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帕奧禪法是有問題的觀想禪法(個人體會,理性探討)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Evammesutam
文章: 21
註冊時間: 2019-02-21, 00:17

Re: 為何帕奧禪法是有問題的觀想禪法(個人體會,理性探討)

文章 Evammesutam » 2019-03-10, 20:49

slake 寫:
2019-03-09, 22:11
這是參照英譯巴利長部經的內容加以中譯,閣下不加細查,即以論書的89心做對立而無禮的質詢,恕不再答!
嗯,我也沒有問題了。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為何帕奧禪法是有問題的觀想禪法(個人體會,理性探討)

文章 slake » 2019-04-03, 10:55

從瑜伽的「至善坐」到佛門的「跏趺坐」

自從2017/3/26在OBA發表了〈請禪師們正視「跏趺坐」(見本欄第2頁)〉一文之後,匆匆又過了兩年。非常感謝各位讀者不以筆者人微言輕而輕忽拙文,反而鍥而不捨地追究真相。

《論語》上孔子說:「禮失求諸野」,同樣的,當經律上明載的「結跏趺坐」被歷代禪師大德們忘失、輕忽、扭曲(為雙盤)、批判(不重要、太瑣碎)、捨棄,甚至不屑一顧時,最近來自新山的HC Lee法友和來自台中的Henglu Su法友,不約而同地提出了瑜伽學派的「至善坐」來探尋佛陀所教導的「跏趺坐」。他們分別在兩篇拙文的留言板中,各自貼上了至善坐的圖片,也各自檢附了文字說明。這是我們自公元2003年進行「禪修科學檢測」時,開始強調「跏趺坐」的重要性以來,靜待了16年的光陰才得到的具體回應—比較接近跏趺坐的坐姿。個人認為,這種坐姿似乎值得推薦給精進的禪修者,作為觀摩學習的參考。

就在這兩則留言發佈後,不過才三、五天的時間而已,已經陸續有好幾位禪友曾經嘗試過並提出了良好的反應,例如:
1. YH法友:「當時我只是想著穩固的坐姿,兩足跟相疊,經血有可能沾滿兩足跟,就這幾個線索我試出了這樣的坐姿。這種坐姿確實讓全身氣脈有說不出的助力,雖不是練氣功,但這坐姿很容易啟動下丹田的氣機。」
2. 森法友:「95年開始用(類似)這種姿勢坐時,因我整個身體的筋很僵硬,從剛襌坐1O分鐘脚就很麻,脚會麻時我就將左右脚上下换來換去,一直學坐坐了多久不記得了,可一坐就1~2小時,约坐了一年的時間後,整個身體内的真炁很強,會自走督任二脈,氣先從屁股起走脊椎,將脊椎推的很直後,任脈的丹田有一股真炁使丹田自動内缩,這都没人為意念的控制,我只保持覺知真炁自己運轉而已,現在只要保持覺知吸呼就會發现呼吸與會陰有連動的關係。」
3. H法友:如老師提示的還有許多細節要注意,我還在摸索,目前重點在於第一隻腳的足跟貼會陰,第二隻腳挪到相對輕鬆的位置「插入」第一隻腳的大腿與小腿縫,要抬高臀部後插入,但不能坐在第二腳的腳踝,這之間的角度與舒適感要拿捏好。然後第二隻腳的足跟疊在第一腳足跟略上方,抵住陰囊下方。靜坐過程全部不管,直到有念住現前的意味了,再進行尋找「息」,此息非一般的呼吸,我覺得是一種特殊的身體律動,是內部自有的起落升降,是另一種呼吸。目前摸索到這邊,還不見得能每次清楚進入息的狀態中。

這裡還是要說明上段所提到,筆者之所以認為它是「比較接近跏趺坐」的姿勢,乃是就兩位法友所附的圖片而言,雖然兩張照片都是表現至善坐,其實還是有著明顯的差異,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相信您一定也看出來了。建議您親自坐坐看,實際體驗一下,才會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事實上,在交疊的雙腳裡還是隱藏著許多精密的細節。這些細節的誤差往往會造成「失之毫釐,謬以千里」的錯誤,所以,再度提醒您,當您決定要修練這種坐法的時候,其實還是會有一些風險隱藏在「自以為是」的誤解裡,它一樣會以靜坐後遺症來回報你。不過,很感謝來自新加坡的Wilson Wee法友剛好也在留言板中,以自己的切身之痛現身說法,提供了靜坐後遺症的實例:「…很多打座雙膝凌空的人都會有背痛,我就是其中之一的受害者,就連有的聖僧都有錯誤坐姿所引起的背痛問題。正確坐姿在佛教甚少討論但不可忽略。我是經過一段漫長痛苦的時間才發現錯誤所在。那時肩胛骨壓著下面的筋,真是痛入心肺,欲哭無淚! 吃藥、針灸、按摩等,只不過冶標不治本!那時說出來才知道,原來不只是我一人!」這是自行修練這種坐法時必須特別注意的!無論如何,大家已經從雙盤、單盤的迷思裡跨出一大步,但從瑜伽的「至善坐」到佛門的「跏趺坐」之間,還是需要一些善巧的調整和練習。(slake 2019/3/29於台中)

