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帕奧禪法是有問題的觀想禪法(個人體會,理性探討)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aggavara
文章: 19
註冊時間: 2013-03-29, 08:00

為何帕奧禪法是有問題的觀想禪法(個人體會,理性探討)

文章 aggavara » 2015-07-25, 10:13

註:最近發現越來越多的人陷在帕奧的觀想禪法中很多年,之前我只簡略質疑過帕奧禪法,從來沒有詳細論述過自己的觀點,所以在我總結馬哈希禪法經驗之前,整理壹下之前我為何質疑帕奧禪法的具體經驗體會,此文最好參考帕奧禪法的壹些和我觀點對立的文章做總體對比參考,去除我個人主觀意見,各位自己辨別。

本人曾今修了壹年帕奧禪法,親自去西雙版納的帕奧禪修中心禪修了兩個月,修了壹些帕奧禪法的止禪,也修了壹些帕奧禪法的觀禪,修到自己眼前發光,身體發光,期間也聽了不少小參,之前的博文之中我有提到過帕奧禪法是觀想,但壹直沒有詳細論述我的觀點,這裏提供壹些個人體會作參考。

質疑帕奧並非因為本人最欣賞馬哈希禪法,我實際上也很贊同動中禪,葛印卡,雪吳敏,泰國緬甸各派大部分的傳統四念處禪法,個人認為目前各派禪法中,大部分都沒有問題,只是基礎對象不同,輔助提起正念的小技巧不同,總體方法都是培養覺知當下身心現象的傳統四念處,而帕奧禪法就比較特別,不管是其止禪,還是觀禪,都基於光來禪修,這裏我不說大家都指出過的明顯問題,例如把宿命通當作見緣起的必要條件,光在傳統上壹直作為十個觀染之壹(帕奧禪法整體實際上基於觀染在觀想)等問題,我主要說壹些我修帕奧禪法中的具體實踐細節問題。



壹 禪法問題



1 帕奧禪法的止不是止,是觀想

帕奧禪法有問題並不是指止觀本身有問題,也不是說明只有純觀才是對的,而是帕奧禪法既不是觀禪也不是止禪,而是壹種類似外道觀想的方法。

了解壹些外道修法的話,都會知道觀想多是壹些視覺體驗,比如看到自己變成佛陀,自己冒光,見到天國等等,這和帕奧禪法為何從止到觀全是見到壹堆光是很相似的。

而觀想是什麽呢,就是把不真實視作真實,把自己幻想出來的現象當作真實的現象來觀察,以幻想觀察出來的真理只能是幻想出來的真理,很多人可能慶幸自己跳出了大乘的坑,進入了上座部佛教,可能他們不知道上座部也有觀想論藏,觀想理論的類四念處觀想法,也就是象法,佛教的坑是遍布在妳修學的整個歷程之中的,永遠也別確信自己找到了真理,除非妳到了初果。

所以這裏我先從帕奧禪法的止禪細節中論述我的質疑。

---觀呼吸

首先帕奧禪法壹開始是觀呼吸,在呼吸的時候,由於專註,呼吸附近會出現壹些禪相,壹開始不要求觀這些禪相,隨後帕奧禪法要求,當光和呼吸融為壹體的時候,就開始專註光(個人認為基礎對象已經變了,變成了光,而不是在修入出息念了),其實到這裏稱它為止也沒有問題,只不過從修入出息念變為了類似光明遍,白遍的修法。

重點問題來了,五禪支是光點:

當禪修者專註這個光很穩定之後,帕奧禪法會有個驗證禪那的過程,也就是把光投向心臟部位,在心臟找出五個光點,也就是五個禪支,其中每個禪支各有不同的感受,從這壹套方法可以看出這其實是壹種完全的觀想,就連清凈道論都找不出通過把光投向心臟觀察五個光點的說法,更別說經藏論藏了。

當年我聽小參的時候,聽到有人匯報看到了六個光點,禪師說不對回去再看,還有人匯報五個光點各自的感覺時匯報的不對,禪師說不對回去再看,我想他們只能閱讀完帕奧禪師的書智慧之光以後才能按照書中描述觀想出來。(《智慧之光》是壹本非常詳細的介紹帕奧禪法修學細節的書,推薦各位去看)

另外帕奧禪法的初禪到四禪的過渡也很有意思。

當禪修者達到初禪之後,禪師會要求修行者開始決意舍棄其中的光點來達到更高的禪那,從初禪到四禪都是通過舍棄光點來達到,而並非原始佛教中,持續的禪修觀察領悟而達到。

另外帕奧禪法的初禪到四禪個人認為也並不是安止定。

本人和壹些有帕奧禪那的人聊過,證得禪那以後還能聽到外面的聲音,還能感受到腿麻,還能換腿,這是在禪那中嗎?各位可以自己判斷。

---白遍,三十二身分等觀想內容

在獲得強烈的光的禪定以後,帕奧禪師還要讓禪修者修完大部分甚至所有止禪業處(不說帕奧禪法本身不是止禪這個問題,即使它是真的止禪,還要全部修完所有止禪也是很笨拙的方法,佛陀當年壹般只讓禪修者修壹個業處入手,獲得心安定後開始觀禪,即使佛陀當年那些弟子,全部修完所有止禪都很困難,可想而知現在帕奧禪法那麽多修完所有止禪的其可靠性有多少,恐怕都是觀想出來的而已,看說壹切有部論藏也能看出,說壹切有部壹般第壹步嗔心強的修下慈心,貪心強的修下不凈觀等止禪,心安定適合禪修後就開始第二步修別相四念處,看到無常苦無我後開始修總相四念處,這種壹下修完所有止禪的方法是前無古人的)。

