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雜阿含經經文:初果聖者只要證得初禪就至少是不還果!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xukonghua
文章: 44
註冊時間: 2010-12-09, 08:00
來自: 山東省

文章 xukonghua » 2010-12-14, 19:50

potato 寫:
potato 寫: 俺的“理據”就是,“幾果聖者是依斷結的成就來判定,不是依禅定成就來判定。”色界天人見法之後,他原來的世俗正定則轉爲出世間正定。見法時是初果,他要繼續證到三果,那就還要依八正道繼續修行,繼續觀察、斷結啊!就是說,出世間正定可以讓初果聖者“導向”證得更高的果位,並不是讓他在見法的“當下”證得更高的果位。卅寫成“公式”,是這樣的:初果 + 初禅 + 繼續修行 = 三果。
俺還沒有在原始經典中找到“色界天人在見法悟道時自證得初果或二果”的經文。不過,樓主用《增支部》四集123經、124經,作爲你的見解“色界天人在見法時至少是三果聖者”的“理據”,是不能成立的。俺爲何這麽說,接下來再作解釋: :roll:
我們最好都不要預設立場,只要認真思維法義,以求如實知見就可以了 :P

請賢友依據經文認真思維以後,解答末學的問題 8)

123經中的問題:

1、具聞圣弟子會是凡夫嗎?無聞異生包括佛弟子中未證圣果的凡夫嗎?

2、以具足初靜慮為例:一位初果聖者或者二果聖者具足初靜慮而住,死後會生於梵眾天並與其處般涅槃嗎?

124經中的問題:

以具足初靜慮為例:

1、一位凡夫具足初靜慮而住,“彼于色、受、想、行、識,所有法皆認爲是無常、是苦、是病、是癰、是箭、是痛、是惱、是敵、是壞、是空、是無我,等隨觀見”,彼身壞死後是否與凈居天般涅槃?

2、一位初果或二果聖者具足初靜慮而住,隨觀五蘊無常、苦、空、無我,證得的圣果是幾果或者是否死後于凈居天般涅槃?
“阿難!以我為汝等所說之法與律,於我滅后,當為汝等之大師。我昔為諸比丘。制戒波羅提木叉。及余所說種種妙法。此即便是汝等大師。如我在世。無有異也。”——《阿含經》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7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Re: 依據雜阿含經經文:初果聖者只要證得初禪就至少是不還果!

文章 Dogbert » 2010-12-14, 21:09

xukonghua 寫:《南傳中部經》64經 摩羅迦大經

 “然而,阿難!爲舍斷五下分結有何等道,何等道迹耶?阿難!在此,比丘由離依,由舍諸不善法,出止息一切身之粗惡,而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成就初禅而住之。若然,其時彼有屬色、受、想、行、識事物,随觀彼等諸法如無常、如苦、如疾、如癌、如箭、如痛、如病、如敵、如壞、如空、如無我。彼由其等諸法而心解脫之。彼心由其等諸法解脫,則心集中于甘露界:“此爲寂靜也,此爲殊妙也,即一切行之息,一切依之定,渴愛之滅、離欲、滅盡、涅槃也。”彼住此處成就諸漏盡。又若雖不能成就漏盡,以彼法愛,以彼法喜,由五下分結之滅盡成爲化生者,從彼界成爲般涅槃者,不還來者。阿難!此道,此道迹實爲舍斷五下分結也。”

上面這段經文與雜阿含經396經的觀點是一致的!