相關資料:
1. 感謝HC Lee法友在下帖的留言板中,提供了「至善坐」的圖片與簡介:
〈自生障礙的實例(跏趺坐)〉:2017/5/4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2. 感謝Henglu Su法友在下帖的留言板中,提供了「瑜伽至善坐」的圖片和簡介:
〈從道家的「呼吸以踵」到佛門的「結跏趺坐」〉2018/12/14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PS. 感謝您的點閱、肯定或分享拙文,請一起來彰顯佛教(戒定慧)的真相,並扶持我們的尊師親友走出2000年的迷霧叢林,走向安穩的庇護所!

請參閱:〈瑜伽中至善坐和吉祥坐有何區別?〉
https://kknews.cc/zh-tw/health/krjk32v. ... LqmLtHoLVg

圖片說明:請留意雙膝
55564536_122939418853609_6206450960760307712_n.jpg
55564536_122939418853609_6206450960760307712_n.jpg (7.87 KiB) 已瀏覽 12291 次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為何帕奧禪法是有問題的觀想禪法(個人體會,理性探討)

文章 slake » 2019-04-19, 09:53

針砭「內觀」與「守竅(focus on one point)觀想」的「定慧禪修法」

毗瑪拉蘭希尊者(Ven. U Vimalaramsi)在密集修習內觀二十年後,作出了重大的改變!
尊者簡介:
毗瑪拉蘭希尊者是一位具有40年以上禪修經驗的著名禪師。他原先是一位美籍居士,於1974~1977年間,曾在加利福尼亞州聖荷西的禪修中心學習並致力於內觀的生涯。1986年,他40歲時放棄所有的財產前往泰國北部出家。

尊者曾經追隨許多亞洲(包括泰、緬、斯)著名的禪師習禪,尤以緬甸內觀禪師最多,例如:尊者U Pandita(班迪達),U Lakkhana,U Silananda,U Janaka,U Dhammananda,U Dhammapia,尤其是大名鼎鼎的馬哈希禪師(Mahasi Sayadaw)。他更進一步地親近能記誦三藏的明貢禪師(Mingun Sayadaw)和Sayadaw U Thatilla。也曾長時間追隨已故最尊貴的達摩難陀禪師(Most Ven K Sri Dhammananda)、尊者Punnaji、Ajahn Yanitra、Ajahn Buddhadasa(佛使比丘)、Ajahn Cha Lee(阿姜查)和Ajahn Santititho。

尊者在班迪達和加那卡(U Janaka)兩位禪師的領導下,曾經密集而專精地修習內觀長達20年,終於在1990年左右,他被告知已經成就內觀了,現在他應該去教導內觀禪修了。他真的深深地不以為然,即使他已經通過馬哈希尊者在《內觀過程Progress of Insight》中所敘述的16階智之後,他覺得自己並未感受到一個覺悟者所應具備的,真正的人格改變,更別說「看到苦滅—痛苦已經結束」的體驗了。

改變方向
1991年到2000年間,他在馬來西亞與斯里蘭卡的高僧長老Bhante Punnaji見面後,禪修的方向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高僧建議他「放棄《清淨道論》,直接透過研究經典,修習並體驗禪思。」長老還特別交代說:「只讀經典,然後練習!」。這非常重要,因為當時,論書正影響著他如何看待整個佛法的視野。

當毗瑪拉蘭西尊者開始這樣做時,他發現了第一手佛陀教導的本質—在每篇經文中都交織著「四聖諦」、「八聖道」以及「緣起非我」的元素,而緣起乃是佛陀教義的核心。他意識到「經典(sutta)」這個詞的字面意思是「線」,而「線」交織在一起,就編織出一匹精細的布料,但一條單一的線並不等於布料!經由他自己客觀的第一手經驗,八聖道開始栩栩如生起來了。當他意識到這個教義的秘密就在自家門口時,他就帶著《中部經(Majjhima Nikaya)》到泰國的一個山洞裡,與眼鏡蛇為伴,花了3個月的時間閱讀,然後修習經典的教導。他說,在很短的時間內,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入禪思。開始為期兩週的修習變成了三個月的深度練習,由此產生了「寧靜智慧的內明禪修(TWIM:Tranquil Wisdom Insight Meditation)」。基於《中部經》的經文,他發現「禪定」有完全不同於現有的許多經驗和解釋,而證得涅槃則是可能的!