這裏就說壹些當時經歷的,有了四禪的光以後,帕奧禪法還會用這個光來觀自己的身體,按照壹本三十二身分的書來觀看到自己的內臟,當年禪師和我們說書上的內臟是死人的內臟,活人是紅色的,最好不要拿死人的圖片來觀,我估計看那本書應該會真的觀出自己體內壹堆死人模樣的內臟,見不到自己真正的內臟,這是觀想。

然後還會要求禪修者去觀附近人的內臟,附近動物的內臟,乃至全村,全省,全國人的內臟,這其實如果是真的就已經在修神通了,其實在這裏如果有條件,可以在附近象壹些西方靈修派別壹樣,放撲克牌來驗牌,我想基本上都是幻覺,如果不是幻覺的話,我想修完帕奧止禪的都有這個能力,隨便驗證壹下,都能有壹堆人有神通上新聞。

2 帕奧禪法的觀不是觀,是觀想

帕奧禪法後期觀禪需要刻意的按照分別說部論藏壹組壹組的觀出論藏中所有的心與心所。
聰明壹些的人首先應該可以看出,不同部派的論藏是有差異的,心和心所在數量上,種類上都不是絕對相同,如果分別說部論藏有壹個心和心所說錯了或者說漏了,說多了,那麽基於這些心與心所產生的觀想就可以被顛覆。而且誰能保證只有我們這個部派的論藏是絕對正確,壹個心和心所都沒說錯呢?那為何別的部派的論藏和我們有差異呢?部派時期的理論就真的完全和原始佛教時期完全沒有差別?這只是其壹

其二就是,如果有過內觀經驗的人會知道,所有現象都是依據因緣升起滅去的,當下是來什麽現象覺知什麽現象,真正的四念處會讓妳去刻意的把所有可能出現的現象(心,心所)壹組壹組的從當下身心現象中找出來去觀察嗎?

以上只是比較能說明問題的壹點,在帕奧禪法的觀中,壹開始觀察身也是最終要把身觀成壹堆水晶壹樣的光芒,再從這個光芒中去找論藏中那些壹個壹個的色法,基本問題點和上面我說的心與心所的問題很類似。

另外這裏就不論述帕奧還要求人們去觀未來世,過去世並把這種神通當作見緣起這種明顯問題了,如果真的需要觀過去未來世,並且還是在緣起這麽關鍵的地方,我估計整個緣起相應裏,會有大量佛陀讓人去看未來世過去世的內容的經文,可是事實卻是在整部經藏中妳都很難看到這種教導。



二 其他問題



這裏只列舉壹些非禪法本身的問題,並不是重量級的反對意見,僅供參考,也可當作帕奧禪法攻擊其他派別的壹些軟文的同類文章,可以當作有些我個人主觀傾向的言論,可以結合帕奧派本身的壹些文章做對比參考。

1 帕奧禪修中心裏普遍存在的毀謗其他傳承的問題。

毀謗和質疑不同,毀謗指的是無中生有,去過帕奧禪修中心的人,包括加入壹些帕奧禪修的討論群,妳可以經常看到壹些人發軟文以及言論,比如帕奧禪師觀察到馬哈希禪師在地獄,壹些隱晦的指出只有帕奧禪法正確,其他禪法都有問題的言論等等,這些言論在大部分別的禪法內部是少見的,為何頻繁出現在帕奧禪法內部,可以說是該方法無法削弱煩惱的壹種表現,這些言論往往導致更多的初學者容易陷入此派別,更嚴重的就是毀謗別的派別,無緣了解到真正的四念處。

本人在帕奧禪修中心的時候,聽到過葛印卡不信佛,馬哈希禪師的弟子還俗和弟子結婚等等謠言,還導致當時我毀謗了葛印卡老師,差壹點毀謗馬哈希尊者,以至於我後來壹直向葛印卡老師懺悔,後怕自己當時已經產生毀謗馬哈希尊者的想法幸好沒有說出來。

2 帕奧禪法自己的傳承問題

仔細研究帕奧禪法的傳承,帕奧禪師本人的修學經歷,妳會發現,這個禪法並不是他從某上壹代禪師那裏學來的,而是通過研究論藏,清凈道論,乃至清凈道論的註釋中自己領悟出來的,是壹個缺乏傳承的禪修體系,而且其壹些觀點基本都是極端依賴論藏,清凈道論及其註釋產生的,說嚴重壹些,他的大部分關鍵理論(光,見緣起是宿命通)這些連論藏,清凈道論的重要依據都沒有,不過他們自己可能不這麽認為。

所以各位也應該警惕另壹些沒有傳承,自己通過研究經藏論藏產生獨特見解的派別,如隨佛法師等標榜最符合經藏的派別(帕奧禪法也以此自居)。

3 修此禪法對煩惱削弱的效果問題

本人當年在帕奧中心的兩個月中,仔細觀察了很多帕奧禪修者,導師,包括自己由於帕奧禪法的修行對心的影響,我看到包括導師本人在內,大部分禪修者其實都缺乏對本身身心現象,煩惱的覺察(可能還在專註自己的業處的光而忽視了身心現象),我見過壹位證到四禪的老奶奶,當時第壹感覺就是不可能是四禪,因為四禪舍心是很強的,而這位老奶奶的行動舉止還透露出壹些並不輕的煩躁,無明,很像壹些念阿彌陀佛的老奶奶,修的很用功,但是生活中可能別人的壹些言語就能讓他很煩惱。

另外我經常觀察當年指導我的導師瑪欣德尊者,我有時會在他飯後請教問題(比在禪堂有準備的回答問題更能反映壹個導師的修為和舉止),我在路邊剛說想要請教壹個問題,他就壹揮手笑著跟我說這個問題不重要要離開,最後我再次請教他才向我開示,從中我看出他本身也缺乏正念。

