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小故事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回覆文章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0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戒律小故事

文章 Dogbert » 2005-01-20, 15:11

某時,舍利弗尊者在靜處,心中想道:「過去諸佛中,哪些佛當時,梵行能夠長久存在於世間?哪些佛當時,梵行不能夠長久存在於世間?」
那時,舍利弗尊者便整理衣服,前往世尊處,向世尊頂禮後在一旁坐下。

過了一會,舍利弗尊者問世尊:「我剛才想到一個問題。哪些佛當時,梵行能夠長久存在於世間?哪些佛當時,梵行不能長久存在於世間?」
佛陀稱讚舍利弗說:「很好!很好!舍利弗!你問得很好。舍利弗!維衛佛、尸葉佛、隨葉佛當時,梵行不能夠長久存在於世間。拘樓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當時,梵行能夠長久存在於世間。」

舍利弗尊者問世尊:「是什麼原因,三位佛當時,梵行不能夠長久存在於世間?又是什麼原因,三位佛當時,梵行能夠長久存在於世間?」
佛陀回答舍利弗:「維衛佛、尸葉佛、隨葉佛當時,不廣為諸弟子說法、制戒、說戒。佛陀及諸弟子滅後,後世種種因緣出家的佛弟子,沒有法義、戒律的引導,便使得梵行迅速從世間消失。

譬如將花朵置於盤上,再將盤子放在十字路口,四方的風吹來,花朵便隨風散落。
為什麼呢?因為花朵沒有細繩貫穿其中,所以風吹來,花朵便隨風散落。
舍利弗!三佛不廣為諸弟子說法、制戒、說戒,所以梵行不能夠長久存在於世間。

舍利弗!當時,隨葉佛與弟子遊化到恐怖林,之所以叫做恐怖林,是因為尚未離欲的人,進入此林,皆心中恐怖,寒毛皆豎,因此而稱為恐怖林。

隨葉佛這時就為弟子說法,告訴諸弟子什麼應當思惟、什麼不應思惟、什麼應當憶念、什麼不應憶念、什麼應當斷除、什麼應當修習,應當依照佛陀所教導的方法去修行。諸弟子明白佛陀的教導,皆心得解脫,盡諸有漏,而證阿羅漢果。

舍利弗!拘樓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廣為弟子說法、制戒、說戒。佛陀及諸弟子滅後,後世種種因緣出家的佛弟子,因為有法義、戒律的引導,便使得梵行不會迅速從世間消失。

譬如將花朵用細繩貫穿其中置於盤上,再將盤子放在十字路口,四方的風吹來,花朵便不會隨風散落。
所以,舍利弗!三佛廣為弟子說法、制戒、說戒,因此梵行能夠長久存在於世間。」

舍利弗說道:「世尊!不廣說法、制戒、說戒,而梵行不能夠長久存在於世間。希望世尊能為諸弟子制戒、說戒,現在正是時候了。」

佛陀回答舍利弗:「等等!我知道適當的時機。舍利弗!我諸弟子梵行清淨。諸弟子中,成就最小的亦能證須陀洹果。諸佛如來,不會以尚未生起的不淨煩惱及行為,而為諸弟子制戒。
我諸弟子中,尚未有自恃多聞的人、貪求名利的人、貪求五欲的人、現種種神通而為天人所聽聞結識的人,因此不會生起種種不淨煩惱及行為。

若諸弟子生出不淨煩惱及行為,然後我當為諸弟子制戒,這是為了斷除其不淨煩惱及行為。
舍利弗!你先等一等,我知道適當的時機。」


梵行:即八正道。或是指佛弟子修習八正道這件事。
制戒:原文為結戒。在這裡指世尊第一次為某事件制定戒律的動作。
說戒:原文為說波羅提木叉。在這裡指世尊結戒之後,會將此戒種種可能發生的情況,還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一條一條說明清楚。

說明:這篇文章內容參考自四分律及五分律的經文,兩篇內容雖然有點差異,意義大致相同。
最後由 Dogbert 於 2005-05-14, 20:43 編輯,總共編輯了 3 次。

頭像
night
文章: 105
註冊時間: 2004-09-21, 08:00

文章 night » 2005-01-20, 19:51

據我所知
「梵行」:應是指不行淫欲。

為何這裏會說是
「梵行」:是指行八正道?