2003年,尊者在美國創立了「聯合國際佛法學會(UIBDS),並於2004年創建了Dhamma Sukha禪修中心和修道院(DSMC),目前他在聖路易斯南部的密蘇里州居住和教學。尊者已經在馬來西亞、德國、印尼、韓國、斯里蘭卡和美國的許多地方舉辦過禪修。

茲摘錄《定慧禪修法》的片段如下:
一、《入出息念經》導論
1.本書可能會惹來憤慨和批評的麻煩,因為它所給的觀念不同於 這些片面的相信:佛陀教導的「止」與「觀」是二種分開類型的禪修 技巧。這種片面的相信,真正的意思是單方面的信仰,在印度巴利文稱做「一邊之見」。它就是執取單方面的立場,並且堅持自己的看法 或見解是正確的,而所有其他的見解都是錯的。佛陀勸告他的弟子 們,如果有人對他的教導有新的或不同的理解,要溫柔,並且不生氣。 他教導他的真正弟子們要仔細傾聽這人所表達的是什麼,而後將它與 佛陀在經內所教導的來比對,看看它是否正確。這兒關鍵的字是「經」 而不是「論」或「釋」。這個有關「不生氣」的勸誡,使他的真正弟 子們免於內心染污。因為,在生氣的過程中,他們就不能判定這人的 批評是否公正。

2.同樣的,本書提出在練習禪修中,對佛陀所教方法的一個澄 清。如果有人片面相信他們所練習的禪修法是唯一的方法,而不老實 檢查經上所表達的是什麼,那麼,他們可能走到岔路。佛陀的教導有 時如果不配合經典來質詢、檢查、比較,即使這人有最好的誠意,仍 有可能使他偏離了佛陀的教導。

二、一個公開的邀請
1~4節略
……
5.事實上,佛陀所教的禪修,並不像今日一般所練習的(專注禪修 法),被割成不同的類型。它不是任何形式的安止定、近行定或剎那 定的深度專注,這些專注實際會帶來內心的緊張和壓抑內心的煩惱。「專注禪修法」是一種壓抑的形式,是一種將個人的經驗切掉,而產生一種對內心所生起的現象的反抗。結果,存在著對實相的衝突。反 過來說,「定慧禪修法」則開放個人的內心,連續地擴大心胸,沒有一點的排斥或反抗任何東西。只專注的心,並不是佛法的禪修方式; 不管所說的是安止定或近行定,都是一樣。

三、閻浮樹、菩提樹以及涅槃路
1.近年來,有許多英文及其他語文的佛法的解說。但是,其中不少缺乏可靠性,沒有正確地表達佛陀的話。許多是以自由投稿的方式來寫,實在難以認同這些寫作是佛法。因此,本文的目的是將注意力拉向佛法的深遠意義,這兒包含禪修指導、佛法的初步理解指引及其實際運用。本書試圖依據《入出息念經》寫出禪修的精確描述。這些指導在「中部經」的《念住經》及《教誡羅怙羅大經》中,有完全相 同的字、句。本書也儘量限制使用標準的「論」。此經是選自涅納摩里及菩提法師譯自巴利文的「中部經」。

2.我們開始先重新定義一些常被誤解(或為了適應論典而不正當 使用、錯用)並對佛陀禪修法產生許多混淆的字。首先,讓我們看看禪那(jhana)這個字。在巴利文,禪那有多種意義。它可以意指「禪修階段」或「照亮」。但是,禪那這個字常常只被譯作「專注」,誤解 就產生了。因此,本書作者在這書上出現這個字時,將注解它的意義 (即,禪修階段)。作者也檢查到,在經上「禪那」這個字從未被定義成「安止定」、「近行定」或「剎那定」。這種定義只有在一些「論」上提到。

3.佛陀一成不變地將「禪那」這個字包含在整個逐步的禪修訓練 過程中(此處禪那指禪修階段,而不是內心的定點專注)。依據經典,這些禪修階段並不是神祕或神奇的經驗。它們只是簡單的階段而且可 以被禪修者所認識。這些禪修階段(禪那)助成正道本具的圓滿,而正 道強調內心的深度寂止、智慧、寧靜及開放。這些品質提供一個堅固 的基礎,用以體驗內心的寧靜與智慧的增長。當它們仍屬於世間時,禪那(禪修階段)便是重要的「如來的階梯」,構成導向涅槃的逐步訓 練。