另外觀察我自己修習壹年多的帕奧禪法,我覺得我大部分時間都把心專註在光上,以至於忘掉了呼吸本身(帕奧禪法認為最後光就是呼吸,專註呼吸之光就是入出息的禪定),在修觀禪的時候,我觀察我身體發出的光,以至於忘掉了身的現象本身,這都是壹種無明的專註與觀想,並不是觀,所以我和很多修好幾年帕奧的人感覺壹樣,對煩惱削弱,智慧的產生沒有實質效果,跟念阿彌陀佛,藏傳觀想沒有什麽本質上的差異。



我想這種新型禪法的擴大就像大乘佛教當年壹樣,是不可逆轉的,佛法本來就是趨向滅亡的,這類禪法危害性是很大的,我也只能惋惜和祈禱真正的四念處可以多存在世間壹段時間,壹些修帕奧禪法的禪修者也能像我壹樣早日脫坑,所以我也壹直對別人說,無法看到帕奧禪法問題的人,還沒有真正明白四念處,也無法獲得真正的觀智。

所以如果嚴謹的禪修者可以聽取我的建議,謹慎對待帕奧禪法,即使無法辨別,多去參加壹些別的禪修營,了解別的禪修派別,比如馬哈希,動中禪,葛印卡,雪吳敏等各種其他派別也是很好的幫助辨別的方式,也給自己的解脫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本人認為現在除了帕奧禪法,其他派別基本都沒有問題,所以各位可以多反思當年如何陷在大乘迷信之中,再反觀自己是不是陷入在帕奧禪法的坑之中,希望我浪費的壹年青春,寶貴的修行時間可以給各位做個警惕和參考。

願正法久住!



原始佛教研究博客
http://blog.sina.com.cn/yuanshifojiao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文章 slake » 2015-11-18, 14:49

談光
這是一份很值得參考的禪修心得,文如其人,它充分顯示了作者是一個腳踏實地、重視實踐、個性正直、明辨是非而不盲從權威,又肯將自己的經驗忠實地與人分享的禪修者。他指出了一些不應該被一個明智的禪修者所忽略的問題,我稍微再詳細地說明如下:

1. 安那般那念從第1步驟到第16步驟的業處都是「呼吸」,精確地說應該是「長、短、入、出息」;沒有理由在任何一個步驟轉換為「光明」。至於循安般念16個步驟,進入第四禪之後的光明則與「觀想(幻出)」是不同的境界。

2. 部派佛教論藏中,「光明遍」的取相方法是藉由真實的「光源」(例如:圓孔透入的日、月、燈、燭光)引發,而不是由呼吸放鬆身心所幻現。

3. 如果是由呼吸所幻現的光明,比較像是印度教、瑜珈教派或光的天使等外道所提倡的修練方法。

4. 誠如作者所說,好不容易從大乘教脫身而出,沒有必要再把自己陷入另一個教派的坑洞裡。《清淨道論》裡詮釋安那般那念的內容,偏離了原始聖典(請參閱《原始佛教與南傳信仰的差異》一文 viewforum.php?f=22

,豈能根據它來教導安般念的禪修?

5. 茲摘錄網路上類似光的靜坐範例,提供大家參考:

光能靜坐的基本步驟
1. 把身體放鬆下來,做深呼吸,釋放所有盤繞在你心識裏的思想。
2. 默念你的肯定語意。
3. 唱頌OM字。(如果想這麼做的話)
4. 恭請十方賢聖與淨光兄弟的老師們與我們同在。
5. 把意識集中到前額,使所有的自我成為一個整體,完整而光明。
6. 引導所有的自我,經由較低體系而流通。
7. 激發啟動光的能量。
8.引導光的能量在身體上流通,把光的能量集中在身體與星光體上,先以逆時針方向由上而下地旋轉一次,以淨化身體上的雜質。再以順時針方向環繞身體一次,這樣可以放大正面的治癒頻率。
9. 進入完全的靜默中。
10. 把光導向需要這能量的人。
11. 當靜坐結束時,把身體中的雜質經由腳底射入地心。
12. 回到正常的意識狀態中。
願真誠的禪修者都能具備優良的辨識能力和「依法不依人」的基本信念!
最後由 slake 於 2018-02-06, 16:07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文章 slake » 2016-04-05, 15:55

南北傳論書中的「光明遍」 VS. 南北傳經律中的「安那般那念」
Ⅰ、北傳(梵文漢譯)《解脫道論》中的光明遍:
問:云何光明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取其相。

1. 心作光明相。此謂光明一切入。
2. 彼修心住不亂。此謂修。
3. 光明放意為相。
4. 不離光明想為味。
5. 作意無二為處。
6. 何功德者。與白功德等。修光明一切入。處處見光明。

云何取其相者。
1. 現取光明一切入。於光明取相。若作處若自然處。
2. 舊坐禪人於自然處取相。彼於處處見相。或月光或日光。或燈光或珠光。從彼初常見。隨樂不樂。即見彼分光明即起。不如新坐禪人。
3. 新坐禪人於作處取相。不能於非作處。修光明一切入方便。彼坐禪人如是
1) 或作東西壁。
2) 坐令水滿缽。安置日光所至處。
3) 從彼水光起曼陀羅。從曼陀羅光起著壁光。
4) 於此見光明相。
5) 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觀。以方便。以離亂。如初廣說(光明一切入已竟)

