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原始佛教與大乘信仰的差異[/b]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b]原始佛教與大乘信仰的差異[/b]

文章 slake » 2013-05-11, 09:21

原始佛教與大乘信仰的差異
Slake 2005/11/16
講於台南成功大學
1.0 前言
在這個紀念佛陀指導僧伽修習安那般那念而有殊勝成就的日子—安般節的月圓之夜,有機會與年輕的朋友們深入地探討佛教信仰的真相,盼望多少能有助於釐清2000年來,由於歷史、地域、文化、觀念、語文…等差異,在佛教信仰上所形成的一些迷思。

1.1原始佛教簡史
1.11初轉法輪
正法元年(BC528,世尊35歲)
1. 勾達摩(GOTAMA瞿曇,喬達摩)悉達多沙門於印度菩陀伽耶證知「四聖諦」而成佛,正法被發現。
2. 佛陀於鹿野苑為矯陳如等五比丘說法,正法輪開始運轉。

正法6年(BC523,世尊40歲)
1. 摩訶波闍波提(佛陀的姨母)三次懇求出家均被佛陀拒絕,於是自行落髮穿上袈裟,一路追隨佛陀到毘舍離。當時阿難尊者又再三懇請佛陀准許摩訶波闍波提出家,仍被佛陀三度拒絕。後來,阿難尊者乃以「女眾出家亦能得到果證」為由,勉強佛陀准許女眾出家。佛陀因此制定「八敬法」作為女眾出家的基本約束。
2. 南北傳經、律一致記載,由於女眾出家加入僧團的緣故,佛陀明確地告訴阿難:「今正法唯住五百年!」
3. 記載「正法唯住500年」的經律
(1) 南傳《巴利律藏》小品第十比丘尼犍度(比丘尼八敬法)。
(2) 北傳《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二十九
(3) 北傳《四分律》卷第四十八(比丘尼犍度第十七)
(4) 北傳《中阿含經》卷第二十八(中阿含林品瞿曇彌經第十)
(5) 北傳《佛說瞿曇彌記果經》(宋三藏法師慧簡譯)

正法12年(BC517,世尊46歲)
須提那迦蘭陀子比丘與俗家妻子行淫,在一向清淨的僧團中生起垢患,佛陀因此開始依照僧團生活中實際所發生的過患,逐一制訂比丘和比丘尼律。

正法42年(BC487,世尊76歲)
1. 提婆達多向佛陀爭取僧團的領導權被拒絕、斥責之後,以「不食魚、肉」等五項苦行的主張進行分裂僧團,並以「非法說法,非律說律;法說非法,律說非律。」的囂張行徑開始破壞正法律。
2. 佛陀因為提婆達多的因緣,制訂僧殘第十、十一戒,亦即第一、第二破僧戒。

1.12第一次結集經律
正法46年(BC483,世尊80歲)
1. 須跋達比丘聽到佛陀般涅槃的消息之後,公然宣稱:「世尊已入滅,以後的言行不會再受到令人厭煩的制約了!」這樣的言行讓大迦葉尊者警覺到結集正法律的必要性。
2. 大迦葉尊者召集五百位阿羅漢於王舍城郊結集正法律,由優波離尊者主誦律典,阿難尊者主誦經典,經過全體會眾確認遵行並代代傳誦,乃至公元前29年記載成書。此即今日《雜阿含經》或《相應部》和《律藏》的本母—根本依據。

1.13第二次結集(糾正鬆弛的戒律)
正法149年(BC380)
1. 佛陀入滅後約103年,住在印度東方毘舍離城的跋耆族比丘們違背戒律,開始勸募並接受信眾的金錢供養。
2. 耶舍尊者回到西方拘贍彌城懇請長老商那和修與離婆多尊者,並得到西南方阿槃提、達襯、波利耶等地的僧團支持,共計約700位長老比丘來到毘舍離城,會同跋耆族的比丘召開會議,釐清「比丘收取金錢」等十件事都是非法非律的行為,再度確認世尊所制訂的正法律,稱之為第二結集。此後,僧團開始分裂為嚴謹持戒的上座部和方便隨緣的大眾部,即是所謂佛教的根本分裂。由於戒規的鬆弛造成信仰的分歧,正法律開始出現衰落的跡象。