4.其次是巴利文字「奢摩他」(samatha)。奢摩他的比較正確的意義是安祥、寧靜、寂止、靜止或安靜,而不是一般常常翻譯的詞,像:「全神貫注」或「定點專注」。因此,作者在此寧願用「寂止」這個 字。

5.巴利字「三摩地」(samadhi)也是同樣重要的字,它有許多不同 的意義,諸如:寧靜、統一的心、寂止、安祥、安靜、心的鎮靜、靜心、靜止,而一個較少意義的是「專注」。因此,三摩地的真正意義,不只是定點全神專注(安止定)或接近專注(近行定),而是不同程度的 寧靜或安靜。很有趣地,Rhys Davids 經由研究,發現到在佛陀之前, 三摩地這個字並未被用過。甚至,在做菩薩時,他(悉達多太子)所練 習的「專注禪修」也不同於「專注」的意義。佛陀將「三摩地」這個 字的內涵擴大,用以表示寧靜、智慧、寂止、開放、覺知,以及發展 一個具有清明與智慧的心。後來,印度教徒改變其意義為「專注」。 因此,本作者將用安靜、心的鎮靜或統一的心,來翻譯三摩地。依據 布達答大的<巴英字典>,「三摩」的意思是寧靜、寂止。「地」的意 思是智慧。當這二者的意義合在一起,「三摩地」的實際意義就是「定 慧」(寂止智慧)。如果有人想選用「專注」這個字來用,那就要知道 它的意義是心的安靜、心的鎮靜或統一的心,而不是全神貫注,不是 寂止定、近行定或剎那定。

6.作者寫出本書,深信「定慧禪修」的系統耕耘,可以同時帶來 觀察身心實相過程的「觀」,以及內心的「止」。再者,可以看到並 體驗所有緣起現象的因果關係。這意思是,培養洞見的智慧,看清緣 起,導致滅除煩惱,得到解脫與覺悟。事實上,佛陀發現到任何一種 的「專注練習」不能帶領到達涅槃。

四、勇於探究
1.目前,有關佛陀所教的禪修種類似乎有些爭論。其中一派主 張:「在練習毗婆舍那禪修或剎那定之前,必須先練習安止定並且前 進到第四禪那。」其中另一派主張不須要經過禪那(此處指安止定)就 可以證得涅槃,從禪修的開始就只練習毗婆舍那禪修(有的稱此為剎 那定)或培養近行定。

2.有趣的是,毗婆舍那(觀)這個字只有很少的幾次在經中提到, 反而是禪那(此處意指定慧的禪修階段,而不是定點專注)這字被提到 上千次。此外,《入出息念經》中指出,佛陀只教導一種禪修,也就 是同時發展禪那與智慧。[此處禪那的意義是禪修階段或心的明亮, 而不是全神貫注、安止定、近行定或剎那定。]本經實際示出藉由看 清存在的實相,如何使心寧靜並且同時發展智慧。這意思是,觀察無 常、苦、無我,同時看見並體驗緣起的因果關係。它同時也完成「四 念住」及「七覺支」。因此,導致體驗出世涅槃的方法,在這本美妙的經典明確地被教導出來。

3.在「論」或「釋」中,將「專注」與「毗婆舍那」(觀)分割成 不同的禪修形式。這種切割,並不存在在「經」上。雖然在《增一部》 中提及練習的第一部分是「止」,第二部分是「觀」,但是,它並不 是說有兩種不同的禪修形式。所練習的是相同的!就像《中部》第一 百十一經(不斷經)所說的在不同時期看不同的事情一樣,此經解釋舍 利弗尊者在證得阿羅漢前,禪修的增長以及所有禪那(禪修階段)的體 驗。

4.當一個人開始將禪修訓練區分並分類,情狀就變得非常混淆。 在有名的論典,像《清淨道論》及它的「釋」就可明顯看到。有的人 將它與經比較,開始看到不一致的地方。今日,許多學者從「經」斷 章取義,認為「論」與「經」一致。但是如果將「經」整體閱讀,它 的意義完全不一樣。這並不是說,這些學者寫出錯誤的陳述,而是他 們有時執著片面的見解,只看佛法的細節或局部,以致於對事情較大 的構圖失去正確的見解。《清淨道論》所描寫的禪那(此處是對禪修 對象的全神貫注,以專注來壓抑煩惱),不能完全符合經上的說法, 而且有許多情況,這些描述是非常不同的。

