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者阿迦曼傳》及《尊者阿迦曼的禪修》簡介

討論內容無限制,但嚴禁任何辱罵言詞及商業性廣告!
zchen
文章: 7
註冊時間: 2018-03-26, 13:36

Re: 《尊者阿迦曼傳》及《尊者阿迦曼的禪修》簡介

文章 zchen » 2018-03-29, 09:16

"並對經常佈施他食物的村民們表示感謝。"
已無人相我相眾生相,這所為實在不如法。

"食物似乎沒什麼味道,它被法味所取代了。"
阿羅漢進食時,看只是看,味只是味,上面反而說他進食時沒有正念正知。

如果尊者阿迦曼沒有阿羅漢的證量倒還好,文中敘述所言其實是毀謗阿羅漢。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尊者阿迦曼傳》及《尊者阿迦曼的禪修》簡介

文章 slake » 2018-03-30, 10:20

067他的配偶(過去生的)
過了不久,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如果以下的記事有某些不妥當的話,作者再度請求讀者的原諒。但是因為這種事可能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作者不顧他自己,決定在這裡記下它,以便賢能的人能夠從此學到一些事情。

尊者阿迦曼和他的妻子曾經一起發願未來要成佛。在他的最後果證之前,當他靜坐禪修的時候,她偶然地以肉眼所看不見的眾生身形來拜訪他。他會開示她,然後叫她離開。因為她對他的深切關懷,使她不能在任何境界上取得比較長久的轉生。她耽心他會忘記他們過去的結盟和他們過去發願成佛的決定。為了這個原因,現在,她被迫再度來拜訪他。尊者阿迦曼曾經告訴她,他已經放棄了他的決定,以便於在這一生當中達到痛苦的熄滅。經歷更多次的誕生也意指著更多次的死亡,因此也產生更多的痛苦。這一次,她是應他所想而來。過去,他們曾經長期一起承擔苦樂的經歷,他希望把自己的成就告訴她,讓她不必要再關懷他。由於她深切的關懷,她必須住在一個微細的境界裡,因此有一個肉眼看不見的體。

她希望自己能夠常來,但她不敢這樣做,因為她覺得為難,即使她知道,實際上在這種情況下,不論是對他或是對她,都不會有任何不名譽的事。尊者阿迦曼曾經告訴她,他不要她來,因為她可能已經成為延誤他的禪修努力的原因,但並不是因為其中有任何像人類世界中的兒女私情。「心意是一個微妙的東西,」尊者阿迦曼常說:「即使一個微細的干擾,也會成了它進步的妨害和障礙。」

她在前一晚就已經知道他的最後果證了,但是她非但沒有興高采烈,反而變得沮喪和孤零。

「你現在從這個苦海裡解脫了,」她抱怨道:「今後,我就沒有人可以商議和幫助了,你現在像是高掛天空的明星,而我仍然在這廣闊的海洋裡孤獨地掙扎著。透過您慈心的輻射,請仁慈地拉我一把,」她哀求著:「讓我或許也能在不久的將來達到痛苦的熄滅。」

「我不希望妳被悲哀和憂愁所擊倒,」尊者阿迦曼慰勉她:「這不是我要妳來的用意,那當然不是一個善意的人對待別人的方式。妳記得當時我們一起修持梵住的美德(慈、悲、喜、捨)嗎?」

「我記得很清楚」她說:「因為我們一起修持這些美德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但是,現在你已經從這有情世間離去了,由於被你遺棄了,我感到更是一片憂傷。」

「你應該記得行善的基本目的,」尊者阿迦曼說:「修習佛法的目的,不論是出於自己的信念或是透過別人的指導,都是為了減少或消除痛苦。這樣的修習不應該給自己堆上更多更多的煩惱,它產生不了什麼,除了無益的痛苦之外。」

「我知道你所說的是真的,」她說:「但是對於未能完全地解脫於煩惱的世俗人,那是不可能抗拒氾濫於心中的種種感受的。」

「即使在一起吃飯,」尊者阿迦曼說:「也一定有人先吃完,然後另一個人才吃完。那是不可能去期望兩個人或所有的人,都必須準確地在同一個時間吃完飯的。對於兩個或更多一起積聚功德的人們,那也是一樣的,佛陀和耶輸多羅公主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佛陀首先達到了他的目標,然後,他辛苦地再回來幫助她沿著相同的道路前進。這是寶貴的一課,從中得到一些東西,將比讓妳自己被憂傷和痛苦的抱怨所折磨要有益得多。」

「我從未想到遺棄妳或讓妳自生自滅。我叫妳到這裡來幫助妳,正因為我的慈心和關懷妳的福利和發展。妳愈是能夠好好遵從我給妳的指示,我就愈是隨喜於妳的進步和成功。如果妳能夠自己堅持修習之道,我就沒有必要為妳費心了。」

他們從前成佛的決心,和後來尊者阿迦曼要成為佛陀聖弟子的決心,都是為了相同的結果-痛苦的熄滅或是打破生死的輪迴。她所累積的功德和所獲得的結果,永遠有著密切的關聯。給她的指示和忠告,他總是竭盡其力而不會有錯的。這一切都是他慈心的表現,沒有任何拋棄她或讓她孤獨的想法。她片面痛苦的抱怨是有害於她的進步的,只會生起無益的痛苦。他的解脫決不能被解釋做遺棄她,如果這樣解釋的話,那所有他的指示和安慰又有什麼意義?他對她的慈心是真誠和無限的,她應該已經瞭解這點,並試著去遵從他的指示,那是為了她自己的利益。

即使從他剃度出家那天起,尊者阿迦曼也不記得有過一時一刻,要看她獨自掙扎的念頭。她能夠找到任何比這更有慈心的人嗎?尊者阿迦曼隨後指出,她應該高興,在昨天晚上能夠看到他的輻射光,事實上,她在那個微細的境界裡,是不容易察覺到它的。況且,她已經蒙受庇護,有著聆聽開示的機會,這個開示能夠帶她離開黑暗,如果她能夠恭敬聽受的話。如果她不能這樣做,那麼他開示的法義和他的慈心,必定成為徒然。

068婚姻可以塑造人間地獄或天堂
尊者阿迦曼的說明和開示,就像從空居天界的山溪流下來的水,灑佈在她激動的心靈,熄滅了她的憂傷和痛苦之火。她的心意變得清涼而後平靜,她相信她犯了多麼悲慘的錯誤,她承認過錯並懊悔因為自己的自憐而打擾了他。她現在能夠看到法光了,她的心意被空居天的流水復甦了,而她憂傷的重擔也卸下了。

「願聖者您原諒我的過錯,」她懇求:「使我於未來能夠善於自律,不再這麼做。」

其後,由於她的如夢初醒,尊者阿迦曼告訴她去投生於她應得的境界裡,不再為她自己的憂慮和激動受無益的困擾。她高興地遵從他,並請求他的祝福,允許她為了他的開示而偶然地來拜訪他。他答應了,她就突然地消失了,而尊者從禪修出來,發現已經是早上五點了。他整夜沒睡,從昨晚經行禪修之後,大約八點鐘就開始了他的靜坐禪修。尊者阿迦曼和他前生的配偶,現在是肉眼看不見的有情,他們之間的對話已經持續了好幾個小時。

