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悟禪法(暫定名)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解悟禪法(暫定名)

文章 freshman » 2011-02-27, 19:59

前言

這個禪法,我自認為是自己所悟出來的。當然,我這樣說,並不等於它是憑空產生的。它也有它的緣起,雖然很多人會覺得我是在拉大旗做虎皮,我還是要誠實地提幾個人的名字:馬哈西尊者、坦尼沙羅比丘和本論壇的摩訶南法友。沒有他們,不會有我的今天,也不會有這個禪法。

我深切地知道,一個禪法的產生,不是一件輕易的事。這需要佛法理論和實踐的雙層積累。事實上,這也是我遲遲不能將它公開的一個重要方面。

然而,今天我將它公開,也並不表示我已經在上述的兩個方面做好了充分準備──事實上,我還遠遠沒有準備好。因為,這對於在家人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基於我現在的狀況,我沒有這麽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做這件事,也就是說,如果真地要在佛法理論和實踐的雙層積累上做好充分準備,那麽我可能永遠沒有機會來公開它。

我其實一直在等一個合適的機會,但是,也許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合適的機會。生命無常,也許下一刻就是你的時間,無論如何,現在先起個頭吧。

頭像
poiu1101
文章: 14
註冊時間: 2010-11-30, 08:00

文章 poiu1101 » 2011-02-27, 22:32

請繼續!
看過你的一些論點.希望能多少再吸收一些見解.
學人的環境中,只有大乘教法.但我是相信無我的.

頭像
yunshui
文章: 311
註冊時間: 2009-08-06, 08:00

文章 yunshui » 2011-02-28, 08:53

善哉! :)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1-02-28, 16:35

接前言

這個禪法會按照我個人的修行方法來寫,但是不可能寫成流水帳,巨細無遺,而是寫重點。同時,這是悟後起修的修道,目標是證三果和四果。如果是要證初果,那還是要回到四預流支,重點修“觀五蘊、六入、十二緣起”。

佛說,八正道有兩種,聖八正道和世俗八正道;這裏的關鍵就在於你的正見是趨向無漏還是趨向世間?再具體點說,就是你是否(從原則上/根本上)看見了苦/集/滅/道?並且時時刻刻用它來指導你的修行。

這也反過來表明了:證初果,見道見的是原則上的道,而不是三十七道品的道。相對於原則上的道(四聖締的道),三十七道品的道是具體的、有形的、凡夫也可以看見,可以修習的,並且是有助於凡夫看見原則上的道(四聖締的道)的。這就有些像是我所提到的“原子印章”。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1-02-28, 16:40

原則上的道必定會導致三十七道品的道。三十七道品的道不一定會導致原則上的道(四聖締的道)。

這也是聖者和凡夫的一個區別。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1-02-28, 20:12

1)姿勢

姿勢不重要,換句話說,任何姿勢都可以.

我平時最常用的姿勢是坐/臥/站.行禪最近才比較常用.

坐禪時,是單盤,這是因為自己以前練過氣功,習慣於單盤(沒有練過雙盤,雖然能夠勉強盤上去,堅持不了多久,沒有意義).

臥式是因為工作關系,我常常大白天要休息(睡覺)多次,每次1-2個小時.睡覺之前習慣於念住呼吸,就當是禪修了.

站式非常好,在站式練功當中,我有過很好的體會,有過突破瓶頸的經歷.

每種姿勢都要放松,放松有助於集中精神,有助於輕安,喜悅,和長時間的修習.

2)念住呼吸

無論是哪種姿勢,安安靜靜的坐好/或站好,認真仔細地靜下心來.開始觀察自己的呼吸.

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每個人的呼吸也會不一樣,你只要知道它...註意力集中,不要開小差.就像當學生時期認真上課一樣------註意力集中,認真聽(老師)講.知道老師在講什麼------不是你在講,是老師在講.......不是你在呼吸.....是你在觀察(知道,了解)呼吸.....

這裏的關鍵點是:認真(不開小差),細致(靜下心來),知道了解(熟習呼吸).....

如果做不好,可以在平時的日常生活當中,一想起來,就註意一下呼吸.時間長了,應該有幫助.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1-02-28, 21:08

有人會有疑問:

認真聽老師講課也算禪修嗎?對,也算禪修,但是比較初級。

佛陀在解釋定的時候,有一次,舉了一個例子:要求一個犯人雙手捧壹滿碗油走在大街上,如果有壹滴油掉出來,就要砍他的頭。所以,盡管路邊有非常性感的美女在表演,他也不敢分心。-------這就是認真。

為什末說,這個比較初級呢?

