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盡!五蘊有餘?無餘?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VPHC
文章: 146
註冊時間: 2012-10-26, 08:00

文章 VPHC » 2013-12-18, 11:41

aller 寫:佛對「於五蘊染著纏綿」稱其為「眾生」!而,「人」只是「眾生」之一而已。......
......會發現─→南北傳經文結尾時,都有一共同點,那就是
─「當於五蘊愛盡、欲盡、念盡、渴盡時,則以手撥足蹴,令其消散。」

這是不是意味著「愛盡!五蘊無餘!」?
所以阿羅漢不是人?
再請問,您是否認為所謂人或眾生就是五蘊的組合物?而當於五蘊愛盡時,則以手撥足蹴,消滅掉五蘊?

頭像
shane
文章: 261
註冊時間: 2012-02-08, 08:00

文章 shane » 2013-12-18, 20:18

如果覺得雜104的內容,不夠詳細
還可以看看中部22經 蛇譬喻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022.htm
裡面我擷取一小段很棒~分享一下。

大致內容
1 就算是很強有神通的天人,也無法探求四果者死後的去處。因為不再生

2 有些修行者會說,佛陀是虛無論者、宣說,生命的斷滅、消失、非有
3 針對上面的謠言,佛陀表示 : 我並非如此,我沒如那樣說。
4 佛陀並補充說明一句重要又偉大的話
佛陀說 : 從以前到現在,我只安立苦以及苦之滅


----------------------------------------------------------------------------------
比丘們!當帝釋天、梵天與生主神探求這樣解脫的比丘,
他們得不到:『像這樣已去者的識是依止這個。』那是什麼原因呢?
我說:『像這樣已去者在當生中不被隨知。』(無法被追蹤)

比丘們!那些沙門、婆羅門尊師們以不存在、虛偽、不實而毀謗我:『沙門喬達摩是虛無論者,他宣說存在眾生的斷滅、消失、非有。』我並非如此,我沒如那樣說。

比丘們!從以前到現在,我只安立苦以及苦之滅

------------------------------------------
由此可知,佛陀的教導的目的跟方法都是很統一的

經裡面佛陀常常反對兩種說法
1.色 ~> 是我的,我是這個,這個是我的真我
受想行識 (同上)

2. 虛無論、 斷滅、消失、非有。

因為這兩種見/看法/認知,都不對。
正確的說法就是 : 被切斷根的棕梠樹
-----------------------------------------

這部中部22經,還有講到很多個主題
裡面有比丘問佛陀
會不會有人對於 [內部 or外部] 的不存在 而感到害怕?

我也截取一小段,還滿值得讀的。
-----------------------------------------

「大德!會有對內部不存在的不戰慄嗎?」
「比丘!會有的。」世尊說。

「比丘!這裡,某人沒有這樣的見:『彼是我者彼即是世間,死後我會成為常的、堅固的、永恆的、不變易法,我將正如等同常恆那樣存續。』

他聽聞如來或如來弟子教導為了一切見處、決意、纏、執持、煩惱潛在趨勢之根絕,為了一切行的止,為了一切依著的斷念,為了渴愛的滅盡,為了離貪,為了滅,為了涅槃的法,

他不這麼想:『我將斷滅,我將消失,我將不存在了。』他不悲傷、不疲累、不悲泣、不搥胸號哭,不來到迷亂,比丘們!這樣有對內部不存在的不戰慄。

---------------------------------------------

所以不要害怕涅槃, 不要覺得 : [涅槃後,我就消失了] 。

因為 真我 從來沒有存在過.....

