”的直接原因就是“正念”,同時“正念”的修習導致七覺支的圓滿,而其中之一就是“定”。 這兩種解釋對直接説明了修習“正念”會圓滿“正定”。 問題是,修習“止”本身是在修習“正念”嗎? 顯然不一定,因爲它們的修習不需要正見作爲前提。 更重要的是,“正念”的修習過程包括了對“法”的回憶,也就是在觀緣起法時,特別是“受”的緣起緣滅,同時回憶和思考“法”,即緣起法...
thljcl58
2024-07-22, 10:57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在觀呼吸時,覺察到不善的念頭,該如何處理?
回覆: 17
觀看: 8068

Re: 在觀呼吸時,覺察到不善的念頭,該如何處理?

“呼吸念”或“安般念”被視作可以導向涅槃的方法,其根本原因在於它是可以用來修習“正念”或“四念住”的方法之一,然而,住於“正念”並不依賴於“呼吸念”,也就是說,即使不采用“呼吸念”,也可住於“正念”之中。 《長部》和《中部》都有類似的經,其中《長部》的較長,其中就有提到修習“正念”的一些可能的步驟,在被提及的方法之中,包括了“呼吸念”,這並不意味著“正念”的修習是需要遵照某種特定的步驟,反過來,經可被解釋爲這些步驟可以導向“正念”,不是離開了這些步驟,就無法導向“正念”了。 有法友提出了很好的問題 ,似乎某些步驟的理念相互衝突,這其實就是“止”和“觀”的區別,具體而言 ,就是修“止”並不一定導...
thljcl58
2024-07-21, 15:29
版面: 留言板
主題: 呼吸與身(根)觸(塵)
回覆: 32
觀看: 26825

Re: 呼吸與身(根)觸(塵)

建議有興趣購買英語翻譯的朋友購買四部《尼柯耶》(Nikayas)。 其中,《長部》被稱作"Long Discourses"。 《中部》被稱作"Middle Length Discourses"。 《相應部》被稱作"Connected Discourses"。 《增支部》被稱作"Numerical Discourses"。 經的分類是由上座部安排,但經并非由上座部獨有,而是早期佛教共有,這點在與漢翻《阿含經》對比後學者得出的結論。 其他部派有不同的分類,但經是共有的,因此源自不同部派的漢翻《阿含經》有重複的經文。 相對於保持了原文,即巴利語,的巴利文正典中經藏的四大部,漢譯版本的《阿含經》錯漏比...
thljcl58
2024-07-21, 00:36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回覆: 147
觀看: 162700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另外,經中有時也將“解脫”一詞表示某種特定的狀態 ,並不是指擺脫生死輪回。 比如,由“慈”的“止”或初禪的“止”或任何其他的“止”,使“嗔恨”和 “五欲”消除,經中把這種修行障礙的暫時消除稱作“解脫”,但不是指擺脫了輪回。 因爲,在這種用法中,顯然修習“慈”梵住,不一定會帶來生死解脫,甚至不需要依靠“正見”。 在處於“慈”梵住中時,由於心被“慈”所填滿,故“嗔恨”之心無法生起,繼而減少修行上的障礙,但是,這種狀態是因緣而起,因緣而滅的,這意味著當人離開了“止”,“嗔恨”之心也因緣而起,而只有三果聖者和阿羅漢才徹底斷除了“嗔恨”結。 即便是暫時使其消退或不生,佛也是有教導弟子這樣修習,因爲這些負...
thljcl58
2024-07-21, 00:11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回覆: 147
觀看: 162700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離貪欲者心解脫”,這句話可從“束縛”來理解,斷除了束縛,就能得到解脫。 當衆生有貪欲,就會對貪欲的對象,即六塵,有貪欲時就有執著,故六塵也是執著的對象,對彼無法捨棄,而使因緣不斷流轉,使“此有故彼有”,故無法解脫,苦難不止,而生死繼續流轉。 漢語經常用“禪定”這詞,但嚴格意義上,禪是“禪那”的簡稱,“定”在佛法中可指由“止”或“觀”帶來的心的專注,而非佛弟子只知道由“止”帶來的“定”,而不知由“觀”帶來的“止”和“定”,因此不能將“禪那”和“定”混爲一談。 單單是討論“止”,嚴格意義上,只有“四禪”,作爲“色界定”,可被稱作“禪那”,而更進一步的“無色界定”,經中不把它們稱作禪那。 再者,經...
thljcl58
2024-07-20, 18:37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回覆: 147
觀看: 162700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mindfulness"對應的漢語翻譯是“念”、“正念”、或“有念”等,雖不是“定”,即Concentration。 但是,經明確把八正道中“正念”和“正定”看作一個整體,即定的集合(Aggregate of Concentration)。 另外,“正念”導向正定,這在經中有明文記載。 此外,也有另一方式的解釋,就是“四念處”,即正念,導致七覺支。 七覺支就是指七個覺悟的因素,英語翻譯是Seven Factors of Englightement,因爲它會導向完全的覺悟,即阿羅漢果。 而七覺支之一是“定”,這也是另一方式來表達“正念”導致“正定”。 在修習正念之時,能區別各種緣起法及緣起,並...
thljcl58
2024-07-20, 17:50
版面: 留言板
主題: 呼吸與身(根)觸(塵)
回覆: 32
觀看: 26825

Re: 呼吸與身(根)觸(塵)

由於我個人的學習背景,我能夠以漢語和英語表達佛法,我在遵照建議,將部分經文放在論壇之時,已自行判斷該漢語翻譯是否影響我對英語翻譯的理解,但我發現並沒有,因此我就采用了漢語翻譯的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