1121經的觀點與396經的觀點確實有衝突,而末學也沒有從原始經典中再找到可以支持1121經的經文,反而找到可以支持396經的經文!因此,只好對1121經暫時持保留態度!如果賢友可以找到明確支持1121經的觀點的經文,末學再改變態度也不遲!
其實你拿了一堆經文出來,結果是沒有一篇經文是在說「初果+初禪=三果」,包括396經。

你可能不同意,不過事實上就是如此,因為我真的沒看到哪一篇經文是這樣說。所以希望你不要繼續貼一大堆跟你這個結論無關的經文出來了,討論又不是比賽貼文章。

就拿中部64經來說,此經連個初果字眼都沒有。而且此經說的是依其道,依其跡,是可以成就諸漏盡(證涅槃),只是因為不同人有不同能力,造成有些人是證三果,哪是你說得這回事?解釋經文也不是這樣解的吧?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0-12-14, 21:18

xukonghua 寫: 謝謝賢友提醒!末學看出問題來了!

末學與賢友的見解不同之處其實很簡單:

末學之見解:初果+初禪=三果

賢友之見解:初果+初禪或以上=三果

那我們可以化繁為簡的一步步進行討論!

請教賢友:

對照南傳中部64經與北傳中部205經,舍斷五下分結的道與跡共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無量空處、無量識處、無所有處這七條道路!也就是說,任何一條道路都可以舍斷五下分結!

賢友對此沒有異議吧?
從你的角度來說,我是在給你扣帽子。從我的角度來說,我是在如實指出“持有這種見解的”人的問題根源所在(不是針對你一個人)----不知道證果是怎末回事,不清楚聖果和禪那的區別,認為:只要前面加個“初果”+後面的離欲貪=斷欲貪;離色貪=斷色貪。好像初果的正見是個可以簡單疊加的符號,加在那裏那裏亮。

修道的路不是這樣簡單的,否則的話,法流不會那末容易地就變混濁。

這裏面的曲折是非常復雜的,我不是故弄玄虛,實在是因為,這裏面的事情很細膩,是關於“止和觀”的把握----是件把握分寸和火候的事。需要親身體驗,慢慢調適。需要熟練,或者說功夫。

所以,我非常贊同1121經和205經所說,同時,還要有點個人的發揮:在這裏,多處禪定,其實是要調適,熟練,把握“止和觀”(也就是做事,修行)。

這樣說,你就會知道,我不會同意初果+初禪或以上=三果,因為這不是一個簡單疊加的問題,並且這裏面的關鍵不在於是幾禪,而在於“止和觀”的功夫是不是純熟到位。

甚至於說,只要“止和觀”的功夫純熟到位了,不要初禪也可能斷結。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10-12-15, 11:31

xukonghua 寫:
potato 寫:俺還沒有在原始經典中找到“色界天人在見法悟道時自證得初果或二果”的經文。不過,樓主用《增支部》四集123經、124經,作爲你的見解“色界天人在見法時至少是三果聖者”的“理據”,是不能成立的。俺爲何這麽說,接下來再作解釋: :roll:
我們最好都不要預設立場,只要認真思維法義,以求如實知見就可以了 :P
俺沒有“預設立場”。 :P 對一個問題作論證時,先說結論,再說明理由,或先說明理由,再說結論,這兩種方式都是可以的。在這裏,俺是先說結論,再說明理由:
xukonghua 寫:願與賢友認真討論123經與124經,只求如實知見!

先回答賢友的問題:

“信解於此”是何意?

“末學認真拜讀了《相應部》25諸經! 經文中“諸比丘!若信、信解如是此等諸法者,此名爲随信行者,入正性決定”的“此等諸法”確實是指內、外六入處!

不同的是:123經中講的“彼嗜于此,希于此,又由此得滿足,住于此,信解于此,多住于此”的“此”很明顯是指初禪,而非內外六入處!

賢友注意:此“次”非彼“此”也!

因此,信解是何意已经无关紧要,“信解于此”的“此”是指什么,才是关键所在!请賢友严格依于经文思维,经文中没有的,我们还是不要自我发挥!末學所言不妥之處,請賢友諒解與指正!
是的,“信解于此”的“此”是指初禅,但這裏“信解”的目標、內容不是初禅,而是內入處、外入處、六觸等是無常而變易、變異。(前面的經文已說了“具足初禅而住”,那麽對初禅又有什麽可“信解”的呢?所以初禅應當是用于“信解”的工具,不是“信解”的主要目標、內容。)所以,“于此”的意思是:依初禅成就。“信解于此”的意思是:依初禅成就,而“信解”內入處、外入處、六觸等是無常而變易、變異。

賢友注意:此“次”非彼“此”也!”--這句話與我們的討論無關,樓主打錯字了吧?

