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盡!五蘊有餘?無餘?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yusheng
文章: 92
註冊時間: 2013-11-11, 08:00

文章 yusheng » 2013-12-15, 15:44

爱取灭尽,不再有名色 下一生 的再生

修行的完全成就,意味着无明完全止息,内在爱取的根除,也因此不再有下一世名色的再生,这是对轮回的超越。

aller 您的疑虑在先前己经得到回应,你应当停止非法饶益的疑虑,这是无知的思量,是痴行! 你应平息困扰,你应只是去读阿含。你不应当犹豫,你应当前行!

頭像
aller
文章: 285
註冊時間: 2013-03-05, 08:00

文章 aller » 2013-12-15, 19:47

謝謝大哥回答其中ㄧ個問題,希望其他問題也有大德回答,以便解惑!


就以大哥回答的問題來討論,如果「生厭、離欲、滅盡」的「滅盡」是做「愛取滅盡」來解釋,那佛當初甘脆就說「 生厭、離欲、愛(取)盡」,這樣不是更直接、更清楚、更明白!?


我知道很多人都是持與大哥相同的想法,
不過!小弟實在想問:


1、對五蘊的「愛喜貪」,我們如何得知?更要如何得知自己對五蘊的「愛喜貪」已盡?


在日常的生活點滴中,如此細微的貪、欲、愛、念、渴,我們要如何體察到?更何況是緊接而來的更細微的執取舉動!?


2、依大哥所持之論點:「 ......凡人的身心是五蕴,因内有爱取,又可稱為五取蕴; 而阿羅漢的身心,爱取己盡,只可稱為五蕴。....」。


→請教大哥:


「色、受、想、行、識」,其生起,是不是藉由對外的接觸認識而來?既由接觸認識而來,那它如何成「蘊聚」?不是我們自力去釀成的嗎?難到是它力?


大哥說:「阿羅漢愛取已盡,其身心,只可稱為五蕴」!


請問:既然阿羅漢愛取已盡,那他的「色、受、想、行、識」如何形成「蘊聚」?事出有因,不會無中生有!更不會是「任運自然而成」!「身心」的生成,當然在自力!不是從緣起嗎?


緣眼、色眼識生,三者和合生觸,緣觸生受,.............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


上面所述,看起來當下至少還有「識」、「名色」、「六入」、「觸」、「受」等等,好像還在緣起哦!


世尊『法』中,難到有阿羅漢專有的緣起!?而此緣起只到「受」支?下緣齊「受」而返?

頭像
aller
文章: 285
註冊時間: 2013-03-05, 08:00

文章 aller » 2013-12-15, 20:07

南北傳聖典傳承,因部派不同,內容或有差異!但都值得我輩去仔細品味!

既然雜阿含經104、105經都有相同內容;


問:如來中有色否?
答:否也!世尊!
問:如來中有受、想、行、識否?
答:否也!世尊!


那我們就不應該等閒視之!

頭像
yusheng
文章: 92
註冊時間: 2013-11-11, 08:00

文章 yusheng » 2013-12-15, 20:42

1. 你说的灭尽,我会更多,解作,名色在下一生的不再生起-名色的灭尽,是指下一生的不生,不是成就之时身心消灭。

2. 内心的恶意是思,是可以了解,属心念住; 你应该去思考,那个心思是恶吗?那个思量是贪吗?等等

3. 你不要去思量[什么有,而有阿罗汉成果后五蕴的存在],这是错误的问题,你应该思量[什么有,而有轮回中名色在后一世的再生]; 错误的思量,是痴行,是恶意,你应当停止! 你要把心思作意于正确问题!

4. 佛法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问题的理解可能牵涉甚多,不要在单篇经文或某个词句上转圈,用身心去通读,个人觉得杂/中阿含要整合去读; 一遍不够,反复去读,记住所有佛法指向,恶的止息。

5.104/105中如来,我肯定是指[神我]

頭像
IanTsai
文章: 355
註冊時間: 2006-09-12, 08:00
來自: 高雄市

文章 IanTsai » 2013-12-16, 09:53

yusheng 寫:1. 你说的灭尽,我会更多,解作,名色在下一生的不再生起-名色的灭尽,是指下一生的不生,不是成就之时身心消灭。
請自行轉正體以利閱讀,下次依版規處理,不予通知!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1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13-12-16, 10:29

yusheng 寫: 5.104/105中如来,我肯定是指[神我]
不知道經文什麼地方說「有我、有神我」?還是有其他經文有這麼說?

頭像
yusheng
文章: 92
註冊時間: 2013-11-11, 08:00

文章 yusheng » 2013-12-16, 13:07

Dogbert 寫:
yusheng 寫: 5.104/105中如来,我肯定是指[神我]
不知道經文什麼地方說「有我、有神我」?還是有其他經文有這麼說?
我個人認為這裏的如來表示 凡人錯誤思量中的神我:
「異色有如來」,南傳作「如來在色以外的其它處」(aññatra rūpā tathāgatoti,逐字直譯為「異-色-如來」),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如來為除了色之外」(the Tathāgata as apart from form)。按:「如來」一詞,可以是指「佛陀」(十號之一),也可以是一般眾生認為的「生死流轉的主體」(參看印順法師《如來藏之研究》p.12),這裡,個人認為後者的意思比較合經義,註釋書註解此處的「如來」為「一眾生」(satta)也與後者相通,但菩提比丘長老不同意,而英譯為「the Tathāgata」(Tathāgata以大寫字母開頭即是指佛陀)顯然明確地指前者。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1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13-12-16, 13:13

yusheng 寫:我個人認為這裏的如來表示 凡人錯誤思量中的神我:
「異色有如來」,南傳作「如來在色以外的其它處」(aññatra rūpā tathāgatoti,逐字直譯為「異-色-如來」),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如來為除了色之外」(the Tathāgata as apart from form)。按:「如來」一詞,可以是指「佛陀」(十號之一),也可以是一般眾生認為的「生死流轉的主體」(參看印順法師《如來藏之研究》p.12),這裡,個人認為後者的意思比較合經義,註釋書註解此處的「如來」為「一眾生」(satta)也與後者相通,但菩提比丘長老不同意,而英譯為「the Tathāgata」(Tathāgata以大寫字母開頭即是指佛陀)顯然明確地指前者。
我是問你,哪篇經文有說「如來是指神我」,因為你很「肯定」這個結論,想必是有一些根據,那麼根據在哪裡呢?

