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明先斷嗎?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TrueFour1
文章: 103
註冊時間: 2012-09-20, 08:00

文章 TrueFour1 » 2013-02-10, 09:51

Dogbert 寫:爾時,薄伽梵從初證覺於十二年中,諸聲聞弟子無有過失,未生瘡疱,世尊為諸弟子,說略別解脫戒經曰.....至十三年....。---《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律藏裡有提到,請參考各部律的不淨行經文前,舍利弗請佛制戒部分。律藏不同版本差異性很小,其中《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在不淨行的經文中與其他版本有點不同,就是有明確地說出時間。

律藏彼此間共同點就是在當時僧團成員還都很清淨時,佛陀並沒有為比丘制戒,ㄧ直到第一次有比丘做了不清淨的行為才開始制定了戒律,這是確定的。也就是說,到制訂不殺人戒(安那般那念是這時佛陀才教的),至少是12年後的事。

版主是否由「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一」之
「不淨行學處第一之一」

別攝頌曰。
蘇陣那無犯  苾芻在林中
弱腰及長根  妙喜三皆犯
晝日房中睡  閑林離欲人
善與昔因緣  應知頌總攝

爾時薄伽梵。從初證覺於十二年中。

諸聲聞弟子無有過失。未生瘡胞。世尊為諸弟子。
說略別解脫戒經曰。

一切惡莫作  一切善應修
遍調於自心  是則諸佛教
護身為善哉  能護語亦善
護意為善哉  盡護最為善
苾芻護一切  能解脫眾苦
善護於口言  亦善護於意
身莫作諸惡  常淨三種業
是則能隨順  大仙所行道

至十三年。在佛栗氏國。

................................................................

到「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七」之
「斷人命學處第三之二」

........................................

佛在廣嚴城勝慧河側娑羅雉林。
為諸苾芻說不淨觀讚修不淨觀。
汝諸苾芻應修不淨觀。由於此觀修習多修習故得大果利。
如世尊說教諸苾芻。修不淨觀得大果利。
時諸苾芻便修不淨觀。
既修習已於膿血身深生厭患。或持刀自殺或服毒藥。
或以繩自縊或自墜高崖。或展轉相害。
一苾芻於膿血身深生厭離。
便往詣彼鹿杖梵志沙門所作如是言。汝來賢首與汝衣缽。當斷我命。
是時梵志即斷其命。便持血刀往勝慧河側就水而洗。
時有天魔從水涌出。告梵志曰。
善哉賢首汝今所作多獲福德。汝於沙門具戒具德。
未度者令度未脫者令脫。
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更有餘利得彼衣缽。
時彼梵志轉更增益罪惡之見。
便作是念我今實爾獲諸功德。能於沙門具戒行者。度脫安樂至涅槃處。
復有餘利獲彼衣缽。時彼梵志便挾利刀。
詣僧住處及餘房院經行之所。而告之曰。
若有苾芻具足戒行。我當度脫安樂令至涅槃。
時有一苾芻厭恥自身。便出房外告梵志曰。
賢首我未度脫安樂涅槃。汝當令我得涅槃處。
時彼梵志即便就殺。如是二三乃至六十。
苾芻悉皆斷命。爾時苾芻眾漸減少。
佛於十五日褒灑陀時。於如常座既安坐已觀苾芻眾。
告具壽阿難陀曰。
何故苾芻數漸減少存者無幾。時阿難陀白世尊曰。
佛於一時為諸苾芻讚修不淨觀。
若於此觀修習多修習者得大果利。時諸苾芻便修不淨觀已。
於膿血身深生厭患。或有自殺或求他斷命。
魔來勸喻乃至殺盡六十苾芻。由此緣故僧眾減少。
佛告諸苾芻。展轉教殺是事實不。白佛言。
世尊實爾。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汝所為非。
非沙門非隨順行是不清淨。非出家者所應為事。
作種種呵責已。
....................................................

再將「此篇」與「雜阿含809經鹿林梵志子篇」作連結而得到的結論!?

由此結論得到─

─佛教「安那般那念」是於僧團成立後的第十三年,開始制定了戒律,到制訂不殺人戒,才教的。!?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7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13-02-10, 12:16

原因如我前面所說,各部律都有類似記載,應該很清楚,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Re: 無明先斷嗎?

