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請教:既然無我,何必修行?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yunshui
文章: 311
註冊時間: 2009-08-06, 08:00

文章 yunshui » 2010-01-02, 19:08

“無衆生”就是說衆生是不存在的,這是一種邊見、非正見。佛陀並未說過衆生是不存在的,參見《相應部 / 羅陀相應 / 2 衆生》:具壽羅陀白世尊言:“衆生,說衆生者,如何之說爲衆生耶?”“羅陀!于色有欲、貪、喜、愛,染著于此,纏綿于此,故說爲衆生。于受……。于想……。于行……。于識有欲、貪、喜、愛,染著于此,纏綿于此,故說爲衆生。”

“無衆生”即衆生無,“衆生”是主詞,“無”是謂詞。但是不能參照“無衆生”的意思來類同地理解“無我”;“無我”應該是一個謂詞,其主詞是“五蘊”,完整地說是“五蘊無我”。把“無我(相)”“無衆生(相)”並列在一起說,是像法的邏輯混亂的胡說。


善哉,法友善說法義。
無我不是表示不存在,是在說明沒有壹個主宰者。五蘊是確實存在的,不能說其沒有,修行就在這裏見功夫。解脫的聖者和凡夫壹樣是五蘊的和合,只是前者體證了五蘊無我,後者執取五蘊爲我而不能解脫。
依上文所舉經文,執取五蘊,染著于此,既是衆生。如果說無衆生,即是說無五蘊,那是說不通的。

頭像
lkjh
文章: 649
註冊時間: 2005-06-24, 08:00

文章 lkjh » 2010-01-03, 07:39

 汝謂有眾生  此則惡魔見
 唯有空陰聚  無是眾生者
 如和合眾材  世名之為車
 諸陰因緣合  假名為眾生

無眾生的說法在雜含一二○二經是有的,而且也符合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的說法,即無人無我無眾生,因為人我眾生這三個名詞都屬於非究竟法,非真實存在,歸屬於世間憑空創造的概念名詞,若覺得難了解,只要知道須用名色來替代人我眾生這些名詞就可以了,名色這兩個名詞歸屬於究竟法,是有實質可對應的。

這也就是說,若將名色兩者合起來叫做人我或眾生,是一種憑空的名詞創造,沒有實質可對應的。

當然,無眾生的意思是指假名,不是指名色緣起現象不存在。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10-01-03, 20:29

lkjh 寫: 汝謂有眾生  此則惡魔見
 唯有空陰聚  無是眾生者
 如和合眾材  世名之為車
 諸陰因緣合  假名為眾生

無眾生的說法在雜含一二○二經是有的,而且也符合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的說法,即無人無我無眾生,
《雜阿含》1202經是屍羅比丘尼與“魔波旬”的對話,這是屬于“弟子論”。 :?: 那麽,請lkjh法友再來看《雜阿含》154經: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會,無說,無善趣、惡趣、業報,無此世、他世,無母,無父,無眾生,無世間阿邏漢正到正趣……。’?”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廣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佛告諸比丘:“色有故,色起,色系著故,于色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會,無說,無善趣、惡趣、業報,無此世、他世,無母,無父,無眾生,無世間阿邏漢正到正趣……。’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請lkjh法友告訴一下,《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關于“無人無我無眾生”的說法,在哪一章節?謝謝!

頭像
lkjh
文章: 649
註冊時間: 2005-06-24, 08:00

文章 lkjh » 2010-01-04, 03:11

在第一章 節二之助讀說明中說到有情、人、男人、女人、動物非究竟法,有情或動物這些名詞跟眾生是一樣的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第一章 節二之助讀說明:
世俗諦是指世俗的概念或觀念(pabbatti)和表達方式(vohara)。它包括組成我們世間還未受到分析的種種現象,如:有情、人、男人、女人、動物,以及看似恆常不變的事物。於《阿毗達摩論》的觀點,這些現象並沒有究竟實質,因為它們所代表的事物,在實際上並不是不可再分解的究竟法。它們的存在方式是概念化與不真實的。它們只是由心構想而成(pari-kappana)的產物,並非基於其自性而存在的究竟法。

而《雜阿含》1202經所說的「無是眾生者」是指假名的意思,而《雜阿含》154經所說的「無眾生」是指無見,不是指假名,解經不能光看表面

「無是眾生者」當然不是指無見,不然五百羅漢會將它編入雜阿含嗎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10-01-04, 21:20

lkjh 寫: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第一章 節二之助讀說明:
世俗諦是指世俗的概念或觀念(pabbatti)和表達方式(vohara)。它包括組成我們世間還未受到分析的種種現象,如:有情、人、男人、女人、動物,以及看似恆常不變的事物。於《阿毗達摩論》的觀點,這些現象並沒有究竟實質,因為它們所代表的事物,在實際上並不是不可再分解的究竟法。它們的存在方式是概念化與不真實的。它們只是由心構想而成(pari-kappana)的產物,並非基於其自性而存在的究竟法。
“世俗諦是指世俗的概念或觀念和表達方式,它們是由心構想而成的產物。”既然是“由心構想而成的產物”,不就屬于想蘊的範疇嗎?

《雜阿含》41經:“云何想如實知?謂六想身。云何爲六?謂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觸生想,……”“世俗的概念或觀念和表達方式”也是意觸生想啊,不就屬于想蘊的範疇嗎?

頭像
lxd127
文章: 297
註冊時間: 2006-12-18, 08:00

文章 lxd127 » 2010-01-04, 22:24

概念可以是“想”的所缘,但不是“想”本身。
http://blog.sina.com.cn/u/1501252922
我的博客,歡迎指導。

頭像
lkjh
文章: 649
註冊時間: 2005-06-24, 08:00

文章 lkjh » 2010-01-05, 09:47

potato 寫: “世俗諦是指世俗的概念或觀念和表達方式,它們是由心構想而成的產物。”既然是“由心構想而成的產物”,不就屬于想蘊的範疇嗎?

《雜阿含》41經:“云何想如實知?謂六想身。云何爲六?謂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觸生想,……”“世俗的概念或觀念和表達方式”也是意觸生想啊,不就屬于想蘊的範疇嗎?
您說的沒有錯,我們可以討論看看阿毗達摩概要精解講的有沒有道理 :)

有些名詞或想蘊,比如兔角,它只是想像出來的,後學覺得阿毗達摩概要精解也沒有否認這些名詞或想蘊的存在,只是歸屬於非究竟法,非究竟法也是一種存在,不是說非究竟法就不存在,這只是一種簡單的分類而已吧

頭像
lkjh
文章: 649
註冊時間: 2005-06-24, 08:00

文章 lkjh » 2010-01-05, 10:00

講到這兒後學也覺得,用無人無我無眾生來表達一種真性與假性的分類,是很容易引起誤會的,不夠完善的

頭像
lkjh
文章: 649
註冊時間: 2005-06-24, 08:00

文章 lkjh » 2010-01-05, 10:17

然而所謂無我本來就容易引起誤會,因為引起了誤會所以有更多人試著去了解

頭像
yunshui
文章: 311
註冊時間: 2009-08-06, 08:00

文章 yunshui » 2010-01-05, 12:27

個人覺得究竟法義的了解很難用文字表達,我們研究經文就如尋找聖者的足迹。那只是別人走過的路,有正確的,也有不正確的。(統觀所以佛教經典,不正確的足迹不知耽誤了多少學佛人。)
就如佛使尊者對《清淨道論》的質疑需要很大勇氣,壹般學佛人哪裏敢質疑權威。
再回到無我的討論,這樣的究竟法義在每個人的理解上有距離,于是會産生壹些不同的論說。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