過了不久,她回來聆聽他的說法。現在,她是一個美麗的天使了,但是做為天使的特性是,當拜訪一個他們所尊敬的比丘時,她並沒有配帶她在天界中所特有的裝飾品。在她的心意覺醒而平靜下來之後,她就急速地生於空居天界中的忉利天,一個享有各種舒適和娛樂的境界,因為過去生做為他的配偶,她跟他曾經累積了功德。她從未忘記,所有她後來享受著的幸福,都是遵從他的忠告和開示的結果,沒有這些,她絕不會受到這樣的庇護。在這些快樂之中,她記得它們是怎麼來的。他對她的仁慈是無限的,也是她無以回報的。

她於是認清了,細心的選擇一個人所用的每件東西和所結交的每一個人,是多麼的重要。對在家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配偶的選擇了,他不只是被認為住在一起而已,而且也是一起呼吸,分享著相似的苦樂經驗。任何影響到一個人的事情,不論是善或惡,一定影響到另一個人。有好配偶的人是享福的,他或她或許在社會地位上、聰明才智上,甚至在行為習慣上是較低的,但是配偶會防止對方陷入歧途,然後引導他或她走上正道。如果兩個人都善良得很,樂於為他們的發展而努力,那麼他們的房子就成了一個家,一個天使在人間的住處。那裡沒有爭吵或挑剔,因為兩個人都一樣自律著,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都由正法律引導著。這樣由婚姻結合的伴侶,可以說是幫著建造人間的地獄或天堂,分享著彼此的悲哀或幸福,依照著他們是樂於作惡或行善而定,這關係著今生和未來的生生世世。

在這件天使的事例中,可以看到這項證據-她遵從尊者阿迦曼的指示,去避免罪惡而積聚善業,這是可能的。她修習的結果就是完全地被防護著,免於危險和無益的痛苦。尊者阿迦曼原諒了她的誤解和哀怨,讓她不必忍受那些罪惡感,然後他以另一個說法令她歡喜,之後,她現在是個快樂天使,右繞尊者三匝而後離去。她接著倒退了一段距離,浮上空中,懷著感激和歡喜回到她的天界去了。

贈書流通處: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說明:模擬素顏忉利天女(未化妝、不配戴飾品)
images.jpg
images.jpg (6.98 KiB) 已瀏覽 31326 次

zchen
文章: 7
註冊時間: 2018-03-26, 13:36

Re: 《尊者阿迦曼傳》及《尊者阿迦曼的禪修》簡介

文章 zchen » 2018-03-31, 14:51

"在他的最後果證之前,當他靜坐禪修的時候,她偶然地以肉眼所看不見的眾生身形來拜訪他。"

"因為她對他的深切關懷,使她不能在任何境界上取得比較長久的轉生。"

English version: "When he inquired about her formless state, she replied that she was so worried about him she had not yet decided to take up existence in any specific realm."


作者早在尊者阿迦曼得到最後果證之前,早一步將輪迴打破了,這"微細的境界"類似現在所說的中有,但她卻能無視緣起說,隨意住於此等狀態。

此說法分明已經超越三藏,落入修佛小說之流。

迷人自迷,莫要落入重新塑造新佛陀的妄想中,只會被有心人利用,對佛法的宣導,智慧的開發反成過患。

zchen
文章: 7
註冊時間: 2018-03-26, 13:36

Re: 《尊者阿迦曼傳》及《尊者阿迦曼的禪修》簡介

文章 zchen » 2018-03-31, 16:30

這本小說講了許多神通,但佛陀最重視的教誡神通卻付諸闕如,弟子盡講些不如法、不如律的東西。
言盡於此,好自為之。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尊者阿迦曼傳》及《尊者阿迦曼的禪修》簡介

文章 slake » 2018-04-03, 11:39

072他的修習模式和在清邁的教導
除了一次雨期安居,他住在清邁城裡的伽地浪格寺之外,在其餘十年期間,他所住的地方大都在種種危險所包圍的曠野裡。因此,他的生活中有關於他的修習模式,他的冒險,和他整個頭陀行期間的內法知識,都是卓越而令人嘆為觀止的。他在山間林下孤獨的生活,在世俗人的眼中是一直籠罩著痛苦和恐懼,尤其是壓迫和戰慄的恐懼,將會日夜折磨著他們。但是對尊者阿迦曼來說,這樣完全隱居的生活,是最有利於精進和非常有助於身心健康的。他的究竟果證就是當他住在孤獨而遙遠的山地部落區時得到的,過了不久,就有一些頭陀行比丘來親近他。

一些親近他的比丘有從諾格凱城大保區來的尊者趙坤山,從譚克隆番寺來的尊者長老阿迦沙和長老阿迦高。他們跟他只住了一段期間,然後就受命離開,到遙遠的山地村落,有些沿著山邊,有些則在另一座山頂上,去找尋他們自己的隱居處所。山地村落只是很小的村子,有些只有四到五間房子,有些則有九到十間房子,他們所佈施的食物恰好足夠身體每天的需要。尊者阿迦曼自己總是喜歡獨自住在這樣的地方。

那是不足為奇的,在他引導和訓練下的頭陀行比丘都是堅決而無畏的,冒著他們的生命危險去追尋正法,把正法的目標放在其他任何事情之上,包括他們的生命以及更重要的事物。任何充滿老虎和凶猛野獸的地方,他就告訴他的弟子前往並住在那裡。在這樣的環境之中,念住和智慧一定會不停地運作著,精進不懈,意志力更快速地提升,超過他們以前住在沒有這些威脅的地方所得到的。

尊者阿迦曼自己的生活是日夜貫注於隱居的喜樂之中。然而,在他遠離人間居處的森林隱居中,他時常與肉眼所看不見的眾生往來,諸如地居和空居天使、魔、鬼、那伽和梵天。因為他對他們已經有過廣泛的經驗,這些來往並不會給他造成問題。除了這些肉眼所看不見的眾生之外,他也幫助了好幾個山地部落的居民,例如也可、卡木、木者和梅也,他們都受他的教導感化,他們對他忠誠的程度,已經到了願意毫不猶豫地為他犧牲生命的程度。對於不認識這些居民的人,「山地部落」一詞通常意味著骯髒和醜陋,以及原始的或野蠻的生活方式。但是他與他們相處的經驗完全相反,他發現他們有著白色皮膚的美麗容貌,他們一點也不髒,他們是一個有教養的民族,有他們自己一套既成的規律。他們順從地遵守族長的領導,他們是溫和善良而團結的。由於這個型態的文化和這種習性,「森林」一詞,不但不是意味著獸性和野蠻,相反地顯示著誠實和道德,沒有都市和城鎮的水泥叢林中所容易發現的貪欲和暴力之罪。樹木和動物的森林,從某一個觀點來講,要比城市人的水泥叢林更為安全和舒適,後者在猛烈的貪瞋癡煩惱中充滿著危險。

那是一個神秘的森林(水泥叢林),那裡住滿著到處漫遊的、粗野而凶猛的煩惱動物,用詭異的方法來攻擊人們,造成很深而難以痊癒的創傷。這些創傷不但有害於身體的健康,而且有害於心靈。這是一個很大的諷刺,很少城市人,如果有的話,對他們的創傷有興趣,因此也就無意去尋找任何處方來醫治他們自己。創傷因此成了感染性的,也變成了慢性和流行性的疾病。這種叢林就在每一個人心中,男人、比丘和沙彌都一樣。

煩惱的襲擊是悄悄地來,令人難以防守。這就是為什麼尊者阿迦曼喜歡住在曠野,以便於他能夠處理內在凶猛的野獸。在曠野裡,這些野獸可以被馴服或從心裡驅逐出去。人類是一種聰明的生物,因此,他不應該屈服於內在的那些野獸,反而必須勇敢地與牠們戰鬥,才能名正言順地被稱為人類。