回答問題不是打幾個字或是轉述別人的話就算數的,結論是你下的,理由呢?

頭像
VPHC
文章: 146
註冊時間: 2012-10-26, 08:00

文章 VPHC » 2013-12-16, 14:34

先探討五蘊指的是什麼會不會有幫助?
以下節錄卅譯自坦尼沙羅尊者兩篇文章供參考.
我個人的理解,尊者將五蘊解釋為經驗世界的分類(而我個人臆測這樣的分類也只是為了供觀察方便而施設(觀察經驗世界裡並沒有常卅恆卅不變易卅或能自在的(梵)我),而非意圖建立一個完整且互不重疊的嚴密分類來說明人如何存在),而凡夫則會從這些經驗中汲取材料造作自我感,並推動快樂經驗的再生.

以下節錄自尊者短文“Nibbana”為例,尊者說五蘊不僅是五種有為的經驗世界,也是執取所依附的薪材.
Upadana, or clinging, also refers to the sustenance a fire takes from its fuel. Khandha means not only one of the five "heaps" (form, feeling, perception, thought processes, and consciousness) that define all conditioned experience, but also the trunk of a tree. Just as fire goes out when it stops clinging and taking sustenance from wood, so the mind is freed when it stops clinging to the khandhas.

以下節譯自坦尼沙羅尊者一篇說明五蘊的文章Five Piles of Bricks-The Khandhas as Burden & Path(若翻譯有錯誤不當之處拜託法友糾正):
...自從論書開始以五蘊來定義什麼是人(尊者在同一篇文章中說到即便當代學者及大多禪修導師也都給予類似解釋),爭議自此開始疫傳於佛教思想:若人只是五蘊,那是什麼再生?若人只是五蘊,而五蘊於入涅盤時消滅,那麼涅盤即是人的消滅?...
佛教思想史裡很大篇幅是一些嘗試解決此類問題的自圓其說但失敗的故事。在此一個重要的訊息是巴利經藏中從未引述佛陀嘗試去回答這些問題。事實上,佛陀從來沒有過定義過人是什麼。反而,經文引述佛陀說以任何方式去定義什麼是我都是在設限,而“我是什麼”這樣的問題最好予以忽略。...
佛陀在第一次說法時為了說明苦而介紹了蘊的概念。佛陀對苦的簡明定義即是“五取蘊”。...
...最好將五蘊理解成activities,而非objects......
...我們要密切注意「「苦如何生起-或者,換句話說,蘊如何成為取蘊。」」當體驗到諸蘊時,造作的過程通常不會只停在那。若作意聚焦在諸蘊具有吸引力的特徵-例如好色,樂受,等等-會引起喜貪。喜貪有多樣的呈現,其中最頑固的則是慣習性的造作自我感或擁有感,認為某蘊是我或宣稱其所有權。
自我感和擁有感很少是靜止的。它像變形蟲般的行進,不斷改變自己的外型和地點。時而膨脹,時而收縮,它可視自我等同諸蘊,或擁有諸蘊,或存在於蘊中,或蘊在自我當中。時而感覺有限,時而感覺無限,不管它變成什麼形狀他都不穩定不牢靠,因為由諸蘊所提供的材料純粹是活動與機能,變易且無實。

頭像
aller
文章: 285
註冊時間: 2013-03-05, 08:00

文章 aller » 2013-12-18, 10:39

佛對「於五蘊染著纏綿」稱其為「眾生」!而,「人」只是「眾生」之一而已。

『眾生』的定義在雜阿含122經與相應部SN23-2經有說!

雜阿含122經:
─稱於五蘊染著纏綿為「眾生」!

相應部SN23-2經:
─稱於五蘊有欲、貪、喜、愛,染著於此,纏綿於此,名曰「眾生」!




當仔細品味其內容時,


雜阿含122經:
「聚落中諸小男小女嬉戲,聚土作城郭、宅舍,心愛樂著,愛未盡、欲未盡、念未盡、渴未盡,心常愛樂守護,言:『我城郭,我舍宅。』
若於彼土聚愛盡、欲盡、念盡、渴盡,則以手撥足蹴,令其消散。
如是,羅陀!於色散壞消滅、愛盡;愛盡故,苦盡;苦盡故,我說作苦邊。」

相應部SN23-2經:
「猶如男孩或女孩玩捏泥土屋的遊戲,只要對於那些泥土屋未離貪、未離意欲、未離情愛、未離渴望、未離熱惱、未離渴愛,則他們對那些泥土屋黏著、珍惜、珍藏、執著為我所有,但,羅陀!只要男孩或女孩對於那些泥土屋已離貪、已離欲、已離情愛、已離渴望、已離熱惱、已離渴愛,則他們以手腳打散、破壞、粉碎泥土屋,不玩遊戲了。」


會發現─→南北傳經文結尾時,都有一共同點,那就是
─「當於五蘊愛盡、欲盡、念盡、渴盡時,則以手撥足蹴,令其消散。」

這是不是意味著「愛盡!五蘊無餘!」?

主題已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