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的解釋?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yunshui
文章: 311
註冊時間: 2009-08-06, 08:00

文章 yunshui » 2010-09-08, 09:24

阿羅漢已經超越世間因果,業的討論的確是多余的。
在增一阿含經裏,有說到尊者大目揵連被外道圍打的因緣是自己的業報,但他沒有嗔恨之念,還用神通到老朋友舍利弗尊者那裏商量誰先般涅盤。
對阿羅漢來說,生死真的無所謂,不管是什麽因緣造成的結果,對他們來說已經沒有後續的業行。此時阿羅漢的行為是清凈的,業的討論已經沒有基礎。就如不再添加燈油的油燈,等到油燃盡時,自然會熄滅。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八》
。。。。。。
是時。尊者大目揵連
到時。著衣持缽。欲入羅閱城乞食。是時。執
杖梵誌遙見目連來。各各相詣謂曰。此是
沙門瞿曇弟子中。無有出此人上。我等盡
共圍已。而取打殺。是時。彼梵誌便共圍捉。各
以瓦石打殺而便舍去。身體無處不遍。骨
肉爛盡。酷痛苦惱。不可稱計。是時。大目揵連
而作是念。此諸梵誌圍我取打。骨肉爛盡。舍
我而去。我今身體無處不痛。極患疼痛。
又無氣力可還至園。我今可以神足還
至精舍。是時。目連即以神足還至精舍。到
舍利弗所。在一面坐。是時。尊者大目揵連
語舍利弗言。此執杖梵誌圍我取打。骨肉
爛盡。身體疼痛。實不可堪。我今欲取般涅
槃。故來辭汝。時舍利弗言。世尊弟子之中。神
足第一。有大威力。何故不以神足而避乎
目連報言。我本所造行極為深重。要索受
報。終不可避。非是空中而受此報。
然我
今日身極患疼痛。故來辭汝。取般涅槃。舍
利弗言。諸有比丘.比丘尼修四神足。多廣演
其義。若彼人意中欲住劫.過劫。乃至不滅
度。何以不住而滅度乎。目連報言。如是。舍利
弗。如來言。若比丘.比丘尼修四神足。欲住
壽經劫者。亦可得耳。但如來住劫住者。我
亦住耳。但今日世尊不久當取般涅槃。眾
生之類壽命極短。又我不忍見世尊取般
涅槃。然我身體極為疼痛。欲取般涅槃。爾
時。舍利弗語目連言。汝今小停。我當先取
滅度。
。。。。。。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0-09-08, 18:03

freshman 寫:
freshman 寫: 關於第四種業----非黑非白而非黑非白報,其業導至業盡也。

有些人說,這是阿羅漢的業。我不同意他們的觀點。

我認為,這是有學聖者,在行聖八正道時,所作的業,因為-----其業導至業盡也。

這個理解,可以和(七八五)經相互印證:------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再有,這個理解,說明了;阿羅漢已經業盡了(因為沒有第五種業),這又和《南傳彌蘭王問經》當中的“所有發生於世尊身體之病都非因業而生,而是出自其余六種因由之一。”相互印證了。
換句話說,"業"這個東西,已經不適合來談論"阿羅漢"了.
我意識到上面的論述有些勉強,因為有個明顯的漏洞:中部第五十七經,嚴格地說,其討論的業報是死後投生的業報,而《南傳彌蘭王問經》當中,說得的是現生的業報。

也許佛經當中的業報,原本只是討論死後投生的?這個有待討論。

不過,從另一個方面來談,結論還是可靠的:

有業黑而黑報也,有業白而白報也;有業黑白而黑白報也。如果適用於現世的話,應該是指得到“苦受,樂受,雜受”而言,而阿羅漢已經從此等諸受而解脫,所以,結論依然是:

"業"這個東西,已經不適合來談論"阿羅漢"了.