在這樣的環境中,每當有一個比丘為了接受訓練和引導而親近尊者阿迦曼時,他的指示總是要求絕對的自我犧牲和勇氣,所以適合那些像他那樣準備迎接任何挑戰的人。如果他們會死亡,他們願意盡最大的精進而死;如果他們活著,他們至少知道證得了少許程度的內明和解脫而得到慰藉,他們將不必感受世間諸有無盡的生死痛苦了。

這就是他在清邁卓越的教導方法,那與他從別處得到的教導有所不同。他在這裡的教導是絕對的、不屈撓的和不允許任何放逸的。然而,這種教導也適合那些為了接受開示而親近他的人,他們內省地聆聽開示,只想要觀察他們內在凶猛的野獸,從未抱怨他的教導太嚴厲。他的開示愈強烈,法義就愈深刻;聽眾的心意愈平衡,他們的念住和智慧就愈能觀察思惟。他在清邁的教導是最深奧的,因為他在那裡的果證是最高的,而他的(頭陀行比丘)弟子們的決心相對地也是最勇敢的,心裡只有「痛苦的熄滅」。除了一般的開示,也有一些特殊的技巧來查覺心意的逃逸。這對捕捉那些喜歡溜出去,而沉迷在過去它們經常流連的各種地方的放逸者是最有效的。


贈書流通處: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說明:「森林」一詞,不但不是意味著獸性和野蠻,相反地顯示著誠實和道德,沒有都市和城鎮的水泥叢林中所容易發現的貪欲和暴力之罪。
images (1).jpg
images (1).jpg (12.03 KiB) 已瀏覽 31209 次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尊者阿迦曼傳》及《尊者阿迦曼的禪修》簡介

文章 slake » 2018-04-17, 13:15

尊者的開示切中了我的心病
《尊者阿迦曼傳》讀書報告之(1)
中壢《雜阿含經》讀書會林淑敏
2018/04/08
去年因長輩生病南北奔波,在人際互動中深陷於憂悲惱苦之際,美苓從高菩提法師處獲贈一本尊者傳,看到淑敏一直處於煩惱當中不能自拔,她心生慈悲,親自把尚未閱讀完畢的書送到家裡來,並說閱讀尊者傳記,會清楚什麼才是生命的重點,很多事情也就不會再那麼糾結了。領受了善知識的慈悲,開始展書讀,
尊者的智慧正如他嚴峻的眼神一樣震撼跟穿透人心,歡喜、感動之餘,每每動容。一路讀來,尊者的慈悲智慧跟堅毅深深觸動了一顆染污的凡夫心,法語無不切中要害,猶如透視鏡般把所有的不善習性與盲點缺陷一一點出,知道這是同修們不可或缺的法寶,深深感動並感激善知識對自己展現的深刻悲心!

記憶猶新的是,翻開書觸到尊者法相,立刻被震攝住,尊者的眼光直接穿透內心,直覺被全然透視無所遁形,敬畏之心油然而生,至今每每觸及,感覺依舊。初次閱讀翻轉了一個長年來沒有好好思考的觀念,向來雜阿含經的學習都以現下的五蘊為出發點,不討論因緣果報與業力,認為業力說是一種暫時的止痛劑,不切實際,對於諸天鬼神六道(五道)眾生都認為那是印度的傳統觀念,是編輯者為了讓經文更精彩而添加上去的,但尊者的親身經歷全然打破了這個觀念,因而重新看待雜阿含經中有關諸天、鬼、神及魔、梵的敘述。知道向來太主觀狹隘了,對於無能獲得解答的問題就以「子不語怪力亂神」的態度摒棄它,當他人提及業力跟鬼神大都不予討論,認為這不是問題的解決之道,自以為是的無知帶來的傲慢。閱讀過後我深信有六道(五道)眾生的存在,起了一種深刻的警惕,對於生活中的不如意,除了接受那是自己長久身口意的習氣所致外,更相信為人處事要無愧於心,因為每個人都是自己業力的繼承人,這種觀念也為自己的憂悲惱苦稍微解套,因而放掉一些抓取,因為因緣果報必自受,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就無需他人撻伐或撻伐他人了。雖然有點阿Q,但這個觀念的翻轉讓自己輕鬆許多,有能力接受自己的現狀,對別人加諸於己的行為雖說還不能全然釋懷,但程度上已然放鬆許多,向來焦灼的事情不再是生命的重點,漸漸有能力從此等泥淖中自拔。

經過了一段時日的歷練,生命有了不同的經驗,再次閱讀,仍為尊者為法忘軀的勇敢堅毅及直指人心的睿智動容,細讀每個篇章無不觸動著內心,再次的反覆細思,自我檢視,每一段法語都那麼貼切的擊中要害。以下主要以佈施、持戒、心意開發做為心得報告重點。

「佈施的另一方面就是願意原諒別人-對自己做錯事的人」。「過去諸行不顧念」,實屬不易,有時想想,花了生命大部份的時間沉溺在早已過去無法更改的事件中,不斷的造作累積自己的痛苦,真的是一件愚癡無比的事。回顧過往經歷的一些片段,無盡的造作帶來無盡的煩惱,長久累積於心的煩惱,在觸境時,常一觸即發,毫無招架之力,無法自制而踈澀的身口意行不斷的傷害自己,進而累積成更嚴重的習性。在法義只是知識的的狀態下發揮不了真正的作用,因而在不善習性的強烈牽引下「錯待自己並自行累積痛苦。…愚痴的心為自己塑造了一個傷害的世界,…它活躍地創造著一些事實上是無中生有的事,來傷害它自己。…思想和向外的注意力,使人看不到自己的性格、情感,尤其是他自己的煩惱。…以致喪失了所期望的內在喜樂和寧靜。」就著過往的經歷,尊者的智慧法語,引起深刻的共鳴,人該為自己的苦樂負責,而非向外究責他人。

「持戒…是防止傷害別人的身體和感受的準繩…。…如果尚未能消除煩惱的話,藉著持戒,或許可以讓他們減少煩惱的威力。」「一個持守五戒的人,就是散播快樂與無害的種子給人們和動物們;他不被懷疑,他不訴諸暴力,因為他經常考慮別人的感受,就像他自己的感受一樣。」人際互動中,有時太隨性,粗心大意的言行,往往忽略了別人的感受,而造成不必要的誤解跟心結,如果言行前能審慎的思考,細心的同理, 當不致自傷傷人,這是自己需加強努力的地方。
「諸惡莫作應該予以正確地瞭解,它不只是意指行為上的不作惡而已,也包括了在言語上的不作惡,和最重要的,在思想上不作惡。一個人可能在說話和行為上不作任何罪惡,但是如果他仍然日夜懷著罪惡的思想,就不能期望他是道德或純淨的。他的善行是表面和假裝的,結果因此就和外表相反;內在的困擾和悲傷就和所懷著的罪惡思想成正比。對修行的佛教徒,這是戒律在實踐方面的準則。」言行、內外一致,確需努力。人真的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好,往往高估了自己。理想上期望向上向善,但言語上的大張旗鼓,虛張聲勢,遠遠大於實際的身體力行,長時間屈服於自我放逸的邪惡習性,形成一個積重難返的第二天性,這種根深蒂固的性向真的很難克服,以致於在眼見、耳聞…意識等六根觸境時,明知故犯,每每成為煩惱惡習的階下囚,然後再度陷入追悔自責中,飽受挫折。「我們是正法的修行者,所以我們不應該太懦弱或太魯莽。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但是已經做了,我們就要承認那個事實。佛陀也做錯過,但他承認它們並設法改正自己。動機也許是好的,但是它們也會混合著無明,我們的責任是下次要更加留意和小心,永遠細心是智者之道。」以這段慈悲的話語,為自己解套,並做為前進的動力。

