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為何聽捨小小戒?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Mahanama
文章: 247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ahanama » 2005-10-14, 21:21

Upavana 寫:如果說,在七葉窟中結集的五百羅漢,會提出波逸提以上的戒律視作小小戒,那就真的有些問題,因為他們應該都經過了增上戒學的觀察,對於小小戒罪生畏怖,應當深有所感,除非止息的信念沒有那麼堅定,可是這些人卻又都號稱阿羅漢,在這種情形下,資料的可靠性在判斷上打了折扣,就只好靠我們自己取捨了。
無疑的,這些阿羅漢都是斷除一切結使的聖者,但他們未必都經過增上戒學的觀察,大會的主持者摩訶迦葉尊者就是一例,他在佛陀制戒前即已證得阿羅漢果,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必然觀察過五陰無常、苦、非我。據說佛陀最初制戒時,摩訶迦葉尊者就認為沒有必要性,但後來還是帶著新學比丘學戒。我的看法是佛陀聽捨小小戒,乃是兌現其『如來不言:我持於眾,我攝於眾』的承諾,而摩訶迦葉尊者在第一結集的裁決則是出於維護僧團清淨的考量,同時也為了避免被外道譏評。
於小小戒罪生畏怖的學法態度若是指知慚知愧、自護、不損惱他人、令僧眾清淨和合,那麼它有正面意義,但無可否認的,這樣的戒慎恐懼會經常令心意陷於憂悔之中;例如佛陀制戒不可殺畜生、犯者波逸提後,許多比丘因行路、沐浴...等等因素而斷蟲蟻命時,心懷畏慎而紛紛懺悔,於是還要勞動佛陀再修補戒律。其實戒律不用修補,但對戒禁取見未斷者而言,戒律條文越多,五花八門的狀況也越多。佛陀在世時,心有疑慮時,還可以去問佛,讓佛安其心。佛陀入滅後,要怎麼辦呢?佛陀與僧眾同住四十多年,不會看不到這樣的問題。這或許也是佛陀聽捨小小戒的另一心理背景。

頭像
leeyc2
文章: 54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leeyc2 » 2005-10-15, 22:07

Mahanama 寫:....據說佛陀最初制戒時,摩訶迦葉尊者就認為沒有必要性,但後來還是帶著新學比丘學戒。我的看法是佛陀聽捨小小戒,乃是兌現其『如來不言:我持於眾,我攝於眾』的承諾,...
能不能請教師兄,上段第一行所說的,是出自於哪些地方呢?

頭像
Mahanama
文章: 247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ahanama » 2005-10-15, 22:40

摩訶迦葉尊者最初樂行頭陀,但聞戒不喜,後來才改變態度。至於出處,一時想不起來。

頭像
leeyc2
文章: 54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leeyc2 » 2005-10-16, 00:03

會不會是雜阿含830經?不過此經中的迦葉Kassapagotta似乎並非同一人..

...爾時、尊者迦葉氏,於崩伽聚落住。聞世尊說戒相應法,極讚歎是戒,心不忍、不喜,言:「此沙門極讚歎是戒,極制是戒」..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5-10-16, 00:58

Mahanama 寫:摩訶迦葉尊者最初樂行頭陀,但聞戒不喜,後來才改變態度。至於出處,一時想不起來。
佛告迦葉氏:「汝自知悔愚癡、不善、不辨。聞我為諸比丘說戒相應法,讚歎制戒。而於我所不忍、不喜,心不欣樂而作是言:『是沙門極制是戒,極歎是戒。』汝今迦葉!自知悔、自見悔已,於未來世律儀戒生,我今授汝,哀愍故。

迦葉氏!如是悔者善法增長,終不退減。所以者何?若有自知罪、自見罪而悔過者,於未來世律儀戒生,善法增長,不退減故。

正使迦葉為上座者,不欲學戒、不重於戒、不歎制戒。如是比丘我不讚歎。所以者何?若大師所讚歎者,餘人則復與相習近、恭敬、親重。若餘人與相習近、親重者,則與同見,同彼所作。同彼所作者,長夜當得不饒益苦。是故我於彼長老初不讚歎,以其初始不樂學戒故。如長老,中年、少年亦如是。

若是上座長老初始重於戒學,讚歎制戒,如是長老我所讚歎。以其初始樂學戒故,大師所讚歎者,餘人亦當與相習近、親重,同其所見。同其所見故,於未來世彼當長夜以義饒益。是故於彼長老比丘常當讚歎,以初始樂學戒故。中年、少年亦復如是。」【契經 道品誦】