因為,老師的課會有內容,你要聽懂才行,要聽懂,就要前後聯系,想象,得出她的意思。這個就不太符合禪修的要求了。

呼吸就不是這樣,呼吸是比較單調的,比較枯燥的,請註意,不是絕對的單調和枯燥。如果是絕對的單調和枯燥,你的註意力不能持續的集中。

有的人禪修很難入門,我想就是這個原因:心比較亂,習慣了比較大的刺激,呼吸對他來說,太單調太枯燥了。這種人在班上的成績也一定不會好。

呼吸,是一個非常好的禪修業處,我想是因為它有非常多的特點。現在先提以下幾個:

1)呼吸比較單調,比較枯燥-----所以,我們不用聯想前一個呼吸和後一個呼吸(沒有什末好聯想的,每個都差不多一樣)----只看現在正在進行的這個呼吸----時刻呆在當下,就只看現在的這個呼吸-----甚至就只看現在這壹刻的呼或者吸。

2)呼吸不是絕對的單調和枯燥,它有微小的變化,這個變化可以吸引住心,不讓心跑開。有利於延長禪修的時間(呆在當下保持覺醒的時間)

3)呼吸發生在很微小的一個小範圍,有利於入門。任何東西都是有一個由小倒大,由易倒難的過程。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1-03-01, 21:49

念住呼吸,這個階段有非常豐富的內容,需要花很多的時間來修習。花的時間多,花的功夫大,很多東西自己會悟出來,別人再講新東西,你也會很容易理解。

再講幾個容易掉入的誤區:

1)念住呼吸時,要觀無常、苦、無我。

這個不需要,你只要知道呼吸就行了,最好是知道它每一個微小的變化(特征);這個時候,觀無常、苦、無我?那都是在想象,也是在造作,也就是頭上安頭。只看呼吸:呼吸的長短,微細的變化就是無常。無常就是苦,苦就是無我。

2)念住呼吸時,念住鼻孔的氣流和上唇的摩擦。

這個不能說錯,但是,是只知其一。

佛經說,呼吸是身中之身(身的一種)I tell you, monks, that this — the in-&-out breath — is classed as a body among bodies,是受中之受。I tell you, monks, that this — careful attention to in-&-out breaths — is classed as a feeling among feelings,

離開了感受,無人可以念住呼吸,念住呼吸,就是念住(呼吸的)感受,也就是念住(身體上的呼吸的感受)。

這個身體的範圍可大可小,就看你自己可以感受的能力。我可以感受倒全身,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到的。

念住呼吸,不要太機械、太僵化。這不利於心的放松和智慧的產生----念住呼吸就是念住於身(範圍可大可小)、念住於受(不只是樂受苦受)。

在這裏,順帶說壹下,很多人非議馬哈西禪法,理由是他要人們念住肚皮的起伏,而經典中找不到這樣的記載。

這也是典型的機械、僵化教條的理解身念住。要知道:肚皮的起伏就是身中之身、受中之受。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1-03-02, 04:09

既然提到了馬哈西禪法,我就順帶說一下“解悟”禪法和“馬哈西禪法”的不同,這也是我要自創禪法的一個重要原因:

1)解悟禪法不觀“剎那剎那生滅”,更不要求見到“剎那剎那”的生滅。解悟禪法有修“無常想”,但是認為佛法當中的無常想不等同於見到“剎那剎那”的生滅。

2)解悟禪法既然不觀“剎那剎那生滅”,更不要求見到“剎那剎那”的生滅。自然更不會認為涅盤就是“剎那剎那生滅”的滅盡。

如果有法友見到在原始經典當中,有可靠的證據,解悟願意重新評估自己的證悟。我這樣說,並不是否定有人可以見到“剎那剎那”的生滅。實際上我自己就看到過這樣的生滅,但是這樣的經驗和禪修當中[找不到“自己”(無我)的經驗]沒有本質的區別。

3)解悟禪法不把自己定位在純觀禪法,而是要經歷四禪的洗禮。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1-03-04, 16:15

觀色無常,主要是為了“於色厭離“,於色厭離是為了“喜貪盡”,“喜貪盡”就是(心)解脫。(南傳:離欲而解脫)

----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雜阿含經】第1經)

很多人說,觀色必須要觀到究竟的色聚,或者究竟的極微;觀無常必須要觀到剎那剎那的生滅----這都是戒禁取(非法說法、非道說道),主要原因是未見四締。

不止【雜阿含經】第1經說的觀色無常不提觀到究竟的色聚,觀到剎那剎那的生滅;也沒有人可以在原始經典中提出可靠的證據,說明觀色無常就是觀到究竟的色聚,觀到剎那剎那的生滅;

再來看【雜阿含經】第1經:
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是喜貪盡,不是色盡,也不是剎那剎那的生滅的滅盡。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