Ⅱ、南傳(巴利漢譯)《清淨道論》中的光明遍:
於光明遍中說:「把取光明遍的人,對於壁隙或鍵孔或窗牖之間而取光明相」
一、若過去有經驗而具福者,則看見
(1) 透過壁隙的日光或月光照到壁上或地上所現的曼陀羅(圓輪),
(2) 或透過枝葉茂密的樹林的空隙和茂密的樹枝所造的假屋而照到地上所現的曼陀羅,都能生起於相。
二、其他無經驗者,亦得於上述的光明的曼陀羅作「光、光」(惡跋沙、惡跋沙)或「光明、光明」(阿羅迦、阿羅迦)的修習。
三、如果不可能對那樣的光明修習,則於甕中點一燈封閉它的口,再把甕鑿個孔,放在那裡把孔向到壁上。這樣從甕孔中透出的燈光照到壁上便成為曼陀羅,然後對它作「光明、光明」的修習。這燈光比上述的光還可以持久。
這裡的「取相」是與壁上或地上所現的曼陀羅一樣的。「似相」則如很厚而淨潔的光明積聚一樣。餘者同樣。

諸禪友!南北傳的光明遍都是緣眼根、真實的光源(色塵)、眼識,三者和合而生觸。由此具體、明確的眼觸而生較穩定的「苦、樂或不苦不樂受」以抉擇或增益光明的取相修習。至於經由觀察呼吸所幻出的光明相則是緣意根搜尋光像(法塵:想蘊中的印象,或色塵:呼吸的白煙像)和意識,三者和合而生觸。由此虛擬、想像的意觸而生不穩定的感受。縱使其修習的過程多采多姿,充滿感動共鳴的激勵,卻很容易偏離自心相而取外相。兩種禪法雖然都宣稱修習光明,卻運用完全不同的根、塵、識來修習各自的光明業處—光源反射和雲煙白相。

佛陀在「四大教法(準則)」中,教導我們要「依經(法)依律」來分辨佛教。那麼,根據南北傳經律記載的安那般那念,十六個修習步驟中都只一再提及「入息如入息學(或知),出息如出息學(或知)」,沒有在任何一個步驟裡提到「光明」一詞。很明顯的,安般念的修習是緣身根、息(呼吸)觸與身識,三者和合而生的內觸。緣此微細的內觸,最易於直接而快速地生起穩定的「喜樂感受」,亦即獲得「喜樂內觸」而進入禪定,這才是禪修取相的精要所在—「當取自心相」。所以安般念乃是佛陀一再教導的,最殊勝的禪修業處,並不需要在修習的過程中轉入或藉助任何光明遍的取相。安般念與光明遍、幻光明的所緣乃是截然不同的三個獨立業處,「依經依律」甚至「依論」都看不出有互相轉換或交雜修習的必要,除非行者也跟大乘的禪宗信徒一樣,認為世尊背後還留了一手「教外(道)別傳」,而將「正法眼藏」咐囑(秘傳)給了淨光天使。但在原始佛典的記載裡,世尊曾經張開手掌出示弟子們「並未隱藏任何的秘法」。

雖然長年修習禪定,但為了避免自己因為習禪不精又孤陋寡聞而詆毀了世尊的教導,還是詳細摘錄南北傳安那般那念的經文如下,懇請中外禪師、禪者乃至學術賢達幫忙找找看「光明到底藏在哪一個步驟裡?」

Ⅰ、北傳(梵文漢譯)《雜阿含803經》
1. 念於內息,繫念善學,
2. 念於外息,繫念善學;息長,息短。
3. 覺知一切身入息,於一切身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出息,於一切身出息善學。
4. 覺知一切身行息入息,於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息出息,於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學。
5. 覺知喜,……。
6. 覺知樂,……。
7. 覺知心行,……。
8. 覺知心行息入息,於覺知心行息入息善學;覺知心行息出息,於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
9. 覺知心,……。
10. 覺知心悅,……。
11. 覺知心定,……。
12. 覺知心解脫入息,於覺知心解脫入息善學;覺知心解脫出息,於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
13. 觀察無常,……。
14. 觀察斷,……。
15. 觀察無欲,……。
16. 觀察滅入息,於觀察滅入息善學;觀察滅出息,於觀察滅出息善學。
是名修安那般那念

Ⅱ、南傳(巴利漢譯)《相應部54.1經》
他只正念地吸氣、只正念地呼氣:
1. 當吸氣長時,他了知:『我吸氣長。』或當呼氣長時,他了知:『我呼氣長』。
2. 當吸氣短時,他了知:『我吸氣短。』或當呼氣短時,他了知:『我呼氣短』
3. 他學習:『感受著一切身,我將吸氣。』他學習:『感受著一切身,我將呼氣。』
4. 他學習:『使身行寧靜著,我將吸氣。』他學習:『使身行寧靜著,我將呼氣。』
5. 他學習:『感受著喜,我將吸氣。』他學習:『感受著喜,我將呼氣。』
6. 他學習:『感受著樂,我將吸氣。』他學習:『感受著樂,我將呼氣。』
7. 他學習:『感受著心行,我將吸氣。』他學習:『感受著心行,我將呼氣。』
8. 他學習:『使心行寧靜著,我將吸氣。』他學習:『使心行寧靜著,我將呼氣。』
9. 他學習:『感受著心,我將吸氣。』他學習:『感受著心,我將呼氣。』
10. 他學習:『使心喜悅著,我將吸氣。』他學習:『使心喜悅著,我將呼氣。』
11. 他學習:『集中著心,我將吸氣。』他學習:『集中著心,我將呼氣。』
12. 他學習:『使心解脫著,我將吸氣。』他學習:『使心解脫著,我將呼氣。』
13. 他學習:『隨觀無常,我將吸氣。』他學習:『隨觀無常,我將呼氣。』
14. 他學習:『隨觀離貪,我將吸氣。』他學習:『隨觀離貪,我將呼氣。』
15. 他學習:『隨觀滅,我將吸氣。』他學習:『隨觀滅,我將呼氣。』
16. 他學習:『隨觀斷念,我將吸氣。』他學習:『隨觀斷念,我將呼氣。』
比丘們!當入出息念這麼已修習、這麼已多修習時,有大果、大效益。

