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56 筆資料符合您搜尋的條件

DavidChiou
2009-01-30, 17:11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常修不淨觀應該就能証入羅漢果
回覆: 5
觀看: 10292

佛世時許多弟子都善根深厚,一句一偈就悟了,然後一星期證阿羅漢。不過那實在是根基太好了 :) 我們如果一星期就證阿羅漢,也就不會有這麼多煩惱了 :oops:

印象中,論中有說修不淨觀無法證四禪,因為到無色界已沒有不淨可觀了。不過這只是論的說法,僅供參考。另外,印象中,佛教之前的外道即有不淨觀的修法,但在佛教中則搭配四聖諦,因此又不太一樣,最後要證果還是靠四聖諦。
DavidChiou
2009-01-10, 17:33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關於觀出入息的問題!
回覆: 16
觀看: 20048

Re: 請看看

mirror3345 寫:因為解脫只有自已才能夠明白,其他人如果沒有實行這條路,是不會明白的。
mirror 所言甚是,謝謝您的指導分享。
mirror3345 寫: 好好的修行吧,如果可以的話,我建儀你跟隨一位南傳的禪師。
請教 mirror 方不方便介紹一下目前親近的南傳禪師,以及所教的法門呢?

謝謝!
DavidChiou
2009-01-10, 13:48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關於觀出入息的問題!
回覆: 16
觀看: 20048

對了,關於原問題,不知道 mirror 法友有沒有進一步的資訊或是心得? 我對這方面也蠻有興趣的,印象中,我好像在 1994 年前後曾在網上發表過相關的查經資料,不過現在已找不到了 8O 大致意思是先前回覆的內容,只是細節就忘啦。新查也不會多困難就是。

其實,在現在的時代,查經簡單,入定難,那真不是我這種出嘴巴就有用的。大家加油!
DavidChiou
2009-01-10, 13:15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關於觀出入息的問題!
回覆: 16
觀看: 20048

Re: 不要把問題弄得那麼複雜!回覆給邱先生的

mirror3345 寫:巴利經是最接近佛陀的教法,其實証據是巴利語經典能法照佛滅二百年阿育王在各處所刻的石碑里的經文。
對了,阿育王的石碑的刻詞,不知道您有沒有更進一步的資料能夠分享呢?

蔡耀明教授以之為據,表示近代學界所提出的部派佛教分法,是有問題的。不知您是否有聽過相關的論點呢?有須要的話我可將他的論文轉貼上來,蠻有力的。

同一個證據,不同人用來證明相差很多的觀點,也是蠻有趣的 :wink:

我對南北傳並沒有特別的意思,畢竟都是佛教,我才不敢毀謗佛教咧。只是討論而已,希望儘量中立、吸收資訊、提供而已,並沒有意思打筆仗喔,請別見怪,若有冒昧還請見諒。
DavidChiou
2009-01-10, 13:07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關於觀出入息的問題!
回覆: 16
觀看: 20048

Re: 不要什麼亂說的話都放在這個討論區上。

「就我讀到的資料,許多巴利經論是覺音在五世紀時由僧伽羅文翻譯為巴利文。」 以上的話完全錯誤。應該是覺音把巴利經論的僧伽羅文「注譯」翻譯成巴利文而已。 謝謝您的回覆。這其實牽涉到南傳佛教的基本流傳過程,所以您這麼解釋也是自然的。 其實原文的重點是「大寺的經典是用僧伽羅文」的,而大寺就是巴利藏最主要的傳承地!因此才會說巴利藏是由僧伽羅文而翻譯。覺音翻譯的只是其中一部份。 以下節錄相關史載,提供作參考: 依據巴利語的佛教系統又有稱為南方佛教。西元前三世紀,阿育王派遣其子摩哂陀長老將印度本土佛教輸入錫蘭島,此為錫蘭佛教之開端。西元前一世紀,錫蘭佛教分裂為大寺派與無畏山寺派。三世紀時,無畏山寺派又分出...
DavidChiou
2009-01-09, 21:24
版面: 《雜阿含經》Vs《相應部》專區
主題: 《雜阿含經》與《相應部》對照表
回覆: 25
觀看: 47564