「世間的心意有一種奇異的特徵,它喜歡攀緣(像章魚的觸爪),將自己附著於所有它所能接觸得到的事物上-它已經決定聯想的或是屬於它的事物,它不太注意到底這些事情是對還是錯,是善還是惡,有害或是無益,至於它自己是不是有足夠的力量來處理它們,那就更不注意了。這些自我累積的負擔,經常成為精疲力竭的『家庭作業』,甚至剝奪了自己吃飯和睡覺的時間。…心意…永遠被自己無休止的攀緣困擾著,…這樣的心意堆積了無數的悲哀在自己身上。…除非它的態度被正法所修正,否則魯莽的戰鬥必將持續下去或更嚴重的,毫無希望地,一生又一生,沒有希望卸下它所自我累積的負擔。…一個人的心意,在某個意義上來說,就像一部機器-它需要維護、修理、防護危險…。…為了保持和提升這個心意,聰明人應該注意他自己的心意調節者-他的想法和他的心情,區別有惡意的和有利益的。惡意的想法和心情會破壞健康,損耗身體和心意的力量;而有利益的想法和心情會以一種平靜和淨化的效果來提升他們的健康。…那就是自我警惕、自我指導和自我觀察,查出自己的錯誤和缺點,以便於改正它們。…心意就停止以自我累積的痛苦來毀滅它自己。」檢視曾經的迷失經驗,正如尊者所言,無休止的攀緣帶來自我累積的沉重負擔,深陷其中難以自拔,它蠶食鯨吞了生命的大部分,嚴重的損耗身心。

「心意是無價之寶」,「…當一個人有能力這樣做的時候,就要訓練他的心意,讓他在還有時間來自我矯正或自我改善的時候,能夠瞭解他自己的心意作用。…所以一個人現在和未來,都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對待、訓練和守護他自己的心意。」「…一個修行人必須要經常留意潛藏著危機的地方,…在重要的時刻讓正法堅定地固著於心意,因為正法存在的地方,就不會讓心意迷失於外境,然後就會產生意志力和必然的安穩。」「能夠引導一個人走入歧途的或引導他走入正道的就是他自己的心意。…他應該注意內在,如實地觀察他自己的思想、言語和行為的機器,到底在做些什麼?它們是否正在高興地加強痛苦的力量和助長它的成果,還是從正法中正在產生抗毒劑,以便從生生死死的輪迴中覺醒而脫離?這種內省的觀察必須持續不斷地進行,以確保所有佛教修行者的穩健進步和開發。」如此深刻的法語,觸目無不動容,沒有比尊者的智慧法語更能貼切的描述心意的了,這是真正的「自依止,法依止」!

雜阿含經裡沙門、婆羅門有時聽完佛陀說法,會以「溺者能救,閉者能開,迷者示路,闇處然燈」來感恩讚嘆佛陀給聽法者的深刻啟示,沒有比這更貼切的言詞能形容從一個聖者的開示所獲得的歡喜感動與感恩了!因而理解得僧寶是:「如是四雙八士、戒、定、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尊重供養之處,無上福田。」感激涕零!

感恩有這麼殊勝難得的因緣得以閱讀尊者傳記!因緣很奇妙,幾年前曾取得這本著作,但因某位同修的央求,先讓她閱讀,過後也就忘了這件事了,應該是福報因緣還不具足,無緣閱讀聖者法寶。世隔多年竟因讀書會的大家在努力到處索取老師的著作之下,蒙高菩提法師的慈悲跟美苓的契而不捨,意外的獲得這份難能可貴的法寶,因而開啟了助印尊者傳記的契機,只能說因緣真的不可思議!沒有老師早年慈悲的喜捨願力成就了尊者傳記的翻譯,就沒有如今大眾從中獲得的無限法喜與踴躍的習法動力,諸多因緣的奇妙聚合,成就了這份殊勝的法緣,感恩感動無法言喻。知道當下就是最好的時間點,戰勝習性-苦滅,順從習性-苦集,日常生活分分秒秒的一念間才是真實的道場。這是目前努力的方向,雖仍難敵習氣的左右而時有挫折,但就著聖者法語的激勵,仍會持續努力!

淑敏虔誠 感恩合十

圖片說明:愚痴的心為自己塑造了一個傷害的世界,…它活躍地創造著一些事實上是無中生有的事,來傷害它自己。
附加檔案
t0127535f10518581d9.jpg
t0127535f10518581d9.jpg (86.06 KiB) 已瀏覽 31053 次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尊者阿迦曼傳》及《尊者阿迦曼的禪修》簡介

文章 slake » 2018-04-19, 12:04

《尊者阿迦曼傳》讀書報告之(2)
尊者的開示切中我的舌尖

新竹《雜阿含經》讀書會 李香鈴
2018/04/15

雜阿含經275經記載,佛陀如此誇讚難陀比丘:「…飲食知量者,難陀比丘於食繫數,不自高、不放逸、不著色、不著莊嚴,支身而已。任其所得,為止飢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覺令息滅,未起苦覺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如是善男子難陀,知量而食,乃至無間獨住,是名難陀知量而食。」今天我們閱讀尊者阿迦曼尊者傳中,不難發現尊者確係依經依律奉行,有過之而無不及。摘錄如下:
一、 尊者的食厭想¬及證悟後的法味:
尊者把自認為能吃完的食物放回缽裡,他就停止。開始觀察思惟它的令人厭惡相。(中譯註:食厭想)這種觀察思惟是用以防止慾火(對食物味道喜好的貪慾和執著及嫌惡)升起,並瀰漫於本能的食慾和重大的嫌惡之中。在觀察思惟食物的令人厭惡相之後,他便開始取用混合在缽裡的食物。整個吃飯的過程中,每一口,每一個動作,都被持續念住它的令人厭惡相所守護著。這種吃飯的方式,是比丘正當行為的一部份。
吃飯的時候,經常思惟食物(令人厭惡)的性質,不要讓它的美味,變成吞噬心意的毒藥。食物未經思惟而吞嚥後,身體或許可以由食物中的營養而得以強壯,但是心意的進步,將由美妙的滋味而被劫奪了。這就會削弱了自己的開發,滋養了身體卻付出心意的代價,這都是缺乏念住所致。

證悟後的尊者回到山上他住的地方,他的身體沒有需要食物的 徵象,因為他仍然被法味所庇護著。他既不饑餓也不疲倦,但是食物既然已經在那裡,他就食用它來維持身體的力量,身體不能長時間缺少粗食的。食物似乎沒什麼味道,它被法味所取代了。就是巴利語所謂的「法味勝過其他所有的味道」。(可參考法句經愛欲品「諸施法施勝,諸味法味勝,諸喜法喜勝…」

二、 日食一餐
這特別適合於專注於心意開發的頭陀行比丘,他應該儘可能的擺脫食物的負擔。它自動地消除他對更多美食的期望,(以免)有損於追尋苦滅者的尊嚴。吃得太多而引起睡眠和昏沉,這是另一個消除貪著食慾的方法,對一個頭陀行比丘而言,這項貪著是最失尊嚴的。這項儀軌就是化解這些敵對力量的工具。

