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的解釋?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yunshui
文章: 311
註冊時間: 2009-08-06, 08:00

文章 yunshui » 2010-04-15, 12:41

peacecila寫到:

“「不再有來生」,這就是學習「原始佛法」的最後真相。這是一般人不會喜歡的真相。因爲「輪迴」都跟「苦」掛鉤在一起,最後都是「大苦」(死苦)毀滅結束,然後再度「重生」(新苦)開始,這就是「苦之輪迴」的真相。因爲瞭解「苦」才讓學法者走上不再有來生的解脫之路。「輪迴之路」與「解脫之路」,這兩條路必須選一條路走,選擇「輪迴之路」常常都是因爲沒得選擇(不具智慧又不逢聖者出世)。

由於聖法還在就顯示出兩條路的存在,這情況就有像美國詩人佛洛斯特的詩作“the road not taken“所描述。”

說點題外話,「輪迴之路」和大乘菩薩道類似,比如對原始佛法有研究的印順導師,最後發的願是“願生生世世在這苦難的人間,爲人間的正覺之音而獻身”。本來計劃看看導師的文集,也很敬仰。只是看了這樣的願望之後,有點不解,就放棄了學習計劃。
在學佛的路上,選擇道路很難。比如佛使比丘對清淨道論的不同論說,引起了很多争議,這對學習南傳論書是一個提醒。
因爲受大乘菩薩道的影響,南傳菩薩道也不想學習了解,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選擇,這里其它法友會有不同的說法。
對于已經解脫的聖者,已經不随緣起流轉,此時關于行的讨論是多餘的。就如讨論火熄滅後到哪里去一樣,是無法讨論的。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10-04-15, 19:57

lxd127 寫:緣起法中的“行”是不能包括漏盡者的唯作行的。而五蘊中的行,則是一切行,是可以包括唯作行的。
論著裡面有「唯作行」嗎?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頭像
anicca
文章: 26
註冊時間: 2010-04-16, 08:00

文章 anicca » 2010-04-16, 16:53

諸位avuso,末學來試著說幾句

行,作為緣起支來講,應該就是指福行、非福行、不動行以及身、語、心行六種。福行是什麽呢?即欲界、色界善思。非福行即欲界不善思。不動行即無色界善思。

結論:緣起支中的行,即善思與不善思,能夠導致苦蘊最終集起。

而行蘊指的則是更廣範圍的心所,包括了以上的善與不善思。我們的果報心也有思心所,阿羅漢的唯作心也有思心所,這些都包括在行蘊當中。但是,果報心和唯作心的思心所是不造業的,即不是善思,也不是不善思。

結論:唯作行這個稱呼不當,但阿羅漢的思心所的確不在緣起支的“行”之中。

頭像
lxd127
文章: 297
註冊時間: 2006-12-18, 08:00

文章 lxd127 » 2010-04-16, 21:06

anicca朋友,我在這裡用“唯作行”是想表達:只執行作用,而不產生果報的身、語、意三行。對這裡的一些佛友,大量的提及“心所”等詞,是不受重視的,所以,我有時盡量避免這些用語,當然,也有簡化表達的目的。
我想,從我在前面的發言裡也能理解這三個字的意思。至於有人特地問這三個字的出處,我是沒有興趣理會的,主要是不想陷入這種沒有意義的糾纏之中。
http://blog.sina.com.cn/u/1501252922
我的博客,歡迎指導。

頭像
lxd127
文章: 297
註冊時間: 2006-12-18, 08:00

文章 lxd127 » 2010-04-16, 21:58

Dogbert 寫: 而阿羅漢三毒已斷,不受後有,跟凡夫沒什麼好比的,所以我說你扯得有點遠了。
從下面的這段經文來看,緣起法包括兩段,第一段解釋苦的集起,也就是屬于“苦集聖諦”,第二段解釋苦的止息,也就是屬于“苦滅聖諦”。