附記:上述禪修的異議或許會讓某些禪修人士和尊者們深感不悅,但我還是願意衷心尊重、供養嚴持比丘律的尊者,也恭請各位尊者,尤其是精通漢、巴經律的華人尊者,共同為重現原始佛教的真相而努力,因為您們正擁有著南北兩傳聖典的法寶,可供反覆地比對、考證、思維、探究、修習原始的正法律,乃至證得戒、定、慧的真實成就,這是法滅兩千年來首度能讓正法重新出現在人間的契機和獨特的優勢,也是法滅之後,全世界歷代和當代的僧團所欠缺的無價瑰寶。期盼尊者們能淡化「門派之見」而有「依經依律」和「依法不依人」的雅量,聽聽山居農夫野人獻曝的異見,也祝福尊者們都能找到原始佛教中「修習安那般那念的16個正確的步驟」。
最後由 slake 於 2018-02-06, 16:13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文章 slake » 2016-08-20, 18:12

如何處理「光」的幻相?
謹以此文獻給在雨期安居期間,精進修習「安那般那念」的禪者
Slake 2016/8/20於台中

很多禪者因為習禪獲得感應:諸如看到光明、神鬼或佛菩薩顯像、預知未來、宿疾痊癒…等,因而對該禪法感動信受,認定這就是最正確的禪修之道了。其實不論是以呼吸、念佛、念身或念咒…等作為禪修的業處,大約都會有5%的人士具有敏感體質(心思特別活躍),很容易在企圖約束心意趨向集中時,就出現許多幻相,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各種不同的「光」相。如果該禪者原本就具有靈媒體質,那麼就會有更豐富的通靈幻相發生。這些多采多姿的幻相無論如何讓人光炫神迷,其實都與解脫無關,也還在禪定之外,姑且稱之為「門口定」或「近分定」。即使對於少數「正見具足」而且「持戒清淨」的禪者而言,心意一旦趨入專注的近行定時,這樣的光相(或身光)縱有療癒疾病或精確的通靈能力,也還不能稱之為「禪定」。且讓我們來看看下面這段敘述:
(《尊者阿迦曼傳》012第一個病兆)
……
當下獲得二重止息:疼痛、疾病和內心的敏感。後來,當心意轉入一個較淺而較敏感,稱為優帕遮拉(中譯註:近分定)的層次時,好像從他的身體放出一道光,光中顯現出一個高大的黑人,大約十公尺高。他攜帶著一枝大約四公尺長的棍子,就像他的腿那麼粗,他脅迫地走近尊者阿迦曼,說道:「如果尊者不離開這個地方,我將用我的大棍子把你碎屍萬段,它一棒就可以把一隻大象粉碎在地。」
……
「幾天前,當我看到你的時候,我感到很驚奇,」魔王說:「我好像被一股強力和奇特的光線震攝住,那光線看似從您身上輻射出來的。它有一股奇異的力量,使我侵略的意念減弱而無力。當我被籠罩在那感人的光輝中時,我不敢對您有所傷害,我從未見過像這樣的光輝。您必屬賢聖,而我的脅迫則是假裝的,不是真的。」
……
這是尊者在初習禪修不久之後所發生的故事。然而,對於一個在近行定中產生種種光相或幻相的禪修人士而言,學會如何處理幻相或境相才是最重要的課題。因為尊者是個心思非常活躍(敏感體質)的人,禪修過程中曾經歷了許多真真假假的幻相,有的產生利益,有的帶來煩惱,累積了很多獨特的經驗,所以後來才能夠精確地為弟子們一一解除迷惑,且讓我們再來看看下面這段敘述:
(《尊者阿迦曼傳》031細察禪思境相)
……
對於這些沒有經驗,剛剛才達到內在寧靜這個程度的修行者而言,那是不可能適當地去處理這些境相的。況且,他們之中也沒有人能知道,它們之中何者是虛假的或幻想的,或它們之中何者是真實的事件。當一個修行者缺乏自我細察力或是分辨這些境相的能力時,他成為自我催眠的犧牲者,把他所見的所有境相都視為真實的。這對於他的進步是嚴重的傷害。事實上,有過這種經驗的修行人數目並不多,或許大約是百分之五吧!但是對於有過這些經驗的人而言,能在良師的引
導和督察之下是非常重要的。否則,他們將會迷路而誤入歧途。

聆聽頭陀行比丘們向尊者阿迦曼敘述他們的境相,是令人興奮的;而他所答覆的指示則更令人鼓舞,每一個回答都是詳細而有道理的,告訴他們如何適當地處理每一個特殊情況下的境相。
……
有人經由心的隱息(進入三摩地的近分定境),曾經遊覽天界數小時。也有其他人,曾經遊歷到黑暗、悲慘的境界去,悲憫於那些正感受著他們自己業報苦果的眾生。尚有其他人能夠探訪各種看不見的境界,並看到那裡生命狀態間的廣大差異。有些人除了能夠體驗鬼魂和惡魔的拜訪之外,也能體驗諸天神祇的視察。

