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法記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回覆文章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台灣學法記

文章 slake » 2016-01-30, 16:08

一談起「修習佛法」,大家大概都知道就是要「修習八聖道」。若談起具體的修習方法,一般法友大概都比較傾向「禪修」。其實真正能履行八聖道的是「入流者—走入八正道者(初果聖弟子)」,對於普羅信眾而言,反倒是要積極找到銜接世間道與八聖道之間的「預流道—四入流分」,直到「如理作意」成就了,才真正有能力去開發、培育八聖道。而一個在預流道上得到「法次法向」的在家人,也必定會先致力於「持守五戒」,因為必須「聖戒成就」之後,才能循序「導向於禪定」。換句話說,對一個跳脫聖戒成就而急著修習禪定的行者而言,這樣的修習次第並非明智的抉擇。
Fusang君現在是研究生,他曾經透過網路追蹤我大約有三、四年之久。他最感興趣的主題居然是《五戒公案》,尤其是對持戒的細節(戒相的分析等)更是精益求精,還主動來台(1/8~1/15)學習向初果的課程。於是我就順勢擺出了一副好為人師的模樣來,讓他實習替我打傘、走山路、扛供品,親手供養尊者、法師等。他在家時是個獨生的寶貝公子哥兒,幾乎沒做過家事,卻心甘情願地來到台灣偏僻的山區洗缽、洗鍋、碗、瓢、盆,洗到腳麻、頭暈幾乎站不住,也不以為苦。看來似乎法喜充滿,卻又意猶未盡的樣子,以下就是他的學法報告,請大家給他鼓勵、指教一下。

