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三九六)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日出。周行空中。壞諸闇冥。光明顯照。如是。聖弟子所有集法。一切滅已。離諸塵垢。得法眼生。與無間等。俱三結斷。所謂身見.戒取.疑。此三結盡。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必定正覺。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邊。彼聖弟子中間雖起憂苦。聽彼聖弟子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不見彼聖弟子有一法不斷。能令還生此世者。此則聖弟子得法眼之大義。是故。比丘於此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精進修學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此經經文之大義:須陀洹只要證得初禪具足住,即不還此世,也就是說至少是三果聖者!
不知論壇的諸位賢友有沒有注意到《雜阿含經》的這篇經文?
依據雜阿含經經文:初果聖者只要證得初禪就至少是不還果!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不過能夠就此問題進行切實討論的人不多。很久以前我在天鑒論壇上看到過這種解讀。
我想,這種說法是不妥的。
1)禪定不能斷欲貪,初果的禪定也不能斷欲貪。
請參考:(一○○)中阿含因品苦陰經第四
多聞聖弟子不見如真者。彼為欲所覆。不得舍樂及無上息。摩訶男。如是彼多聞聖弟子因欲退轉。摩訶男。我知欲無樂。無量苦患。我知如真已。摩訶男。不為欲所覆。亦不為惡所纏。便得舍樂及無上息。摩訶男。是故我不因欲退轉
註意,這裏,斷不斷欲貪不是由於禪定,而是由於是否“知如真”(智慧)
初果的智慧是有限的,不足以斷欲貪,加上禪定也不能。
2)《雜阿含經》(三九六)經,沒有對應的南傳文本,我個人持保留態度。不知道法友還能夠找出其他可以佐證你的觀點的經典嗎?
我想,這種說法是不妥的。
1)禪定不能斷欲貪,初果的禪定也不能斷欲貪。
請參考:(一○○)中阿含因品苦陰經第四
多聞聖弟子不見如真者。彼為欲所覆。不得舍樂及無上息。摩訶男。如是彼多聞聖弟子因欲退轉。摩訶男。我知欲無樂。無量苦患。我知如真已。摩訶男。不為欲所覆。亦不為惡所纏。便得舍樂及無上息。摩訶男。是故我不因欲退轉
註意,這裏,斷不斷欲貪不是由於禪定,而是由於是否“知如真”(智慧)
初果的智慧是有限的,不足以斷欲貪,加上禪定也不能。
2)《雜阿含經》(三九六)經,沒有對應的南傳文本,我個人持保留態度。不知道法友還能夠找出其他可以佐證你的觀點的經典嗎?
末学希望于贤友认真交流此问题,见解不妥之处,还请賢友多多指教!freshman 寫: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不過能夠就此問題進行切實討論的人不多。很久以前我在天鑒論壇上看到過這種解讀。
我想,這種說法是不妥的。
1)禪定不能斷欲貪,初果的禪定也不能斷欲貪。
請參考:(一○○)中阿含因品苦陰經第四
多聞聖弟子不見如真者。彼為欲所覆。不得舍樂及無上息。摩訶男。如是彼多聞聖弟子因欲退轉。摩訶男。我知欲無樂。無量苦患。我知如真已。摩訶男。不為欲所覆。亦不為惡所纏。便得舍樂及無上息。摩訶男。是故我不因欲退轉
註意,這裏,斷不斷欲貪不是由於禪定,而是由於是否“知如真”(智慧)
初果的智慧是有限的,不足以斷欲貪,加上禪定也不能。
2)《雜阿含經》(三九六)經,沒有對應的南傳文本,我個人持保留態度。不知道法友還能夠找出其他可以佐證你的觀點的經典嗎?
1、凡夫的禪定的確不能斷除欲貪,但是初果聖者證得禪定可以斷欲貪!
賢友出示的《中阿含經》的經文,末學認真拜讀過!經文之意並沒有說多聞圣弟子對欲之苦患知如真,就能斷除欲貪啊?只是在說:多聞圣弟子于欲之苦患知如真,則不會因欲退轉啊!
賢友可以參考與《中阿含經》100經相對應的《南傳中部經》之第14經:苦蘊小經的經文!相信對於正確理解經意會大有助益!
