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曼大師所說「德國天使」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aller
文章: 285
註冊時間: 2013-03-05, 08:00

阿姜曼大師所說「德國天使」

文章 aller » 2015-01-29, 10:46

日前,在曾銀湖先生臉書中Po有阿姜曼大師所說「德國天使的造訪」一文,請教諸位:「天使」(天眾)一詞,在原始佛教經文裡,有提及「天使」(天眾)可分成住在德國的天使、英國的天使、法國的天使‧‧‧‧‧嗎?

頭像
aller
文章: 285
註冊時間: 2013-03-05, 08:00

文章 aller » 2015-01-29, 11:19

附上曾銀湖先生臉書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 ... _confirmed
內容中,住在德國的天使希望聽聞阿姜曼大師述說有關「勝利」的說法,阿姜曼大師以
─一篇經文上的偈語:「瞋恨被不瞋所擊敗。」他向他們解釋說:「不瞋或非暴力是一個希望成為勝利者所必須細心修習的。................‧。
另外,阿姜曼大師還說
─「世間的生存是由慈悲所支持著,它被瞋恨和貪婪的暴力所破壞,它們是無饜足的,並產生一個無止境的惡性循環。.................。

小弟想請問諸位對這兩段文的文意,是否另有想法?謝謝!

頭像
aller
文章: 285
註冊時間: 2013-03-05, 08:00

文章 aller » 2015-01-30, 09:32

◎德國天使的拜訪(摘錄自《尊者阿迦曼傳》曾銀湖譯)

...........因為兩地之間的天使們有著經常性的連繫,而且,兩地之間也沒有人類意識裡所瞭解
的障礙或界限,因為他們的來往都不需要交通工具。剎那間的心念,就足以帶著他們到達他們想要去的地方。............

...........當來看他的時候,他們不會經過比丘們住的地方,而會從沒有人住的方向進來。此外,他們通常在後夜來,當環境比較安靜而比丘們都去休息的時候才來。到達之後,他們會右繞他三匝。他們都很謙虛而且自律,離開的時候,他們會再右繞三匝,而後倒退一段距離,直到他們都在他和比丘們的住區之外,然後騰升上空,就像棉絮被風吹起一般。 ...........

→既然天使們剎那間的心念,就足以帶著他們到達他們想要去的地方。為何離開時,需騰升上空,就像棉絮被風吹起一般,然後再消失?

→此處,為何天使們出現,都在後夜?

頭像
aller
文章: 285
註冊時間: 2013-03-05, 08:00

文章 aller » 2015-02-03, 08:56

文中有關「天使」求法「勝利」之說,個人覺得有可補強之處,
雜阿含254經:二十億耳比丘聞佛所說彈琴譬而得阿羅漢果後,
白佛言:「世尊!於世尊法中得阿羅漢,盡諸有漏,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解脫,當於爾時解脫六處。云何為六?離欲解脫、離恚解脫、遠離解脫、愛盡解脫、諸取解脫、心不忘念解脫。」
「世尊!若有依少信心而言離欲解脫,此非所應,貪、恚、癡盡,是名真實離欲解脫。」
「若復有人依少持戒而言我得離恚解脫,此亦不應,貪、恚、癡盡,是名真實解脫。」
............................................................

雜阿含108經:舍利弗為西方諸比丘說法「.......『大師唯說調伏欲貪,以此教授。』.......」

由此可見,佛法修行以「調伏欲貪」為準則!
於可愛、可樂、可念之境生愛欲喜是欲貪,於不可愛、不可樂、不可念之境生嗔恚亦是欲貪!
沒有於可愛、可樂、可念之境生『著』,並於此作分別,焉能於不可愛、不可樂、不可念之境生嗔恚?
明了道理後,你還會愚癡嗎?

「天使」!已具備些許德行,「勝利」之說,不應侷限於「不嗔」!

能「調伏欲貪」,才是佛法裡的「勝利」!

