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五蘊中的[行]蘊和[識]蘊指的是什麼?
雜阿含經 卷2 103(五七)經
....愚癡無聞凡夫於色見是我。若見我者。是名為行。
這句話很有意思,以前倒是沒有注意到。
推論起來,若於“五蘊“中的“色、受、想、識“見我者,也都是“行“,所以“行蘊“,應該就是於“其它四蘊中見我者“的總集。
"行就是行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動去造作種種的善惡業;"但這個行為、造作,就是執取有個我在裏頭去行為、造作,才會發生後續種種善惡業----總結來說,凡夫就是“一切行是我“。
但三法印的第一法印卻說“諸行無常(一切行無常)“,由於“無常即苦、苦即非我“,所以應由“一切行無常“而得知“一切行無我“----原始佛法修行的奧義,總結來說,也不外如是。
實修來說,若於色、受、想、識中,任何一蘊觀見無常,應該遲早也會成就“一切行無我“,否則修行也就成了“空中樓閣“,因為你在挑戰最難的源頭,只不過在“自討苦吃“。
....愚癡無聞凡夫於色見是我。若見我者。是名為行。
這句話很有意思,以前倒是沒有注意到。
推論起來,若於“五蘊“中的“色、受、想、識“見我者,也都是“行“,所以“行蘊“,應該就是於“其它四蘊中見我者“的總集。
"行就是行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動去造作種種的善惡業;"但這個行為、造作,就是執取有個我在裏頭去行為、造作,才會發生後續種種善惡業----總結來說,凡夫就是“一切行是我“。
但三法印的第一法印卻說“諸行無常(一切行無常)“,由於“無常即苦、苦即非我“,所以應由“一切行無常“而得知“一切行無我“----原始佛法修行的奧義,總結來說,也不外如是。
實修來說,若於色、受、想、識中,任何一蘊觀見無常,應該遲早也會成就“一切行無我“,否則修行也就成了“空中樓閣“,因為你在挑戰最難的源頭,只不過在“自討苦吃“。
peacecila 寫:雜阿含經 卷2 103(五七)經
....愚癡無聞凡夫於色見是我。若見我者。是名為行。
這句話很有意思,以前倒是沒有注意到。
推論起來,若於“五蘊“中的“色、受、想、識“見我者,也都是“行“,所以“行蘊“,應該就是於“其它四蘊中見我者“的總集。
"行就是行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動去造作種種的善惡業;"但這個行為、造作,就是執取有個我在裏頭去行為、造作,才會發生後續種種善惡業----總結來說,凡夫就是“一切行是我“。
但三法印的第一法印卻說“諸行無常(一切行無常)“,由於“無常即苦、苦即非我“,所以應由“一切行無常“而得知“一切行無我“----原始佛法修行的奧義,總結來說,也不外如是。
實修來說,若於色、受、想、識中,任何一蘊觀見無常,應該遲早也會成就“一切行無我“,否則修行也就成了“空中樓閣“,因為你在挑戰最難的源頭,只不過在“自討苦吃“。
希拉版主!
這裡的『行』,意義好像較近似『緣起法』中的『取』支喔!也就是【 執取的行為 】,尤其是「見取」與「我取」。
請參考雜阿含57經或相應部SN-81經內容。
Re: 請問五蘊中的[行]蘊和[識]蘊指的是什麼?
什麽是五受陰clozaril 寫:一直無法理解這兩蘊指的是身心中的哪一部分?
行蘊指的是跟行為有關的念頭嗎? 例如[我現在要用跑的]這個念頭,進而做出跑步的行為.
我知道有所謂的[作意] , 或是叫做[注意力] , 可以隨著自己的意思跑到身體不同的位置 , 進而察覺感受 , 例如把注意力放在手上 , 就能察覺手上感覺的變化 , 請問這又屬於五蘊中的哪一蘊?