【摩诃那摩!“欲是味少、苦多、惱多,于此之患更多。”如是,若聖弟子有以如實正慧善見之,而且彼不達欲不善法以外之喜樂,或不達其他比此更殊勝者,隻要如此,彼猶不能由欲之渦中脫出也。然而,摩诃那摩!“欲是味少、苦多、惱多,于此之患更多。”如是,若于聖弟子以如實正慧善見之,而彼到達不善法以外之喜樂,且達到其他更殊勝者,于此彼由欲渦中脫出者也。摩诃那摩!予于正覺以前,未達正覺之菩薩時,知:“欲是味少、苦多、惱多,于此之患更多。”如是,予以如實正慧善見之,而且予不達欲不善法以外之喜樂,隻要不達其他更殊勝者。予猶不能從欲之渦之中脫出者也。然而,摩诃那摩!“欲是味少、苦多、惱多,于此之患更多。”如是,予以如實正慧善見之,而予以達欲不善法以外之喜樂,且到達其他更殊勝者。于此,予認爲從欲之渦中脫出者也。】
末學之結論:初果聖者對於“欲是味少、苦多、惱多,于此之患更多”已經知如真,已經如實正慧善見之!但是還不能從欲中脫出,只有達到比欲更殊勝之喜樂(比如初禪)或其他更殊勝者,才能徹底斷欲,而證得三果以上!
2、末學從《南傳增支部經》中找到至少兩篇經文可以證明末學之見解!奈何末學找不到繁體版的《南傳增支部經》,無法轉帖。賢友可以提供給末學漢譯繁體版的巴利五部經的電子書或者在線閱讀鏈接嗎?
在《南傳增支部經》四集 123經 124經,賢友請自行查閱!也請賢友根據經文思考下面的兩個問題:
1、具聞聲弟子證得初禪具足住是幾果聖者?
2、色界天人(凡夫)在見法悟道時證得的果位是初果還是至少是三果?
Re: 依據雜阿含經經文:初果聖者只要證得初禪就至少是不還果!
這裡的「不還此世」沒有「不還果」的意思吧?「不還此世」應該是說不再受生為「人」的意思。xukonghua 寫: 《雜阿含經》(三九六)經
....彼聖弟子中間雖起憂苦。聽彼聖弟子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不見彼聖弟子有一法不斷。能令還生此世者。此則聖弟子得法眼之大義。
此經經文之大義:須陀洹只要證得初禪具足住,即不還此世,也就是說至少是三果聖者!
不知論壇的諸位賢友有沒有注意到《雜阿含經》的這篇經文?
我之所以說能夠就此問題進行切實討論的人不多,是有原因的。具體是什末原因我不方便說。
表現在經文上,可以看出,有相互之間不能吻合之處。試舉幾個例子:
1)《雜阿含經》(三九六)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日出。周行空中。壞諸闇冥。光明顯照。如是。聖弟子所有集法。一切滅已。離諸塵垢。得法眼生。與無間等。俱三結斷。所謂身見.戒取.疑。此三結盡。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必定正覺。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邊。彼聖弟子中間雖起憂苦。聽彼聖弟子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不見彼聖弟子有一法不斷。能令還生此世者。此則聖弟子得法眼之大義。是故。比丘於此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精進修學
這裏前面明確說的是“三結盡。名須陀洹。”後面又說,“此則聖弟子得法眼之大義。”,前後呼應,仍然是初果(得法眼),沒有一字提到“三果”。
反過來說,如果真的如你所說,初果+初禪=“三果”,那末,後面,就會直接,說證“三果”。而不是“此則聖弟子得法眼之大義。”
表現在經文上,可以看出,有相互之間不能吻合之處。試舉幾個例子:
1)《雜阿含經》(三九六)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日出。周行空中。壞諸闇冥。光明顯照。如是。聖弟子所有集法。一切滅已。離諸塵垢。得法眼生。與無間等。俱三結斷。所謂身見.戒取.疑。此三結盡。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必定正覺。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邊。彼聖弟子中間雖起憂苦。聽彼聖弟子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不見彼聖弟子有一法不斷。能令還生此世者。此則聖弟子得法眼之大義。是故。比丘於此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精進修學
這裏前面明確說的是“三結盡。名須陀洹。”後面又說,“此則聖弟子得法眼之大義。”,前後呼應,仍然是初果(得法眼),沒有一字提到“三果”。
反過來說,如果真的如你所說,初果+初禪=“三果”,那末,後面,就會直接,說證“三果”。而不是“此則聖弟子得法眼之大義。”
呵,應當是“具聞聖弟子”(已聽聞教導的佛弟子)。《增支部》四集123經,說的是佛弟子修習初、二、三、四禅,信解于此、正念觀察,而證得三果。124經,說的是佛弟子修習初、二、三、四禅,修習慈、悲、喜、捨俱行心,等隨觀見、正念觀察,而證得三果。potato 寫:請問:什麽是“具聞聲弟子”?xukonghua 寫:2、末學從《南傳增支部經》中找到至少兩篇經文可以證明末學之見解!奈何末學找不到繁體版的《南傳增支部經》,無法轉帖。賢友可以提供給末學漢譯繁體版的巴利五部經的電子書或者在線閱讀鏈接嗎?