頭像
aller
文章: 285
註冊時間: 2013-03-05, 08:00

文章 aller » 2015-02-03, 10:07

文中
─「世間的生存是由慈悲所支持著,它被瞋恨和貪婪的暴力所破壞,它們是無饜足的,並產生一個無止境的惡性循環。.................。」

『世間』一辭,若依雜阿含230經來說:

有比丘名三彌離提,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白佛言:「世尊!所謂世間者,云何名世間?」 
佛告三彌離提:「謂眼、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名世間。
所以者何?六入處集則觸集,如是乃至純大苦聚集。.............」

『世間』,是由眾生「六內入處」攀緣「六外入處」所衍生而來的。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所有要修「出世間」(解脫)的行者所應備的輔助德行,並非「世間生存」的支柱!

頭像
aller
文章: 285
註冊時間: 2013-03-05, 08:00

文章 aller » 2015-02-05, 11:20

※尊者阿迦曼傳

◎ 一九八二泰文原著:
作者:阿迦摩訶布瓦(Ven.Ajahn Maha Boowa)
泰國帕邦塔寺(Wat Pa Barn Tard)◎一九七六英譯版: 斯里布達蘇克(Sri Buddhasukho)
◎一九九二中譯版: 曾銀湖
原始佛教協會籌備會
065 解脫法
http://dashan.cz/mahabua/
.......................................
這是解脫法,一了百了地脫離了所有的有情事物,然後成為一體。這解脫法只發生一次,不會有兩次或更多。佛陀和他的聖弟子們知道解脫法只有一次,從此以後就成為一心和一法,再沒有更高的果証了。身心諸蘊仍然這樣保留著,就是完全沒有任何不同成份的諸蘊,它們不再是有毒的,不再有害了。在証果之後,他們一如從前那樣保持著自己,沒有任何的增減,它們仍然依照心意的指令作用,而心意現在不再執著於它們了。各自在自己的境界裡運作著,各自在自己的境界裡都一樣地真實。彼此之間再沒有衝突或掙扎,因為諸蘊都已經以它們自己的方式而得以平靜了。這個協調運作的情況,將會持續到諸蘊各自分離時。
.........................................

※尊者阿姜曼傳

原作者:摩訶布瓦尊者
英譯者:戒寶尊者
中譯者:陳在昕
喬正一
http://www.charity.idv.tw/r/r15.htm
...................................
世尊及阿羅漢們也只證悟過一次:「心」與「法」的本質是完全的相同,他們不需要再去尋找什麼東西了。「五蘊」,構成他們在世間的存在,就只是單純的五蘊而已,沒有垢染的成份。阿羅漢的五蘊跟以前還是一樣,在證得涅槃後並沒有發生任何的改變。例如:那些負責思想過程的五蘊仍是接受它們老闆,「心」的命令。本質上,當達成「全然的自在」時,已經切斷所有五蘊與心之間的繫縛與牽絆了。「心」與「五蘊」各自獨立而存,是不同的現象,各自有其自然的真實狀態。它們不需要再彼此的欺瞞與混淆,兩邊以其各自不同的自然本質和平的共存,各自發揮其特有的功能,直到死亡時,每一個構成元素各自分道揚鑣。
.........................................


。。。。。。。。。。。。。。。。。。。。。。。。。。。。。。。。。。。。。。。。。。。。。。。。。。。。。。。。。。。。。。。。。。。。。。。。。。。。。。。。

能不能請教諸位佛學淵博的前輩們,兩個問題:
1、「阿羅漢的五蘊」?

2、「心」與「五蘊」各自獨立而存,各自在自己的境界裡運作著。─這是怎樣的境界?

頭像
aller
文章: 285
註冊時間: 2013-03-05, 08:00

文章 aller » 2015-02-05, 15:44

雜阿含19經說:

...................................................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色是結所繫法,此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如是受、想、行、識是結所繫法,此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此經內容是要我們「斷結所繫『法』」?還是只要「斷結」(離欲貪)就好,而,結所繫『法』不必斷?