阿羅漢之偈: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

我此生的壽命已終盡
清淨不行淫欲的梵行已建立
五下分結、五上分結已斷盡
自己能知道不再受來世異陰相續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0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5-01-20, 22:50

長阿含經 (卷4)

遊行經第二後

...須跋受教,佛告之曰:「若諸法中,無八聖道者,則無第一沙門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

須跋!以諸法中,有八聖道故,便有第一沙門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
須跋!今我法中,有八聖道,有第一沙門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
外道異眾無沙門果.....」。

....佛告須跋:「若諸比丘皆能自攝者,則此世間羅漢不空。」。

是時,須跋白阿難言:「諸有從沙門瞿曇已行梵行,今行、當行者,為得大利。
阿難!汝於如來所,修行梵行,亦得大利。
我得面覲如來,諮問所疑,亦得大利.....」。


註:須跋是佛陀般涅槃前,最後一位於佛陀前受戒出家的比丘,最後也成為一位阿羅漢。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0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不淫戒

文章 Dogbert » 2005-02-19, 23:36

有一段時間,世尊停留在毘舍離。

在迦蘭陀村中,有一位名叫須提那的人,家境富裕,因為對佛法產生堅定不移的信心,而出家修行。
後來糧食價格昂貴,比丘們乞食不易。
出家修行的須提那便這麼想:現在糧食價格昂貴,比丘們乞食不易。我何不帶比丘們一起去迦蘭陀村乞食?
如此一來,比丘們因為我的緣故而得到更好的供養,能夠專心修習梵行,也可以讓我的宗族親友廣行佈施,作各種福德。

須提那心念已定,便帶著比丘們一起前往迦蘭陀村。須提那的母親知道須提那帶了其他比丘一起回到迦蘭陀村,便前往迎接。
須提那的母親到了須提那停留的地方,跟須提那說:「你何不還俗?你的父親已經死了,我只有你這個兒子,而你已出家修行,家中的財產恐怕會被官府沒收。自你的祖父以來到現在,家中累積的財富不可勝數,也讓人愛惜不捨,所以你應該還俗在家。」

須提那說:「我不能捨棄修習梵行而還俗,我樂於修習梵行。」。
須提那母親再三請求須提那,須提那還是說:「我不能放棄修習梵行而還俗在家。」

須提那母親便離開,到須提那的妻子處,對須提那的妻子說:「你的受孕期到時,便來通知我。」
後來,須提那妻子知道自己的受孕期到了,便前往告知須提那的母親說:「我的受孕期到了。」
須提那母親說:「你去把當初結婚時,所穿戴的衣服首飾都拿出來穿上。」
須提那妻子便細心妝扮穿帶整齊,與須提那母親一起前往須提那停留的地方。

須提那母親說:「你可以還俗在家,你若是不還俗回家,家中的財產將會被官府沒收。」
須提那回答:「我不能捨棄梵行而還俗。」
須提那母親說:「你的妻子受孕期已到,你可以與你的妻子行房,將來可生下孩子,延續家中香火,繼承家業。」
須提那回答:「這很容易,我可以做到。」

當時世尊尚未制比丘不能行淫的戒律,須提那不知淫欲的過患,便與妻子在隱敝處行淫。那時有個惡鬼壽命已盡,便在這裡投胎。
後來這個胎兒出生之後,相貌端正,世上少有,名為種子。漸漸長大之後,於佛法產生堅定不移的淨信,而出家修行。
經過不斷的精進修行,成為一位不受後有的阿羅漢。神通俱足,威儀德行兼備。

須提那學習比丘威儀,無事不知,凡事能身體力行,亦能教導他人。當時,須提那於迦蘭陀村與未出家前的妻子行淫以來,心中常常煩惱憂愁。
周遭的比丘便問須提那說:「你心中煩惱些什麼呢?你長久以來修習梵行,比丘威儀禮節,無事不知,為何憂愁不樂?你厭倦於於修習梵行了嗎?」