文章 freshman » 2013-02-12, 17:57

VPHC 寫:一些感想......
在經中要慎解法義的確要花些工夫, 尤其是雜阿含還有相應部,簡短扼要,法義精純,要找出各篇經文所要傳達的教說重點再找出各經之間的關係才能掌握經說要義。這樣的確要花時間,對初探者來說不易掌握(我也是初探者),常常很多經文初窺時像是累贅般的重複,我也常提醒自己不要過度解釋也不要輕忽。
小弟認為,研究經文理想的方式,要能夠;
1.對名相要作慎慎的理解。找出特定名相在各個不同經文背景中的使用方式來釐清涵義。
2.以道次第為架構,然後嘗試安立每篇經文在道次第中的位置,如此才能建立研究的骨幹。
3.以12緣起的原則慣穿教說及道次地。
1.對名相要作慎慎的理解。找出特定名相在各個不同經文背景中的使用方式來釐清涵義。

不知道法友或者其他人釐清了“無明”的涵義了沒有?如果釐清了,是什麼?

3.以12緣起的原則慣穿教說及道次地。

如何是以12緣起的原則慣穿道次地?比如說,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是不是就像樓主開題所說,要先斷無明,或者說無明先滅(證初果)

頭像
TrueFour1
文章: 103
註冊時間: 2012-09-20, 08:00

文章 TrueFour1 » 2013-02-15, 08:51

Dogbert 寫:原因如我前面所說,各部律都有類似記載,應該很清楚,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感謝版主提示,業已看完!

不過,對律部中一些內容,讓我看到嗔目結舌!茲舉兩例,供大家參考。

─ ─ ─ ─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二
 

「不淨行學處第一之二」
....................................
然此世界將壞之時。多諸有情生光音天。妙色意成支體圓滿諸根無缺。身有光明騰空自在。喜樂為食長壽而住。爾時大地為一海水。汝諸苾芻。此大海水由風鼓激。和合一類猶如熟乳。既其冷已有凝結生。上有地味色香美味悉皆具足。色若生酥味甜如蜜。汝諸苾芻。此界成時一類有情福命俱盡。從光音天歿而來於此人同分中。妙色意成諸根具足。身有光耀乘空往來。以喜樂為食長壽而住。爾時此世界中無有日月星辰度數晝夜剎那臘婆須臾半月一月半年一年男女之別。但相。喚言。薩埵薩埵。是時眾內有一有情稟性耽嗜。忽以指端嘗彼地味。隨嘗之時情生愛著。隨愛著故段食是資。爾時方名初受段食。諸餘有情見此食時。即便相學食其地味。時諸有情既餐地味。身漸堅重光明隱沒。爾時世界皆悉黑闇。汝諸苾芻。世界闇時。法爾即有日月星辰度數晝夜剎那臘婆須臾年月等別。彼諸有情食此地味長壽而住。若少食者身有光明。若多食者身無光彩。由食多少形有勝劣。由勝劣故更互相輕。我光色勝汝容顏劣。由相慢故惡法便生由惡生故地味便沒。汝諸苾芻地味沒故。時彼有情共集一處憂愁而住。皆悉唱言。奇哉美味。奇哉美味。猶若今人曾食好食。後追念時作如是語。奇哉美味奇哉美味。彼諸有情地味沒時咸作是說。奇哉美味。然而不知此語所詮何義。汝諸苾芻。地味沒已。時諸有情由福力故。有地餅出。色香味具。色如少女花。味如新熟蜜。食此地餅長壽而住。若少食者身有光明。因相輕慢如前廣說。乃至地餅沒故。時諸有情共集一處憂愁而住。作如是語。苦哉苦哉。由如有人先遭苦事。重憶念時作如是語。苦哉苦哉。我昔曾遭如是惡事。是諸有情地餅沒時亦復如是。然而不知此言所詮何義。汝諸苾芻。地餅沒已。時諸有情由福力故有林藤出。色香味具。色如雍菜花。味如新熟蜜。食此林藤長壽而住。若少食者身有光明。因相輕慢廣如前說。乃至
林藤沒故。時諸有情共集一處憂愁而住。作如是語。汝離我前。汝離我前。由如有人極相瞋恨不許當前。廣說如上。汝諸苾芻。林藤沒已。時諸有情由福力故有妙香稻。不種自生無糠穢。長四指。旦暮收穫苗則隨生。至暮旦時米便成熟。雖復數取而無異狀。以此充食長壽而住。時彼有情由段食故滓穢在身為欲蠲除便生二道。由斯遂有男女根生。更相染著。生染著故。遂相親近因造非法。諸餘有情見此事時。競以糞掃瓦石而棄擲之。作如是語。汝是可惡有情作此非法。咄汝今何故污辱有情。始從一宿乃至七宿。不共同居擯於眾外。猶如今日初為嫁娶。皆以香華雜物而散擲之。願言常得安樂。汝諸苾芻。昔時非法今將為法。昔時非律今將為律。昔所嫌賤今為美妙。由彼時人驅擯出故。樂行惡法遂共聚集。造立房舍而作非法。此為最初。營立家宅便有家室名生。時有有情不行惡法。降伏諸根名勝人也。佛告諸苾芻。汝等勿生異念。往時劫初創造非法。穢污有情生瘡皰者。今蘇陣那是。於我教中先無瘡皰。最初造惡。行不淨行污清淨眾。是故諸苾芻應當降伏染瞋癡心。勿為放逸。.................................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九
 
