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的解釋?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10-04-17, 10:34

housyang 寫:是的,後學也覺得,本質上是相同,只是論述範圍不同而已,行蘊從整體的現象說,12支緣起,從內容與過程說,過多的論述,是複雜化了。
法友所謂的本質的意思須釐清。法友的意思是範圍不同但本質相同,是吧!
那麼,可否請法友說明,行蘊與行支本質上相同的本質是什麼?

謝謝!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頭像
yunshui
文章: 311
註冊時間: 2009-08-06, 08:00

文章 yunshui » 2010-04-17, 12:08

lxd127寫到:

“不能認爲緣起法只能解釋凡夫的情況,它還能用于解釋漏盡者的情況。”


漏盡者的狀态是超越因果與緣起的,那樣的文字解釋只能是一種推測。
法友引用的經文只是表達緣起的生起和還滅,可以讓凡夫知道怎樣去成爲漏盡者。
比如說我們從中國坐飛機去美國,飛機只是交通工具,可以送我們去美國,但不能用飛機解釋美國。
緣起也一樣,學習它可以讓我們知道爲何是凡夫,可以讓我們知道怎樣成爲漏盡者。但卻不能用緣起來解釋漏盡者。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0-04-17, 20:00

anicca 寫:諸位avuso,末學來試著說幾句

行,作為緣起支來講,應該就是指福行、非福行、不動行以及身、語、心行六種。福行是什麽呢?即欲界、色界善思。非福行即欲界不善思。不動行即無色界善思。

結論:緣起支中的行,即善思與不善思,能夠導致苦蘊最終集起。

而行蘊指的則是更廣範圍的心所,包括了以上的善與不善思。我們的果報心也有思心所,阿羅漢的唯作心也有思心所,這些都包括在行蘊當中。但是,果報心和唯作心的思心所是不造業的,即不是善思,也不是不善思。

結論:唯作行這個稱呼不當,但阿羅漢的思心所的確不在緣起支的“行”之中。
這種說法不符合<雜46經>中關於行蘊的論說:

(四六) 如是我聞: 一時,
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
雲何為五?色、受、想、行、識受陰。若沙門、
婆羅門以宿命智自識種種宿命,已識、當識、今識,
皆於此五受陰;已識、當識、今識,我過去所經。
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識。
若可閡可分,是名色受陰。指所閡,若手、
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飢、若蚊、虻、
諸毒蟲、風、雨觸,是名觸閡,是故閡是色受陰。
復以此色受陰無常、苦、變易。
諸覺相是受受陰,何所覺?覺苦、覺樂、覺不苦不樂,
是故名覺相是受受陰。復以此受受陰是無常、苦、
變易。諸想是想受陰,何所想?少想、多想、
無量想、都無所有作無所有想,
是故名想受陰。復以此想受陰是無常、苦、變易法。
為作相是行受陰,何所為作?於色為作,於受、想、
行、識為作,是故為作相是行受陰。


因為阿羅漢不可能有造作的心.

頭像
anicca
文章: 26
註冊時間: 2010-04-16, 08:00

文章 anicca » 2010-04-17, 20:05

剛剛看了以前法友推薦的《當代緬甸毘婆舍那修行傳統之間的一個諍論》(by溫宗堃)。緬甸的尊者們對於修觀是否應該觀照三世名色這個問題,完全是根據各部經典以及義註中最細微處來進行討論。

甚至如「宿住」(pubbenivāsa即過去世之五取蘊)與「宿住隨念智」(pubbenivāsānussati abhi&&ā),這種常人難以發現的、極為隱晦的區別都被仔細分析到。對佛法的嚴謹,令人讚歎!

我們應該尊敬具有一切知智的佛陀、集結經典的四無礙解智阿羅漢們以及世代傳承正法的上座部長老們。對於法,只應越來越嚴謹,不能越來越鬆懈。

頭像
anicca
文章: 26
註冊時間: 2010-04-16, 08:00

文章 anicca » 2010-04-17, 20:45

解悟法友:
您的引文我仔細看了,您表達的意思,在《三藏法數》中說得更直接。
《三藏法數》言:行乃遷流造作之意,謂因意識思想諸塵,造作善惡諸行,和合積聚,故名行蘊。
雜阿含中言:為作相是行蘊,但沒說造作善惡諸行是行蘊。
以此為切入點,我們來分別一下作與造作善惡諸業的區別。作包攝造作善、造作惡以及唯作。而不是只有造作善與惡。正如我說受就是苦受與樂受,您會同意嗎?當然不,因為還有不苦不樂受。

頭像
anicca
文章: 26
註冊時間: 2010-04-16, 08:00

文章 anicca » 2010-04-17, 21:01

解悟法友:

對於行蘊的解釋,得到較多人公認的是:除受想外的其餘五十心所法,以及心不相應行。而思于施設行蘊法中,最為上首。毫無疑問,思在行蘊之中。

是什麽?思是七遍一切心心所(觸、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之一。也就是說,只要有心識產生,就一定有思心所存在。

阿羅漢有沒有心識?當然有!阿羅漢的五蘊要到般無餘涅槃之後才滅盡。既然阿羅漢有心識,那麼阿羅漢有沒有思心所?當然有!只不過阿羅漢生起的是唯作心,唯作心中的思並不造業。