台灣學法記(Fusang 2016/1/20寫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筆者年少時,喜歡看書,想要從書籍中尋找精神慰藉,瞭解過多種宗教,也曾迷失迷茫過。之後在大陸讀大學時,機緣巧合之下得到了曾老師《初果》一書的電子版。之後從《初果》上溯《法鏡室》,閱讀了老師的大部分著作。奈何彼時迎福村已經關閉,我便無法聯繫到曾老師。
之後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有了問題,在網站上尋找到了臺灣原始佛教協會。在網站上流覽帖子的時候,發現一名叫slake的發言者,而後面有人回帖的時候說曾老師!
當時的心情現在已然難以回憶,記得找到老師在臺灣原始佛教協會上寫的文章。確認是曾老師後,用站內系統給老師寫了一封很長的私信,不過遺憾的是老師沒有回復。於是聯絡老師的事情就這樣慢慢過去了。
大學時候有閒暇,讀了兩遍《雜阿含經》,並且偶爾自己為自己受持八關齋戒。學習佛法的進程,倒也一直沒有完全停頓,只是歲月流逝,倒也不那麼關注臺灣原始佛教協會這個網站了。流覽的頻率越來越少,不過,那應該是大學畢業,快要來到新加坡的時候,流覽原始佛教網站發現曾老師公佈了自己的facebook帳號。意外之餘,當然是趕快加了老師的好友了!老師在Facebook上發佈了很多內容,包括四食法門和書籍倡印之類的。偶爾我會上去評點幾句,也會私信老師請教一下生活上的問題(比如一些娛樂是否如法)。
最開始是想要利用自己的假期去看看老師有沒有相關的課程。但是老師瞭解到我的一些情況後,同意為我單獨開設向初果的五堂課程。這自然是喜出望外了!以上便是這次臺灣之行的緣起。以下則是對臺灣之行內容的一份總結,不足之處,還望海涵與見諒!
一、與曾老師的探討
(一)諸法無常,那在家人該怎麼力行實踐?
四預流支乃是: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內正思維(如理作意),法次法向。什麼叫做善知識?四雙八士。親近善知識在佛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根據當初世尊和阿難尊者的討論,親近善知識乃是梵行的全部。正法可以從善知識處獲得,也可以從古老的經典中學習世尊與聖弟子的言行來領悟。上述內容可從《初果》中找到更詳盡的描述,故不再贅述。
曾老師和我探討的時候,問了我一個問題:諸行無常,那麼你為什麼還要努力的生活於這個世間?
我:諸行確實是無常的,世間所有事物都不能永恆存在。但是凡夫即使認知到了這個道理,還會沉迷於世俗五欲之中,難以逃離。而很多時候人們所說的無常,更多是對世間苦難的抱怨,而並非對無常有了發自內心的認識。當苦難過後,又會忘記苦難,沉湎於世間五欲之中。
經過我對於自己的觀察,我明確發現自己對於世間財富欲樂有貪執,而有時候我所思念的無常,更多是對於世間不如意的逃避,這對我自己的生活造成了不便。而世尊對在家居士的教導也說明,在家居士應當努力過上富足的生活。
老師:世尊在給給孤獨長老開示的時候,是有次第的開示,先說諸行無常,再說佈施、持戒,生天,欲貪的染著,欲貪的過患,欲貪的處理(世尊對給孤獨長者的開示是老師解答自己問題的重要依據,這篇經文(雜阿含592經)對於在家居士有很大幫助,應當仔細閱讀)。
諸行確實是無常的,無常是苦,但是不同人身上苦的體現是有所不同的。比如在中東飽受戰亂之苦的難民和在臺灣平和生活的居士。居士修行需要一定的條件。試問難民如何有空閒思維法意,開發智慧?正因為如此,我們應當努力使自己的環境變好,方能更好的修行。
如何使得自己的環境變好?那麼力行佈施則是十分必要的,因為佈施可以讓施主和受者同時收益。同時持戒也可以規範在家人的言行,讓在家人如法獲取財富,少做惡業。那麼生天又是為何?(老師說了一個故事)
曾經有一位天子在人間曾跟世尊學習佛法,死後生天。天子對於法的熱枕沒有消失。後來在和世尊的談話中,世尊問,在人間和天上有什麼區別?天子回答說,本來在人間難以理解的法,在天上可以很好地理解,並且還可以講給別人聽。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生天對於智慧的開發,以及佛法的修行有著積極的意義。
我:持戒、佈施、生天,是難以究竟的,無論多麼巨大的功德,在生死長遠的過程中,都會耗盡。
老師:所以世尊向給孤獨長老解說時候,說了欲貪的染著,欲貪的過患,與欲貪的出離。諸法無常,居士在努力讓自己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好的同時,則應當思索法意,增進修行,走向涅槃。
我:生厭、離欲、滅盡正是法的次弟啊!世尊對給孤獨長者的開示真是善巧,既告訴我們應當如何如理作意——思維無常,又告訴我們居士該如何生活——佈施、持戒,生天。又點明了法的次第。難怪給孤獨長者聽了世尊的教導之後,便當即產生堅定的信心!當真值得歡喜讚歎。
老師與我討論的這個問題實在是值得仔細思維,這也是此行重大收穫之一,對於居士修行有很大價值,故此詳細列述。
(二)金錢的過患
老師:初果的五項福利是什麼啊?
我:長壽、美貌、快樂、名譽、自主。咦,為什麼沒有金錢、財富?
老師:不同人對於財富的看法是不同的,當初阿難尊者看到黃金說,那是黃金。佛陀說,不,那是毒蛇。財富是有過患的,再多的金錢也抵不過無常的消磨,即使是轉輪聖王也難免無常,而初果聖弟子則可以七返生天,究竟苦邊,這是否更加珍貴呢?
我:確實如此,有些時候過多的財富反而容易被別人過度關注,不能像原來那樣自由如意了。
在這裡我再舉一個例子,19世紀當時墨西哥所屬的加利福尼亞有一個拓荒者叫蘇特爾,他向總督租借土地,他開墾土地,建造設施,變得富有。可是之後有一天他的土地上發現了黃金,之後他的手下紛紛辭退,人們搶佔他的土地。不甘心的他即使在後來得到了法院的支持,最後也沒有得到他想要的財富。
適當的財富固然是在家人過好生活,乃至佈施持戒的必備之物,在家居士也應當努力正命維生,但是過分追求則會讓人捨本逐末,乃至喪失了所應有的自主,最後浪費難得的人生,不亦悲乎?從這點來看,初果聖弟子的快樂與自主,值得在家人深思。
(三)有人仰仗佛法之名進行勸募而力行佈施,你怎麼看待這件事?
我:佈施是善業,這點無可否認,但是如果仰仗佛法,甚至自我膨脹到改變佛法,那就不值得讚歎了。而如果因為自己的影響力導致人們減少了聽聞佛法的機緣,反而容易招致惡果。
(四)不要想太多
我:有時候會想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與解脫並無關聯。
老師:佛陀的講法就如同指甲中的土一樣,與大地土相比很少,但是佛陀講的法已經足夠我們解脫了,去思考些無意義的事情有什麼用呢?
和老師的討論節選到此。以下對尊者的開示的記載是由事後回憶而成,僅供參考。

