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親傳原始佛教乃大乘本懷之探討。……「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looo
文章: 39
註冊時間: 2014-07-06, 08:00

世尊親傳原始佛教乃大乘本懷之探討。……「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文章 looo » 2016-09-27, 00:55

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81:「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法隨法行』,雖作是說,而不分別云何『法』、云何『隨法』、云何『法隨法行』?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
玄奘譯《阿毘達磨法蘊足論》:「法隨法行者。謂涅槃名法,八支聖道名隨法。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法隨法行。」
…………………………
不才乃研習大乘佛學者,經個人涉入原始佛教阿含系列經典之研究,發現世尊之創教本懷,阿含之正宗實乃大乘佛法,然因後人之翻譯註解,而漸失其旨趣原貌。我們若能依據大乘佛教之佛學理念來重新理解原始佛典,則於會心處,赫然開朗拍案叫絕之屢見不鮮。
現嘗試依大乘法義來註解原始經典:「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這四句,其實,可以發現祂是很制式的佛法修學層次問題。
「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教正法」……這兩句是白話,無有爭議之處。
「如理作意(思維)」……這句話就隨佛法認知的層次深淺而有差別了。從大乘佛法講,「如理」即是依止於真如之理,(也就是玄奘所重之唯識學,所謂“根本智”也)。
「法隨法行」……這句就在承襲上句“如理作意”的基礎上,所開展出來的實修現量。即是所謂的“般若現觀”了(在原始佛典稱之為“法住智”)。於大乘經典中,也有比較相近的文字表意,即(緣覺隨順,隨順緣覺)。

一、(緣覺)即是“如理作意”。
二、(隨順)即是“法隨法行”。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7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16-09-27, 11:28

大乘偽經的特點就是佛陀在阿含經裡所說過的「像法」,像法就是有些地方跟正法一樣,有些則否,只是像,但不一樣。就像是人們說謊不會從頭騙到尾,謊言總是會包含真的部分,這樣假的才有人信。

有些大乘信徒面對逐漸受到重視的阿含經,或是論書註解早期經文的部分,既無法推翻,又無法「轉換跑道」,唯一的方式就是從阿含經裡去找尋大乘的隱覆密義,再把大乘跟原始經文「融合」在一起,這樣就可以解決上面說的尷尬情況。

其實這種事已經很多人做過了,在這些枝節末梢的部分找「法源」都是徒勞的,當基本的問題不變時,只是一再凸顯自己的矛盾而已。

學習佛法一定不能忘的就是佛法還有「戒律」這個部分,佛陀當時的弟子,沒證果沒有關係,犯了戒律輕則懺悔、重則驅出僧團。要把大乘跟原始佛法「融合」在一起前,戒律的基本的問題沒解決,其他都是紙上談兵。就像是水晶切割得再怎麼像鑽石,它還是顆水晶。

這樣說好像大乘信徒持的戒跟佛陀當時持的戒不同,其實不知道的人可能會嚇一跳。其實現存的律,其內容幾乎都相同,早期中國大乘出家眾出家受戒受的也是很接近當時的戒律。為什麼要受這個戒?受具足戒是成為出家人的條件,不受就不是出家人,但是受了卻無法真的去持守該怎麼辦?

大乘老前輩就想出一招叫「迴小向大」,這「小乘戒律」只是沾個醬油,為了取得合法出家人身分不得不為之。向大(大乘戒律)之後,這「小乘戒律」就可以放一邊了,有了大的,小的當然就不重要了,過河拆橋也不過如此。