5.例如,《清淨道論》提及在練習禪那修習時(此處指近行定、近 分定或剎那定),某些時候心中會呈現景相(巴利文是nimitta, 例如光、 或其他觀想出來的人造圖相)。每種「專注」,會有某種景相生起。 發生這情形時,是在練習「專注型」的禪修,而菩薩(指悉達多太子) 認為這些不是導向涅槃之道而排斥掉。如果將經典好好檢查,沒有提 出在心中生起景相的描述。而且,如果它果真重要的話,應會被提出 很多次。佛陀從未教導生起景相或誦咒的「專注」技巧。這些是印度 教練習的形式,數百年來已滲透到佛教內。他們的影響可以在「專注 練習」、西藏佛教禪修類型以及《清淨道論》等有名的論典中看到。

6.一個人必須一直坦誠開放地檢查所說的並且與經典相比對。做 比對時,最好不要只是經文的一部分而要整個經文,因為從不同章節 中抽出一兩行會產生混淆。當一個人坦誠地詢問什麼是佛陀真正的教 導,將發現開放地檢查有助於看得更清楚,並且得到問題的合理答 案。永遠要記得,論和釋只是作者們解釋經典所說的意義。許多次, 善意的法師們以他們的論來發揮他們的理解,用來幫助自己和別人。 過了一些時期,更多的有學問的法師們又對某些論給予詳細的註解,對某些小片語或個人評論的不同微細意義加以解說。這就「稀釋」了 真正的佛法,並且造成一種趨勢,遠離了「經」的真正意義與理解。

7~10略

11.在《大般涅槃經》中,佛陀對比丘們的忠告是非常平和而確 實。一個人要依照經文去練習,並且觀察所練習的是否正確。只有在 仔細的檢查和練習之後,並配合體驗,一個人才能確定這經文是正確 的。因此,佛陀對比丘們忠告,不只是採用經文,而且要依據法與律 來檢查經文是否正確。這是一個人如何確認經文資料是真的並且可被 正確地練習。

………

將頭部的緊張放開、擴大、消失,實際上是將微細的自我認同消失掉; 微細的自我認同是對每一生起的事情生起執著。因此當一個人放鬆這 個緊張的時候,實際上是使引起再生的無明消失。
如果好好地遵守這種禪修指導,在心中就不會呈現「意相或禪相」, 也就是在心中不會生起在「專注禪定」時所生起的光或其他由心所呈 現的東西。心自然地變得平靜、寧靜。強力的專注會使頭部緊張或疼 痛,你不需要以強力的專注迫使心停在禪修的對象上,開始體驗所有 現象的真實性質是無常、苦、無我。

更詳細的內容請參觀本論壇「留言板」」中的「古今呼吸禪博覽會」第二十六席名家禪座
026.1美籍泰、緬、斯僧—毗瑪拉蘭希禪師的教導(一)
026.2美籍泰、緬、斯僧—毗瑪拉蘭希禪師的教導(二)
viewforum.php?f=2&sid=f32a135e2fd6d7f5ba4bd5e76d8576c8
第3頁
5789834.jpg
5789834.jpg (75.48 KiB) 已瀏覽 11995 次

bv4pr
文章: 52
註冊時間: 2017-09-12, 12:07

Re: 為何帕奧禪法是有問題的觀想禪法(個人體會,理性探討)

文章 bv4pr » 2019-04-19, 11:00

修的方向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高僧建議他「放棄《清淨道論》,直接透過研究經典,修習並體驗禪思。」長老還特別交代說:「只讀經典,然後練習!」。這非常重要,因為當時,論書正影響著他如何看待整個佛法的視野。

當毗瑪拉蘭西尊者開始這樣做時,他發現了第一手佛陀教導的本質—在每篇經文中都交織著「四聖諦」、「八聖道」以及「緣起非我」的元素,而緣起乃是佛陀教義的核心。他意識到「經典(sutta)」這個詞的字面意思是「線」,而「線」交織在一起,就編織出一匹精細的布料,但一條單一的線並不等於布料!經由他自己客觀的第一手經驗,八聖道開始栩栩如生起來了。
確實如此,每篇經文中都交織著四聖諦、八正道、緣起,經文中的種種,將不再需要任何論,所有秘密與關鍵都在七事修多羅。

日月
文章: 12
註冊時間: 2019-04-22, 00:08

Re: 為何帕奧禪法是有問題的觀想禪法(個人體會,理性探討)

