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為何聽捨小小戒?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Mahanama
文章: 247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ahanama » 2005-10-19, 09:49

peacecila 寫:不過,話說有一點也是很奇怪,當時「佛陀」臨將「涅槃」時,曾經詢問在眾的僧人,應該把握時間,有問題的話,應當盡快問。如果,「微細戒」的問題這麼重要,怎會等到「五百集會」的時候,才爆發呢?
捨小小戒一事,乃是對後世諸方的僧團的遺教,當然不可能針對一時一地的情況來解釋何謂小小戒。仔細觀察律藏,可以發現有些戒律關係到梵行的成敗,例如比丘禁止與婦女獨處;有些則是針對特定狀況而施設,例如比丘不可親手施食給外道。依戒條而斷,一位比丘若親手將食物施給一位牧師,他就犯了戒,但我實在看不出這條戒律在今天有何意義可言。當然!虔誠又感性的佛教徒會說:戒律是佛陀制訂的,佛弟子只能遵守它,不可質疑它,否則就是還沒有得到四不壞淨云云。...那麼,也就沒什麼好說的,因為信仰這種事本來就沒道理可講,任何宗教都一樣。

頭像
Mahanama
文章: 247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ahanama » 2005-10-19, 12:28

Upavana 寫:一位學會止息的阿羅漢,即使沒有戒律,他的外在行為大致也會與戒律相同,因為戒律也是止息的學習所發展出來的。
未必如此。尊者阿那律借宿於一個妓女住處。儘管阿那律尊者是阿羅漢,那個妓女對他的百般挑逗都無效,而且後來尊者為她說法,使她證得初果,但佛陀據報後,仍然訶責阿那律尊者,而且制戒,禁止比丘與婦女同室宿。實際上,這條戒律並不是為了保護阿羅漢的梵行,而是為了僧團清淨而制。

頭像
Upavana
文章: 307
註冊時間: 2004-09-21, 08:00

文章 Upavana » 2005-10-19, 18:11

所以只能說大致相同,無法完全相同,在這條戒律中,阿那律的最大的危機是淫,身為阿羅漢的阿那律成功隔絕了,如果案例中的比丘並非阿羅漢,也許有機會發展成滅擯的事件,但不能與女人同宿的戒律,依然會成立。

頭像
Mahanama
文章: 247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ahanama » 2005-10-19, 19:49

Upavana 寫:在這條戒律中,阿那律的最大的危機是淫,身為阿羅漢的阿那律成功隔絕了,如果案例中的比丘並非阿羅漢,也許有機會發展成滅擯的事件,但不能與女人同宿的戒律,依然會成立。
精確言之,阿那律尊者的梵行清淨不是因為成功『隔絕』了什麼,而是因為煩惱已盡,那個妓女的挑逗對他不起絲毫作用,猶如一個巴掌拍不響。需要用『隔絕』的方式來使梵行清淨的是尚未達到阿那含以上果證的弟子,而『隔絕』的方法就是持戒。申言之,持戒只能在身、口的活動上阻隔惡緣,但管不到意行。佛制比丘手淫出精犯僧殘,但夢遺則無犯,因為那本非戒律可用武之地。

頭像
sunrise
文章: 130
註冊時間: 2005-02-22, 08:00

文章 sunrise » 2005-10-23, 00:57

僧團的戒律是用來維持僧人團體的規範,其目的是為了僧團的清淨,僧團清淨則正法也就能久住世間利益世人。

基本上,五戒才是根本戒。僧團的二百五十戒與五戒應拆開來談,例如:比丘殺人犯波羅夷,犯者則失去僧人的資格。但是否犯者就失去了解脫的資格了呢?當然不是。又例如:過午不食,難道過了中午吃飯就不能解脫了嗎?過午不食是僧團的規範,但並非是解脫必要的條件。

個人認為,對於解脫而言並非是必要的戒律是小小戒。個人猜測,佛陀提醒大家要回歸到古仙人道上修行,而不要因佛陀所制定的戒律而失去了修行的意願。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7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5-12-15, 07:01

說到「小小戒」,不禁想到以前一位相識的法友指出,「阿姜查」有一張大笑的照片…不如律…云云,據阿姜查的弟子談到,其師的確很喜歡大笑,尤其在講法的時候,常常講到高興就自己大笑了起來。當時,聽到法友指出阿姜查大笑一事…不如律…云云,心中微微一愕、緊接一凜:「記得(但不是很清楚內容)比丘戒好像是有這麼一條…,可是,難道說,萬一阿姜查真的是阿羅漢就不能大笑嗎?大笑是很嚴重的行為嗎?」

一隔數年,今日為了寫文章,翻翻「巴利律比丘戒研究」,在「七十五眾學」中提到:「11、前往居士家時大笑。12、坐在居士家時大笑。」

犯相:
1、時間:前往居士家時或坐在居士家時。
2、方式:大笑。

如以犯相1論:只要不是在前往居士家時或坐在居士家時大笑,應該並不破戒。阿姜查一向精研戒律,並且嚴持戒律,應該是真的有注意到。而且,七十五眾學如依巴利律的話,甚至連懺悔都談不上,只是須時時提醒受戒者應當學習的生活儀規。

戒條中的「七十五眾學」,真的就過細了,就因為太細了,好像就沒人會積極想去廢除它,反倒是一些比較大一點的戒條,不少人就很認真想廢掉,這其中頗有些人性的曲折之處。

至於,回到阿姜查大笑一事,有時候想想,在家眾有時會不會真的是過度放大一些高知名度僧眾的言行,而導致自誤誤他呢?!宜慎之。(您看隔這麼多年,我都還記得這事…。)

頭像
Upavana
文章: 307
註冊時間: 2004-09-21, 08:00

文章 Upavana » 2005-12-15, 12:35

瞧~
阿姜查大笑的問題不是被談論了很久?
問題就在於會讓一般人對於這樣的行為談論他。

頭像
Mahanama
文章: 247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ahanama » 2005-12-15, 19:34

Upavana 寫:瞧~
阿姜查大笑的問題不是被談論了很久?
問題就在於會讓一般人對於這樣的行為談論他。
一般人會去評論這樣的行為,乃是因為有成文的戒條,問題是除非擾及他人,大笑有什麼壞處呢?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5-12-15, 20:18

壞處在於讓人對他不恭敬乃至對僧團也看輕。

頭像
Mahanama
文章: 247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ahanama » 2005-12-15, 21:22

濟公瘋瘋顛顛的,不也一樣有人對他頂禮有加?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