─    
「妄說自得上人法學處第四」

..............................................
攝頌曰。
 最初劫比羅  漁人眾五百
 苾芻住蘭若  自顯記相違
爾時薄伽梵。在廣嚴城獼猴池側高閣堂中。時有五百漁人。於勝慧河邊結侶而住。時彼漁人有二大網。一名小足。二名大足。買魚人少便用小足。買魚人多即用大足。若大節會即二網俱張。彼於異時廣嚴城中有大節會。買魚者眾二網俱施。分五百人以為二朋。各持一網。施小足者多獲魚鱉黿鼉之類。岸上委積如大穀聚。時有摩竭大魚海中眠睡。隨潮泛濫遂入勝慧河中。持大足者即便網得。時二百五十人共牽其網。網逼魚身即便睡覺。曳網并人隨流而去。各大驚叫告小足人曰。我等并網並被魚牽。仁可俱來共我相濟。彼既聞已俱來共牽。五百諸人與網同去不能持得。時五百人發聲大叫。告隨近人曰。諸人當知我五百人及大足網。並被魚牽隨流而下。共來相濟。時近住者若放牛羊人採樵蘇人。正道活命人。邪道活命人。及餘諸人。百千萬眾俱來牽網。時彼諸人身體傷損其網破裂。極大艱辛方牽上岸。其摩竭魚有一十八頭三十六眼。或有人頭或有象頭。或有馬頭駱駝頭驢頭牛頭獼猴頭師子頭虎頭豹頭熊頭羆頭貓頭鹿頭水牛頭豬頭狗頭魚頭。于時四遠諸人遞相告語。勝慧河側五百漁人張大足網。捕得一魚牽在岸上。其形奇大有十八頭三十六眼。諸人聞已。時有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眾競集河所。或有情生喜樂往彼觀瞻。或有先世善根警悟令去。廣嚴城內外道六師。亦生喜樂共至魚所。大眾雲集注目詳觀。共相告曰。仁等各並識此頭不。生希有心指撝而住。諸佛常法觀察世間。無不見聞無不知者。恒起大悲饒益一切。於救護中最為第一最為雄猛。無有二言依定
慧住。顯發三明善修三學善調三業。度四瀑流安四神足。於長夜中修四攝行。捨除五蓋遠離五支超越五道。六根具足六度圓滿。七財普施開七覺花。離世八法示八正路。永斷九結明閑九定。充滿十力名聞十方。諸自在中最為殊勝。得諸無畏降伏魔怨。震大雷音作師子吼。晝夜六時常以佛眼觀察世間。誰
增誰減。誰遭苦厄誰向惡趣。誰陷欲泥誰堪受化。作何方便拔濟令出。無聖財者令得聖財。以智安膳那破無明膜。無善根者令種善根。有善根者令其增長。置人天路安隱無礙趣涅槃城。如有說言。
 假使大海潮  或失於期限
 佛於所化者  濟度不過時
 如母有一兒  常護其身命
 佛於所化者  愍念過於彼
 佛於諸有情  慈念不捨離
 思濟其苦難  如母牛隨犢
爾時世尊作如是念。此摩竭魚今遭苦厄。於先佛所已植善根。我因魚故施大教網化度有情宜往。勝慧河側諸佛。常法未入涅槃安住於世。為欲憐愍所化有情時。往奈洛迦傍生餓鬼人天諸趣。或往屍林或往河處。今由此事世尊欲往勝慧河邊。即便微笑口中出五色光。或時下照或復上昇。其光下者至無間獄并餘地獄。若受炎熱皆得清涼。若處寒冰便獲溫暖。彼諸有情各得安樂。皆作是念。我與汝等為從地獄死生餘處耶。爾時世尊。令彼有情生信心已復現餘相。彼見相已皆作是念。我等不於此死而生餘處。然我必由無上大聖威德力故。令我身心現受安樂。既生敬信能滅諸苦。於人天趣受勝妙身。當為法器見真諦理。其上昇者至色究竟天。光中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等法。并說二伽他曰。
 汝當於佛教  勤求出離道
 能破生死軍  如象摧草舍
 於佛法律中  勇進常修學
 能捨於生死  得盡苦邊際
時彼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還至佛所。若佛世尊說過去事光從背入。若說未來事光從胸入。若說地獄事光從足下入。若說傍生事光從足跟入。若說餓鬼事光從足指入。若說人事光從膝入。若說力輪王事光從左手掌入。若說轉輪王事光從右手掌入。若說天事光從臍入。若說聲聞事光從口入。若說獨覺事光從眉間入。若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光從頂入。是時光明遶佛三匝從臍而入。時具壽阿難陀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如來應正等覺。熙怡微笑非無因緣。即說伽他而請佛曰。
 口出種種妙光明  流滿大千非一相
 周遍十方諸剎土  如日光照盡虛空
 佛是眾生最勝因  能除憍慢及憂慼
 無緣不啟於金口  微笑當必演希奇
 安詳審諦牟尼尊  樂欲聞者能為說
 如師子王發妙吼  願為我等決疑心
 如大海內妙山王  若無因緣不搖動
 自在慈悲現微笑  為渴仰者說因緣
.............................................................................................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7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13-02-15, 09:45

