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疑的,這些阿羅漢都是斷除一切結使的聖者,但他們未必都經過增上戒學的觀察,大會的主持者摩訶迦葉尊者就是一例,他在佛陀制戒前即已證得阿羅漢果,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必然觀察過五陰無常、苦、非我。據說佛陀最初制戒時,摩訶迦葉尊者就認為沒有必要性,但後來還是帶著新學比丘學戒。我的看法是佛陀聽捨小小戒,乃是兌現其『如來不言:我持於眾,我攝於眾』的承諾,而摩訶迦葉尊者在第一結集的裁決則是出於維護僧團清淨的考量,同時也為了避免被外道譏評。Upavana 寫:如果說,在七葉窟中結集的五百羅漢,會提出波逸提以上的戒律視作小小戒,那就真的有些問題,因為他們應該都經過了增上戒學的觀察,對於小小戒罪生畏怖,應當深有所感,除非止息的信念沒有那麼堅定,可是這些人卻又都號稱阿羅漢,在這種情形下,資料的可靠性在判斷上打了折扣,就只好靠我們自己取捨了。
於小小戒罪生畏怖的學法態度若是指知慚知愧、自護、不損惱他人、令僧眾清淨和合,那麼它有正面意義,但無可否認的,這樣的戒慎恐懼會經常令心意陷於憂悔之中;例如佛陀制戒不可殺畜生、犯者波逸提後,許多比丘因行路、沐浴...等等因素而斷蟲蟻命時,心懷畏慎而紛紛懺悔,於是還要勞動佛陀再修補戒律。其實戒律不用修補,但對戒禁取見未斷者而言,戒律條文越多,五花八門的狀況也越多。佛陀在世時,心有疑慮時,還可以去問佛,讓佛安其心。佛陀入滅後,要怎麼辦呢?佛陀與僧眾同住四十多年,不會看不到這樣的問題。這或許也是佛陀聽捨小小戒的另一心理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