1.14第三次結集(巴利經藏、律藏定型)
正法260~296年(BC269~233阿育王在位期間)
1. 正法273年,阿育王勒令全國歸順佛法,外道出家人士大量轉入僧團,正法律開始被外道思想嚴重混淆,引起了僧團內部長期的爭議,甚至無法和合布薩誦戒,加上阿育王提倡、擁護素食主義,並且不惜以王令破僧,讓仿冒的像法也開始廣泛地滲入僧團中。
2. 正法274年,大眾部的大天派系宣揚「阿羅漢仍有可能遺精」等五項自創的主張,詆毀並貶低阿羅漢的素質而破壞了正法律,也造成大眾部的嚴重分裂。佛教的出家團體於此時已經分裂成十八個部派,支離破碎的僧團使正法律加速淪沒。
3. 正法278年,在阿育王都華氏城的分別說部召集第三次結集,會眾以上座系統為主,此時巴利語的四部阿含和律藏大致已經全部集成。
4. 正法282年,摩哂陀尊者(阿育王王子出家)帶領上座部僧團進入斯里蘭卡。
5. 正法289年(BC240)斯里蘭卡王天愛帝須建立大寺供養上座部僧團。
1.15正法律淪沒(貝葉寫下正法遺跡)
正法315年(BC214)
室(釋)利房等十八位尊者賚佛經來華,被秦始皇幽囚,斷絕佛教正法律在中國傳揚的契機。

正法349年(BC180)
印度巽加王朝的普西亞米陀王彈壓佛教,致力復興婆羅門教,正法律在印度日趨式微。

正法379年(BC150)
印度佛教徒積極起建巴赫特塔,又擴建山崎第一塔,並開始以本生故事的浮雕裝飾於欄楯之上。大量生動的傳說伴隨著虔誠的佛塔崇拜,激盪出新興的宗教族群,大乘信仰也於此時開始萌芽,逐漸與印度傳統文化交融,正法律開始被傳說、故事、雕像和崇拜儀式逐漸淹沒。

正法500年(BC29)
1. 斯里蘭卡王毘多加摩尼二度即位,建立無畏山寺,供養他的恩人摩訶帝須。
2. 立場偏向大乘的無畏山寺派,由於廣泛地結交並迎合俗人的作風,受到大寺派(傳統上座部)的嚴厲排斥。大寺派的長老比丘們擔憂正法即將消失於人間,因此將三藏以針刺書寫於貝葉。此貝葉書(巴利語)係根據第一、二、三次結集,代代傳誦的經律(四阿含和律典)為核心而寫成,史稱第四結集,成為文字化的正法律遺跡。

上列史蹟顯示佛陀所說:「今正法唯住五百年!」的始末,我們稱此正法為「原始佛教」。

1.16追溯正法
正法消失後92年(公元64年)
1. 公元前2年,漢哀帝時,大月氏王的使節伊存,口授浮屠經給予博士弟子景盧。
2. 公元64年,東漢明帝夜夢金人,派遣秦景等人出使西域求取經典。大乘信仰正式經由皇家信仰傳入中國。爾後更由歷代祖師大德的宣揚而欣欣向榮,持續迄今(公元2000年代)。

正法消失後2028年(公元2000年)
1. 從巴利英譯《相應部》和梵文漢譯《雜阿含經》的比對,顯示公元前29年間所流傳下來的正法遺跡,由於時空的變數—不同的部派使用不同的語言傳誦、紀錄經典,而二千年來又經由各種不同文化、信念、語言的譯述,聖典的次序和內容都已經有了顯著的差異、遺漏、增補和失誤,這使當代的佛教徒對於正法律的認知和修證都產生了極大的差異和障礙。
2. 《雜阿含經》和《相應部》是四阿含的本母,終究是歷史上最明確而具有公信力的聖典,惟有認真比對這兩部聖典,才能從探究正法遺跡中去追溯原始佛教的真相。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文章 slake » 2013-05-11, 09:27

1.2原始佛教與大乘信仰的差異
很抱歉!六個差異表都無法顯示。

頭像
The4
文章: 93
註冊時間: 2012-09-19, 08:00

文章 The4 » 2013-05-12, 09:47

依曾老師上述的匯整資料看來,「正法」的確是「已殞沒!」!這也是不爭的殘酷事實。

唉!真不知現在被尊稱為「阿羅漢」或「證果者」,其遵循之「法」,依據何在?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文章 slake » 2013-05-12, 16:26