須提那說:「我樂於修習梵行,因為回到迦蘭陀村時,曾與未出家前的妻子行淫,因此而煩惱憂愁。 」
比丘們便說:「須提那!你為什麼做出比丘所不應做的惡行呢?世尊教導的清淨佛法中,能消除貪欲、污穢,能斷除種種渴愛,摧毀心中所執著的事物,解開心中的結使纏縛,盡諸煩惱而通達涅槃。你為什麼在清淨佛法中,與未出家前的妻子行淫呢?」

那時,比丘們便前往世尊處,向世尊頂禮後在一旁坐下,並把這件事向世尊說明。
世尊於是以此事而將比丘們集合起來。世尊有時知而故問,或不知而問。某些時機問,某些時機不問。合於義理則問,不合於義理不問。

那時,世尊知道是適合的時機並合於義理,便問須提那說:「你與未出家前的妻子行淫嗎?」
須提那回答:「是的,世尊!我犯了不清淨的行為,與未出家前的妻子行淫。」

世尊於是訶責須提那說:「你所作的乃是惡行,不合於比丘威儀,不是比丘法,不是清淨梵行,不順應我的教導,是比丘所不該有的行為。
須提那!你為何在修習清淨梵行乃至通達涅槃的過程中,與未出家前的妻子行淫呢?比丘們應當要知道,寧願將男根放入毒蛇口中,也不放入女根中。

為什麼呢?為了不因此而墮入惡道。比丘若與女人行淫,命終後將墮於三種惡道中。
我用種種方式說明斷除貪欲的方式,來斷除貪欲的想法、滅除憶念貪欲的心。去除貪欲的煎熬,跨越貪愛的結使。

我用種種方式說明貪欲猶如火焰,如毒蛇,如裝上刀刃的輪子‧‧‧‧‧‧如遭銳利的戟刺向身體,讓人厭惡,為佛所訶責。
須提那!你為何在修習清淨梵行乃至通達涅槃的過程中,與未出家前的妻子行淫呢?」

世尊用種種方式訶責須提那後,告訴比丘們說:「須提那是個愚癡的人,於此不淨煩惱處第一次犯戒。從現在起,為此與比丘們制定戒律。

戒律具有十種功用:
一、能管理、引導、護持於僧。
二、讓僧歡喜。
三、讓僧平靜快樂。
四、讓不信佛法的人能相信佛法。
五、讓已相信佛法的人信心增長。
六、讓身心難以調伏的人能身心調和。
七、讓心中有慚愧的人,藉由持戒清淨而得到平靜與快樂。
八、斷除現在種種不淨煩惱及行為。
九、斷除未來種種不淨煩惱及行為。
十、讓正法能久住於世間。

爲人說戒律應當這樣說:若是比丘犯不清淨的行為--行淫欲之事,該比丘犯波羅夷罪,應該被驅離僧團,不能與僧團比丘共住一處。」

本文參考自《四分律》,四波羅夷法。
最後由 Dogbert 於 2005-05-14, 20:44 編輯,總共編輯了 2 次。

頭像
fuyubensen
文章: 2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文章 fuyubensen » 2005-02-22, 09:50

謝謝Dogbert版主的小故事分享! :lol:

2/20的讀書會中老師亦提到佛陀制戒因緣,但因時間關係未能告知我們這個(頂樓)小故事,今日在此得見實在令人欣生歡喜,再次謝謝Dogbert版主!圖檔
........願大家平安法喜,日日精進........

頭像
venjuexu
文章: 10
註冊時間: 2004-10-11, 08:00

何謂梵行

文章 venjuexu » 2005-02-24, 23:26

梵行:狹窄的說是不行婬欲叫作梵行,但廣義的梵行是清淨無有垢染的的生活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0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不與而不取戒

文章 Dogbert » 2005-05-14, 20:46

有一段時間,世尊遊化至羅閱城的耆闍崛山。

當時,羅閱城中,有位比丘名叫檀尼迦,是陶器師傅的兒子,檀尼迦比丘在一個空閒清靜的地方,用木材與草搭建一間房屋。
當檀尼迦比丘到村莊乞食時,有砍柴的人破壞他的房屋,將其房屋的木材偷走。
後來,檀尼迦比丘心裡想道:我有製作陶器的技術,我何不以泥土為材料來搭建瓦屋?