我只是舉一個大乘最基本最簡單的問題,其他的問題還很很多,不過光是這一個可以把剛受的戒律馬上就捨棄掉這件事,就很難跟人解釋了。

不認同佛陀制定的戒律,人人有宗教自由,你可以不要受這個戒。又要受,又馬上丟,這就矛盾得很了。

頭像
looo
文章: 39
註冊時間: 2014-07-06, 08:00

文章 looo » 2016-09-27, 13:19

Dogbert 寫:大乘偽經的特點就是佛陀在阿含經裡所說過的「像法」,像法就是有些地方跟正法一樣,有些則否,只是像,但不一樣。就像是人們說謊不會從頭騙到尾,謊言總是會包含真的部分,這樣假的才有人信。
Dogbert版主法安,顯然您對與大佛法是有很深之成見,甚至頗為反感。其實有這樣反應也是正常,自古取名「大乘」「小乘」就存有以大凌小的輕蔑之因,如今引來一方反彈不滿,也是因果造業,實怪不得人也。
大乘佛經以其經文著作體例而客觀研判,小弟也贊同非佛陀所親口宣示教導之論說為是,我們若講「大乘佛經」其實情乃是古之佛教大德,承襲佛陀親傳正法,而編攥成的後來著作,倒是比較吻合事實。其旨趣與所謂南北傳各部派之大師對於註解阿含原始佛典之“論書”應屬同樣類型,都是後人承襲註解世尊法教之著作也。
Dogbert 寫:有些大乘信徒面對逐漸受到重視的阿含經,或是論書註解早期經文的部分,既無法推翻,又無法「轉換跑道」,唯一的方式就是從阿含經裡去找尋大乘的隱覆密義,再把大乘跟原始經文「融合」在一起,這樣就可以解決上面說的尷尬情況。
不管古德“論書”或是「大乘經典」,其實情,無非同是作為傳承註釋佛陀親傳正宗佛法之著作,而再以原始佛典阿含系列之內容記載研判,確實是佛陀親傳佛法的第一手資料無庸置疑,因此若言,所謂(小乘論書)與(大乘經典)都緣自於阿含系列,都是為註釋阿含系列得後來著作,因該是持平之言。
那麼,與其在意氣上論真偽爭大小,不如心平氣和,從阿含法義中尋世尊親傳佛法之正宗。
Dogbert 寫:其實這種事已經很多人做過了,在這些枝節末梢的部分找「法源」都是徒勞的,當基本的問題不變時,只是一再凸顯自己的矛盾而已。
所以,依法論辯,各呈其理,才是求真之道。前人或有論述不周全,又或流於門派情緒之諍,率皆於法無益也。
Dogbert 寫:學習佛法一定不能忘的就是佛法還有「戒律」這個部分,佛陀當時的弟子,沒證果沒有關係,犯了戒律輕則懺悔、重則驅出僧團。要把大乘跟原始佛法「融合」在一起前,戒律的基本的問題沒解決,其他都是紙上談兵。就像是水晶切割得再怎麼像鑽石,它還是顆水晶。
這樣說好像大乘信徒持的戒跟佛陀當時持的戒不同,其實不知道的人可能會嚇一跳。其實現存的律,其內容幾乎都相同,早期中國大乘出家眾出家受戒受的也是很接近當時的戒律。為什麼要受這個戒?受具足戒是成為出家人的條件,不受就不是出家人,但是受了卻無法真的去持守該怎麼辦?
大乘老前輩就想出一招叫「迴小向大」,這「小乘戒律」只是沾個醬油,為了取得合法出家人身分不得不為之。向大(大乘戒律)之後,這「小乘戒律」就可以放一邊了,有了大的,小的當然就不重要了,過河拆橋也不過如此。
我只是舉一個大乘最基本最簡單的問題,其他的問題還很很多,不過光是這一個可以把剛受的戒律馬上就捨棄掉這件事,就很難跟人解釋了。
不認同佛陀制定的戒律,人人有宗教自由,你可以不要受這個戒。又要受,又馬上丟,這就矛盾得很了。
南傳行者之戒律修持,實勘欽佩,確實不是現今自言大乘學者所能望其項背。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7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16-09-27, 17:29

「世尊之創教本懷,阿含之正宗實乃大乘佛法」這話是你說的,我只不過隨手舉個例子就顯示出這句話的問題,你應該是「依法論辯,各呈其理,才是求真之道」,而不是指責我有成見,你這樣不是說一套做一套嗎? :wink:

頭像
looo
文章: 39
註冊時間: 2014-07-06, 08:00

文章 looo » 2016-09-27, 20:12

Dogbert版主快人快語,那麼,後學也就開門見山,直接切入議題作討論了……

1、我認為原始佛教(阿含系列)所流傳經典,乃為記載世尊親傳真實佛法,此中並無大小乘之差別,之所以分流別派,應該是後人根據原始佛典之註解產生差異故。
2、從大乘佛法言之,其宣揚世尊親傳佛法重點就在「般若波羅蜜」,亦即阿含經典系列屢屢提及之「慧解脫」,可,現今執有詮釋阿含經典之主流南傳佛教學者,似乎並未在此方面給與重視,甚至可以說是被嚴重忽略了。
3、因此,後學認為若能證明原始佛教其教義重點原本就是以「慧解脫」為主軸,那麼本欄探討主題:【世尊親傳原始佛教乃大乘本懷】即非無的放矢,空穴來風也……

經證:
《中阿含22經》(舍利子之心解脫、慧解脫)

經證(一) 《中阿含22經》舍梨子相應品
T01n0026_p0450c21(00)?白淨!舍梨子比丘修行智慧 ,觀興衰法, 得如是智,
T01n0026_p0450c22(01)?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
T01n0026_p0450c23(00)?復次,白淨!舍梨子比丘諸漏已盡,無復有結,
T01n0026_p0450c24(02)? 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
T01n0026_p0450c25(05)?此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
T01n0026_p0450c26(00)?不更受有,知如真

請問,
1、以上《中阿含22經》稱呼「舍梨子比丘」者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世尊呼喊:「舍利子」,是否指同一人物!?
2、以上《中阿含22經》所謂「慧解脫」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內文「般若波羅蜜多」,是否指同一佛教法義!?