頭像
aller
文章: 285
註冊時間: 2013-03-05, 08:00

文章 aller » 2017-02-23, 18:21

upasaka 寫:
leeyc2 寫: 雜阿含568經SN41.6
出息.入息名為身行。有覺.有觀名為口行。想.思{SN41.6想.受}名為意行

In-&-out breaths are bodily fabrications. Directed thought & evaluation are verbal fabrications. Perceptions & feelings are mental fabrications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 ... .than.html
有一個問題我不明白,請教大家:
568經的「有覺.有觀名為口行。」與474經的「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有沒有矛盾?

請教萊特賀爾法友:

雜阿含474經說:「...........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四禪由淺至深時,先寂滅止息言語,次覺、觀,再次喜心,最後出、入息;如果初禪寂滅止息的只是『口語』,『口行』不寂滅止息,那『口行』何時寂滅止息?另外,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這是『意行』,此時,『意行』先寂滅,最後,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這是『身行』。→這先後順序好像跟雜阿含568經:「入滅正受者,先滅口行,次身行,次意行。」相左!

頭像
aller
文章: 285
註冊時間: 2013-03-05, 08:00

文章 aller » 2017-02-23, 18:44

upasaka 寫:
freshman 寫:基本上是這樣。但是,這個開口說話還應該包括內心的對話,就是在內心世界,形成了語言流。

而這個尋伺的階段是沒有語言流的。

只是個人的體會和猜測,沒有什麽依據。也歡迎法友發表看法。
有部及唯識論著裡面有所謂「意言」這個名詞,它們說尋伺以意言為性。

提供參考。

請問這「意言」是屬於「口行」?還是「意行」?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17-02-23, 19:44

aller 寫:
雜阿含474經說:「...........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四禪由淺至深時,先寂滅止息言語,次覺、觀,再次喜心,最後出、入息;如果初禪寂滅止息的只是『口語』,『口行』不寂滅止息,那『口行』何時寂滅止息?

另外,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這是『意行』,此時,『意行』先寂滅,

最後,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這是『身行』。→這先後順序好像跟雜阿含568經:「入滅正受者,先滅口行,次身行,次意行。」相左!
雜阿含的經文說,想、思是『意行』,是吧;巴利經文說,“想與受與心有關,這些法被心所束縛,因此,想與受是心行。”(中部. 44經)

這麽說,『喜心』不是全部的意行(心行)啊。三禪『喜心』寂滅,是一部分『意行』寂滅,不是全部的『意行』都先寂滅了。

頭像
aller
文章: 285
註冊時間: 2013-03-05, 08:00

文章 aller » 2017-02-24, 09:12

其實,這裡的關鍵是「四禪與入滅正受」的差異造成!
雜阿含568經:「有覺、有觀故,則口語,是故,有覺、有觀是口行。」,我覺得這裡有問題!禪修中,誰會發口語?只有靜默而已!若依雜阿含568經所言,初禪時有覺、有觀故,還會有話在說,這是不合理的!而且,若以雜阿含568經所主張的來說,要達到言語寂滅,需至第二禪時息有覺、有觀,無覺、無觀方能「言語寂滅」!
另外,
雜阿含474經說:「...........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這是屬於「身行」;但是,SN 53-9靜慮相應說:「斷樂斷苦故,滅先之喜與愛故,為不苦不樂、對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足見第四禪時『受』已全寂滅!雜阿含474經為何不說第四禪正受時,『受』已全寂滅?而說出、入息寂滅?!