空三昧 「空」指的是「非我、無我」而言,「空三昧」應該是與禪定有些關係。在「非我、無我」的狀態下體證「三昧」,自然就是「空三昧」,這可以與那些有「身見者」入於「禪定」,兩者相比較就會顯得清楚。---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雜阿含567經對於「空三昧」的主要解釋是這樣: 「 云何空三昧。謂聖弟子世間空。世間空如實觀察。常住不變易。非我.非我所。是名空心三昧。是名為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 」 謝謝希拉法友的指教,我完全同意。其實我自己在讀《雜阿含》vs.《相應部》時,有一點小小的發現,不一定對,僅供參考: 北傳的「無常、苦、空、非我」有時會對應到南傳的「無常、苦、無我、無我所」。這在六處/入處相應...
DavidChiou
2009-01-09, 20:03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一個人要有怎樣的道德品德才可能學佛有成呢?
回覆: 23
觀看: 26879

或許就看五下分結的多少,可以是指標之一? :) 例如貪、瞋、痴,少一些,自然要斷的習氣就少一些。 若是要更初級的,那麼可參考佛陀說的「世間正見」,世間正見仍有漏,仍可向善趣;沒有世間正見,連人身都不保。然後進修「出世間正見」也能更順利些。參考看看: [世間正見] <中阿含、三、二、一六> <<<<<<<<<<<<<<<<<<<<<<<<<<<<<<<<<<<<<<<<<<<<<<<<<<<<<< 多聞聖弟子離邪見,斷邪見,行於正見而不顛倒,如是見, 如是說:有施有齋,亦有咒說,有善惡業報,有此世彼世, 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 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彼於邪見淨除其...
DavidChiou
2009-01-09, 19:22
版面: 《雜阿含經》Vs《相應部》專區
主題: 《雜阿含經》與《相應部》對照表
回覆: 25
觀看: 47564

謝謝 potato 的回覆, 但這個 “空”及其定義的所指是很模糊的 在義理上而言,「空」是《雜阿含經》或《相應部》都很重要的義理,例如《相應部》同卷的蘊相應122經也有云: 「戒具足之比丘,應如理作意:五取蘊是無常、苦、病、癰、剌、痛、 病、他、壞、空,無我。」 這樣的經文太多啦,尤其空、無相、無願這三三昧,是佛教極為重要的三昧,像《相應部》無為相應中: 「諸比丘!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因此「空」是佛教的一個要義這是沒有疑義的。當然,不同人對空可能有不同的定義,這是後世人的問題,而不是佛陀所說的空的問題。 如果我們向任何南傳法師詢問,對...
DavidChiou
2009-01-09, 18:08
版面: 《雜阿含經》Vs《相應部》專區
主題: 《雜阿含經》與《相應部》對照表
回覆: 25
觀看: 47564

謝謝 potato 的回覆,希望能釐清誤會囉。 > potato說: > 通過比對分析,指出“當觀五陰是空:身心都是虛幻不實的” > 此項是“添加語”。 或許這邊有溝通上的誤解。我看到原文是: > BBCALL說: > 觀色無常->無常 > 正見者則生厭離->苦 > 空->??? > 喜貪盡->非我 > 因此,可以知道「空」確實是添加語 其實不是這樣看的,應該是: 當觀色無常、生厭離、喜貪盡、知心解脫... ... 當觀色是苦、生厭離、喜貪盡、知心解脫... ... 當觀色是空、生厭離、喜貪盡、知心解脫... ... 當觀色非我、生厭離、喜貪盡、知心解脫... ... 而不是 > BBCALL...
DavidChiou
2009-01-09, 18:01
版面: 《雜阿含經》Vs《相應部》專區
主題: 《雜阿含經》與《相應部》對照表
回覆: 25
觀看: 47564

謝謝 potato 的回覆,希望能釐清誤會囉。 通過比對分析, 指出“當觀五陰是空:身心都是虛幻不實的”此項是“添加語”。 或許這邊有溝通上的誤解。我看到原文是: 觀色無常→無常 正見者則生厭離→苦 空→??? 喜貪盡→非我 因此,可以知道「空」確實是添加語 其實不是這樣看的,應該是: 觀quote="BBCALL"]蒆g盡、知心解脫... ... 觀色是苦、生厭離、喜貪盡、知心解脫... ... 觀色是空、生厭離、喜貪盡、知心解脫... ... 觀色非我、生厭離、喜貪盡、知心解脫... ... 而不是 觀色無常→無常 正見者則生厭離→苦 空→??? 喜貪盡→非我 因此 而不是 因此,可以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