故事簡述完了,那到底要怎樣具體地處理幻相呢?大師們常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只要「不執著、不著相、Let it go」就好了!聽起來好像很簡單,其實還是要有善巧才行。否則這個幻相消失了,另一個幻相又來了,還是沒完沒了,不是嗎?善巧是什麼呢?那就是若有「異於身者,彼亦隨身比思惟」。例如:安般念的初級修行者(修習第1~4步驟時),當光相(異於身者)出現時,沒有必要盯住那個光,更不需要跟隨它,而是把光「氣化」,也就是把光當成空氣,隨氣息出、入身體,繼續觀察呼吸與身體的互動即可(念住出入息,隨身比思惟)。

如果光相或幻相出現在較高階的禪定時,處理的方式還是一樣「把光氣化,把它當成空氣,隨氣息出、入」,但思惟重點則有不同:
第5~8步驟時:隨受比思惟。
第9~12步驟時:隨心比思惟。
第13~16步驟時:隨法比思惟。
這雖然只是個人的禪修淺見,但還是將所依據的經典摘錄如下:
雜阿含810經
……
云何修安那般那念,四念處滿足?
  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如滅出息念學。阿難!如是,聖弟子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若長、若短、一切身行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身行休息入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學;身行休息出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出息念學,聖弟子爾時身身觀念住,異於身者,彼亦如是隨身比思惟。
  若有時聖弟子喜覺知、樂覺知、心行覺知、心行息覺知入息念時,如心行息入息念學;心行息出息念時,如心行息出息念學,是聖弟子爾時受受觀念住,若復異受者,彼亦{受隨身}[隨受]比思惟。
  有時聖弟子心覺知、心悅、心定、心解脫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心解
脫出息念時,如心解脫出息念學,是聖弟子爾時心心觀念住,若有異心者,彼亦隨心比思惟。
  若聖弟子有時觀無常、斷、無欲、滅,如無常、斷、無欲、滅觀住學,是聖弟子爾時法法觀念住,異於法者,亦隨法比思惟。
  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滿足四念處。」
……
山居農夫之論不登大雅之堂!之所以再三野人獻曝的動機很單純,只是希望禪者不要以幻相、治病和通靈感應來抉擇禪法,也建議安那般那念的禪修者能夠仔細思考,不要被光的幻相所羈絆或迷惑,因為這麼一來就偏離了安般的業處—出入息念。至於真正值得重視的光明—生眼、生明,將會出現在第四禪純熟之後,請禪者不需要急著摹擬見光的影像!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文章 slake » 2017-02-25, 14:03

關於安般念的第1,2,3步驟

請大家注意原始佛法討論區,主題為「呼吸念的修習模式,“了知”與“學習”」中, 建山明法友於2017/2/13日的三則發言。這是筆者從2001年以來,一直等待了16個年頭的回應。善哉!建山明法友!恭喜他終於從南北兩傳兩千年來的三種論述中,找到了安那般那念第三個步驟的真相!

茲簡列南北傳聖典中關於安般念第三個步驟的經文如下:
1.覺知一切身入息。於一切身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出息。於一切身出息善學(雜阿含803經)。
2.一切身覺入息念如實知,一切身覺出息念如實知。(雜阿含807經)。
3.他訓練自己:『感受著一切身,我將吸氣。』他訓練自己:『感受著一切身,我將呼氣。』 (He trains himself to breathe in sensitive to the entire body, and to breathe out sensitive to the entire body.)(相應部54.1經)

安般念第三個步驟的重點在於「一切身」到底是指什麼?2000年來,南北傳約有三種不同的主流論述:
(1) 一切身是指「名身、色身」(《無礙解道》)。
(2) 一切身是指「全呼吸身,亦即呼吸前、中、後段,全部的呼吸過程。」
(3) 一切身是指「全身,整個色身,亦即整個身體。」
南傳禪師們,包括帕奧禪師所教導的禪修方法,大都堅持(1)或(2)項,但建山明法友無懼於權威的論述,經過長期反覆的比對、思維之後,作出了明智的擇法—他確認了第三個選項「一切身是指全身,整個色身,亦即整個身體。」這樣的結論,當然會引發與前兩個選項截然不同的禪修模式,也會顛覆南傳傳統禪修的具體方法。

安般念的前三個步驟中,只要有任何一個步驟被弄錯了,都沒有辦法引導禪者進入初禪的近行定。雖然建山明法友只確定了第三個步驟中「一切身」的定義,但對於禪修方式的影響卻非常重大。這千古真相的彰顯,讓人止不住內心的悸動,一天之內不禁三度推文讚美建山明法友的明智擇法能力。如果他能再接再厲再把第一、二個步驟繼續釐清,那麼失傳2000年,真正能進入初禪近行定的具體方法就要正確地浮現在台灣(乃至華人世界)禪修者,甚至禪師們的眼前了!真心期待他的擇法結論能引起大家對安般念第一、二步驟的重視,讓真實的禪法能早日重現人間。

為了共襄盛舉,茲將2001年之後,筆者常提醒禪修人士的拙文再度老調重彈如下:
安那般那念乃是佛陀最重要,也是最具體而普遍的禪修教導。仔細比對其中16個禪修步驟裡的第一和第二步驟,不難發現南北傳聖典的記載是不一樣的。茲條列如下:
第一步驟:
南傳相應部—長入息知其長入息,長出息知其長出息。
北傳雜阿含—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
兩傳的差異—
1南傳把「長入息」和「長出息」連續合併為「長呼吸」。
2北傳只提到「入息」

第二步驟:
南傳相應部—短入息知其短入息,短出息知其短出息。
北傳雜阿含—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
兩傳的差異—
1南傳把「短入息」和「短出息」連續合併為「短呼吸」。
2北傳只提到「出息」

修習方式的差異:
1.南傳相應部先知「長呼吸」次知「短呼吸」,其修習次序為先長後短。
2.北傳雜阿含先學「入息念」次學「出息念」,其次序為先入後出,若長、若短。
3南傳只要「知(道)」長、短呼吸就行了,北傳則要「學(習)」入息念和出息念。

