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與思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17-03-01, 16:28

potato 寫:還有《增支部. 3.25經》的經文用語,是一個明顯的例子,Vajirūpama 是“像金剛那樣”,不是“像金剛色”,vajirūpamacitto 是“心像金剛一樣”,不是“心像金剛色”。

AN. 3.25/ Vajirūpamasuttaṃ:“Tayome bhikkhave, puggalā santo saṃvijjamānā lokasmiṃ . Katame tayo? Arukūpamacitto puggalo, vijjūpamacitto puggalo, vajirūpamacitto puggalo.
讀巴利語讀錯了,改正:復合詞 vajirūpama,拆開是 vajira +ūpama,vajira 是“金剛”,ūpama 是“如,似,像……一樣”。

因此,這個復合詞與 rūpa 無關。 :P

頭像
dubao
文章: 77
註冊時間: 2010-06-28, 08:00

想如野馬/行如芭蕉

文章 dubao » 2017-04-22, 12:09

想和思的區別,應該從如上兩個比方來理解。想就像天邊的海市蜃樓,變幻莫測。思(行受陰)就如芭蕉,都是些不牢不實的葉梗聚集,無有堅實。思有“為作”的表象。而想盡是些心中浮現的印象。

它們的共同點是都因感官面對境界時而觸發。它們都是無常、苦、變易法。

頭像
serendipity
文章: 303
註冊時間: 2011-02-13, 08:00

Re:

文章 serendipity » 2017-06-08, 11:32

aller 寫:
2016-11-30, 15:05
相應部22相應79經中的﹝想取陰﹞解成『認知』,認知什麼呢?認知藍、黃、紅、白。
......................................
能認知藍、黃、紅、白。─這好像是「眼識」的功能吧!經文為什麼說這是「想」?難道﹝藍、黃、紅、白﹞是用「想」而得?
《中阿含經 卷第七(30)》
內眼處及色。眼識知外色。是屬色陰
內意處及法。意識知外色法。是屬色陰



眼識 是色陰。乃至意識也是色陰。
所以眼識沒有認知能力。乃至意識也沒有認知能力

前六識都是色陰。沒有認知能力
認知,是來自意行/第七識
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17-06-08, 11:46 編輯,總共編輯了 2 次。

頭像
serendipity
文章: 303
註冊時間: 2011-02-13, 08:00

Re: 想與思

文章 serendipity » 2017-06-08, 11:44

《中阿含經 卷第七(30)》
若內眼處壞者。外色便不為光明所照則無有念眼識不得生。諸賢。若內眼處不壞者。外色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識得生。諸賢。內眼處及色。眼識知外色。是屬色陰。

若內耳鼻舌身意處壞者。外法便不為光明所照。則無有念意識不得生。諸賢。若內意處不壞者。外法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意識得生。諸賢。內意處及法。意識知外色法。是屬色陰。



譬如上面經文"有念" 兩字。
有念,就是意行/第七識。
意行就是認知能力。因為有認知能力,所以生出前六識 色陰

頭像
serendipity
文章: 303
註冊時間: 2011-02-13, 08:00

Re: 想與思

文章 serendipity » 2017-06-08, 11:56

《雜阿含經 卷第八(214)》
有二因緣生識。何等為二。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如是廣說。乃至非其境界故。所以者何。眼色因緣生眼識。彼無常有為心緣生。色若眼識。無常有為心緣生。此三法和合觸。觸已受。受已思。思已想。此等諸法。無常有為心緣生。所謂觸想思。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色若眼識" 這四個字清楚說明:眼識是;是色陰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