於是檀尼迦比丘便用泥土搭建成屋,並用木柴與牛糞起火而燒之,泥土房屋燒過以後顏色赤紅如火。
有一天,世尊自耆闍崛山下,遠遠望著赤紅如火的房屋,知而故問比丘們:「比丘!這個紅色的的東西是什麼?」

比丘們說:「世尊!有一位比丘名叫檀尼迦,是陶器師傅的兒子,檀尼迦比丘在此處,用木材與草搭建了一個房屋。當檀尼迦比丘到村莊乞食時,有砍柴的人破壞他的房屋,將其房屋的木材偷走。
檀尼迦比丘心裡想道:我有製作陶器的技術,我何不搭建瓦屋來作為住處。於是便著手搭建,於是其瓦屋顏色赤紅如火。

那時,世尊用種種方式訶責檀尼迦比丘的行為說:「檀尼迦比丘所作的乃是惡行,不合於比丘威儀,不是比丘法,不是清淨梵行,不順應我的教導,是比丘所不該有的行為。
為什麼檀尼迦比丘,陶器師傅的兒子,自己建造此屋,積聚了大量的木材、牛糞而燒建此屋呢?
我常用種種方式教導慈悲、憐憫眾生,為何這個愚癡的人,積聚了大量的木材、牛糞而燒建此屋呢?從現在起,不得建造用材火、牛糞燒建而成的瓦屋,造此屋者,犯突吉羅〈惡作〉。」

世尊接著說:「你們前往檀尼迦比丘住處,將檀尼迦的房屋拆毀。」
於是比丘們便按照世尊的指示,拆毀檀尼迦的房屋。
那時,檀尼迦比丘看見比丘們拆毀他的房屋後,便說:「我有什麼得罪你們的地方,而你們卻來破壞我的房屋呢?」
比丘們回答:「你並沒有得罪我們,我們也沒有憎恨於你,我們是接受世尊「為了慈悲、憐憫眾生,不得用材火、牛糞燒建成瓦屋」的教導及指示,所以來拆毀你的房屋。」
檀尼迦比丘說:「世尊的教導及指示,的確是合情合理的。」

當時摩竭國中,為瓶沙國王看守木材的人,是與檀尼迦比丘自小就親近、交情深厚的朋友。
檀尼迦比丘前往守材人處,說道:「你不知道嗎?瓶沙國王給我木材,我現在需要木材,你現在便可以把木材給我。」
守材人說道:「若是國王給的,你喜歡哪一種木材,需要多少,隨你的意思自行砍斷取用。」
於是,檀尼迦比丘就自行砍斷取走國王所儲存的重要木材。

後來,有一位管理城中事務的大臣,來到儲存木材的倉庫,看見國王儲存的重要木材被砍斷取走,便問守材人:「這些本是國王儲存的重要木材,是誰砍斷而取走?」

守材人回答:「是檀尼迦比丘,他來到這裡對我說:瓶沙國王給我木材,我現在需要木材,你現在便可以把木材給我。
我回答他:若是國王給的,則隨你的意思自行取用。
於是檀尼迦比丘就去儲存木材處,將木材砍斷而取走。」

其他的大臣知道這件事後,不滿國王的決定而說道:「為何將這些重要的好材給與檀尼迦比丘呢?城中尚有其他的木材可以給予檀尼迦比丘,而國王卻讓檀尼迦比丘將這些重要好材砍斷取走。」

於是諸大臣便前往國王的處所,對國王說:「大王!先前所儲存的重要木材,為何讓檀尼迦比丘砍斷取走呢?城中尚有其他的木材可以給他,為何浪費這些重要的好材?」
國王回答:「我不記得曾經把木材給予他人,若有人記得此事,請告訴我。」

大臣馬上派人帶守材人來國王處所,守材人在來的路上看見檀尼迦比丘,便說道:「大德!因為你取走木材的緣故,我現在被帶往國王處,請你可憐我,來為我說明澄清。」
檀尼迦比丘回答:「你先去,我也將前往國王處。」