兩傳聖典上連最基礎的「安那般那念第一、二步驟」都有這麼明顯的差異,那麼禪修者到底要如何抉擇?而接下來的14個步驟又要如何銜接?在北傳教界裡,由於所謂的「天台六妙門」或「摩訶止觀」並未有系統地實踐16個具體的步驟,所以當代華語系的禪者或學者大都未能正確地解析上述差異。至於南傳聖典也是在正法瀕臨消失的前夕(大約公元前29年間)才寫成貝葉書,部派傳誦的誤差勢必難以避免。如果檢視公元450年間,由覺音論師著述的《清淨道論》中對「安那般那念」的論述,並詳細比較近代著名禪師們所教導的各種禪修方法,也一樣未能具體而正確地解析16個步驟。即使是專門教導安那般那念的禪師們,對於每一個步驟的說明也互有差異。例如:北傳的《成實論》和《大毘婆沙論》都認為「在麤心中則息短,在細心中則息長。」而南傳的安般禪師們也都同意「隨著心境的漸趨平靜,呼吸自然愈趨細長。」那麼在第一步驟的長呼吸之後,心境理當更趨平靜、微細,為什麼會變成第二步驟(心麤)的短呼吸呢?北傳論師於是擅自主張「先短後長」(見《大毘婆沙論》),南傳論師、禪師們則迴避這個問題,或以各說各話的方式自圓其說,例如:《清淨道論》以「象、蛇身長則息長」說明長呼吸,以「犬、兔身短則息短」說明短呼吸。請問這樣的說明你真的能明白嗎?到底象、蛇、犬、兔一分鐘各呼吸幾次呢?身高固定的同一個人又要如何先、後地模擬牠們的長、短呼吸法呢?顯見安那般那念在南傳上座部也一樣地失傳了,所以近代南傳禪師才會演繹出獨有的「純內觀(或純內明)禪修」,也就是所謂的「毘婆舍那禪修」法。

由上述南北傳聖典的差異和近代禪修方法的演變看來,我們並不能武斷地判定:「唯有南傳聖典和傳承才是正確的」因為客觀的事實顯示:法滅之後,南、北傳的禪修皆已偏離了佛陀所教導的安那般那念!

建議偏執於南傳安那般那念禪修方式的法友們,不妨問問禪師:「為什麼第一步驟,在修練漸趨平靜的『長呼吸』之後,進入第二步驟時又要修習或轉變為心粗氣浮的『短呼吸』呢?」且聽聽禪師怎麼回答你,再試著運用辨識智獨立判斷一下,或許熱切盼望進入禪定的你,就願意更客觀地探尋第一、二步驟的真相了!

附記:有關「純內觀(或純內明)禪修」或「毘婆舍那禪修」的資訊請參照《原始佛教與南傳信仰的差異》
viewforum.php?f=22
最後由 slake 於 2018-02-06, 16:22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頭像
The4
文章: 93
註冊時間: 2012-09-19, 08:00

文章 The4 » 2017-02-26, 16:34

本文已被版主Dogbert刪除。

文章該不該刪除是由版主決定,而且發文的人也無法自刪,請勿再發叫人刪除自己文章的帖子。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文章 slake » 2017-02-27, 11:14

坦尼沙羅尊者對「一切身」的詮釋
我於2017/2/27再度寫成〈坦泥沙羅尊者對「一切身」的詮釋〉一文,其因緣如下:
由於建山明法友依兩傳聖典比對出安般念第三個步驟裡「一切身」的定義,這也關係到TrueFour1法友於2012/11/16所提出的議題:「談談“坦尼沙羅”比丘的『呼吸禪定』」。想不到,這一晃竟然過了四年多,終於有了適當的機緣,也來談談坦尼沙羅尊者對「一切身」的詮釋。
雖然尊者也是屬於南傳上座部,一位留學泰國的美籍比丘,但他所修習和開示的安般念禪法卻與帕奧禪師的教導完全不一樣,且將尊者對「一切身」的詮釋說明如下:

尊者開示:
第6段.....當呼吸開始舒順起來時,你可以開始在身體的其它部位探索它...因此要有意識地擴大你的覺知。開始時一個專注的好地方是臍部附近,...注意在呼氣或者吸氣時那裏是不是有緊張感,要是發現有以上情形,就放鬆。觀想那個張力在入氣中融解化去,在出氣中融解化去。你如果願意,可以想象氣能就在臍部進入身體,融解那裏可能存在的任何緊張感……。

第7段.....接下來,把你的覺知往右挪——挪到腹部的右下角……現在,把你的覺知往左移,移到腹部左下角……。

第8段...... 現在把你的覺知移到上腹部[中央的]太陽神經叢[2]……之後移到右上角……右側……左側……胸部中央……過一陣,移到喉根……然後移到頭部中央。對頭部的氣能要極其謹慎。觀想它極其輕柔地進入,不僅透過鼻,而且還透過著眼、耳,從頭頂往下進入、從頸後部進入,極其輕柔地逐處操作,鬆開任何張力感,譬如你的下顎、頸後、眼部周圍、面部…… 

第9段.....從那裏,你可以逐漸地把注意力沿後背下移,自兩腿往下,到腳趾、趾間。.....繼續操作,一直到達趾端。接下來,重複這個過程,從頸後開始,沿著雙肩、雙臂、雙腕,一直操作到指端。