文章 日月 » 2019-04-22, 13:44

感謝HC Lee法友提供的資訊
https://youtu.be/_P0wcD_dxPE

影片中有介紹至善坐,其中1:39的地方與一開始插入膝窩的角度不同,不知道有人發現嗎?
這地方沒辦法直接插入,要把身體往前,手撐地將屁股抬高才能插入,我本身嘗試後,覺得1:39的坐法,坐起來較安穩,氣機來得快。但要自己挪動第二腳的位置,別壓到腳踝,更別坐在腳踝上以免傷害筋骨

日月
文章: 12
註冊時間: 2019-04-22, 00:08

Re: 為何帕奧禪法是有問題的觀想禪法(個人體會,理性探討)

文章 日月 » 2019-04-22, 14:30

我的心得分享講到"氣機"兩個字,怕會引發誤會,誤以為是在練氣功,因此多做一些個人對於"氣機"的解釋
一個沒禪坐經驗的人,用至善坐的方式打坐,或許無法超過30分鐘,這種情形要說能愉悅是騙人的!
打坐要能感受到輕鬆自在,愉悅喜樂一定是在非常沒有壓力,非常舒服的情形下.

而"氣機"就是在長期打坐中累積,"氣機"簡單說就像是氣血循環,氣血循環好,打坐了一小時也不會感到腳脹麻痠痛.
氣血循環不好,可能坐10分鐘就坐不下去了."氣機"的建立,最基本的就是要氣血循環好

再進一步說,"氣機"能幫助打坐時專注於所緣,身體狀況不好時,打坐肯定比身體好的時候還要吃力,無法專注.
早上睡飽時打坐,跟忙了一整天疲憊身心下進行打坐,就會有很大的差別
有興趣的人可以試試睡飽時的打坐,是否如同充滿氣的氣球一樣?不需要特別用意用力,就能專注所緣,而且是毫不費力的專注所緣.

"氣機"建立,可說是對身心全面的提升,至少在打坐中能清楚感受到,身心的愉悅與輕鬆,氣血循環好,不須刻意,不須用力即可讓專注力增加,這些都是初步會出現的感受.

因為經典沒說"氣機",這只是我個人的感受,不知道其他的法友是否有這樣的感受?
我第一次在這裡發言,不曉得有沒有違反版規,如果版主認為內容不適合,請幫忙刪除.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32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Re: 為何帕奧禪法是有問題的觀想禪法(個人體會,理性探討)

文章 peacecila » 2019-05-01, 20:59

slake 寫:
2017-12-10, 12:28
觀呼吸的基本功:覺與觀(尋與伺)
修練呼吸的各種方法中,最常被各宗派提到的就是「觀呼吸」了,因為它不受限於任何時空、體態、心情,幾乎隨時隨地都可以練習,不管健康、生病、喜怒、哀樂,甚至連失眠都可以藉著觀呼吸來加以調整。因為呼吸狀況會毫無隱藏地反映出一個人的身心狀態,每一種身心狀態總是伴隨著特定的呼吸狀況,例如:生氣時,心跳加速、血壓升高、肌肉緊張,呼吸也跟著急促。反之,如果身心舒泰、安詳、寧靜時,呼吸也跟著呈現輕、緩、勻、細的狀態。所以呼吸的狀況就提供我們一個即時、直接又客觀的生理參數,作為修練的工具和指標。不過,除了整個呼吸(包括出、入息)出入的狀況之外,更值得我們重視的是,逐字解析隱藏在「呼、吸、長、短」中的奧秘,也就是經典中所提到過的「息長、息短」或「若長、若短」的教導。雖然各家解讀經典的說法莫衷一致,但幾乎很少人(包括大師級的人士)會注意到自己呼吸模式的每一個細節,例如:自己的呼吸方式到底是
1. 吸氣比較長還是呼氣比較長?
2. 還是吸氣和呼氣一樣長?
3. 吸氣之後有沒有停息?如有,停息有多長?
4. 呼氣之後有沒有停息?如有,停息有多長?
5. 如果是吸氣比較長,那反映出什麼身心狀態?
6. 如果是呼氣比較長,那又反映出什麼身心狀態?
7. 如果有停息,停息的長短又反映出什麼身心狀態?
其實只要細心觀呼吸的每一細節,就會發現:當自己緊張焦慮或憂鬱時,吸氣就會比吐氣長,有時還會有憋氣的狀況。有些長期遭受憂鬱症困擾的患者,在轉為慢性疾病後,日常生活中的呼吸也會自然呈現「吸氣比呼氣長」的模式。相反的,一個身心康泰、從容不迫、怡然自得的人,其日常呼吸的模式則是「呼氣比吸氣長很多」。至於「停息」則是大多數現代人感覺陌生的領域,它並不是刻意憋氣,但牽涉到呼吸修練的基本功夫。