三、 一缽進食
這樣的修習最適合經常遊行、隨處暫住的頭陀行比丘。它解除了必須攜帶其他器皿,既不方便又累贅的身心負擔。另一個利益是缽中混合的食物,使行者在思惟著食物的性質和飲食的目的時,激勵念住和智慧的活躍功能。食用缽中混合的食物,對於舌頭的味慾是一種有效的自我約束。當進食的時候,思惟被導向食物的性質(它的令人厭惡性)和飲食的目的,它只是用來維持生命,不論美味與否,都不能被喜好或嫌惡所屈服。
尊者的弟子們也被訓練只用自己的缽進食,不用其它食器來增加自己的麻煩。所有的東西都在缽內混合著吃,每天只吃一餐,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天。

四、 拒絕後來送到的食物:
沒有需要接受更多後來送到的,也就是在比丘已經從一個村落托缽回來以後,才送到的任何食物。接受這些食物,將會屈服於自我放逸,一個日漸難以克服的習慣。滿足於放入缽裡的所有食物,就是這項修習的用意。如果貪求更多,就是惡魔或是餓鬼的習性,被無饜足的慾望本身所吞噬,只奮力去餵養他的嘴巴卻付出了心意的代價。這項頭陀行儀軌用以抑制對於食物的貪求無饜,也提升關於食物的知足。

五、 斷食:
有時斷食以便於進行一段不間斷的精進。在這段期間,當然有痛苦,但是也有念住,以提醒修行人為了精進的緣故而忍耐。飲食可以增強身體的健康,但也會使遲滯呆鈍的心意變得羸弱。某些情況下,斷食能夠持續好幾天,當它在身心的耐力範圍內又不會擾亂平衡點時。接著生起的痛苦,就被耐力調和了,耐力順次被意志力增強了,意志力再被「盡諸苦邊」的決心所鞭策著。
在斷食期間,一個修行人只要觀察他自己心意的情況,就可以知道這個修習模式是否適合於他。對某些人,他們斷食愈久,心意就愈勇敢和光明,變得堅強和更充沛了。

六、人們的飲食欲貪及心意開發的頭陀行比丘的飲食:
大多數的人們通常都被他們所喜歡食物的貪欲和對所不喜歡食物的瞋恚所支配著。他們樂於營養身體而犧牲心意。坦白說,對那些習慣於舒適、奢侈和欲樂生活的人來說,這種生活方式當然是無比的可悲和可憐。很明顯的,在這種厭離和自我禁錮中,是沒有任何歡樂的。
但是一個專注於心意開發的頭陀行比丘不能這麼做,他設法制服那個沈重的貪欲,讓它明白誰才是主人。
當送進他喜歡的食物,他停下來,首先詳細審查自己心意的情況,如果它被貪欲所奴役而表現出不可控制的喜歡,他就拒絕那類食物,而接受心裡所不想要的食物。當心裡急切地掙扎著要更多,他就給它更少。
當心裡渴望著放在他面前所有其它食物的味道時,他就只用白飯來滿足它,再沒有其它的東西了。有些食物味道很好或有益於身體的健康,但它對心裡的健康會成為無益的,這類食物也要予以避免。接受了它可能會強壯身體,但對於開發禪修將會成為一個障礙。在這個情況下,禪修的開發必須優先。這是追隨自己阿迦的腳步,擺脫自己追逐美食和多多益善的習慣。
這種修習方法,也可以稱之為忘我的修習。不論是行住坐臥,不 論是吃飯或做任何事,不論是旅行到某個地方或是停留在任何地方,永遠摒棄自我享受或放縱於那個行為的生理欲望。對於身體的快樂,或是對安逸和舒適的要求都無所寬容。

七、結論
(1) 以上尊者阿迦曼的修習模式,就有關於物質上的必需品而言,可 以稱之為「厭離」的方式。食物不足,居處簡陋,衣服經常缺乏。食物只是用來維持生命。所以我們觀看一個頭陀行比丘只有少數的隨身物,而且不能執著那些東西及食物。因此頭陀行比丘永遠輕快地生活和遊行,不會被隨身物和煩惱的重量壓垮。我們在家眾亦應學習及遵守,亦能得到所期望於比丘的相同利益,因為比丘和在家人兩者的煩惱是一樣的。

(2) 食物帶來的營養不及心意的營養,尊者認為世上所有的營養中,心意的營養是至高無上的。一顆營養良好的心,就是實證於法的心。一顆認識自心的心,就是已經認識法的心。一顆到達自心的心,就是已經到達涅槃的心。

八、慚愧反思
(1) 個人對飲食一向是「食所愛食」,完全不知詳細審查自己心意的情況,雖然也想設法制服這個沈重的貪欲,但屢屢失敗,仍是緃容口腹之欲,以致於飲食不知量、樂於長養欲望和增長自我。一再發心,也一再墮落,反覆再三輪迴,不知到何時。

(2) 因「一缽進食」,頭陀行比丘永遠輕快地生活和遊行,不會被隨身物和煩惱的重量壓垮。反觀自己對於陶磁器皿的愛好成痴,喜愛各式美麗精緻的杯盤,小心翼翼勤擦拭,而不知應該對「心意」的染著及欲貪,時時刻刻勤拂拭。

(3 )日前研讀雜阿含經563經記載,阿難教誨染著的比丘尼:「…云何名依於穢食當斷穢食?謂:聖弟子於食,計數思惟而食,無著樂想,無憍慢想,無摩拭想,無莊嚴想;為持身故,為養活故,治飢渴病故,攝受梵行故….」

今欣逢機緣得閱尊者傳記,以及深思聖典之教導,將深深引以為鑑。


圖片說明:減重利器-My Plate(我的餐盤)-美國前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對My Plate讚譽有加:「對於忙碌的家庭來說,這是一個相當棒的工具,而且小孩也看得懂得。」 她說:「還有比這個餐盤更簡單的嗎? 我相信一般家庭會發現它的妙用。他們今天就能夠開始使用它。」

森林比丘「一鉢進食」「一座食」,在家人亦可練習「一盤食」,於餐前先作意「佛陀曾開示波斯匿王說:『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一開始,就把適量的穀類、蛋白質(魚肉蛋豆奶)、蔬菜、水果依照圖片顯示的格子,分類放入盤中,一座而食,不再增添。

myplate_thumb[3].jpg
myplate_thumb[3].jpg (24.06 KiB) 已瀏覽 31024 次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尊者阿迦曼傳》及《尊者阿迦曼的禪修》簡介

文章 slake » 2018-04-21, 12:11

尊者的開示切中了我疲憊的睡眼

《尊者阿迦曼傳》讀書報告之(3)
中壢《雜阿含經》讀書會 古佳蓉
2018/04/15

「一旦醒來,他從未繼續躺臥,因為那會養成懶惰和貪著睡眠的習慣。」
這句話,對佳蓉來說最為受用,也花了最多時間去體證。佳蓉,從小到大,都不是愛睡覺的人。最常聽母親說:「你小嬰兒時最不好照顧了!晚上常常不睡覺,要你父親陪你玩,最常玩的是面值一分,五分的鋁製硬幣。」那時太窮,連飯都吃不飽,所以更不用說給佳蓉添置玩具了。

早起,一直是佳蓉的習慣,從小到大,永遠都是第一個到校的好學生。可是婚後,在還沒閱讀《尊者阿迦曼傳》這本書之前,佳蓉還一直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長年身心飽受煎熬,苦不堪言。因為「早起,從之前的摯愛,轉化為佳蓉的罣礙。」鬧鈴響起,馬上起身按掉,繼續睡,因為孩子的早餐不用太早準備;可是當真的起來時,已接近7:00,這樣準備早餐就在兵慌馬亂中進行,早餐煮得一定不會是可人可口的,孩子看了一眼,興趣缺缺,乏味的啃著早餐。看著孩子不太捧場的臉色,母親我的臉色也不會和顏悅色。 就這樣,一大早就把自己的起床毒氣,由孩子蔓延開來。家人都被毒害了,不快樂的種子,因為佳蓉貪睡,而撒了一地。