二、覓寂尊者
(一)對書籍的處理
我:尊者,家居空間不足,如何處理一些佛法書籍?
尊者:可以束之高閣,視機緣轉贈。不同書籍有不同珍貴程度,譬如《阿含經》則更應當好好保管。
(二)要瞭解佛陀是怎麼說的
我:尊者,網上流傳的講法怎麼看待?我聽了之後覺得很不錯。
尊者:應當瞭解佛陀所說的法,與佛陀所說的法相比較
(三)病與業力
尊者:有些疾病是因為業力而產生,比如佛陀的背痛,是因為過去世為摔跤手,導致別人背部受傷導致的。而有些病則有可能是因為四大不調所導致。所以有病吃藥是應當的。
(四)死隨念
尊者:過去世世尊曾經為農夫的時候,常常與家人修行死隨念。那日耕作時候菩薩得知兒子死了,並不悲傷,很正常的耕作,只是叫家人把相關用具減少一份(本來是有菩薩和他的兒子兩份的)。天帝的座位發熱,心中有所感念,當瞭解到這件事情後,再看到菩薩淡然的神色不由驚訝。問農夫是否兒子經常忤逆他?農夫說,不,這是柔順的兒子。天帝很奇怪,問為什麼菩薩神色如常?菩薩說因為常常修習死隨念的關係。
所以大家要常常思考,這樣就能在關心家人的同時,防止失去家人的痛苦。
黃居士對尊者的供養,是本次法會的機緣,讚歎!
曾老師曾經得到尊者的指導,寫作出《深耕福田》。老師幫助別人知曉如何正確的佈施、禮遇、供養、尊重尊者,方能得到功德果報,讚歎!
我在尊者處受持三皈依,五戒,願我能不退轉,更好的做一名佛弟子!

三、月光法師(台灣最早赴泰出家的比丘之一)
月光法師本來受持比丘戒,但是由於世俗環境不允許(例如:無男眾護持,必須自行搭建屋舍、仰賴尼師護送就醫等),只能退守沙彌十戒,並未勉強假裝自己仍是比丘長老。世俗環境的不如意難免使人歎惋,但是法師對於戒律認真、不敷衍的態度,則值得我們尊敬與學習!
去供養法師的過程中,不得不感慨法師生活的艱辛,每天上山下山去托缽乞食,面對的也是山區儉樸的農民,加上法師最近腳部做了手術,可想而知生活有多麼不易。老師特地讓我扛著供養品走路上山,也是為了讓我更能體會出家生活的艱難而增長恭敬心吧!
法師講了他對持咒、阿彌陀佛、佛性等等問題的看法,同時也談論了禪修的一些內容。法師說法十分善巧,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四、或可加入五戒公案的內容
要考慮對於世俗中人的影響。有些內容或許可以不用說。
魚籽(雞蛋三)
甲:市場買的魚,如果是母魚的話,那麼會不會有把母魚中的受精卵煮熟殺生的問題?
乙:你確定母魚體內有發育的受精卵嗎?
甲:怎麼可能,哪有那麼高科技!
乙:那沒有破殺生戒。
甲:請詳解。
乙:殺生戒中要求有情生物出現和知道為有情生物。而對於魚類來講,只有一小部分採用體內受精的方式繁衍,在家人買魚的時候一般也不會特意買這種魚。即使是這種魚,那麼也無法確定裡面是否有受精卵,是否在運輸途中死掉等等。從這個角度來講,即使把魚腹中的受精卵認定為生命,也難以判斷是否犯了殺生戒。
甲:在家人不需要把有疑惑是否殺生的東西都捨棄掉嗎?
乙:離殺生的心是值得讚歎的,但是在實踐中則會有很多問題。舉例來講,那麼走路時候是否因為有可能踩死螞蟻而放棄走路?抑或每走一步都要仔細觀察?對於在家居士來講,本來維持正命維生就要耗費大量精力,如果再在這些細節上窮追不捨,又怎麼有時間佈施、禮遇、供養、尊重出家人?又怎麼精進修學?所以對於戒律還是應當依照戒相仔細思維,不宜自作主張,徒增煩惱。