在《南傳增支部經》四集 123經 124經,賢友請自行查閱!也請賢友根據經文思考下面的兩個問題:
1、具聞聲弟子證得初禪具足住是幾果聖者?
這兩篇經說到的“彼嗜于此,希于此,又由此得滿足,住于此,信解于此,多住于此,不退下”“彼于彼住,色、受、想、行、識,所有法皆認爲是無常、是苦、是病、是癰、是箭、是痛、是惱、是敵、是壞、是空、是無我,等隨觀見”,不應理解爲是“初果成就”,正確的理解是“正念觀察”:依禅定、四俱行心成就而正念觀察,從而 [斷除五下分結] 證得三果。
所以,正確理解《增支部》這兩篇經,這兩篇經並不能支持、證明 xukonghua法友的見解。

Re: 依據雜阿含經經文:初果聖者只要證得初禪就至少是不還果!
愿與賢友依法交流!Dogbert 寫:這裡的「不還此世」沒有「不還果」的意思吧?「不還此世」應該是說不再受生為「人」的意思。xukonghua 寫: 《雜阿含經》(三九六)經
....彼聖弟子中間雖起憂苦。聽彼聖弟子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不見彼聖弟子有一法不斷。能令還生此世者。此則聖弟子得法眼之大義。
此經經文之大義:須陀洹只要證得初禪具足住,即不還此世,也就是說至少是三果聖者!
不知論壇的諸位賢友有沒有注意到《雜阿含經》的這篇經文?
在阿含經中,不還果其實指的就是不復還生此世!不復還生此世即是三果聖者的代名詞!
請賢友看這方面的經證:
“得阿那含。生般涅槃。不復還生此世。”
“斷此五下分結。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復還生此世。”
“善生優婆塞.善生優婆夷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生於天上而般涅槃。不復還生此世”
“復有五百優婆塞於此那梨迦聚落命終。皆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於彼天上般涅槃。不復還生此世。”
“斷此五下分結已。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復還生此世。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
“此五下分結斷。於彼受生。得般涅槃阿那含。不復還生此世。”
——《雜阿含經》
這兩篇經未說初果、二果,只說證三果的情形,是因爲這兩篇經的一個重點,是說證得三果的佛弟子生于天界,與天界凡夫的不同之處。potato 寫:這兩篇經說到的“彼嗜于此,希于此,又由此得滿足,住于此,信解于此,多住于此,不退下”“彼于彼住,色、受、想、行、識,所有法皆認爲是無常、是苦、是病、是癰、是箭、是痛、是惱、是敵、是壞、是空、是無我,等隨觀見”,不應理解爲是“初果成就”,正確的理解是“正念觀察”:依禅定、四俱行心成就而正念觀察,從而 [斷除五下分結] 證得三果。
佛弟子修得初禪,並不能依此而判定是幾果聖者。幾果聖者是依斷結的成就來判定,不是依禅定成就來判定。xukonghua 寫:在《南傳增支部經》四集 123經 124經,賢友請自行查閱!也請賢友根據經文思考下面的兩個問題:
1、具聞聲弟子證得初禪具足住是幾果聖者?
2、色界天人(凡夫)在見法悟道時證得的果位是初果還是至少是三果?
幾果聖者是依斷結的成就來判定,不是依禅定成就來判定,所以天界凡夫在見法悟道時證得的果位應當是初果,在這個判定上應該與人類的修行者沒有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