還沒有完呢!因為白天貪睡,晚上就像吸食了興奮劑似的,躺在床上翻來覆去,沒有睡意。睡眠這顆惱人的精靈,像惡魔一樣,緊追著佳蓉!上半夜睡不著,下半夜才入睡,想說晚睡,那就睡晚些再起。可萬萬沒想到,這樣補眠的方式,只會是越補越大洞。

幸好在這時,佳蓉帶著《尊者阿迦曼傳》到家對面的圖書館,帶著恭敬心細細咀嚼閱讀。看到關於「睡覺」這裏時,佳蓉如拾獲稀世珍寶般鵲躍。慢慢地,佳蓉每天都試著去嚐試,就像尊者阿迦曼那樣,只要在三點後醒來,那佳蓉就不再繼續躺臥。起身看書、練習瑜珈。剛開始都在三點醒來,慢慢地,生理時鐘,調至現在的4:30或5:00,這樣的過程,經曆了長達三個月的磨鍊之後,現在每天睡到自然醒,無需鬧鐘了。起床後,佳蓉可以從容地做自己想做的事,看看書,練練瑜伽,寫文章,早上的靈感就像長長的鞭炮一樣,劈哩啪啦湧上來,這樣的感覺真好。當作家,是佳蓉的夢想,它曾經昏死了,如今又復活了。住在大陸的父親由於中風,已經再也沒機會開口說話了,佳蓉藉著改善睡眠所賺得的許多「時間」來練習寫作,希望能當父親的嘴巴,替他說話,為他發聲。這或許是,佳蓉目前可以在兼顧台灣家人幸福的同時,還可以全力投入的夢想!


一句話:「一旦醒來,他從未繼續躺臥,因為那會養成懶惰和貪著睡眠的習慣。」尊者的身教,療癒了我十多年來「睡眠週期紊亂」所產生的矛盾、脫序和焦躁不安,也帶我重回了童年「早起三光」的黃金時代,讓我從容悠閒地為自己也為家人展開了充滿朝氣和活力的每一天。這應該可以說是嫁到台灣來之後,最豐碩的一筆收入和盈餘了!有了老師的悉心指導,還有志同道合的同修相伴,相信夢想會成真,佳蓉定能在父親有生之年,完成使命!感恩,生命中所有的遇見!合十。

圖片說明:惺忪疲憊的睡眼
下載.jpg
下載.jpg (8.38 KiB) 已瀏覽 30994 次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尊者阿迦曼傳》及《尊者阿迦曼的禪修》簡介

文章 slake » 2018-04-23, 13:49

尊者的開示切中了我敏感的耳根

《尊者阿迦曼傳》讀書報告之(4)
中壢《雜阿含經》讀書會 莊貴霞
2018/4/19

尊者的傳記是一本值得一再讀誦的書,書中有很多尊者求法的過程與經驗,都是貴霞學習的榜樣。一直以來貴霞是一個單純的家庭主婦,家中大小事務都依賴先生,但十幾年前先生移往大陸工作,在家的時間就變少了,很多時候,很多瑣碎的事情變成要強迫自己必須獨力面對,因為一直無法適應這樣的狀況,讓神經緊繃,情緒也很緊張。

四年前搬家住進新大樓,剛開始住得很高興,因為安全又寧靜,但隨著鄰居的入住,因為生活作息不同,原本的寧靜就消失了,時常半夜被噪音吵醒,不然就是被吵到半夜無法入睡,漸漸的睡眠就出現障礙,甚至情緒也陷入恐慌。

尊者有一句話這樣寫著「一個凡夫的心未經訓練,就像幼兒在學走路,當然會前後搖擺,同樣的一顆尚待開發的心,有時是不可能不被突發的思想和情緒所動搖」。

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的深夜,我總是隨著外境的噪音,而處於神經緊繃的狀態,一心想處理外在環境所帶來的苦,所以只要一有聲音,就錄音,或透過警衛想盡辦法,想請他們不要吵。越是這樣,就讓自己的情緒越陷入瘋狂,後來非但沒解決自己的苦,反而得罪鄰居,覺得好累!尊者的書中有一篇《找碴的那伽》記述有一蛇神愛找尊者的碴。其中尊者對蛇神的開示,貴霞看後,為自己愚蠢的行為和正法無能力學以致用感到可悲!開示中我領悟到違背法義做事,會導致無數痛苦的事情加在自己身上,任何罪惡的結果都屬於自己而落在自己身上,因為是自己產生它們並懷藏他們,如果在意自己的進步和發展,就應該觀察自己的心理狀態,並試著去了解它是善或惡,對或錯,如果隨著習慣性而衝動的活著,沒有戒的保護受苦是必然的。

很幸運我們讀書會印了尊者的傳記,每每深夜無法入睡時,就閱讀尊者的傳記,讓注意力放在書上,令夜晚恐懼的情緒可以稍稍的休息,但還是無法釋懷。

漸漸地得知頭陀行比丘都是在山林曠野中修行,睡覺是用乾樹葉或稻草鋪的床,若夜裡遇風雨肆虐,還須忍受嚴寒的天氣,還要住在墳塚間。為求法,精神與肉體的生命都受到威脅。看到這裡,想想自己,鄰居半夜的噪音和山中老虎的吼聲與住墳塚的不安,相較之下安全太多了,我為什麼而恐慌呢?應該是自己造作的心令自己陷入恐慌才是。

在《100找碴的那伽》一文中看到兩段文字這樣寫著:
1.「如果你深知它的罪惡並試著去改正你自己,那就夠了。」
2.「習慣或衝動的力量會逐漸被削減。藉著持續修習和自我訓練,任何罪惡的性向必然會減弱,然後從心理除掉。」這兩段話深深地鼓勵著貴霞。

所以現在半夜若聽到較重且大聲的噪音,會往內觀察身體的覺受,看著覺受生起,當中有瞋,瞋的覺受消失就須停止,不要落入想的造作。把聲音當作自我控制的開發對象,現在反而感謝鄰居,不是他的考驗我不會如此認真修習。

在《118.不渴望即是非我》中,尊者開示:「尋求外在事物的渴望和愚癡,那會引起痛苦,一個心懷渴望的人是永遠得不到休息的」。這段話是貴霞十幾年來內心的寫照,因為希望先生能一直在我身邊做為我的依靠,但事與願違,所以常受苦。

在《116.心意控制是戒的本質》中,尊者開示著:「心意是所有言語和行為的根源,戒德必須永遠與心意有關連,它是善惡的產生者。」貴霞就是沒有守好戒才會痛苦,尤其是對親屬的情執,面對所愛的家人要守好戒律真的很難。

在《找碴的那伽》文中,尊者說:「出家成為佛教的比丘,就是要引導自己逆溯煩惱的河流,訓練自己根據法義來做每一件事。在遵照法義逆流而行時,一定會有困擾和痛苦。但是為了從煩惱得到解脫,我願意接受。」由此可以感受尊者依教奉行的決心與對法不動搖的信念。尊者所以可以對那伽如此包容和不與眾生為敵的慈悲心,都是因為他是正法和戒律的實踐者。這是貴霞望塵莫及的。

今後守戒是我努力的目標,但自己習氣重,欠缺念住的力量,所以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尊者的教導令人尊敬與喜悅,很慶幸可以讀到尊者的傳記。此世可以聽聞正法,又有老師無私的教導和善伴黨的提攜,此種機會如盲龜浮木,千載難逢。貴霞是何其有幸啊!我不想跟那伽一樣,與正法擦身而過。謝謝老師以生活為主導的方式引領我們走入正法,感恩善知識的陪伴和家人的護持。