“信解”是何意恰恰是《增支部》四集123經的一個要點。《相應部》25. 諸經:“諸比丘!若信、信解如是此等諸法者,此名爲隨信行者,入正性抉定,入善士地,超凡夫地。”(莊譯):“比丘們!凡這樣信與勝解這些法者,這被稱為已進入正性抉定、已進入善士地、超越凡夫地的隨信行者。”《雜阿含》892經:“謂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內入處。于此六法觀察、忍,名爲信行,超升離生,離凡夫地。”123經的這一段話,“彼嗜于此,希于此,又由此得滿足,住于此,信解于此,多住于此,不退下”,不是指初果成就,而是指精進修習隨信行。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10-12-16, 14:20

potato 寫:呵,俺沒有說“具聞聖弟子”只是指三果聖者。《增支部》四集123經、124經只說了證三果的情形,並不表示“具聞聖弟子”只是指三果聖者。樓主怎麽扯出這麽一個怪問題呢?
對照123經的“彼嗜于此,希于此,又由此得滿足,住于此,信解于此,多住于此,不退下”,是隨信行,那麽124經的“彼于彼住,色、受、想、行、識,所有法皆認爲是無常、是苦、是病、是癰、是箭、是痛、是惱、是敵、是壞、是空、是無我,等隨觀見”,就是隨法行。

123經、124經未說初果、二果,只說了證三果的情形,是因爲這兩篇經的一個重點,是說證得三果的佛弟子生于天界,與天界凡夫的不同之處。以初禅、隨信行,初禅、隨法行,是否必定在這一生能夠證得三果呢?有沒有未證到三果,只證到初果、二果的情形呢?按《相應部》25. 1經(莊譯):“他不可能會造那些往生地獄、畜生界、餓鬼界的業,不可能到死時還不證入流果。”是會有只證到初果的情形,這就是一般的證果過程,那麽,應該也會有證到二果的情形。
potato 寫:
xukonghua 寫:3、請教賢友一個問題:一位已聽聞教導的佛弟子是尚未證得圣果的凡夫,這位凡夫具足初禪而住,他嗜於此(此是指初禪)、希於此(此是指初禪),又由此得滿足,多住於此,死後生梵眾天,這位尚未證得勝果的凡夫在梵眾天壽盡以後,會不會再生於三惡道?
既然還是凡夫,在梵眾天壽盡則不能夠般涅槃,也就是要繼續“長夜輪回”,你說他“會不會再生于三惡道”呢?當然會,就像123經說的那樣。
《相應部》25. 1經(莊譯):“比丘們!眼是無常的、變易、變異;耳是無常的、變易、變異;鼻是無常的、變易、變異;舌是無常的、變易、變異;身是無常的、變易、變異;意是無常的、變易、變異。比丘們!凡這樣信與勝解這些法者,這被稱為已進入正性決定、已進入善士地、超越凡夫地的隨信行者。”

對于樓主提出的這個問題,俺重新思考了一下。具足初禅而住,“彼嗜于此,希于此,又由此得滿足,住于此,信解于此,多住于此,不退下”,這是隨信行者,已離“凡夫”地。按123經,應該不會有樓主說的這種情形:既是一位隨信行者(已離“凡夫”地),然後又作爲未證得聖果的“凡夫”而死後生于梵眾天。那麽,也就不存在這個問題:“這位尚未證得勝果的凡夫在梵眾天壽盡以後,會不會再生於三惡道?” :wink: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0-12-21, 00:11

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
假如,初果+初禪=三果(及以上)是真實可靠,那末,這裏面有兩種可能性:

1)初果+初禪=三果,
2)初果+初禪=四果;

對於第一種1)初果+初禪=三果,那末,初果+?禪必得四果。為何經中一點都沒有提起?甚至於後代的論師都鮮有提及初果+?禪必得四果。這不是很能說明問題嗎?