The4法友請查閱《出大乘記第八章第一節》如下:
8.1不待時節
根據漢譯《雜阿含經》,法具有「不待時節」的特質。巴利英譯《相應部》則將這項特質譯為 ”timeless”—不受時間限制的意思,也就是沒有時效性的問題。通常我們的食品、藥品、美貌、生命、情感…乃至山河大地,都有一定的有效期限,但佛法則是不受時間限制的,也不會因為時代的不同而失去「法的效力」。那麼,您也許會提出質疑:律藏〈比丘尼犍度〉中,佛陀明確地告訴阿難尊者:「正法唯住五百年!」而且在《雜阿含第906經》裡,佛陀也明確地告訴迦葉尊者:「如來正法欲滅之時,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間已,正法則滅。」既然正法已滅,怎麼還能說正法具有「不待時節」、「不受時限」或「不失時效」的特性呢?

是的!誠如佛言:「正法唯住五百年!」、「相似像法出世間已,正法則滅。」大約在佛陀滅度五百年後,到了公元紀元之初,仿冒、偽造的經典開始大量傳誦、書寫、流通,新興信仰於焉蓬勃發展之後,想要聽聞正法的因緣就消失了。爾後,歷代祖師大德持續演繹大乘思想,並自認為這是原始佛法進化的成果,而以「佛法沒有真偽的問題,只有了義與不了義的差別。」來自圓其說。事實上,佛法不會因為像法的興起和廣播而被發揚光大。相反的,欣欣向榮的像法所演繹出來的眾雜議論,只會破壞四向四果的明確路標,加速淹沒正法而已。因此,才讓後世學法的人越來越看不清楚道跡,彷彿佛法已經熄滅了。

然而,人們自己看不清楚道跡卻不能說「法已熄滅了」。漢譯的「法滅」之說,其實並不夠精準;如果我們對照巴利英譯聖典的用詞 ”disappear(消失不見了)”,就比較能夠有所體會,其實真正被熄滅掉的並不是「法」,也不是「法的效力」,而是「見法的因緣」消失了。誠如《佛遺教經》上所說:「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所以,不論什麼時代,任何一位願意跨越時空因緣,排除人文障礙的有智之士,只要有機會深入地瞭解四聖諦,就能夠清晰地重見法跡。任它千秋萬世,即使見法的因緣完全滅絕了,法爾依舊如是。也正因為如此,未來諸佛才能夠再度自行發現四聖諦。所以,2500年前「法力如此」,現在「法力亦如此」,2500年後「法力依舊如此」,絕不會因為物質、科技文明的突飛猛進,而使法的效力相對地落伍或失去效用。佛法如果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如果需要歷代祖師大德持續的自行臆測、演繹、歸納、擴充、刪減、調整乃至篡改,才能推陳出新,才能適應時代需要的話,那又怎麼能稱之為真理或聖諦呢?這不就完全喪失了法的特質—不待時節(timeless,不受時限)嗎?

仔細地想想,2500年前住在古印度、希臘的人類和現代歐、亞、美、非的人們,儘管生活的方式和苦樂的程度有著天淵之別,但是在煩惱—貪、瞋、癡的本質上又有什麼差別呢?那麼用以滅除煩惱的「法」又何需改變呢?如果憑著自己主觀的臆測說:「古代印度人的根器狹隘,所以佛陀當年才沒有宣說大乘法。」或說:「歷代祖師大德為了適應大根器的眾生,所以才不斷地把原始佛法演繹、進化成大乘法,以利三根普被。」這些說法是否皆出於對佛法特質—不待時節(timeless, 不受時限)的完全不瞭解呢?這樣的言論是否連帶地牽引了世世代代的億萬人心,在不知不覺中犯下了「毀謗正法」的惡業呢?尤其是具有善良、正直、真實、完美特質的「八聖道」,又豈是「六波羅密」所能替代的?您難道認為後世提倡「菩薩道」的祖師大德,還比教導「八聖道」的佛陀來得更睿智且先進嗎?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Re: [b]原始佛教與大乘信仰的差異[/b]

文章 upasaka » 2013-05-12, 20:16

小小建議:
佛教名詞「本母」雖有多義但都有其特定意義,依脈絡,上文「本母」應該不是援引佛教名詞「本母」的意義。上文「本母」本意應該是作為普通用語。是不是把它改為其他普通用語,比較接近日常語言並避免與佛教名詞「本母」混淆。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頭像
The4
文章: 93
註冊時間: 2012-09-19, 08:00

文章 The4 » 2013-05-13, 16:02

曾老師說「原始佛法是以雜阿含經與相應部為本母」,這裡意見是一致的!不過,尚有些疑惑,可否請曾老師釋疑!