以安那般那念來說,不只經中有提,律藏也有,剛好可以讓我們參考不同版本的翻譯。
-------------------------------
摩訶僧祇律

於是佛告阿難。更有三昧。使諸比丘快樂善學不極厭身。何等三昧快樂善學不極厭身。所謂阿那般那念。阿難。云何比丘修阿那般那念。作證成就遊安樂住。

若比丘依止城邑聚落住。時到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攝身口意善住身念。心不馳亂常行正受。攝持諸根入城乞食。乞食已還至彼寂靜處安坐。謂於空地山澗巖窟塚間。敷草正坐。除諸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蓋滅諸障礙。心慧力明繫心在息。息入時知息入。息出時知息出。息入長時知息入長。息出長時知息出長。息入短時知息入短。息出短時知息出短。息入遍身時知息入遍身。出息遍身時知出息遍身。入息身行捨時知入息身行捨。出息身行捨時知出息身行捨。入息喜時知入息喜。出息喜時知出息喜。入息樂時知入息樂。出息樂時知出息樂。入息意行時知入息意行。出息意行時知出息意行。入息意行捨時知入息意行捨。出息意行捨時知出息意行捨。入息知心時知入息知心。出息知心時知出息知心。入息心悅時知入息心悅。出息心悅時知出息心悅。入息心定時知入息心定。出息心定時知出息心定。入息心解脫時知入息心解脫。出息心解脫時知出息心解脫。入息無常時知入息無常。出息無常時知出息無常。入息斷時知入息斷。出息斷時知出息斷。入息無欲時知入息無欲。出息無欲時知出息無欲。入息滅時知入息滅。出息滅時知出息滅。