對於第二種2)初果+初禪=四果,那末,原理在哪裏?初禪只是離開了欲貪,為何一個初果在僅僅離欲貪的初禪裏可以斷色貪?

綜合起來,你們的解釋只能是這樣的:

初果+初禪=三果;初果+無色界定=四果。

不過,後面這個“初果+無色界定=四果”,恐怕你們自己都會覺得慌藐不經。 :lol: :lol: :lol:

頭像
Mahanama
文章: 247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ahanama » 2010-12-21, 05:56

我記得以前討論四不壞淨時,已經提出過類似的辨正。基本上,從初果到四果都是斷除結使(煩惱)而成就,並不是某種功德或能力的獲得與累積。

頭像
xukonghua
文章: 44
註冊時間: 2010-12-09, 08:00
來自: 山東省

Re: 依據雜阿含經經文:初果聖者只要證得初禪就至少是不還果!

文章 xukonghua » 2010-12-25, 06:35

Dogbert 寫:
xukonghua 寫:《南傳中部經》64經 摩羅迦大經

 “然而,阿難!爲舍斷五下分結有何等道,何等道迹耶?阿難!在此,比丘由離依,由舍諸不善法,出止息一切身之粗惡,而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成就初禅而住之。若然,其時彼有屬色、受、想、行、識事物,随觀彼等諸法如無常、如苦、如疾、如癌、如箭、如痛、如病、如敵、如壞、如空、如無我。彼由其等諸法而心解脫之。彼心由其等諸法解脫,則心集中于甘露界:“此爲寂靜也,此爲殊妙也,即一切行之息,一切依之定,渴愛之滅、離欲、滅盡、涅槃也。”彼住此處成就諸漏盡。又若雖不能成就漏盡,以彼法愛,以彼法喜,由五下分結之滅盡成爲化生者,從彼界成爲般涅槃者,不還來者。阿難!此道,此道迹實爲舍斷五下分結也。”

上面這段經文與雜阿含經396經的觀點是一致的!

1121經的觀點與396經的觀點確實有衝突,而末學也沒有從原始經典中再找到可以支持1121經的經文,反而找到可以支持396經的經文!因此,只好對1121經暫時持保留態度!如果賢友可以找到明確支持1121經的觀點的經文,末學再改變態度也不遲!
其實你拿了一堆經文出來,結果是沒有一篇經文是在說「初果+初禪=三果」,包括396經。

你可能不同意,不過事實上就是如此,因為我真的沒看到哪一篇經文是這樣說。所以希望你不要繼續貼一大堆跟你這個結論無關的經文出來了,討論又不是比賽貼文章。

就拿中部64經來說,此經連個初果字眼都沒有。而且此經說的是依其道,依其跡,是可以成就諸漏盡(證涅槃),只是因為不同人有不同能力,造成有些人是證三果,哪是你說得這回事?解釋經文也不是這樣解的吧?
抱歉!最近俗事纏身,直到今天才抽出足夠時間,回覆您與諸位賢友!

中部64經講的是斷五下分結的道與道跡,也就是說依其道、道跡,一定能斷五下分結!而非一定能證涅槃!

請賢友認真思維:
經文中的“比丘”是不是包括初果聖者在內?
“阿難!以我為汝等所說之法與律,於我滅后,當為汝等之大師。我昔為諸比丘。制戒波羅提木叉。及余所說種種妙法。此即便是汝等大師。如我在世。無有異也。”——《阿含經》

頭像
xukonghua
文章: 44
註冊時間: 2010-12-09, 08:00
來自: 山東省

文章 xukonghua » 2010-12-25, 06:50

potato 寫:
xukonghua 寫: 我們最好都不要預設立場,只要認真思維法義,以求如實知見就可以了 :P
俺沒有“預設立場”。 :P 對一個問題作論證時,先說結論,再說明理由,或先說明理由,再說結論,這兩種方式都是可以的。在這裏,俺是先說結論,再說明理由:
xukonghua 寫:願與賢友認真討論123經與124經,只求如實知見!