頭像
aller
文章: 285
註冊時間: 2013-03-05, 08:00

文章 aller » 2017-02-24, 17:57

雜阿含474經:「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這段經文,相信大家耳熟能詳!不過,很少有人會進一步探討文意,遙想,當一個行者深入禪定時,初由初禪、二禪、三禪禪,最終來到四禪,SN 53-9靜慮相應說:「斷樂斷苦故,滅先之喜與愛故,為不苦不樂、對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而雜阿含474經則說:「...........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此時,它是如何由四禪進入空入處正受而得色想寂滅?再如何由空入處正受進入識入處正受而得空入處想寂滅?再如何由識入處正受進入無所有入處正受而得識入處想寂滅?再如何由無所有入處正受進入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而得無所有入處想寂滅?最後再由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進入想受滅正受而得想、受寂滅?可能沒有人能回答!
不過,
相信很多人持此看法:『想受滅盡』中的『想滅盡』應是指「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這段經文!不過,這會不會有點遷強?為什麼說遷強?因為能證四禪者,他在四禪的狀態下還會有「色想、空入處想、識入處想、無所有入處想」嗎?(此處所證四禪是指經由八正道而入的)
雜阿含272經說:
─「‧‧‧‧‧比丘!有三不善覺法,何等為三?貪覺、恚覺、害覺,此三覺由想而起。云何想?想有無量種種,貪想、恚想、害想,諸不善覺從此而生。
  比丘!貪想、恚想、害想,貪覺、恚覺、害覺,及無量種種不善,云何究竟滅盡?
  於四念處繫心,住無相三昧,修習、多修習,惡不善法從是而滅,無餘永盡。正以此法,善男子、善女人信樂出家,修習無相三昧;修習、多修習已,住甘露門,乃至究竟甘露、涅槃。‧‧‧‧‧」
→這段好似就是在說「無量種種想」如何滅盡!
能證四禪者,他難道沒有在四念處繫心嗎?他心中還有「種種相」嗎?這是不可能的!一位「念清淨」或者是「淨念一心」者是不可能有這些念頭或眾想的!
萊特賀爾法友在另一篇論題「如何修習“無常想”?及什麼是“觀quote="upasaka"]說到「正定本來就不限於四禪。經典對八正道的解釋是走樣的。」
upasaka 寫:
Dogbert 寫:在一般都是把修定、修觀當成兩件事在討論。在這裡卻有不同說法,所以正定是不是只能用四禪來解釋還是有考慮的空間。
正定本來就不限於四禪。經典對八正道的解釋是走樣的。
能不能有這個機會聆聽萊特賀爾法友對此的見解?謝謝!

頭像
aller
文章: 285
註冊時間: 2013-03-05, 08:00

文章 aller » 2017-02-25, 09:48

深入四禪時,「受」已寂滅,依「緣起」來說,「觸」滅則「受」滅,禪定中「觸」已滅時,還會有因「觸」而起的「想」嗎?應該沒有!
所以把「四禪」定位為「色界四禪」,這種定法是有問題的!更別提另立的「無色界四禪」!「受」是不是「無色界」?
「空入處」、「識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無所有入處」,這四入處,您怎麼進入?無非是冥想、空想罷了!它的禪境會高於「四禪」嗎?應該不會!
就一句「『想』緣何生起」?「色想」、「空入處想」、「識入處想」、「無所有入處想」,這四種想難道不包含在『想』中?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17-03-01, 16:40

aller 寫:……
雜阿含474經說:「...........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這是屬於「身行」;但是,SN 53-9靜慮相應說:「斷樂斷苦故,滅先之喜與愛故,為不苦不樂、對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足見第四禪時『受』已全寂滅!雜阿含474經為何不說第四禪正受時,『受』已全寂滅?而說出、入息寂滅?!
受有三種。“為不苦不樂”,是不是一種受?『受』已全寂滅了嗎?

頭像
aller
文章: 285
註冊時間: 2013-03-05, 08:00

文章 aller » 2017-03-01, 17:25

potato 寫:
aller 寫:……
雜阿含474經說:「...........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這是屬於「身行」;但是,SN 53-9靜慮相應說:「斷樂斷苦故,滅先之喜與愛故,為不苦不樂、對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足見第四禪時『受』已全寂滅!雜阿含474經為何不說第四禪正受時,『受』已全寂滅?而說出、入息寂滅?!
受有三種。“為不苦不樂”,是不是一種受?『受』已全寂滅了嗎?

雜阿含347經「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具足第四禪」,相應部SN 53-9靜慮相應說:「斷樂斷苦故,滅先之喜與愛故,為不苦不樂、對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
我是解讀為「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或念清淨 」,重點是在「念清淨」或「淨念一心」上,如果還有不苦不樂或捨時,怎稱得上「念清淨」呢?
大哥您認為呢?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