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4 筆資料符合您搜尋的條件

cocoro
2024-06-26, 18:08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帕奧禪法 VS. 安般念的真相
回覆: 26
觀看: 46584

Re: 帕奧禪法 VS. 安般念的真相

天地良心 寫:
2024-06-26, 12:17

很多人對於修四念處有所誤解
修四念處 並不是要 心念一直住於身.受.心.法

遠離身.受.心.法,即是【心無所依,無所住】
所以 達成【心無所依,無所住】, 才是修四念處的真正目的,

所以我的結論是:
如果有其他方法能達到【心無所依, 無所住, 不執取世間物】,其實並不一定要修四念處
(1)每個人狀況不同,修解脫道時本來就要根據自身狀況"擇法"修行。

(2)一般人是說:修四念處,可以趣向解脫。而你:趣向解脫,是修四念出的目的。兩者所指意思根本無異,不曉得你再重複一次的意義在哪?
cocoro
2024-06-08, 18:43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帕奧禪法 VS. 安般念的真相
回覆: 26
觀看: 46584

Re: 帕奧禪法 VS. 安般念的真相

關於入出息念,法友提到北傳與南傳的先長呼吸還是先短呼吸的問題,讓我們先看看南北傳經文如何敘述: 北傳雜阿含: 雜阿含810經 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若長、若短 雜阿含803經 念於內息,繫念善學;念於外息,繫念善學:息長……。息短……。 中阿含81經/98經,關於入出息念的部分: 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長即知入息長,出息長即知出息長,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學一切身息入 而南傳相應部與中部經文都是: 他只具念地吸氣、只具念地呼氣:當吸氣長時,知道:『我吸氣長。』或當呼氣長時,知道:『我呼氣長。』或當吸氣短時,知道:『我吸氣短。』或當呼...
cocoro
2024-06-06, 00:48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帕奧禪法 VS. 安般念的真相
回覆: 26
觀看: 46584

Re: 帕奧禪法 VS. 安般念的真相

在相應部的經文中翻譯成身行的巴利文基本上有兩種kāyasaṅkhāro 與 kāyasaṅkhāraṃ kāyasaṅkhāro 與 kāyasaṅkhāraṃ 雖然在翻譯上都是"身行",不過其實是有意義上(或者說權重上)的差別。 kāyasaṅkhāro最主要跟"法"有關,而 kāyasaṅkhāraṃ則是更趨向於廣義的身體(肉體行為) kāyasaṅkhāro(身行):基本上使用kāyasaṅkhāro的經文都是在講緣起法的"行",如:相應部SN.12.2 SN.12.27 SN12.28 SN12.33 SN41.6 中部MN.44 , 緣起法中提到:以無明為緣有"行"。要知道這個"行"...
cocoro
2024-05-31, 20:17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回覆: 111
觀看: 141174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首先,要認知到出入息念是世尊教導的諸多禪修方法中的一個,這些禪修方法都有互相幫忙的功用。 再來,要認知到出入息念經文本身是這個禪修法的總綱而在這之下任何能夠幫助你的修習出入息念的方便法門善法都是好的。 先談談「繫念於前」 人一般的活動中注意力是分散的(需要注意方方面面,同時需要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事,這些注意力都在幕後默默的工作),而準備開始打坐前要將注意力集中或者更準確的說是"收攝"。又或者比較常見的說法:專注當下 打個比方:觀察一個人在認真思考一件事情時,很常見到的樣子是兩眼凝視某個方向,但他的注意力並非前方而是在他思考的事情上。 又比如:當我們要深呼吸放鬆時,如果仔細體會在深呼吸這個動作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