Sadhu sadhu sadhu

學生 貴霞 合十

圖片說明:北醫「睡眠中心」。
除了應用醫學科技治療「睡眠障礙」之外,心理因素的調適也是很重要的營養(四食之一)或藥方。
314_fed629a2.jpg
314_fed629a2.jpg (74.82 KiB) 已瀏覽 30967 次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尊者阿迦曼傳》及《尊者阿迦曼的禪修》簡介

文章 slake » 2018-04-25, 12:48

078偽裝的老虎
有一次在他遊行期間,尊者阿迦曼到了一個很深入的曠野,那個山地部落的居民,幾乎都沒有看過頭陀行比丘。只有那些少數曾經偶而很久才進城一次的人,才能知道一點有關於比丘的事。

當時他由另一位比丘陪同著,他們選擇了一個樹林下的地方,距離村落大約有二公里。早上進入村落托缽,山地村民問他們要些什麼,當他們回答要佈施的食物時,村民又問他們要那種食物,他們說要米食,但是村民仍然不瞭解,他們到底是要煮熟的還是未煮的稻米。比丘們回答要煮熟的,而村民就給他們一些米飯,再沒有別的東西了。尊者阿迦曼和他的同伴,就這樣在那裡住了好幾天。村民對他們表現得既沒有敬意也沒有信心。

一天晚上,酋長吹起竹笛聲(使它共鳴,作為召集村民集合的訊號)召集他的村民開會。他告訴他們,現在有兩隻老虎偽裝成人,已經住在離此不遠的一個地方。他說他不知道牠們是那種老虎,但是他們看起來令人懷疑。婦女和小孩從此被禁止走近那個地方,甚至要有幾個人結伴才能去。此外,他繼續說,他們必須小心,否則會被這兩隻假裝成人的老虎吃掉。

當他們的領導人這樣警告著他的人們時,尊者阿迦曼正在禪修,而(藉著他的天耳通)能夠聽到酋長正在說著有關他和他的朋友。他驚訝於這個夢想不到的罪名,卻生起對他們的大悲憫,知道有許多其他的村民將會相信酋長的話,那對他們是一個很大的罪惡和危險,因為(如果他們不改變他們的信念)在他們死後,都將生為老虎。

第二天,他告訴他的朋友,他們已經被控訴為假裝人形,想要殺害村民的老虎。「如果我們現在就離開這裡,」尊者阿迦曼說:「他們死後都會生為老虎。這在他們是嚴重的業力,而為了幫助他們,我們必須在此停留較久,即使因為他們冷漠的供給,讓我們必須感受匱乏的痛苦。」

從那以後,有時成群的觀察者從村裡悄悄地溜到尊者阿迦曼和另一個比丘住處的四周。他們三、四個人成群而來,攜帶著工具當做武器。大約十或十五分鐘,每一群人就會從樹叢間或是經行禪修的步道附近出現,專注地凝視著尊者阿迦曼或另一個比丘,並懷疑地張望著四周,他們從不說話。然後他們就回到村落,第二天才會再來。

他們觀察尊者阿迦曼的舉止好些時間,似乎對他還是不能確定,但是所有這段時間,他們從未注意到所謂「偽裝的老虎」的需要,也不在乎由於他們的冷漠,這些所謂的老虎是否正感受著任何匱乏。村民似乎並不在乎這兩個比丘每天是否有足夠的食物,或是他們兩個的住處是否舒適。他們只給米飯,再沒有其它的東西,不僅如此,所給的飯量也很少,即使泡了水還是不夠一個人吃。至於飲水,兩位比丘必須在他們已經洗完澡後,從山腳下的溪流中取回。他們的住處就在林間樹蔭下,它幾乎不太能夠遮陽避雨。然而那附近沒有任何山洞或斷崖,他們不能找到任何更好的住處。

有時會下傾盆大雨,於是他們必須搜集乾葉子和樹枝,做一個簡陋的斜牆來擋雨。下雨的時候,他們被迫坐在蚊帳內的傘下,寒冷地顫抖著。然而,有時候強烈的山風夾著雨水,劇烈地吹打蚊帳,甚至他們的雨傘都被吹走了,留下兩個全身濕透的人,像樹葉般的瑟瑟發抖著。他們所有的比丘必需品散落各處,都被雨水浸濕了。在白天,他們還能夠收拾它們,趕緊去找另一個遮蔽之處,但是在晚上,情況就糟透了。狂風暴雨中,一片漆黑,雷聲刺耳欲裂,四周盡是被吹斷的樹枝砰然落地的聲音。在這時刻,生命全然暴露在大自然的狂暴之中。

這就是尊者阿迦曼和他的同伴在自我犧牲的精神下,所忍受的嚴酷考驗,這是自找的考驗,他們必須忍耐直到村民的態度軟化了,讓他們恢復了理性為止。

即使有這些不便和匱乏,然而,它是個適合禪修的地方,沒有其他加重心意的負擔。深夜,那地區附近常有老虎的吼聲交響曲。牠們都是龐大、凶猛的老虎,雖然牠們就在不遠的地方漫遊,卻幾乎不曾接近兩位比丘所住的地方。很偶然的,牠們之中的一隻偷偷地來訪,或許來查查看有什麼好吃的沒有,但是當傘內的人一動或是坐起來,牠就大吼一聲跳開了,從未再見過牠。

至於村民,他們的好奇和憂懼心仍然很強。他們每天下午三、五成群地跑來觀察,卻從未對尊者阿迦曼說過一句話,尊者對他們也是一樣不發一語。有時,當監視著他的時候,他們自己之間會竊竊私語,做夢也想不到他能夠看到或閱讀他們的每一個心思,這是他們認為無人能夠知道的。尊者阿迦曼也觀察著他們,有了更深入的結果!他知道他們繼續地試著挑剔他本身和他的同伴,這讓他非常憐憫他們,因為他們被酋長誤導了,很多人不知道他們將會發生什麼後果。

尊者阿迦曼和他的同伴在那裡住了幾個月,而幾個月來,村民並未放棄找碴的意圖。畢竟說來,他們持續的意圖是可許的,總算幸運地(當然是指村民),村民並未企圖趕走他們。在這樣長時間的察看、等待之後,他們自己必定已經詫異地發現,比丘們沒有什麼過錯可以挑剔的,除了他們自己找碴的銳眼之外。

一天晚上,當他禪修的時候,尊者阿迦曼用他的神通力聽到或寧可說知道,酋長正在詢問他的觀察團,兩個比丘有什麼過錯,觀察員一致地回答,他們不能找到兩隻老虎的任何過錯,補充說,他們自己的懷疑對他們本身可能弊多於利。當酋長問到為什麼會這樣,他們回答說兩位比丘從未做過任何可疑的事。

「每一次,我們到那裡,」他們說:「兩位比丘不是閉眼靜坐就是來回走著,不會左顧右盼。任何偽裝來吞咬我們的老虎,當然不會是像這個樣子。我們已經監視他們很久了,但是他們從未露出一點蛛絲馬跡,如果我們繼續這樣,那對我們可能是有害的。最好是我們能夠跟他們談談,讓我們能夠更認識他們。」

這個提議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他們說曾經在城裡看到一些比丘,他們認為這兩個比丘是善良而可信賴的。他們說被比丘的風範所感動,遠甚於專注地找碴。在會議之後,他們同意要去找尊者阿迦曼,並問他坐著的用意是什麼,還有當他走來走去的時候是在找什麼。知道了這件事,尊者阿迦曼告訴他的同伴,村民們很快就要來找他們了。一天下午,就如他所說的,很多村民來了。其中一個問他為什麼靜坐?還有當他來回走著時是在尋找什麼?