因此,阿羅漢的思在行蘊之中,并無問題。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0-04-17, 21:27

anicca 寫:解悟法友:
您的引文我仔細看了,您表達的意思,在《三藏法數》中說得更直接。
《三藏法數》言:行乃遷流造作之意,謂因意識思想諸塵,造作善惡諸行,和合積聚,故名行蘊。
雜阿含中言:為作相是行蘊,但沒說造作善惡諸行是行蘊。
以此為切入點,我們來分別一下作與造作善惡諸業的區別。作包攝造作善、造作惡以及唯作。而不是只有造作善與惡。正如我說受就是苦受與樂受,您會同意嗎?當然不,因為還有不苦不樂受。
關於46經的「於色為作,於受想行識為作。」。我同意萊特賀爾法友的意見,是「作有為」的意思。

這個「作有為」,我個人理解就不可能是“唯作”。如果是“唯作”,是不是相應於“作無為”?

再參考57經的「愚癡無聞凡夫,於色見是我,若見我者,是名為『行』 。」這也說明了,佛經中的行,就是指的有善惡業報的造作。

再看【雜阿含經】第260經:

阿難言。舍利弗。五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
也沒有說:是造作善、惡的行所作。

末學讀書不多,有何不妥還望見告。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0-04-17, 21:39

anicca 寫:解悟法友:

對於行蘊的解釋,得到較多人公認的是:除受想外的其餘五十心所法,以及心不相應行。而思于施設行蘊法中,最為上首。毫無疑問,思在行蘊之中。

是什麽?思是七遍一切心心所(觸、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之一。也就是說,只要有心識產生,就一定有思心所存在。

阿羅漢有沒有心識?當然有!阿羅漢的五蘊要到般無餘涅槃之後才滅盡。既然阿羅漢有心識,那麼阿羅漢有沒有思心所?當然有!只不過阿羅漢生起的是唯作心,唯作心中的思並不造業。

因此,阿羅漢的思在行蘊之中,并無問題。
討論阿羅漢的五蘊,對於我來說沒有個人的體驗,也沒有經典的依據。當然,論書中是比較熱衷於此的。

我有一個想法,詳細討論阿羅漢的五蘊情況是無意義的,就比如說:

阿羅漢在五蘊之中,還是在五蘊之外?這類的問題佛是不答的。

頭像
anicca
文章: 26
註冊時間: 2010-04-16, 08:00

文章 anicca » 2010-04-17, 22:09

freshman 寫:
anicca 寫:解悟法友:
您的引文我仔細看了,您表達的意思,在《三藏法數》中說得更直接。
《三藏法數》言:行乃遷流造作之意,謂因意識思想諸塵,造作善惡諸行,和合積聚,故名行蘊。
雜阿含中言:為作相是行蘊,但沒說造作善惡諸行是行蘊。
以此為切入點,我們來分別一下作與造作善惡諸業的區別。作包攝造作善、造作惡以及唯作。而不是只有造作善與惡。正如我說受就是苦受與樂受,您會同意嗎?當然不,因為還有不苦不樂受。
關於46經的「於色為作,於受想行識為作。」。我同意萊特賀爾法友的意見,是「作有為」的意思。

這個「作有為」,我個人理解就不可能是“唯作”。如果是“唯作”,是不是相應於“作無為”?

再參考57經的「愚癡無聞凡夫,於色見是我,若見我者,是名為『行』 。」這也說明了,佛經中的行,就是指的有善惡業報的造作。

再看【雜阿含經】第260經:

阿難言。舍利弗。五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
也沒有說:是造作善、惡的行所作。

末學讀書不多,有何不妥還望見告。
法友:

誠如您所言,“遷流”意即“有為”。但這有為和唯作并不矛盾。

首先,什麽是有為法?即:由因緣所造之法,包括色法、心法與心所法。

那麼,什麽是無為法?只有一個:涅槃。正因為涅槃無為而生,故而不可思議。

阿羅漢的思是涅槃嗎?不是。阿羅漢的思包括在五十二心所法之中,仍然是有為的。

阿羅漢的唯作心是涅槃嗎?也不是。阿羅漢的唯作心包括在八十九心法之中,仍然是有為的。

那麼,爲什麽說阿羅漢的思不會造業呢?因為按照阿毗達摩的論述,思心所只有與善或不善心俱生之時,才會造業。與唯作心俱,不造業。

所以,有為法與唯作心的關係是:有為法的心法中已經包括了唯作心。對於唯作相應“作無為”這個說法,實在欠妥。

末學愚見,僅供參考!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0-04-17, 22:10

anicca 寫:解悟法友:
您的引文我仔細看了,您表達的意思,在《三藏法數》中說得更直接。
《三藏法數》言:行乃遷流造作之意,謂因意識思想諸塵,造作善惡諸行,和合積聚,故名行蘊。
雜阿含中言:為作相是行蘊,但沒說造作善惡諸行是行蘊。
以此為切入點,我們來分別一下作與造作善惡諸業的區別。作包攝造作善、造作惡以及唯作。而不是只有造作善與惡。正如我說受就是苦受與樂受,您會同意嗎?當然不,因為還有不苦不樂受
於此末學和您的思路有些不同。我認為,凡有造作,就有業報,就象您問我有沒有不苦不樂受一樣,有沒有不善不惡報呢?這是一個層次的問題。

而您的意思好象是說,唯作的造作是不受報的。這明顯不能對應不苦不樂受。而是對應根本沒有受。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