我想這篇 對於雜104經 不清楚 的人會有不錯的幫助。

頭像
rujue
文章: 39
註冊時間: 2012-11-01, 08:00

文章 rujue » 2013-12-20, 12:40

Dogbert 寫:斷除無明就沒有任何煩惱,這時阿羅漢有五蘊只代表他還活著而已,就像燃燒的木材火熄了卻還有餘溫一樣,重點是火熄了。
这个观点是严重错误的。
阿罗汉和佛陀的五蕴,都是五取蕴。
五取蕴是指可以引发执取的五蕴,是任何六根门领域内的名色现象。

雜阿含259經, 增壹阿含34品1經 南傳:相應部22相應122經

拘絺羅學友!阿羅漢比丘也應該如理作意這些五取蘊為無常的、苦的、病的、腫瘤的、箭的、禍的、疾病的、另一邊的、敗壞的、空的、非我的。
  學友!阿羅漢不再有更進一步應作的,或對已作的增加[什麼],但當這些法已修習、已多修習時,當生導向樂的住處,以及正念與正知。」


五取蕴为色、受、想、行、识。它们是什么?它们为你每时每刻所
体验到的事物。你无需到别处寻找它们,它们就在你自身。当你看时,
它们就在看的过程中;当你听时,它们就在听的过程中;当你嗅、尝、
触或想时,它们就在嗅、尝、触或想的过程中

马哈希尊者 内观基础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7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13-12-20, 12:51

所以你的意思是阿羅漢有煩惱?

頭像
yusheng
文章: 92
註冊時間: 2013-11-11, 08:00

文章 yusheng » 2013-12-21, 00:10

rujue 寫:
Dogbert 寫:斷除無明就沒有任何煩惱,這時阿羅漢有五蘊只代表他還活著而已,就像燃燒的木材火熄了卻還有餘溫一樣,重點是火熄了。
这个观点是严重错误的。
阿罗汉和佛陀的五蕴,都是五取蕴。
五取蕴是指可以引发执取的五蕴,是任何六根门领域内的名色现象。

雜阿含259經, 增壹阿含34品1經 南傳:相應部22相應122經

拘絺羅學友!阿羅漢比丘也應該如理作意這些五取蘊為無常的、苦的、病的、腫瘤的、箭的、禍的、疾病的、另一邊的、敗壞的、空的、非我的。
  學友!阿羅漢不再有更進一步應作的,或對已作的增加[什麼],但當這些法已修習、已多修習時,當生導向樂的住處,以及正念與正知。」


五取蕴为色、受、想、行、识。它们是什么?它们为你每时每刻所
体验到的事物。你无需到别处寻找它们,它们就在你自身。当你看时,
它们就在看的过程中;当你听时,它们就在听的过程中;当你嗅、尝、
触或想时,它们就在嗅、尝、触或想的过程中

马哈希尊者 内观基础
取著緣自無明,並非五蘊有而取著有。這些基本常識的不能理解,嚴重影響對阿含的深入體會。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7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13-12-21, 11:37

你的「神我」問題到現在還是沒個解釋,其他主題的問題也晾在一邊,現在的人討論都是這樣放了火就跑嗎?連對自己說的話負責都做不到,還學什麼佛法?

頭像
yusheng
文章: 92
註冊時間: 2013-11-11, 08:00

文章 yusheng » 2013-12-21, 12:00

Dogbert 寫:你的「神我」問題到現在還是沒個解釋,其他主題的問題也晾在一邊,現在的人討論都是這樣放了火就跑嗎?連對自己說的話負責都做不到,還學什麼佛法?


104經可以和103經比對來讀,你可能可以明白。而斷見是,凡人認為,阿羅漢的真我,在後世滅盡。

你的問題,若是與法饒益,我可以回答。你應當提出正確的問題。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7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13-12-21, 12:28

你說了半天,其實還是沒說雜阿含104經的「如來」二字,怎麼會變成「神我」。「如來」二字是有特定涵意,你要改變解釋就要有根據。對自己的言論負責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別搞得這麼偉大了。