理論上,只要我們能自主地馬上轉換心情,就可以立即改變呼吸成為輕安舒態的勻緩模式了。不幸的是,號稱萬物之靈的人腦並沒有能力下達指令轉換強烈的情緒,讓自己立即放鬆而進入怡然自得的狀態。因此,古代哈達瑜伽就主張,不可能運用意志力,採取「以心制心」的方式,企圖調御身心而進入定境。然而,非常幸運的是,人類的呼吸是可以被練習、調整、改變的,只要呼吸模式一經調整,身心的狀態就會跟著改變。所以理論上,人人都可以運用專注力來調整並改變呼吸的模式,只要設法模擬身心健康人士特有的、從容不迫的呼吸模式,就能淺嚐身心舒泰、怡然自得的情境,這就是初步練習「觀呼吸基本功」的好處。不過,問題在於專注力,一般人的注意力屢屢被被感官的刺激、慾望、情緒起伏、睡眠昏沈等所分散,不只是無法即時察覺到自己的身心究竟是處於何種狀態,連最單純的「念念專注於呼吸」的注意力都不夠,更不要說是調整呼吸的「意志力」了。

觀呼吸目前最流行的方式就是所謂的「觀察自然的呼吸」,許多大師們教導弟子只要專注於鼻尖、唇上或丹田上的一點或小區塊,而以第三者的態度,客觀地觀察呼吸的出入,並且強調一切順其自然就可以了,不必管它長短、緩急,不必刻意用意念加以導引或調整。其實,這樣的教導完全背離了進入初禪的基本要素(禪支)—覺與觀,請注意「覺 (vittaka)」的巴利語意不是「感覺」,也不是「察覺」,而是「引導的念頭(Directed thought,漢譯:繫念)」;至於「觀 (vicara)」的巴利語意不是「觀察」,也不是「觀看」,而是「評量(Examination or Evaluation漢譯:伺)」。所以「觀呼吸的基本功」不是「客觀地觀察呼吸」而是「主觀地引導(調整)並評量呼吸」。兩千年來,由於禪修人士大多誤解了「觀呼吸」的基本定義,所以在禪修道場裡總不乏「禪(纏)觀的釣翁」。理由很簡單,因為自然呼吸抓不住散亂心,也喚不醒昏睡夢,所以一味地隨順「自然呼吸」就很容易被幻相(不是禪相)和昏沈纏住。如果禪者發現自己已經很用心、很精進了,但自然呼吸還是抓不住你的心,那麼不妨試著評量它,是否它只是一個「無效的業處」罷了?如果長年的精勤仍然無法進入禪定,何苦還要再繼續責怪或為難自己?這時反而需要認真地考慮一下,是否換個禪師或換個呼吸方式試試看?還是仍要堅持自然呼吸,繼續「隨業(身心失衡的自然呼吸模式)受報(昏沈、疾病或苦樂)」呢?

一個具有熱誠和辨識智的修練者,理當會認真地尋求一個「比較能抓得住自己的呼吸方式」,並以堅定的專注和智慧的善巧,把練習的重點固定在「呼吸的覺、觀」之上。例如:他細心地覺察並評量身心的狀態後,發現自己太緊繃了;這時,他不會喃喃自語地下達指令或咒語,要求自己的身體各部位要逐一放鬆,因為企圖「以心制心」的修練方法,效果有限或是徒勞無功的。他知道輕、柔、勻、緩的腹式呼吸可以讓腦部產生α波共振,激發副交感神經的活性,讓自律神經平衡和諧,進而達到身心放鬆的狀態。因此,若要解除緊張、焦慮或憂鬱時,就必須先放慢呼吸的速度,然後再設法把呼氣拉長。這兩者必需要相輔相成才能發揮具體的效果,如果其中之一被疏忽或失誤了,例如:
1.即使呼氣已經調得比吸氣長了,如果整個呼吸仍然很急促的話;
2.或者整個呼吸雖然已經調得很緩慢了,可是吸氣仍然比呼氣長;
那麼,這兩種呼吸修練的方式都無法達到高度緩解緊張的效果。如果還有上述情況時,他可以先將注意力放在呼氣上,儘量輕柔、緩和、細長而均勻地呼出體內的空氣,直到小腹微縮凹入時,再讓身體以自發的反應方式,從容地吸入空氣,到達小腹。不斷地透過「覺:引導」和「觀:評量」的基本工夫,將全息(出入息)、出息、入息都循序漸進地,分別調整到適合自己當下的身心狀態。如此週而復始,直到「呼、吸、長、短」的節奏能產生韻律,且能自動維持著順暢的運作。接著就讓身心浸潤在此和諧的韻律之中,那麼他就會逐漸品嚐到輕安舒泰、怡然自得的滋味了。(slake 2013/3/17 於台中)
曾老師,您這段寫得真好,我以前真的看不太懂您對於尋伺的解釋?
最近看到了以下這位朱倍賢老師對於尋伺的經文説明與尋伺在禪修上的實際應用,再回頭來看你這一段的解釋,才看懂了。