檀尼迦比丘到了國王處所之後,在國王面前默然而住。
國王問到:「大德!我真的有答應給你木材嗎?」
檀尼迦比丘回答:「國王真的答應給我木材。」

國王說:「我不記得曾經答應給你木材,你可以告訴我是如何答應的。」
檀尼迦比丘回答:「國王還記得嗎?您剛剛登基為國王時,曾親口說道:只要我在世時,國境之內,知道慚愧、樂於學習戒律,受持不與不取戒的出家修行人、婆羅門。從今以後,國境內的一草一木及水源,准許出家修行人、婆羅門隨意取用。」

國王說:「大德!我剛登基為國王時,確實曾經這麼說。」
國王又說:「然而大德!我說的是無主之物,而不是說有主之物,大德應受死罪。」
國王心中又想道:我乃是剎帝利種姓,為何因為少許木材而斷出家人性命?我不應該這麼做。

當時,國王用種種方式訶責檀尼迦比丘後,命令諸大臣釋放檀尼迦比丘,於是諸大臣便釋放檀尼迦比丘。
爾後諸大臣心中不平而高聲對國王說道:「國王這樣做是什麼用意呢?此事乃是死罪,為何訶責後便將檀尼迦比丘釋放?」

後來羅閱城中,有不信佛法的人,都譏嫌說道:「喬達摩佛陀的出家弟子不知慚愧、膽大妄為、不與而取。對外自稱說我知正法,這樣如何是俱有正法?我們從今以後,對喬達摩佛陀的出家弟子不再親近、禮拜問訊、供養恭敬,也不准他們進入村莊,不讓他們在這裡停留安居。」

當時比丘們知道這件事,一些少欲知足,修習頭陀行,知道慚愧樂於學習持守戒律的比丘,感到厭惡而訶責檀尼迦比丘,說道:「你為什麼要偷瓶沙國王的木材呢?」
比丘們便前往世尊處,向世尊頂禮後在一旁坐下,並把這件事向世尊說明。
世尊於是以此事而將比丘們集合起來,知而故問:「檀尼迦比丘!你知道瓶沙國王沒有給予你木材,而你卻把木材取走嗎?」
檀尼迦比丘回答:「是的,世尊!」

世尊用種種方式訶責檀尼迦比丘說:「你所作的乃是惡行,不合於比丘威儀,不是比丘法,不是清淨梵行,不順應我的教導,是比丘所不該有的行為。
為何國王沒有給予你木材,而你卻把木材取走呢?我用種種方式稱揚讚嘆,他人給予則取,取則當用,你如今為何國王沒有給予你木材,而你卻把木材取走呢?」

當時,有一位比丘名叫迦樓,在世尊不遠處坐,他原本是瓶沙國王的大臣,對於國王制定的法律非常了解。
世尊知而故問迦樓比丘說:「國王的法律規定,不與而取,價值多少應得死罪?」
迦樓比丘回答:「若盜取五摩沙迦、或價值五摩沙迦的物品應得死罪,為何檀尼迦比丘,國王沒有給予你木材,而你卻把木材取走呢?」

世尊用種種方式訶責檀尼迦比丘後,告訴比丘們說:「檀尼迦比丘是個愚癡的人,於此不淨煩惱處第一次犯戒。從現在起,為此與比丘們制定戒律。戒律具有十種功用:

一、能管理、引導、護持於僧。
二、讓僧歡喜。
三、讓僧平靜快樂。
四、讓不信佛法的人能相信佛法。
五、讓已相信佛法的人信心增長。
六、讓身心難以調伏的人能身心調和。
七、讓心中有慚愧的人,藉由持戒清淨而得到平靜與快樂。
八、斷除現在種種不淨煩惱及行為。
九、斷除未來種種不淨煩惱及行為。
十、讓正法能久住於世間。

爲人說戒律應當這樣說:若是比丘在村落,或閑靜處,他人不與而起偷盜心取之,作出了不與而取的事。若是被國王大臣所捉,或殺、或綑綁、或驅逐出境。被人訶責你是賊、你愚癡、你無知。該比丘犯波羅夷罪,應該被驅離僧團,不能與僧團比丘共住一處。」

本文參考自《四分律》,四波羅夷法。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