先回答賢友的問題:

“信解於此”是何意?

“末學認真拜讀了《相應部》25諸經! 經文中“諸比丘!若信、信解如是此等諸法者,此名爲随信行者,入正性決定”的“此等諸法”確實是指內、外六入處!

不同的是:123經中講的“彼嗜于此,希于此,又由此得滿足,住于此,信解于此,多住于此”的“此”很明顯是指初禪,而非內外六入處!

賢友注意:此“次”非彼“此”也!

因此,信解是何意已经无关紧要,“信解于此”的“此”是指什么,才是关键所在!请賢友严格依于经文思维,经文中没有的,我们还是不要自我发挥!末學所言不妥之處,請賢友諒解與指正!
是的,“信解于此”的“此”是指初禅,但這裏“信解”的目標、內容不是初禅,而是內入處、外入處、六觸等是無常而變易、變異。(前面的經文已說了“具足初禅而住”,那麽對初禅又有什麽可“信解”的呢?所以初禅應當是用于“信解”的工具,不是“信解”的主要目標、內容。)所以,“于此”的意思是:依初禅成就。“信解于此”的意思是:依初禅成就,而“信解”內入處、外入處、六觸等是無常而變易、變異。

賢友注意:此“次”非彼“此”也!”--這句話與我們的討論無關,樓主打錯字了吧?

“信解”是何意恰恰是《增支部》四集123經的一個要點。《相應部》25. 諸經:“諸比丘!若信、信解如是此等諸法者,此名爲隨信行者,入正性抉定,入善士地,超凡夫地。”(莊譯):“比丘們!凡這樣信與勝解這些法者,這被稱為已進入正性抉定、已進入善士地、超越凡夫地的隨信行者。”《雜阿含》892經:“謂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內入處。于此六法觀察、忍,名爲信行,超升離生,離凡夫地。”123經的這一段話,“彼嗜于此,希于此,又由此得滿足,住于此,信解于此,多住于此,不退下”,不是指初果成就,而是指精進修習隨信行。
賢友如此理解“信解于此”是不合經義的!

請賢友思維:無聞異生“嗜于此,希于此,又由此得滿足,住于此,信解于此,多住于此”中的“信解於此”如何解釋?不是信解于初禪又是信解于什麽呢?

相應部經文中“諸比丘!若信、信解如是等諸法者,此名爲随信行者,入正性決定”的“此等諸法”確實是指內、外六入處!

不同的是:123經中講的“彼嗜于此,希于此,又由此得滿足,住于此,信解于,多住于此”的“此”很明顯是指初禪,而非內外六入處!

賢友注意:此“”非彼“”也!
“阿難!以我為汝等所說之法與律,於我滅后,當為汝等之大師。我昔為諸比丘。制戒波羅提木叉。及余所說種種妙法。此即便是汝等大師。如我在世。無有異也。”——《阿含經》

頭像
xukonghua
文章: 44
註冊時間: 2010-12-09, 08:00
來自: 山東省

文章 xukonghua » 2010-12-25, 07:30

freshman 寫:
xukonghua 寫: 謝謝賢友提醒!末學看出問題來了!

末學與賢友的見解不同之處其實很簡單:

末學之見解:初果+初禪=三果

賢友之見解:初果+初禪或以上=三果

那我們可以化繁為簡的一步步進行討論!

請教賢友:

對照南傳中部64經與北傳中部205經,舍斷五下分結的道與跡共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無量空處、無量識處、無所有處這七條道路!也就是說,任何一條道路都可以舍斷五下分結!