如是阿難作是念者。名為快樂善學不極厭身。令諸賢聖久住於世利益天人。

-------------------------------

十誦律

佛告阿難。有阿那般那念。名為善道安樂住法。所以者何。諸惡法生即能除滅。無厭惡故。世尊。云何修習阿那般那念。名為善道安樂住法。諸惡法生即能除滅。無有厭惡。

佛語阿難。若有比丘隨其所依城邑聚落止住。晨朝時到著衣持鉢攝身諸根繫念一心入村乞食。食已若在空處若在樹下若在空舍。敷尼師壇正坐端身繫念在前。除世貪嫉。於他財物遠離貪著。如是行者則能捨離瞋恚睡眠調戲疑悔。是諸陰蓋能煩惱心使慧力羸不至涅槃。是故當除。

若息入時當一心知入。若息出時當一心知出。若長若短。若息入遍身。當一心知從一切身入。若息出遍身。當一心知從一切身出。除身行時。當一其心念出入息。受喜時受樂時受心行時除心行時。當一其心念出入息。覺心時令心喜時令心攝時令心解脫時。當一其心念出入息。觀無常觀變壞觀離欲觀滅盡觀捨離。當一其心念出入息。阿難。是名善道安樂行法。諸惡法生即能除滅。無有厭惡。爾時佛語諸比丘。當勤修習阿那般那念得大果大利。

-------------------------------

鼻奈耶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學安般念廣修其行。食息之頃莫失安般念行。何以故。行安般念廣修其行。後得大果有大功德報。

於此比丘中。比丘若在村落。若在城郭依彼止住。到時著衣持鉢。入村落乞食。將護其身。專定六根莫失至行。若眼見色不興起想染著之意。作如是行。則成眼根。如是耳鼻舌身意。法不興起想染著之意。意不適彼則成意根。

若於村落乞食之後。取衣鉢著房中。先洗脚舉尼師壇著肩上。求無人處。向彼閑靖樹下露精草廬。園外平處塚間山谷巖窟。依彼止住。若至閑居。若至樹下布尼師壇。結加趺坐。平坐不傾猗。繫念在門(鼻也)比丘念息頃息出亦念。息入亦念。息出長亦知長。息入長亦知長。息出短亦知短。息入短亦知短。身諸毛孔息出盡覺知。身諸毛孔息入盡覺知。若意定覺滅出息。覺滅入息。身口意覺滅出息。覺滅入息(出息為安入息為般)譬如旋作輪。若旋弟子。牽旋長亦知。牽旋短亦知。(此土亦作此輪作南土名之為勃勃作大品衍中輪同此)比丘如是行安般念廣修其行。乃至意念學滅出息入息。作是行安般念廣修其行。得大果有大功德報。

頭像
TrueFour1
文章: 103
註冊時間: 2012-09-20, 08:00

文章 TrueFour1 » 2013-02-18, 07:19

Dogbert 寫:
鼻奈耶

.............................................................

身諸毛孔息出盡覺知。身諸毛孔息入盡覺知。若意定覺滅出息。覺滅入息。身口意覺滅出息。覺滅入息..............................................。

這段話‧值得深思!

頭像
VPHC
文章: 146
註冊時間: 2012-10-26, 08:00

Re: 無明先斷嗎?

文章 VPHC » 2013-02-19, 15:43

freshman 寫:
VPHC 寫:一些感想......
在經中要慎解法義的確要花些工夫, 尤其是雜阿含還有相應部,簡短扼要,法義精純,要找出各篇經文所要傳達的教說重點再找出各經之間的關係才能掌握經說要義。這樣的確要花時間,對初探者來說不易掌握(我也是初探者),常常很多經文初窺時像是累贅般的重複,我也常提醒自己不要過度解釋也不要輕忽。
小弟認為,研究經文理想的方式,要能夠;
1.對名相要作慎慎的理解。找出特定名相在各個不同經文背景中的使用方式來釐清涵義。
2.以道次第為架構,然後嘗試安立每篇經文在道次第中的位置,如此才能建立研究的骨幹。
3.以12緣起的原則慣穿教說及道次地。
1.對名相要作慎慎的理解。找出特定名相在各個不同經文背景中的使用方式來釐清涵義。

不知道法友或者其他人釐清了“無明”的涵義了沒有?如果釐清了,是什麼?