……所以,阿含經早就白紙黑字註明,要進入實修慧解脫必須先完成 心解脫。 若佛子真能確實掌握,隱藏在阿含經典系列的世尊正宗言教,那麼,原始佛典《中阿含22經》舍利子相應品。所謂的【心解脫】與【慧解脫】亦有深入研究釐清只必要,或許就可證成大乘佛法重頭戲「般若波羅蜜」即是源自於原始佛教佛這個事實之有力證據!?而所謂【世尊親傳原始佛教乃大乘之本懷】也就呼之欲出了……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7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16-09-27, 21:22

你的主題怎麼切入到別的地方去了?基本的戒律問題都無法解釋,還談什麼修行?戒定慧三學,戒不是首要之務嗎?

你要是可以把大乘菩薩戒跟佛陀制定的戒律「融合」在一起,那就是新聞了,要試試看嗎?

頭像
looo
文章: 39
註冊時間: 2014-07-06, 08:00

文章 looo » 2016-09-27, 21:49

現在是討論世尊親傳佛法,後學依法論法,也舉出經證。欽佩Dogbert版主對原始佛教學有專長,故期望師兄針對討論主題給與指教……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7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16-09-27, 23:34

這主題寫的是四預流支,第一項就是親近善士。我們考慮一個實際的問題,一個對佛法了解不多的人,要怎麼分別誰是善士?有難度對吧?

如果要教人佛法,那些高來高去的名詞可以先放一邊,第一很難懂,第二也未必對,給人一個正確、簡單、實用的答案比較實際。

不管是原始佛法還是大乘都講三學(戒定慧),三學就像是鼎的三隻腳,缺一不可。不管是在家居士、出家眾,要成為佛弟子前要做的動作就是受戒。

而且持戒不是一開始的事,而是一輩子的修行。從現存的幾部律藏來看,佛陀當時沒有佛弟子因為沒證果而被放棄,只有戒律出問題被趕出僧團的。由此可知,持守戒律是成為正信佛弟子的首要條件。

一個人腦袋裡想什麼我們無法得知,但是外在的行為卻很容易判斷。戒律就是在規範佛弟子外在行為,若是外在行為不符合其身分所應該持守的戒律,那自然就無法在佛法上有任何成就,自然也就不會是個善士。

所以說戒律重不重要?不懂戒律就不知道怎麼辨別誰是善士,那接下來的三項也不用提了。佛法說得天花亂墜,沒戒行還是一場空。

若是如此,事情就簡單多了。如果碰到的是個居士,我們就用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邪淫、不飲酒)去檢視他。如果是出家眾,我們就用沙彌十戒去檢視也很足夠了,連具足戒都用不太到。如果連這個最基本的標準都無法達到,自然就可以從善士候選名單中剃除。

所以,要把大乘跟原始佛法「融合」在一起前,戒律就是個基本又重要的問題,它的影響就是這麼大。而且你若真的有看過大乘菩薩戒的內容的話,應該會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任務。

頭像
looo
文章: 39
註冊時間: 2014-07-06, 08:00

文章 looo » 2016-09-28, 06:40

Dogbert版主法友肯定是嚴守戒律,持戒有成的行者佛家大德,後學甚為欽佩,實勘作為學習楷模也。
然,後學於開題即自我介紹,乃一介研究佛經佛法佛理之凡夫學者,只能在佛學上野人獻曝,也期望在經論教理方面與諸方法友互相激勵探討,相信這也是本佛教寶壇公開設立初衷之一吧!?
根據在下對於佛教經典的深入研究,發現世尊親傳原始佛法確實隱藏許多證據,頗值得再深入探討釐清的空間,也自認於此稍有心得,故大膽借此佛教寶壇依經典證據提出論述,完全屬於學術之探討範疇,也許後學心切與佛法專研探討,對於版主或論壇絕無心存不敬之處,若是於文字用詞方面有所不周而冒犯Dogbert版主,還請多多見諒……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7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16-09-28, 10:21

大乘的問題不只在戒律,連基本的目標都跟佛法大異其趣。你在早期經典有看到佛陀有教人成佛嗎?有看到解脫的佛跟阿羅漢還可以再來六道輪迴的嗎?這明顯就是跟阿含經跟律藏的說法完全背道而馳。

想想這些明顯的重大問題,再回頭看看你提的所謂的證明,應該很容易看出來,這實在無法證明什麼,反而讓人覺得它真的很像佛陀說的像法。

你如果真的是來「互相激勵探討、學術討論」,那就別老是在我個人修養上做文章了,你沒得罪我什麼,我也沒有打壓你什麼,就怕你說不出個理由來證明你的論點。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