戒律的確是繁瑣、死板且造成諸多不便,對於那些原本就律己甚嚴的修行者,特別是頭陀行者而言,那不但多此一舉,更是無端的干擾了!迦葉尊者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所以在佛陀制戒並鼓吹僧眾遵守戒律時,迦葉實在是相當反彈。

也許是迦葉的心態讓追隨他學習的新學比丘有樣學樣;也許是迦葉自己觀察到並非所有的修行者都那麼懂得自律,反正迦葉終於覺悟到沒有明確的戒律可資遵循,僧團必將無可避免地腐敗、墮落。於是迦葉長途跋涉去見佛陀,只是為了向佛陀懺悔當初內心對佛陀的不滿。

佛陀原諒並安慰迦葉之後,又嚴正地為迦葉說法:即使像迦葉這樣身為楷模、典範的上座長老,如果輕視戒律的話便不值得佛陀稱歎。因為這種人若被佛陀讚揚,那就會有許多人隨他學習,跟他一樣輕蔑持戒。輕蔑戒律的人別說道業無以成就,所抱持的惡邪見更是令人永不脫三惡道苦。

越來越多的出家人抱怨在時空變遷之下,戒律已滯礙難行。有許多出家人雖不敢刪除或改制戒條,卻只挑些合自己口味的戒來持,或乾脆漠視戒律的存在。最不堪的情況是:竟然有無恥之徒大言不慚地聲張:「執著於持戒是戒禁取」。其實,只要能掌握佛陀制戒的精神,戒律就沒有不合時宜的問題。持戒是梵行的基礎、是抵制欲貪的第一道防線,不願清淨持戒的唯一原因就只有耽溺欲貪。梵行是為了斷除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輪迴,欲貪則堅持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輪迴,對修行者而言,梵行與欲貪誓不兩立。戒律讓修行者在言語行為上能有明確的規範可資遵循,讓修行者坦蕩泰然而無有疑悔地悠遊於修行生涯。不持戒的出家人失去了是非對錯的分際、失去了清淨梵行的基地,他們再度成為欲貪的傀儡,背離解脫。

正是由於這樣的痛定思痛,讓原本對戒律極為不耐的迦葉,在佛陀入滅之後勞心勞力地為結集法與律而奔波,使正法律得以流傳至今。這也算是另類的因禍得福吧!

頭像
Upavana
文章: 307
註冊時間: 2004-09-21, 08:00

文章 Upavana » 2005-10-16, 10:40

Mahanama 寫:無疑的,這些阿羅漢都是斷除一切結使的聖者,但他們未必都經過增上戒學的觀察.....................................佛陀入滅後,要怎麼辦呢?佛陀與僧眾同住四十多年,不會看不到這樣的問題。這或許也是佛陀聽捨小小戒的另一心理背景。
戒律越多,不可否認的,對於學習不力的比丘困擾越多,尤其是新學的比丘,戒律也因為比丘許多的疑問,讓佛陀一再重制,重制並不代表原先制定的戒律有誤,經常重制的過程與結局,會讓人更容易了解與學習戒律,這裡面是有一些教學相長的意味。
一般人會覺得戒律造成困擾,應該是他還沒學習好戒律的觀察,把戒律本身當成一種純然的規範,還沒有辦法將佛陀止息的學習,完全的放在戒律裡查看(也就是戒禁取的取向),這種情況下,戒律越多,困擾就越多。
相反的,一位學會止息的阿羅漢,即使沒有戒律,他的外在行為大致也會與戒律相同,因為戒律也是止息的學習所發展出來的。

見細微戒罪生畏怖,不同於一般的戒律困擾,在經中增上戒學的意思,應該是因為比丘怕細小的戒罪(也就是與生滅產生的關係),會妨害到止息的進程,如果是一時的小小放逸,讓止息產生停滯或退步,作為一個比丘,等於是損壞了他的目標,所以不管是多小的一點,只要能影響到止息,比丘是應該害怕的。

大迦葉原來不喜歡戒律的表現,對於一個有某種快速學習能力的人,是可以理解的。
有些人對某些東西的專業學習能力特別好,這些人在相關學習的東西裡,可不一定具有完善教學的能力,甚至有些人覺得不難的東西別人怎麼學不會?別人為什麼要過那麼多的步驟?
大迦葉曾自稱只吃過七天欠債的飯,顯然他對於自己七天能成為一位阿羅漢的學習能力,是自豪的,這種超強的止息學習能力,一般人沒有,在大迦葉原來的想法裡,大概是忽略了這一塊,要不然,今天的佛陀可能變成大迦葉也說不定。

小小戒的捨去,佛陀如果是顧慮到入滅後無人可問,這是可能的,所以我會認為所謂的小小戒,有可能是僅相關於譏嫌的外在行為規範,這些在各地的民情習慣上,隨著時間環境的變化,也可能爭議最多,如果開放改良,普遍的適應性應該更強。
對於犯戒有個人企圖性質的戒律,等於是止息學習的重要部份,把這些誤當作小小戒,只是會延長止息的路途而已。

頭像
direction
文章: 44
註冊時間: 2004-09-24, 08:00

Re: 佛陀為何聽捨小小戒?

