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法義與修行的問題,請教於善知識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housyang
文章: 107
註冊時間: 2005-06-05, 08:00

對於法義與修行的問題,請教於善知識

文章 housyang » 2006-01-04, 02:24

1、純觀行者,慧解脫,於止觀的法義與修行方面的定義?
2、未到四禪,於止觀修行上會自在平衡嗎?
3、「毗婆舍那」看到書上說,是「內觀禪法」,「定慧禪法」,「止觀禪
法」,修行於止,終成於觀,修行於觀,終成於於止,如果是已經具
足,那麼何必還有「奢摩他」的修學部份,是「奢摩他」先行或者是
與「毗婆舍那」併行,如果並行,那如何並行?復次「正知」與「正
念」?如果離開「正知」,那麼「正念」是否能單獨存在?離開「正
念」,那麼「正知」是否能單獨存在?
4、初禪「五自在」,末學在書上有看到說,那時目健蓮尊者尚於初果時,
是佛陀的教導,請問在何經上的記載,煩請告知,感激,謝謝。
5、對於在「法住智」,慧解脫的體證,是否與「涅槃智證」的俱解脫體證
相同?請給予在法義,
6、在修行體驗中,每一次在身心安定後,對於法義的層次會有不同的
認知,請問是屬止禪的修行所引發的或是由觀禪的修行所引發的?
請提供意見,謝謝。
7、於法義上,「身見」「疑」「戒禁取」斷,是法義確定沒有疑嗎?
還是對「信」不疑?還是對「法義」不疑?
PS: 抱歉 末學對於法義尚在法向的階段 對於開發心意尚未到初禪
因為有疑問所以提請網路上的法友與善知識指導 這不質疑而是
懇切希望法友,能提供寶貴的修學經驗分享給末學,感謝法友
願大家法行安樂。

頭像
anatta
文章: 9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法義確定沒有疑

文章 anatta » 2006-01-04, 10:15

法義確定沒有疑是慧的果,由聞思慧而到達修慧!

一般而言是五正道(正語正業正命是端正及基礎必備法)的混合運作應用!

心識(煩惱)是極迅速的,所以八正道很難單獨運作!單獨運作是會於重要時刻缺席而無法對付煩惱!

所以說:慧的定義是四無礙解!開始的時候會缺一缺二缺三,長期慢慢練習才會完整!
由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做意(內正思惟)→法次法向(法隨法行)。

-1-義:定義(由實驗得到的規格)
-2-法:方法(實驗的步驟)
-3-詞:各種名相言詞
-4-辯:以上三項的細微差異
------------
純觀行者,以剎那定(近行定)為基礎修四念處為主,不修安止定(禪定)!
止修定,禪定降服煩惱!觀修慧,慧是斷煩惱!種瓜得瓜!由定不易生慧!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Re: 對於法義與修行的問題,請教於善知識

文章 seasky » 2006-01-04, 20:39

housyang 寫:1、純觀行者,慧解脫,於止觀的法義與修行方面的定義?
親自透過止、觀修習四聖諦、緣起、無我,體驗身心活動的實相、瞭解生命存在的意義究竟為何?將那與生俱來的本能 - 凡夫、世間思惟、世間法整個轉化轉向為聖、出世間思惟、出世間法,經由正見、正志乃至正念、正定完成八正道,整體身心實現四禪正定具足住、斷盡欲貪,證得阿羅漢(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俱解脫與慧解脫修行方法一樣,差別在於俱解脫者在四禪的基礎上繼續開發深定,多了神通能力。

頭像
housyang
文章: 107
註冊時間: 2005-06-05, 08:00

Re: 法義確定沒有疑

文章 housyang » 2006-01-07, 02:32

純觀行者,以剎那定(近行定)為基礎修四念處為主,不修安止定(禪定)!
止修定,禪定降服煩惱!觀修慧,慧是斷煩惱!種瓜得瓜!由定不易生慧!
ㄧ、感謝anatta於 義、法、詞、辯,法義上的說明。
二、純觀行者與俱解脫行者,是在開發心意的過程前,就已經決定修學
剎那定(近行定)或是安止定(禪定) ,還是在修學的過程,依於個人因緣
的不同,在過程上會因偶然間,引發無漏智慧?
三、慧解脫的現法樂住與俱解脫的現法樂住是否相同?請教、謝謝您

頭像
housyang
文章: 107
註冊時間: 2005-06-05, 08:00

Re: 對於法義與修行的問題,請教於善知識

文章 housyang » 2006-01-07, 03:05

整體身心實現四禪正定具足住、斷盡欲貪,證得 阿羅漢(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俱解脫與慧解脫修行方法一樣,差別在於俱解脫者在四禪的基礎上繼續開發深定,多了神通能力。
ㄧ、感謝 seasky說明
二、初禪已離欲惡不善法,況且是四禪?須深盜密經,佛說:是否有離欲惡不
善法, 乃至身作證具足住否? 須深答曰: 不也。佛說:是名先知法住
後知涅槃。佛法的四禪基礎,末學不是很明白法友的論點,請教您
謝謝

頭像
anatta
文章: 9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每入一次禪定稱一次現法涅槃

文章 anatta » 2006-01-07, 19:14

三、慧解脫的現法樂住與俱解脫的現法樂住是否相同?