1、「北傳四阿含與南傳五部」,依曾老師的論文推究,大概都完成於阿育王時期!也就是說:原始佛法的膨脹,從以「雜阿含經與相應部為本母」開始,繼之發展到「北傳四阿含與南傳五部」,可能是於阿育王時期或之前就已存在!─→這當中,是否已隱含「像法」在裡頭靜靜發展,且是進行式!


2、「正法五百年」之說,另人存疑!「四阿含」北傳於中國,以及「五部」南傳於錫蘭、泰國、緬甸,這算不算「正法」存續!?


3、「法」不會滅!但「知法的因緣會滅」!同意此說!但是,「知法的因緣滅」時,我們的情形,可能只比佛未傳法前好些!也可能更糟!因為歧義太多!歧路也不少!


4、「佛、法、僧」,古稱三寶,「佛」寶及「僧」寶付闕!如今,「知法的因緣」,就只靠人人讀經及自修了!可成!? 尚待努力!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文章 slake » 2013-05-13, 16:02

謝謝萊特賀爾法友的提示。
曾經考慮過用「原型」、「法源」、「法根」或「法本」等,你看用哪一個比較適當呢?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文章 slake » 2013-05-13, 16:41

The4法友,如主文中所言,自糾正「十事非法」的第二次集結,引發佛教根本分裂時,像法就已開始萌芽、滋生。到阿育王勒令全國歸信佛教,讓外道混跡僧團,又提倡擁護素食主義並以「王令破僧」,讓佛教分裂成十八部;在這種時空背景下所進行的「第三集結」,當然無法避免像法的蔓延。北傳漢譯的長、中阿含、增一阿含則蘊含更多的大乘思想。


另,人間仍有極少數(鳳毛麟角)正在「七返」過程中持續努力的行者,他們在原始佛教的時代就已知法、見法、得法眼淨,乃至證得初果。他們會不斷地闡釋正法律,說明「戒、定、慧的真相」,只是「見法的因緣已滅」,絕大多數「當代的佛教徒」都不想聽、聽不懂、聽懂也不相信他們的詮釋或刻意加以扭曲、毀謗、污衊罷了!因此真正具有學法熱誠和辨識智慧的人士並不需要擔心見不到「正法」,而要反觀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正直和勇氣去面對真相,鍥而不捨地追尋、思維並實踐正法律?

頭像
s7agntg
文章: 1
註冊時間: 2010-05-24, 08:00

文章 s7agntg » 2013-05-13, 19:46

希望能完整地發佈《入法流記》與《出大乘記》。

因為這兩本書在大陸沒有流通

謝謝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13-05-13, 21:31

slake 寫:謝謝萊特賀爾法友的提示。
曾經考慮過用「原型」、「法源」、「法根」或「法本」等,你看用哪一個比較適當呢?
提示不敢當。

由於《雜阿含經》和《相應部》是四阿含的一部分,我認為「原型」、「法源」、「法根」或「法本」等任一詞代替「本母」,也都會犯了自我指涉的過患。老實說我想不出能夠符順上文脈絡的其他詞語。有人曾經用「根本」、「核心」或說《雜阿含經》和《相應部》是四阿含中「最古老的經典」、「最接近佛說」等等,這些說法我認為都有待商榷。結集與成書是不一樣的事情,我們現在看到成書的《雜阿含經》,是不是當初結集的原貌很難講。

說句題外話,阿含各部各有其宗旨,我記得Avuso法友曾經建議初學者讀中阿含,我贊成Avuso法友的意見。以我個人而言,近年來一些小部經典例如《經集》、《法句經》、《長老偈經》、《長老尼偈經》讀起來反而比讀《雜阿含經》和《相應部》感覺更親切。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