初禪中的「尋」與「伺」(上篇)
ttps://4ariyasacc2.wordpress.com/2015/12/30/初禪中的「尋」與「伺」/

初禪中的「尋」與「伺」(下篇)
https://4ariyasacc2.wordpress.com/2016/ ... 「尋」與「伺」下篇/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為何帕奧禪法是有問題的觀想禪法(個人體會,理性探討)

文章 slake » 2019-05-03, 16:05

善哉!希拉法友表示:終於看懂了覺與觀(尋與伺)。這篇拙文雖然是六年前的舊作,但無論什麼時候,一旦能得知音還是令人深感欣慰!

翻譯與註釋禪修經典的影響力是非常廣大而深遠的,一個字的誤譯或誤解就會影響20個世紀,乃至更長遠的宗教傳承和修練軌跡,甚至導致禪法的滅絕,例如:
1. 當北傳的梵語vitarka-vicāra被漢譯成「覺、觀」或「尋、伺」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華人佛教徒難以理解、修練安般念的命運。
2. 當南傳的巴利語vitakka-vicāra被論師和禪師們誤導而進入「守竅觀想」或「內觀(Vipassana)」 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南傳佛教徒難以理解、修練安般念的命運。
3. 當公元1983~1999年間,分別由北傳印順導師、南傳菩提尊者和譚尼沙羅尊者所編譯的梵(漢)巴(英)聖典陸續完成,而得以相互對照之後,「覺、觀」的原始定義終於再度被揭露,因而讓念住呼吸重新展現了更明確的基礎方法。
4. 覺、觀(尋、伺)的誤譯、誤解正是造成南、北傳歷代禪師各說各話,而使安般念的教學與修練無法建立標準修習程序(S.O.P)的根源,此謂之(禪)法滅!詳見〈古今呼吸禪博覽會〉: https://oba.org.tw/viewforum.php?f=2

且讓我們再來複習一下:
1. Vitarka (梵語Sanskrit: वितर्क ), vitakka(巴利語pali):means "Directed thought" ,"applied thought" ,"applied attention." 引導的念頭
2. Vicāra (Sanskrit: विचार), vicāra (pali) :means "deliberation.", "investigates things exactly.",”evaluation” 精確的評量

這是一份跨越時空,非常殊勝的,法的禮物,贈送給生在這個時代及以後的華人佛教徒(因為很少有外國人能通曉、比對《雜阿含經論會編》一書),希望讀者們也都有著像希拉法友一般的機緣(詳見OBA論壇),深入理解「覺、觀(尋、伺)」的原意,進而掌握「安般念—念住呼吸」的要領:「有覺有觀,離生喜樂(有引導,有評量,才能擺脫五蓋的束縛而產生喜樂)。」這才是真正源自佛陀的教導,請大家珍惜這一線2000年一現的禪機!


附圖:印老與菩提尊者的編譯
images (1).jpg
images (1).jpg (10.21 KiB) 已瀏覽 11388 次
images (2).jpg
images (2).jpg (6.89 KiB) 已瀏覽 11388 次
最後由 slake 於 2019-05-12, 15:34 編輯,總共編輯了 15 次。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為何帕奧禪法是有問題的觀想禪法(個人體會,理性探討)

文章 slake » 2019-06-05, 12:10

「古今呼吸禪博覽會」第二十七席名家禪座簡介:

027.1美籍華(台)裔朱教授的禪修開示(1)—《初禪中的「尋」與「伺」》
027.2美籍華(台)裔朱教授的禪修開示(2)—《初禪中的「尋」與「伺」》
027.3美籍華(台)裔朱教授的禪修開示(3)—靜坐引導

朱教授根據南傳、漢傳和藏傳經論,旁徵博引地說明了「尋、伺」的精義,針對帕奧禪法的「意守人中」提出針砭,也答覆了學生的詢問。
歡迎參閱:「古今呼吸禪博覽會」https://oba.org.tw/viewforum.php?f=2

主題已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