搶球(2)
甲:現在有的遊戲中有盜賊這一職業,若是玩家選擇盜賊,通過盜賊技能偷取金錢,按照籃球公案中的說法,也不算破了偷盜戒了?
乙:有犯戒之嫌。
甲:難道不是遊戲設計者給予了職業這個技能嗎?又沒有違規,怎麼算破戒?
乙:遊戲中的金錢雖然虛擬,但是用途和現實中的金錢大同小異,有的火爆遊戲中的金錢甚至都可以兌換成現實中的金錢。另外遊戲中的金錢也從屬於所有者,在這種情況下,便難免涉及到破戒。即使遊戲設計者允許,那也不能說盜賊沒有破戒,破戒與否要通過戒相仔細思維。

搶球(3)
甲:某遊戲中,土地擁有者必須設置問題應付挑戰者,如果挑戰者回答上來問題,則獲得土地。挑戰者通過回答問題獲得土地的方式是否破戒?
乙:應不破戒。
甲:為什麼,土地擁有者明明不願意耶!
乙:並不是根據所有者願不願意來判斷是否破戒,我們買賣物品的時候又一定願意花錢嗎?可是市場上的交換規則就是以錢易物,這種情況下,即使不願意,但是身體或嘴上表明了同意的意圖,便完成了交換。而在本題情形中,答對問題便是土地使用權轉換的條件(由遊戲設計者設定,土地擁有者只有接受),那麼挑戰者通過正確回答問題獲得土地自然無可厚非。

使用權
甲:如果丙借我一本書,他只讓我自己使用,我當時誠心答應,事後卻借給了丁,請問我破了偷盜戒嗎?
乙:沒有。
甲:難道沒有書的使用權問題?
乙:偷盜戒所專注的是所有權而非使用權,若是丁把書還你之後,你據為己有,才涉及破了偷盜戒。

代購節稅
最近社交平臺上,網路代購層出不窮。
甲:國家法律法規如果規定代理購買物品郵寄物品要繳稅,然而代購通過郵寄物品等方式避免海關徵稅,這是否破了偷盜戒?
乙:這要看具體情況。
甲:如果代購者通過郵件方式寄回代購物品,上面標注是禮物呢?
乙:那麼代購者郵寄物品時破了妄語戒。
甲:如果代購者通過郵件方式寄回代購物品,上面並未標注呢?
乙:如果海關並未稽查清楚,應不破戒。
丙:明明代購者和委託人都節稅了啊!
乙:這個案例的關鍵是沒有偷盜的行動,如果代購者沒有主觀標注的話,要依靠海關的稽查方能確定。如果海關主觀認為是私人用品而不予徵稅的話,那麼這只是海關的誤判,但是並不能認定委託人和代購者破戒。
丙:那豈不是可以投機取巧?
乙:這要看海關的具體執行情況,沒有標識用途的物品是否允許過關?若是法規規定沒有標識用途就可沒收的話,那麼海關查處物品則無可厚非。而代購者在郵寄時如果故意寫錯用途,則破妄語戒。
丁:律藏中明明有寫偷帶東西過關,不交稅,就破了不予則不取戒了啊!
乙:一個人偷帶東西過關,為了逃稅而不告知,這可以說是破了不予則不取戒,但是本題中的郵寄,則有些不同,畢竟已經把包裹明顯的給海關寄了過去,並沒有隱藏的行為。