文章 direction » 2005-10-17, 21:36

Mahanama 寫:如題。
解鈴還須繫鈴人.
這個答案要問佛陀才行哩

頭像
Upavana
文章: 307
註冊時間: 2004-09-21, 08:00

Re: 佛陀為何聽捨小小戒?

文章 Upavana » 2005-10-19, 01:50

不要說沒有意義的話,佛陀已經止息,無從問起,問題必須要靠大家自行解決,才會在這裡討論。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7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5-10-19, 07:54

Upavana 寫:如果說,在七葉窟中結集的五百羅漢,會提出波逸提以上的戒律視作小小戒,那就真的有些問題,.....
法友的思考很細膩。調出律部所有部派傳承的律典中,有關於「五百結集」的記載,裏頭有些細部的內容,其實,傳說並不一致。譬如,某部派律典是說集會時的阿羅漢們,對「細微戒」就有爭議(註1)…;而某個部派則是說…其他普通僧人可能會對微細戒有爭議…(註2)。

從這點說法不難理解,即便對於部派所傳承的律典也應對照法義後,而加以思維抉擇,不應照單全收,這也比較符合「四墨印」那強調「對於佛法的檢驗,法律應讓相符一致」的精神。


註1:

時諸比丘。從毘舍離往王舍城作如是言。我等先當作何等。為當先治房舍臥具。先論法毘尼耶。皆言。先當治房舍臥具。即便治房臥具。時大迦葉以此因緣集比丘僧。中有陀醯羅迦葉作上座。長老婆婆那為第二上座。大迦葉為第三上座。長老大周那為第四上座。時大迦葉。知僧事即作白。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集論法毘尼。白如是。時阿難即從坐起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大迦葉言。我親從佛聞。憶持佛語。自今已去。為諸比丘捨雜碎戒。迦葉問言。阿難汝問世尊不。何者是雜碎戒。阿難答言。時我愁憂無賴失。不問世尊。何者是雜碎戒時諸比丘皆言。來我當語汝雜碎戒。中或有言。除四波羅夷。餘者是雜碎戒。或有言。除四波羅夷十三事。餘者皆是雜碎戒。或有言。除四波羅夷十三事二不定法。餘者皆是雜碎戒。或有言。除四波羅夷十三事二不定法三十事。餘者皆是雜碎戒。或有言。除四波羅夷乃至九十事。餘者皆是雜碎戒。時大迦葉告諸比丘言。諸長老。今者眾人言各不定。不知何者是雜碎戒。自今已去。應共立制。若佛先所不制。今不應制。佛先所制。今不應卻。應隨佛所制而學。時即共立如此制限

(四分律)


註2:

迦葉復詰阿難言。若我等以眾學法為小小戒。餘比丘便言。至四波羅提提舍尼亦是小小戒。若我等以至四波羅提提舍尼為小小戒。餘比丘便復言。至波逸提亦是小小戒。若我等以至波逸提為小小戒。餘比丘便復言。至尼薩耆波逸提亦是小小戒。俄成四種何可得定。迦葉復言。若我等不知小小戒相而妄除者。諸外道輩當作是語。沙門釋子其法如煙。師在之時所制皆行。般泥洹後不肯復學。迦葉復於僧中唱言。我等已集法竟。若佛所不制不應妄制若已制不得有違。如佛所教應謹學之
(五分律)

============================================================

不過,話說有一點也是很奇怪,當時「佛陀」臨將「涅槃」時,曾經詢問在眾的僧人,應該把握時間,有問題的話,應當盡快問。如果,「微細戒」的問題這麼重要,怎會等到「五百集會」的時候,才爆發呢?

頭像
Mahanama
文章: 247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Re: 佛陀為何聽捨小小戒?

文章 Mahanama » 2005-10-19, 09:35

direction 寫:解鈴還須繫鈴人.
這個答案要問佛陀才行哩
戒律的制訂、修改、解釋,一向都是由佛陀獨力行之。倘若佛陀已經對於小小戒有了具體的決定,他只要趁著自己尚未入滅,集合僧眾,作出捨小小戒的宣告即可。他沒有這麼做,乃是要將這個問題留給僧團去判斷。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