第10段.....你可以像這樣重複巡查身體,多少次都行,一直到心準備好定駐下來。

第11段.....之後,讓你的注意力回到體內某一個你感到可以最自然地安駐、入定的地方,不管它是哪裏。就讓你的注意力歇在那裏,與氣融爲一體。同時,讓你的覺知範圍擴展開來,填滿全身......要敏銳地維持那個擴大了的覺知感。你會發現它就像帶孔的氣球,傾向於縮小,因此要不斷地擴展它的範圍,觀想“全身、全身,全身吸氣,從頭頂到腳趾。”觀想氣能從每個毛孔進入身體。

拙見:
1. 尊者教導這樣循著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逐一去進行檢查、觀想的方式,就類似葛印卡所教導的「掃瞄身體(全身)各部位」,這是尊者修習第三個步驟「一切身覺知入、出息」的具體方法。不過,其過程中卻配合使用「觀想入、出氣」的方式來化解身體各部位的緊張感,這又混入了修習安般念第四個步驟「止身行」的範疇。
2. 然後,尊者又轉回第三個步驟來修習「一切身覺知入出息」了。他開示說:「像這樣重複巡查身體,多少次都行,一直到心準備好定駐下來。」「之後,讓你的注意力回到體內某一個你感到可以最自然地安駐、入定的地方,不管它是哪裏。就讓你的注意力歇在那裏,與氣融爲一體。同時,讓你的覺知範圍擴展開來,填滿全身......要敏銳地維持那個擴大了的覺知感。你會發現它就像帶孔的氣球,傾向於縮小,因此要不斷地擴展它的範圍,觀想“全身、全身,全身吸氣,從頭頂到腳趾。」看吧!尊者對「一切身」的詮釋是「全身,整個身體」,這跟建山明法友比對出來的結論是一致的。尊者已經完全跳脫了南傳禪法千古以來所謂「名、色身」「呼吸身」的論述了!
3. 遺憾的是,尊者竟說:「你會發現它(身體)就像帶孔的氣球,傾向於縮小,因此要不斷地擴展它的範圍」。尊者的意念持續擴充,身體卻反而傾向縮小,產生了身心相違逆的矛盾,顯見尊者修習「一切身覺知入、出息」的方法完全錯了,因為「覺知或感知一切身」並非「觀想或掃瞄身體各部位」,所以才會產生這樣的身心逆行的副作用。
4. 另外尊者將第三和第四步驟混合著修習,這也不符合逐步修習安般念十六個步驟的次第。
5. 尊者和內觀禪者企圖用「觀想」或「掃瞄」來消除緊張的效果非常有限,因為緊張有「心因性(心理因素)」、「身因性(身體或生理因素)」或「身心交互作用性」的複雜因素,不是單憑「觀想」或「掃瞄」就能完全消除的。而且,等你一個一個部位掃瞄推進時,或許前面某一個部位的張力又再度繃緊了。所以,尊者開示:「你可以像這樣重複巡查身體,多少次都行,一直到心準備好定駐下來。」這是耗時費力而沒有效率的操作,並不符合第四步驟「止身行」的修習方式,自然也不會產生「止身行」的效果。
6. 尊者是一位很有學問又非常精進的禪者,他獨具慧眼地跳脫了南傳安般的傳統修習模式,卻仍然未能突破禪修的瓶頸,原因就在於尊者仍未探究出「安般念第一、二個步驟」的真相。

山居農夫的「異見」簡述如上。當然很清楚,這些言論可能只會讓許多禪修人士視為「很狂妄!」而已。但那有什麼關係?重要的是希望禪修人士都能秉持「依法不依人」的辨識智,明辨真相,早日脫離「無效禪修」的愚弄和折磨罷了!
最後由 slake 於 2018-02-06, 16:27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頭像
aller
文章: 285
註冊時間: 2013-03-05, 08:00

文章 aller » 2017-02-27, 13:35

slake 寫: Ⅰ、北傳(梵文漢譯)《雜阿含803經》
1. 念於內息,繫念善學,
2. 念於外息,繫念善學;息長,息短。

Ⅱ、南傳(巴利漢譯)《相應部54.1經》
他只正念地吸氣、只正念地呼氣:
1. 當吸氣長時,他了知:『我吸氣長。』或當呼氣長時,他了知:『我呼氣長』。
2. 當吸氣短時,他了知:『我吸氣短。』或當呼氣短時,他了知:『我呼氣短』
如果把南傳相應部54.1經前面的「他只正念地吸氣、只正念地呼氣」加進來,那麼南北傳第一階段就極為相似了!

頭像
aller
文章: 285
註冊時間: 2013-03-05, 08:00

文章 aller » 2017-02-27, 14:03

坦泥沙羅尊者以「注意在呼氣或者吸氣時那裏是不是有緊張感,要是發現有以上情形,就放鬆。觀想那個張力在入氣中融解化去,在出氣中融解化去。」的確值得商榷!
修安那般那念,我覺得最初重點在「念於內息,繫念善學,念於外息,繫念善學」處,佛陀爲何要我們先學還要善學「念於內息,繫念;念於外息,繫念」呢?可見,安那般那念並不是我們一般常見的呼吸方式!這處正確了,下面為何先息長再息短就可迎刃而解!

頭像
aller
文章: 285
註冊時間: 2013-03-05, 08:00

文章 aller » 2017-02-27, 14:21

雜阿含803經所說修安那般那念,前頭文要我們「端身正坐,繫念面前,斷世貪愛,離欲清淨,瞋恚、睡眠、掉悔、疑斷,度諸疑惑,於諸善法心得決定,遠離五蓋煩惱」,可見修安那般那念是要持既清醒又嚴謹的態度從之,更何況緊接著的是「念於內息善學,繫念;念於外息,繫念善學」,都不是要您鬆懈再鬆謝喔!重點就在於正確的呼吸!

主題已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