報稅(1)
甲:我過關時候,從海外買了些東西,報稅好麻煩,往往直接走過關了事。
乙:難道真的只是嫌麻煩?
甲:那倒也不是,只是別人都沒繳稅,就我繳稅了,好吃虧啊!
乙:戒律的珍寶難道比不上節稅所得金額?根據戒相,如果你已知要繳稅,而沒有繳稅的話,那麼破戒。
甲:如果我也不清楚是否要繳稅呢?
乙:那則不破,但是法律上或許仍有可能被查處。

報稅(2)
甲:我把所有東西都堂堂正正帶過關,如果海關稽查到我應繳稅,我就繳稅,如果海關沒稽查到,我就過關。
乙:依據戒相,並未破戒。
丙:難道甲不應當仔細檢討法規,然後主動申報?
乙:那是對諳熟法規的人的要求。普通人把稽查、告知、徵稅的義務交給海關,而自己進行納稅,也無可厚非。

寵物、動物的物品
甲:聽說律藏中說拿畜生物者不犯偷盜戒?那有錢人家寵物身上的珠寶豈不是可以隨便拿?
乙:並不可如此認定,寵物只是對自己身上的珠寶有使用權,具體的所有權仍然在主人處。
甲:難道不可能是主人送給了寵物?
乙:你怎麼知道是主人送給了寵物?
甲:總有這種可能吧?這樣的話,即使我拿走了寵物身上的東西,那你總不能說我知道這是有主之物吧?看我,既得到了財富,有沒有破戒,聰明吧?
乙:愚癡!捫心問問自己,這麼想的時候難道不是已經知道這就是主人的物品了?作為寵物來講,即使是寵物本身也是歸屬于主人的,何況是寵物身上的物品?
戒相的作用是為了更好的幫助自己理解戒,守護戒,乃至趨向聖戒。如果利用戒相逃避自己內心對於破戒的愧疚的話,那就區解了戒相的含義!破戒了應當懺悔,並且發願持戒清淨,如果整日思維如何逃避戒律的規範的話,既沒有享受到被戒律守護的快樂,又承擔著莫大的壓力,離初果聖弟子也會漸行漸遠,人生短暫,有志於學習佛法者應善自珍惜!

指使破戒
甲:聽說殺生偷盜戒指使就會破戒。
乙:確實如此。
甲:那天開玩笑,我和丁說某丙家中有一柄玉如意,光彩照人,十分討喜,我順口一說,讓丁去偷過來好了,結果丁真偷了!我破戒了嗎?
乙:並沒有,因為你並沒有真正想讓丁去偷。
甲:如果當時我真心實意讓丁去偷,丁一年後去偷了,我破戒了嗎?
乙:那要看丁當時的想法,是不是因為你的一句話去偷的玉如意。如果是因為你的一句話去偷,那麼破戒。
甲:可是丁也沒有給我耶!
乙:破戒與否和你是否受益無關。
甲:那我好慘,豈不是說完這句話就埋下了破戒的可能?該怎麼辦呢?
戊:根據我對律藏的印象,如果你這時候去對丁說,我當時說的話作廢,我不想讓你去偷,那麼丁之後即使去偷也和甲無關了。
甲:即使戊說得是對的,那我也要為了當時說得一句話而向丁道歉,好麻煩啊!看來以後一定要更警惕自己的言行,從源頭不讓自己有更多煩惱。
乙:善哉。