不能認爲緣起法只能解釋凡夫的情况,它還能用于解釋漏盡者的情况。

我想,作爲版主,應該是能理解的。這樣再三的說“扯得有點遠”,與版主的身份是不相稱的。

“諸比庫!緣起者何耶?諸比庫!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處,緣六處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此乃全苦蘊之集。諸比庫!此謂生起。
由無明之無餘、離貪滅,有行滅。由行滅,有識滅。由識滅,有名色滅。由名色滅,有六處滅。由六處滅,有觸滅。由觸滅,有受滅。由受滅,有愛滅。由愛滅,有取滅。由取滅,有有滅。由有滅,有生滅。由生滅,有老死、愁、悲、苦、憂、惱等滅。如是全苦蘊之滅。”(S.12.1)
http://blog.sina.com.cn/u/1501252922
我的博客,歡迎指導。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0-04-16, 22:58

anicca 寫:諸位avuso,末學來試著說幾句

行,作為緣起支來講,應該就是指福行、非福行、不動行以及身、語、心行六種。
福行、非福行、不動行以及身、語、心行

這種劃分有點怪,好象有重疊啊:一個蛋糕被分了幾次了.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7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10-04-17, 00:16

lxd127 寫:從下面的這段經文來看,緣起法包括兩段,第一段解釋苦的集起,也就是屬于“苦集聖諦”,第二段解釋苦的止息,也就是屬于“苦滅聖諦”。

不能認爲緣起法只能解釋凡夫的情况,它還能用于解釋漏盡者的情况。

我想,作爲版主,應該是能理解的。這樣再三的說“扯得有點遠”,與版主的身份是不相稱的。

“諸比庫!緣起者何耶?諸比庫!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處,緣六處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此乃全苦蘊之集。諸比庫!此謂生起。

由無明之無餘、離貪滅,有行滅。由行滅,有識滅。由識滅,有名色滅。由名色滅,有六處滅。由六處滅,有觸滅。由觸滅,有受滅。由受滅,有愛滅。由愛滅,有取滅。由取滅,有有滅。由有滅,有生滅。由生滅,有老死、愁、悲、苦、憂、惱等滅。如是全苦蘊之滅。”(S.12.1)
一、什麼時候「緣起法包括兩段」了?這經文說的緣起(苦集聖諦)就是這經文的上半段,下半段是說苦滅聖諦,上面有個緣起二字不代表整篇都是緣起,請參考雜阿含298經。

二、你覺得緣起的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可以套用在阿羅漢身上嗎?可以,從何說起?不行,那不是扯遠了又是如何?

三、論或註釋書對名詞定義是系統、複雜又嚴謹,名詞改了被問又說沒興趣理會,這不是很奇怪嗎?心跟行意義差很多吧?稍微看過論或註釋書的應該知道我在說什麼吧?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0-04-17, 00:42

freshman 寫:
anicca 寫:諸位avuso,末學來試著說幾句

行,作為緣起支來講,應該就是指福行、非福行、不動行以及身、語、心行六種。
福行、非福行、不動行以及身、語、心行

這種劃分有點怪,好象有重疊啊:一個蛋糕被分了幾次了.
比如說:一個班裏有男生29名,女生43名,共72個。

十二歲的20個,十三歲的48個,十四歲的4個,也是72個。

其實,身、語、心(意)行就已經包括了佛法所要討論的“行”的全部。其它的,是從另一個方面(比如說“造作”或“思”的角度來表述)。蛋糕只有一個,切法有多種。

個人感悟,僅供參考。

頭像
housyang
文章: 107
註冊時間: 2005-06-05, 08:00

文章 housyang » 2010-04-17, 07:11

freshman 寫:
freshman 寫: 福行、非福行、不動行以及身、語、心行

這種劃分有點怪,好象有重疊啊:一個蛋糕被分了幾次了.
比如說:一個班裏有男生29名,女生43名,共72個。

十二歲的20個,十三歲的48個,十四歲的4個,也是72個。

其實,身、語、心(意)行就已經包括了佛法所要討論的“行”的全部。其它的,是從另一個方面(比如說“造作”或“思”的角度來表述)。蛋糕只有一個,切法有多種。

個人感悟,僅供參考。
是的,後學也覺得,本質上是相同,只是論述範圍不同而已,行蘊從整體的現象說,12支緣起,從內容與過程說,過多的論述,是複雜化了。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10-04-17, 10:24

lxd127 寫:anicca朋友,我在這裡用“唯作行”是想表達:只執行作用,而不產生果報的身、語、意三行。對這裡的一些佛友,大量的提及“心所”等詞,是不受重視的,所以,我有時盡量避免這些用語,當然,也有簡化表達的目的。
我想,從我在前面的發言裡也能理解這三個字的意思。至於有人特地問這三個字的出處,我是沒有興趣理會的,主要是不想陷入這種沒有意義的糾纏之中。
阿毗達摩結構嚴謹,內容繁瑣,善於分析各個名詞微細差別。建議法友還是不要自創阿毗達摩相似名詞比較妥當,以免讓人誤解阿毗達摩。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