另外,你還有其他主題的問題還晾在一邊,我會一直提醒你的。

頭像
rujue
文章: 39
註冊時間: 2012-11-01, 08:00

文章 rujue » 2013-12-21, 13:23

Dogbert 寫:所以你的意思是阿羅漢有煩惱?
阿罗汉没有烦恼,但阿罗汉的五蕴是五取蕴,我前面列举的经典说的很清楚,阿罗汉也要正观五取蕴的无常,苦和无我。

五取蕴不是指有烦恼有贪爱的五蕴,而是指可以引发烦恼,可以引发贪爱的五蕴。

经典上对取蕴的定义,是可产生烦恼贪爱的,而不是有烦恼贪爱的。

虽然阿罗汉没有贪爱烦恼了,但是它的五蕴仍然可以引发贪爱烦恼,是具备这个可能性。而且实际上,任何生灭的五蕴,本质也是贪爱烦恼产生的,阿罗汉之所以还会有生灭的五蕴,那是因为他在此世转生前的有贪爱执取,导致了这一世的识身的产生。而只要识身产生,则除非贪爱断并色身死亡,否则五蕴生灭相续就会延续。(但证涅槃刹那会瞬间断)

頭像
rujue
文章: 39
註冊時間: 2012-11-01, 08:00

文章 rujue » 2013-12-21, 13:30

Dogbert 寫:你說了半天,其實還是沒說雜阿含104經的「如來」二字,怎麼會變成「神我」。「如來」二字是有特定涵意,你要改變解釋就要有根據。對自己的言論負責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別搞得這麼偉大了。

另外,你還有其他主題的問題還晾在一邊,我會一直提醒你的。
如来本就是神我的一个代称。

如来这词,在佛陀没出现前就有了,是个多义词。

印顺法师:如来藏研究

==========


作为世尊德号的「如来」,并非佛教特有的术语,而是世俗语言,佛教成立以前,印度文化中的固有名词。世俗一般及宗教学者,对如来是怎样解说的呢?如『大智度论』卷五五(大正二五·四五四中──下)说:
  「或以佛名名为如来,或以众生名字名为如来。如先世来,后世亦如是去,是亦名如来,亦名如去,如十四置难中说。……佛名如来者,……从如中来,故名如来」。
   如来,在佛教中是佛的别名,解说为「从如中来」,就是悟入真如而来成佛的(「乘如实道来」)。在一般人,如来是众生的别名,所以说:「我有种种名,或名众生、人、天、如来等」。换言之,如来就是「我」的别名。在释尊当时的印度宗教界,对于众生的从生前到死后,从前生到后世,都认为有一生命主体;这一生命自体,一般称之为我a^tman。「我」从前世来,又到后世去,在生死中来来去去,生命自体却是如是如是,没有变异。如如不变,却又随缘而来去,所以也称「我」为「如来」,也可以说「如去」。「十四置难」,是释尊时代,一般宗教界所欢喜论究的十四个问题。这些难问,释尊一概置而不答,以不加答覆来答覆他们。「十四置难」中,就有如去,如不去,如亦去亦不去,如非去非不去──四问。十四置难,即十四无记,在『阿含经』中,是一再见到的。『大智度论』这样说:
  1.「何等十四难?……死后有神去后世,无神去后世,亦有神去亦无神去(后世),死后亦非有神去亦非无神去后世」。
  2.「有死后如去,有死后不如去,有死后如去不如去,有死后亦不如去亦不不如去」。
  3.如佛问先尼梵志:「汝见是色如去不?答言:不也。受、想、行、识如去不?答言:不也。色中如去不?答言:不也。受、想、行、识中如去不?答言:不也。离色如去不?答言:不也。离受、想、行、识如去不?答言:不也。汝更见无色、无受、想、行、识如去者不?答言:不也。……梵志本总相为我,佛今一一别问,以是故答佛言不也」。
   比对前二则,有没有「神去」,就是有没有「如去」。「神」是「我」的旧译。佛与先尼S/ren!ika梵志的问答,出于『阿含经』;『般若经』引佛与先尼梵志的问答,来说明大乘深义。经上问色如与受、想、行、识如的去不去,而龙树Na^ga^rjuna解说为:「梵志本总相为我,佛今一一别问」,可见所问的「如」就是我;「如去」(约从前生来今生,可名「如来」)就是神我的来去。
 ◎本文转自: 显密文库,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9451

主題已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