五、總結
(一)經歷
印象沒有錯誤的話,其實最開始是我在請教一位大陸朋友關於戒律的問題的時候,他把戒相介紹給了我,後來我看初果,看電子版,更多應該是看得五戒公案。
這樣說起來,應當是從五戒公案,上溯到初果,上溯到法鏡室與迎福村,再到史念原始佛法瞭解到曾老師,又從臺灣原始佛教協會聯繫到老師的facebook,再到孤身一人前往臺灣親近善知識。這又是幾年的春秋了?
曾老師法鏡室裡面大多數作品我都閱讀過,相對來講,對於戒律的思考最為著重,這應當是因為夙世因緣的關係。願意琢磨老師的公案的含義,道理,乃至將之推導到新的公案中。
戒律能消滅粗重的煩惱,同時避免我們造下粗重的惡業,增進修學,這固然是極為重要的,但是現在回思起來,持戒最為方便的法門,乃是消除自己犯戒的意念吧!如果一個人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乃至尊重有情的生命,從根本上去除了傷害有情生物生命的念頭,豈不是最值得讚歎的?
從五戒公案回溯到老師初果一書的時候,感覺老師說得很有道理,我就直接選擇相信了老師的結論,乃至於把老師總結的關於憶念佛法僧戒,成就四不壞淨的結論直接整理背誦,想來頗為莞爾。
曾老師給予我教導的時候,我方才發現,很多東西我是直接照搬曾老師的結論,而沒有仔細思考曾老師所做結論的來源。老師對比巴厘聖典和南北傳阿含經綜合探究的精神,實在值得學習。這樣得出的結論更加讓自己 、讓他人信服不說,而且理智思索的過程也會成為自己的財富。這樣也可以幫助自己抉擇正法律,不被外道所誆騙。
戒律自當好好受持,之後呢?我要努力開發自己的智慧,讓自己能更好的發揮一名在家居士的作用,不負此生學習佛法的機緣!

(二)念住、工作的感悟
生活中的苦惱真的很多,就拿我個人的學習來說。總是幻想著自己是全班最好的學生,要讀多少本書,完成多麼宏偉的計畫。但是結果呢?實現的恐怕能有十之一二就不錯了吧!
沉浸在自己對於知識、財富之類內容的幻想中,反而不能正視自己現在的情況,讓自己陷入了欲求不足的痛苦中,結果反而更加不能認識自己,乃至陷入了惡性的迴圈,這怎麼辦?
老師當年類似的情況,在《史念原始佛法》中也有記載。我也再在這寫上一首來自《雜阿含經》的偈語:
于過去無憂,未來不欣樂,現在隨所得,正智繫念持,飯食繫念故,顏色常鮮澤,未來心馳想,過去懷憂悔,愚癡火自煎,如雹斷生草。

這篇偈語對於在家人的啟迪實在是很大。
1、過於的事情已經過去,即使再憂慮又有什麼用?未來的事情沒有發生,再高興又能使它發生嗎?即使未來真的發生了,難道不會再次陷入渴盼?如果沒有發生,不是平添了自己的痛苦?
2、如果是幻想五欲的快樂的話,則應思考,世俗的五欲終究是無常的,也是不清淨的,財富也是有過患的,多聞聖弟子應當少欲知足,在正命維持生計的基礎上,還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佛法的修學,乃至證得初果,才不辜負此生學習佛法的機緣。
3、筆者自身感覺,當心靈平靜的時候,呼吸就是很快樂的事情。然而一旦欲望出現,心散亂,就會逼迫自己去做事情滿足自己,如果滿足不了,則陷入苦惱之中。而即使滿足了自己,也會嚮往更大的欲樂。所以欲望的出現恰恰是更苦的開始啊!
總結下來,回思如理作意是多麼的重要!思維無常,並且力行佈施持戒、生天,這才是居士應當做的事情。關注現在遠遠比沉浸在未來和過去重要的多!
這方面月光法師的說法也很有教益。首先法師建議我們要多瞭解自己所做的工作,因為越瞭解越好向其他人介紹。法師也建議我們專注我們的工作,因為有時候我們會為自己找藉口,總以為現在做不好事是因為我們之前沒有做好什麼準備,這樣的心態反而讓自己難以專注於自己現在的工作中,導致自己反而做不好事。
法師還說老實的人會有朋友。

(三)願望
在文章的末尾,我許下三個願望,望我不負自己所望。
一、願我常思無常,力行佈施,持戒,生天,看到欲貪的染著,欲貪的過患,最後遠離欲貪!
二、願我能開發自己的智慧,精進修學,幫助更多的人獲得學法的機緣!
三、願我能深思無常,住不放逸,於佛法中得到長久之利益與幸福,最後終能證得初果!

附圖(三鶯交流道)譬喻:銜接世間道與解脫道(八聖道)之間的交流道—預流道(詳見臉書FB曾銀湖)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