慧解脫的現法樂住已無煩惱的緣,只有近行定(有淺的樂受如流喜等)無法入現法涅槃!

俱解脫的現法樂住由於有禪定,故每入一次禪定稱一次現法涅槃!可以n次!

入一個果心稱一次涅槃得一果位!只有四次!


二、純觀行者與俱修(解脫)行者,是在修習(開發心意)的過程前,就已經決定修學剎那定(近行定)或是安止定(禪定) ,還是在修學的過程,依於個人因緣的不同?

依於個人因緣的不同!
安止定(禪定)是世間最高善法,是非常非常難得易失!
誰不想得世間最高善法!但個人因緣不同!佛陀教導止息苦!
於是世間最高善法變成選修!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Re: 對於法義與修行的問題,請教於善知識

文章 seasky » 2006-01-08, 21:10

housyang 寫:二、初禪已離欲惡不善法,況且是四禪?須深盜密經,佛說:是否有離欲惡不
善法, 乃至身作證具足住否? 須深答曰: 不也。佛說:是名先知法住
後知涅槃。佛法的四禪基礎,末學不是很明白法友的論點,請教您
謝謝
佛陀教導的禪定並不像一般外道禪定,反倒像是內觀。正法的禪定所緣的對象(業處)直接就是從五陰六入處(身受心法)下手,並非其它有的沒的什麼東西。初禪有覺、有觀,二三四禪(覺、觀純熟)而不感到覺觀存在,覺觀就是止觀!四念處內觀,專心正念,專心是止,正念也是止觀。

修止,成就正定的前因;修觀,成就正慧的前因。止、觀二力相結合,平衡發展時,便可有力的斷除欲貪,成就正定與正慧。

正定:能斷欲貪的定力,是名正定。(四禪定)(止的修習)
正慧:能斷欲貪的慧力,是名正慧。(四念處)(觀的修習)

每斷除一分的欲貪,便同步產生一分的正定、一分的正慧。
每斷除二分的欲貪,便同步產生二分的正定、二分的正慧。
... ... ... 依此類推 ... ... ...
每斷除十分的欲貪,便同步產生十分的正定、十分的正慧。
... ... ... 依此類推 ... ... ...
當欲貪百分之百的斷除時(無漏、阿羅漢),也就同步達成百分之百的正定(心解脫)、百分之百的正慧(慧解脫)。

戒、定、慧三學的關係,精準的理解是:
由戒(端正身心,以便與正法相應)同步生起等量的定、慧。
或說: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生定,定慧相輔相成。
依正定正慧相結合的力量,實現解脫。

《中部》四《恐懼和驚慌經》,有關四禪定的詳細解說:
http://board01.tacocity.com.tw/USER/ove ... dA&fpage=1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Re: 每入一次禪定稱一次現法涅槃

文章 seasky » 2006-01-08, 21:38

anatta 寫:三、慧解脫的現法樂住與俱解脫的現法樂住是否相同?

慧解脫的現法樂住已無煩惱的緣,只有近行定(有淺的樂受如流喜等)無法入現法涅槃!

俱解脫的現法樂住由於有禪定,故每入一次禪定稱一次現法涅槃!可以n次!
現法樂(di hadhammasukha)是指“當下體會涅槃法的快樂”。
慧解脫的現法樂住與俱解脫的現法樂住,是相同的。

慧解脫與俱解脫同樣是四禪正定的成就者,俱解脫者開發深定,具足了三明六通。

頭像
anatta
文章: 9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慧解脫是無禪定的!

文章 anatta » 2006-01-09, 09:12

慧解脫是無禪定的!
請seaasky大德明察!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7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Re: 對於法義與修行的問題,請教於善知識

文章 Dogbert » 2006-01-09, 12:46

seasky 寫:佛陀教導的禪定並不像一般外道禪定,反倒像是內觀。正法的禪定所緣的對象(業處)直接就是從五陰六入處(身受心法)下手,並非其它有的沒的什麼東西。初禪有覺、有觀,二三四禪(覺、觀純熟)而不感到覺觀存在,覺觀就是止觀!四念處內觀,專心正念,專心是止,正念也是止觀。
四禪的初禪有五個禪支,也就是有尋、伺、喜、樂、一淨性。按照你的解釋來看,

初禪的尋、伺 = 覺、觀 = 止、觀 = 正念 = 四念處 ???

經典裡什麼時候這樣解釋初禪了?照你這樣說,學法的人只要證得初禪就好了嗎?而且還不能證得二禪以上,因為二禪以上,尋、伺都已經捨掉了,止、觀也就捨了不是嗎?還需要內觀些什麼?

即使是你引用的翻譯經文也沒有說到四禪有內觀的部份,裡面是說佛陀證得四禪之後才開始知道四聖締,什麼時候四禪有內觀了?

佛法有些名詞看是類似,甚至相同,但是實際上卻不是指相同的事情,譬如上述尋、伺的情形。若是用這種過度簡化的方式去解釋經文,就會有前後文意錯亂的情形。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