頭像
aller
文章: 285
註冊時間: 2013-03-05, 08:00

文章 aller » 2015-02-05, 15:58

第一個問題,容小弟再說明白點:
是不是阿羅漢已離欲貪,所以無「五取蘊」,只有「五蘊」,有「五蘊」,只是活著時的自然運作結果而已?(與解悟前輩所主張相同)

如果是這樣!那麼,雜阿含104經中:
「...................
復問:「如來中有色耶?如來中有受、想、行、識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
此段經文要做何解?

難道還要解釋成
─未入滅前的如來或阿羅漢還有「五蘊」,而此「五蘊」是前世造作所殘餘!而,入滅後的如來或阿羅漢則已無「五蘊」和「五取蘊」?
─雜阿含104經這段經文,難不成是在講述入滅後的如來或阿羅漢? 

頭像
aller
文章: 285
註冊時間: 2013-03-05, 08:00

文章 aller » 2015-02-06, 09:08

aller 寫:
buddhaputta 寫:比丘們啊!這個身體既不是賢友的,也不是別人的。比丘們啊!它是舊業(Purāṇamidaṃ kammaṃ ),應被看做為是:被造成的、思所生成的、可感受的。

訂正:
比丘們啊!這個身體既不是你們的,也不是別人的。比丘們啊!它是舊業(Purāṇamidaṃ kammaṃ ),應被看做為是:被造成的、思所生成的、可感受的。

法友這一段話,是否與雜阿含260經內容相似?
雜阿含260經說「...........五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為滅。................」
那麼,法友所說的舊業就是五取蘊囉?
如果是這樣子 ,若依法友所說「舊業要到此生終了才能消滅」!這麼說,阿羅漢要到此生終了才能得「滅」喔!?
這一段對話,是小弟在前面的討論題目「不攀緣四識住的境界」中,與buddhaputta法友的對話片段!
法友很認真在話題上,深具原始佛教協會成立的精神,小弟激賞不已!
話說回來,此處疑問尚未釐清,茲論述於下:
─ buddhaputta法友說:已證果的阿羅漢,未入滅前,尚有「五蘊」在運作,而這尚在運作的「五蘊」是源自「前世造作,所思、所願」而來。

若依法友所說「舊業要到此生終了才能消滅」!那麼,阿羅漢要到此生終了才能得「滅」喔!
要注意哦!此經中所指的「舊業」是指「五取蘊」!而非「五蘊」!
如果依buddhaputta法友所說這樣,那,已證果的阿羅漢,當生尚有「五取蘊」未滅哦!?

頭像
aller
文章: 285
註冊時間: 2013-03-05, 08:00

文章 aller » 2015-02-07, 09:52

關於第二個問題「2、「心」與「五蘊」各自獨立而存,各自在自己的境界裡運作著。─這是怎樣的境界?」
─兩部自傳中譯本內容,分別是

一九八二泰文原著:作者:阿迦摩訶布瓦(Ven.Ajahn Maha Boowa)
一九七六英譯版: 斯里布達蘇克(Sri Buddhasukho)
一九九二中譯版: 曾銀湖
→「.......身心諸蘊仍然這樣保留著,就是完全沒有任何不同成份的諸蘊,它們不再是有毒的,不再有害了。在証果之後,他們一如從前那樣保持著自己,沒有任何的增減,它們仍然依照心意的指令作用,而心意現在不再執著於它們了。各自在自己的境界裡運作著,.......」

原作者:摩訶布瓦尊者
英譯者:戒寶尊者
中譯本者:陳在昕 喬正一
→「.......「五蘊」,構成他們在世間的存在,就只是單純的五蘊而已,沒有垢染的成份。阿羅漢的五蘊跟以前還是一樣,在證得涅槃後並沒有發生任何的改變。例如:那些負責思想過程的五蘊仍是接受它們老闆,「心」的命令。本質上,當達成「全然的自在」時,已經切斷所有五蘊與心之間的繫縛與牽絆了。「心」與「五蘊」各自獨立而存,........」


請問:證果之後,「五蘊」完全沒有改變,繼續接受「心」的指令作用,這能稱作:「心」與「五蘊」各自獨立而存嗎?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