賢友對此沒有異議吧?
從你的角度來說,我是在給你扣帽子。從我的角度來說,我是在如實指出“持有這種見解的”人的問題根源所在(不是針對你一個人)----不知道證果是怎末回事,不清楚聖果和禪那的區別,認為:只要前面加個“初果”+後面的離欲貪=斷欲貪;離色貪=斷色貪。好像初果的正見是個可以簡單疊加的符號,加在那裏那裏亮。

修道的路不是這樣簡單的,否則的話,法流不會那末容易地就變混濁。
這裏面的曲折是非常復雜的,我不是故弄玄虛,實在是因為,這裏面的事情很細膩,是關於“止和觀”的把握----是件把握分寸和火候的事。需要親身體驗,慢慢調適。需要熟練,或者說功夫。

所以,我非常贊同1121經和205經所說,同時,還要有點個人的發揮:在這裏,多處禪定,其實是要調適,熟練,把握“止和觀”(也就是做事,修行)。

這樣說,你就會知道,我不會同意初果+初禪或以上=三果,因為這不是一個簡單疊加的問題,並且這裏面的關鍵不在於是幾禪,而在於“止和觀”的功夫是不是純熟到位。

甚至於說,只要“止和觀”的功夫純熟到位了,不要初禪也可能斷結。

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
假如,初果+初禪=三果(及以上)是真實可靠,那末,這裏面有兩種可能性:

1)初果+初禪=三果,
2)初果+初禪=四果;

對於第一種1)初果+初禪=三果,那末,初果+?禪必得四果。為何經中一點都沒有提起?甚至於後代的論師都鮮有提及初果+?禪必得四果。這不是很能說明問題嗎?

對於第二種2)初果+初禪=四果,那末,原理在哪裏?初禪只是離開了欲貪,為何一個初果在僅僅離欲貪的初禪裏可以斷色貪?

綜合起來,你們的解釋只能是這樣的 8O

初果+初禪=三果;初果+無色界定=四果。

不過,後面這個“初果+無色界定=四果”,恐怕你們自己都會覺得慌藐不經。

一併回覆賢友:

1、賢友當然有權保留自己的觀點!修道的路原本就是很簡單的,佛陀已經在經中講的明明白白!只不過後來人就是不肯老老實實的依據佛經修行,有法不依,把他搞得複雜了。

2、末學一直以來討論的都是初果+初禪(具足住)=至少是三果,而沒有說一定能證得四果啊?!在?禪證得四果,經中講得很明白啊:“予说此因彼等之根差别性”!“初果+?禪=四果”末學沒有提出這種見解,是賢友的個人發揮,還請賢友緊緊依據經文探討問題!

阿難曰:“师尊!若此道、此道迹为舍断五下分结也。既然如此,为何一类比丘为心解脱者、或一类比丘为慧解脱者耶?”世尊曰:“阿难!予说此因彼等之根差别性。”


請問賢友:

1、依據南傳中部64經與北傳中部205經,舍斷五下分結的道與道跡共有七條(是否證得漏盡暫不涉及):

初禪+觀五蘊無常、苦、無我=斷五下分結

二禪+觀五蘊無常、苦、無我=斷五下分結

三禪+觀五蘊無常、苦、無我=斷五下分結

四禪+觀五蘊無常、苦、無我=斷五下分結

無量空處+觀五蘊無常、苦、無我=斷五下分結

無量識處+觀五蘊無常、苦、無我=斷五下分結

無所有處+觀五蘊無常、苦、無我=斷五下分結

依據經文,以上任何一條道路都可以達到斷除五下分結之結果。賢友對此無異議吧?即這七條道路是並列關係,而非遞進關係!

賢友只有明確回答末學的這個問題,我們才有共同往下交流的基礎 :lol:
“阿難!以我為汝等所說之法與律,於我滅后,當為汝等之大師。我昔為諸比丘。制戒波羅提木叉。及余所說種種妙法。此即便是汝等大師。如我在世。無有異也。”——《阿含經》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