「我的佛德掉了。」尊者阿迦曼說:「我坐著和走著是為了找尋佛德。」
「到底什麼是佛德?」他們問:「我們能夠幫你找嗎?」
「哦,是的,你們都能夠,」尊者阿迦曼回答:「佛德是全世界(三界)中惟一的無價之寶,佛德是全知的。那真是太好了,如果你們願意幫我去找佛德,那麼我們就能夠很快地找到佛德了。」
「你丟掉你的佛德多久了?」
「不久以前。有了你們的幫忙,我們就能更快地找到它了。」
「這個佛德的無價之寶有多大呢?」村民問。
「不太大也不太小」他說:「大小對你我都很適合。任何人找到了佛德,就是世界上的優勝者,因為他能夠看到每一件事物。」
「他能夠看到天堂和地獄嗎?」
「當然,如果他知道怎麼去尋找佛德的話。否則,我們怎麼能夠說佛德是無價的和殊勝的呢?」
「我們能夠看到死去的小孩、丈夫或妻子嗎?」
「當然可以,」他回答:「當你已經找到佛德,你就能看到每一件事物和每一個人了。」
「佛德有光亮嗎?」
「是的,佛德有非常光明的亮光,遠比千百個太陽還明亮,因為太陽不能讓你看到天堂和地獄,但是佛德能夠。」
「婦女和小孩能夠幫你找尋佛德嗎?」
「是的,每一個人都能夠。」
「佛德在那些方面是無價和殊勝的呢?它能幫助保護我們防範魔鬼嗎?」
「佛德在許多方面都是無價和殊勝的,那是數說不盡的,欲望、形象和無形象的三個世界(中譯註:欲界、色界、無色界)都要在佛德前面頂禮,沒有什麼能夠勝過佛德的。魔鬼都非常害怕佛德,他們害怕那些開始要尋找佛德的人,即使他們仍未找到它。」
「佛德寶石是什麼顏色?」
「在佛德的亮光裡有無法計數的許多顏色。佛德是佛陀的無價之寶。佛德是知識和光輝的泉源。佛德不是一個實體,佛陀在很久以前把它給了我們,但是我們現在還沒找到它。不過佛德在那裡並不重要,如果你真的想要尋找佛德,你就必須坐著或走著,自己重複念著佛德、佛德(Buddho、Buddho)。在這段時間,你不要想到其他任何事情,讓你的思想安住在你內在的佛德中,如果你能這麼做,那麼你可能會找到佛德。」
「但是,我們必須坐多久或走多久去尋找佛德?」
「一開始,十五或二十分鐘就夠了,佛德不喜歡我們匆忙,一匆忙就厭倦而不能找到佛德了。今天這樣就夠了。」

在這善巧的開示之後,村民就回到他們的村落去了。他們沒有告訴他說他們要走了,他們站起來就走開了。他們沒有說再見的習慣。在村子裡,其他留下來的人熱切地詢問著他們。他們重複著尊者阿迦曼的開示,並說他和他的比丘不是像他們起初所懷疑的偽裝的老虎。村民對他的開示有濃厚的興趣,不久之後,他們都熱誠地念起「佛德」來了,從酋長下至婦女和小孩都知道如何在心裡念誦。

尊者阿迦曼的開示產生了奇妙的結果,比任何人所期望的還要快得多。過了不久,有一個男人能夠藉著尊者阿迦曼的善巧方法而找到佛德,他說在他忠實地奉行那個方法之後,很快地就得到一種喜樂的安寧,依照他說,在那個成就前的四、五天,他夢見尊者阿迦曼,他來把一枝有著光亮火焰的大蠟燭放在他的頭上,在他的夢中,他非常高興,因為他能夠發出一種光,強度足以穿越他身邊幾公尺內的黑暗。當後來他得到了那種喜樂的安寧,他跑去見尊者阿迦曼,向他陳述他的夢和他的奇妙成就。尊者阿迦曼於是教導他一個更深入的修習,並告訴他要更努力。他細心地奉行尊者阿迦曼的開示,而很快地獲得較高的成就和附加的他心通,透過它,他能夠知道一個人的心有多麼污穢或純淨。後來當他跑去見尊者阿迦曼時,他坦白地說出來,依照山地人的習性,他已經觀察了尊者阿迦曼和他同伴的心,現在很了解他們了!

「那麼我的心像什麼呢?」尊者阿迦曼戲笑地說:「它是罪惡的嗎?」
「那裡,」這老人立刻回答:「你的心解脫了所有的煩惱,它沐浴在一種奇妙的光亮裡面,你是世界上賢聖的人,我從未見過任何像這樣的事物。你已經住在這裡很久了!為什麼你剛來的時候不教導我們?」
「但是,我怎麼教呢?」他回答:「你們沒有一個人曾經來問過我。」
「但是我不知道你是一個聖人,否則我早就來了。現在我們知道你是多麼地有智慧,當你被問到為什麼靜坐和來回走路是要尋找什麼時,你說佛德丟掉了並要我們幫您找尋佛德,當問到什麼是佛德時,你說佛德是光明之寶,事實上,您的心已經是佛德,但是您要使我們的心像您一樣光明,現在我們知道您是神聖而智慧的,您不需要我們幫您尋找佛德,您是要幫助我們為自己尋找佛德!」

那個人成就於法的消息很快地傳遍了全村。每一個人對於念「佛德」都更有興趣了,也因此對尊者阿迦曼更感興趣了。從那時起,兩隻「老虎」的事就被完全遺忘了。

每天早上,尊者阿迦曼和他的同伴後面就跟隨著那個人,替尊者拿著缽器,也從尊者那裡學得更多。即使當他有其他的事要做,他也會差人告訴尊者阿迦曼。還有其他幾個人,男、女都有,在禪修修習上都有進展,但是第一個得法的人顯然是最佳的。

現在,他們對於尊者阿迦曼有了正確的態度,每一件事都自動地改變了。從前,村民從不關心兩個比丘的飲食睡眠乃至或生或死,一旦他們知道了他是誰,他們就熱心於尊者的安寧和舒適了。吃飯、睡覺和經行禪修的地方,在沒有尊者阿迦曼的一句要求之下,都整整齊齊地建造好了,他們也親切地向他抱怨說,他怎麼可以像野豬那樣在草木糾葛叢生的小徑上行走呢?

「您甚至說這就是尋找佛德的道路,」他們說:「而且您告訴我們,您坐著和走著是為了尋找佛德!您是多麼奇特,跟其他人多麼不一樣!您是世界上最卓越的,然而您卻不吹噓,我們很喜歡您。您的床不過是乾葉子而已,現在都腐爛了,您怎麼能用它住了好幾個月?這就像個豬窩,這讓我們心情沈重。我們全都這麼愚笨,我們是多麼盲目啊!有些人甚至控訴您們是偽裝的老虎,但現在他們都已經改變心意了,我們告訴他們有關您們的一切。」

贈書流通處: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說明:有時候強烈的山風夾著雨水,劇烈地吹打茅棚,甚至他們的(頭陀)傘帳都被吹走了,留下兩個全身濕透的人,像樹葉般的瑟瑟發抖著。
U1831P1T1D11726423F21DT20061207115906.jpg
U1831P1T1D11726423F21DT20061207115906.jpg (51.46 KiB) 已瀏覽 30923 次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