(巴利文五受陰用詞與原義)
Rūpa(色(相),外形,體形,圖像,視野(眼睛的對象,即:所看到的東西),物質元素的合成物)
Vedanā (受,痛苦,感覺)
Sañña ( 想,感覺,知覺,標誌,名字,承認,手勢)
Saṅkhāra(行,必要的條件,有條件的事物,心智的協同因素。)
Viññāṇa(精神,識,意識)
除了“想”以外,其余四詞都在十二因緣中用到。
(分段經文)
色受陰:若可閡可分。是名色受陰。指所閡。若手.若石.若杖. 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饑.若蚊.虻.諸毒蟲.風.雨觸。是名觸閡。是故閡是色受陰。復以此色受陰無常.苦.變易。
受受陰:諸覺相是受受陰。何所覺。覺苦.覺 樂.覺不苦不樂。是故名覺相是受受陰。復以此受受陰是無常.苦.變易。
想受陰:諸想是想受陰。何所想。少想.多想.無量想。都無所有。作無所有想。是故名想受陰。 復以此想受陰是無常.苦.變易法。
行受陰:為作相是行受陰。何所為作。於色為作。於受.想.行.識為作。是故為作相是行受陰。復以此行受陰是無常.苦.變易法。
識受陰:別知相是識受陰。何所識。識色。識聲.香.味.觸.法。是故名識受陰。復以此識受陰是無常.苦.變易法
【雜阿含經】第46經 (第2卷)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雲何為五。色受.想.行.識受陰。若沙門.婆羅門以宿命智自識種種宿命。已識.當識.今識。皆於此五受陰。已識.當識.今識。我過去所經。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識。若可閡可分。是名色受陰。指所閡。若手.若石.若杖. 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饑.若蚊.虻.諸毒蟲.風.雨觸。是名觸閡。是故閡是色受陰。復以此色受陰無常.苦.變易。諸覺相是受受陰。何所覺。覺苦.覺 樂.覺不苦不樂。是故名覺相是受受陰。復以此受受陰是無常.苦.變易。諸想是想受陰。何所想。少想.多想.無量想。都無所有。作無所有想。是故名想受陰。 復以此想受陰是無常.苦.變易法。為作相是行受陰。何所為作。於色為作。於受.想.行.識為作。是故為作相是行受陰。復以此行受陰是無常.苦.變易法。別 知相是識受陰。何所識。識色。識聲.香.味.觸.法。是故名識受陰。復以此識受陰是無常.苦.變易法
- serendipity
- 文章: 303
- 註冊時間: 2011-02-13, 08:00
五蘊中色如沬,受如泡,想如焰,都很如實的表現它的無常與不實,沒有實相的存在,而佛陀形容的行如芭蕉卻有個具體的形象.越來越懷疑行蘊是道教所謂的魂與魄,三魂與七魄,--芭蕉之意取其一葉一葉的包覆著空心,而外相卻看似堅實.
如果真是如此,那所謂的我見,身見,所有的結所繫縛,都是像道家所形容的魂魄一樣的具體了,而不是只是個念頭,等於去我見就是去掉可供輪迴的魂魄的力量,那真的不是件簡單的轉念,或不要有我,不要有我所,這樣簡單的思維就能成功的了.
過去看大乘的書總是以識蘊為主人,而佛陀形的識蘊只是幻事,真的只能算是含藏記憶的記憶體或晶片吧,佛陀說的是異陰相續,而不是異識相續,所以不會只有識蘊去流轉,如果是,該說是異識相續,以佛陀用字如此精確,不會故意這樣混亂交待.
無明緣行,此"行"據說不是行蘊的行,但若如經說"若見是我即為行",行是我見,就距離不遠,--因為無明而產生的我見,是個魂魄般的具體能量,而擷取了識,這個識又不是五蘊的識,是否是行必然生識,也就是由魂魄開始一連串的認知,也就是識在名與色境中開始擷取六入所產生的觸,觸受而生愛取有,由這樣的力量展開生生世世的流轉苦,這些只是一瞬間的行程,由無明而生的"行"的行程.
如果真是如此,那所謂的我見,身見,所有的結所繫縛,都是像道家所形容的魂魄一樣的具體了,而不是只是個念頭,等於去我見就是去掉可供輪迴的魂魄的力量,那真的不是件簡單的轉念,或不要有我,不要有我所,這樣簡單的思維就能成功的了.
過去看大乘的書總是以識蘊為主人,而佛陀形的識蘊只是幻事,真的只能算是含藏記憶的記憶體或晶片吧,佛陀說的是異陰相續,而不是異識相續,所以不會只有識蘊去流轉,如果是,該說是異識相續,以佛陀用字如此精確,不會故意這樣混亂交待.
無明緣行,此"行"據說不是行蘊的行,但若如經說"若見是我即為行",行是我見,就距離不遠,--因為無明而產生的我見,是個魂魄般的具體能量,而擷取了識,這個識又不是五蘊的識,是否是行必然生識,也就是由魂魄開始一連串的認知,也就是識在名與色境中開始擷取六入所產生的觸,觸受而生愛取有,由這樣的力量展開生生世世的流轉苦,這些只是一瞬間的行程,由無明而生的"行"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