3.以12緣起的原則慣穿教說及道次地。

如何是以12緣起的原則慣穿道次地?比如說,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是不是就像樓主開題所說,要先斷無明,或者說無明先滅(證初果)

無明釋義
綜合以下經意,無明是不知五蘊因緣而生故不知五蘊是無常滅法:
雜298/251/256/257/258,相應部12:2

不知五蘊是無常滅法而於五蘊生我見卅常斷等邊見,見以下經文:
雜45/58/62/63/104

12因緣與與修行次序
12因緣在說明我們於認識歷程中如何依錯誤的見解驅動五蘊身心的生死循環。能夠從正確的環節瓦解五蘊集起則解脫於輪迴。小弟所說,是以此為架構檢証自己的學習與理解是否依此原則。
略說例如:經中最簡樸的緣起教法常由六入-觸-受的認識歷程切入說明12因緣(緣根、境生識,三事和合觸,觸生受 (或作:觸俱生受卅想卅思)。這些要素是共通於凡聖的認識歷程。(雜273說根-境-識-觸-受卅想卅思的升起像是譬如兩手和合,相對作聲。)
凡聖差別約略可說從“受"開始走上不同的進路。
凡夫的“觸”是無明觸,在認識境界時不能分別緣起,以為認識過程或構成認識過程的要素是我、我所,而對苦卅樂卅不苦不樂受走上“愛憎”,到這裡已無轉圜,進而“取”我見而促成五蘊身心生死循環的再“有”。
有學聖人則致力保持讓認識停在受而防止走上貪愛。
而解脫者則能夠在每個認識過程保持明觸,除了身受以外都是明明白白的捨受。
參考雜57/63/209/213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3-02-20, 06:48

你這個所謂的釐清無明的含義:無明是不知五蘊因緣而生故不知五蘊是無常滅法:

能符合雜298雜490對於無明的說明嗎?

雜298雲何無明?若不知前際/後際/前後際;不知於內/外/內外;不知業/報/業報;不知佛/法/僧;不知苦/集/滅/道;不知因/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勝/染/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雜490舍利弗言。所謂無明者。於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前.後.中際無知。佛.法.僧寶無知。苦.集.滅.道無知。善.不善.無記無知。內無知.外無知。若於彼彼事無知闇障。是名無明

這就算是釐清了無明的含義?分明是從文字上都沒有釐清...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3-02-20, 06:56

你前面說:以12緣起的原則慣穿教說及道次地。

我重點問你如何是以12緣起的原則慣穿道次地?你上面說的還是以12緣起的原則慣穿教說,

問題是,如何是以12緣起的原則慣穿道次地?----如何做?---第一步如何做?第二部如何做?這第一第二.....三,四....之間12緣起是如何貫穿的?

頭像
VPHC
文章: 146
註冊時間: 2012-10-26, 08:00

文章 VPHC » 2013-02-20, 10:40

freshman 寫:你這個所謂的釐清無明的含義:無明是不知五蘊因緣而生故不知五蘊是無常滅法:

能符合雜298雜490對於無明的說明嗎?

雜298雲何無明?若不知前際/後際/前後際;不知於內/外/內外;不知業/報/業報;不知佛/法/僧;不知苦/集/滅/道;不知因/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勝/染/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雜490舍利弗言。所謂無明者。於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前.後.中際無知。佛.法.僧寶無知。苦.集.滅.道無知。善.不善.無記無知。內無知.外無知。若於彼彼事無知闇障。是名無明

這就算是釐清了無明的含義?分明是從文字上都沒有釐清...
無明的主要的呈現是在五蘊生我見;
見五蘊是我是因為不知五蘊是生滅法;
不知五蘊是生滅法即是不見五蘊因緣而集起;
能夠正觀五蘊集滅叫正見;
正見起八正道;
知苦,見集,慕滅,悟道合起來是見諦;
這時得法眼,得明,知一切集法皆是滅法,知道有滅則寂滅涅盤,叫做須沱洹.

雜298/490中的描述都是在說不能分別緣起在不同面向上的各種表現(不知染淨)。不能分別緣起即是不能分別五蘊如何集起,知道五蘊如何因緣集起就知道五蘊是無常滅法。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