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請教:既然無我,何必修行?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無明火
文章: 27
註冊時間: 2023-11-14, 02:19

Re: 真心請教:既然無我,何必修行?

文章 無明火 » 2023-11-14, 20:00

天地良心 寫:
2023-11-06, 10:13
佛陀也常常說:怎樣怎樣....
所以, 有「」並不是問題;不會導致苦

導致的原因是,把「某某」當作「我」
譬如:將「眼耳鼻舌身意」當成「我」。
猶如將「石頭」當成自己,以為自己就是一顆「石頭」
眾生就是將四大所造之身當成自己;將五陰當成自己

《相應部12相應61經》無聞之凡夫,以此四大所造之身為『我』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14n0006_p0113a04

《相應部22相應85經》攝持依色 執為我體。攝持依執受……想……行……識為我體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15n ... _around=30

四大以及受想行識視為自體,這是凡夫一直以來的問題
所以才會有《相應部35相應101經》的內容,要求人們摒棄眼耳鼻舌身意乃至六識,因為這些都不代表自已

Q1 佛陀也常常說:怎樣怎樣.... 所以, 有「」並不是問題;不會導致苦
你知道,什麼是勝義諦?什麼是世俗諦嗎?當佛陀跟別人交流討論會用我來說自己怎樣怎樣,這個我是從世俗諦的層面來說。
從究竟意義的勝義諦的層面來說,就是我生已盡。
反問一句,既然我不生,我是什麼?

Q2 導致的原因是,把「某某」當作「我」
反問一句,當不把「某某」當作「我」時,我是什麼?
一切即一,一歸何處?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35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Re: 真心請教:既然無我,何必修行?

文章 peacecila » 2023-11-14, 20:09

五蘊滅:雜阿含66經,於五蘊不生樂著、愛喜。

其實,好幾篇經文都是這樣解釋五蘊滅(=心解脫)。

tuziwang2020
文章: 61
註冊時間: 2017-05-25, 04:48

Re: 真心請教:既然無我,何必修行?

文章 tuziwang2020 » 2023-11-15, 03:28

VPHC 寫:
2023-11-14, 16:50
參考菩提尊者和坦尼沙羅尊者的翻譯用字為Tathagata,大寫開頭指的即是佛陀。我也認為依此文意較爲通順。
你的意思是佛陀用第三人稱來替代“我”?

頭像
VPHC
文章: 146
註冊時間: 2012-10-26, 08:00

Re: 真心請教:既然無我,何必修行?

文章 VPHC » 2023-11-15, 18:47

tuziwang2020 寫:
2023-11-15, 03:28
你的意思是佛陀用第三人稱來替代“我”?
前面說的「如來」是雜阿含104經裡面是舍利佛尊者提問時的用語。
另外,經文中佛陀自稱如來也不罕見。

tuziwang2020
文章: 61
註冊時間: 2017-05-25, 04:48

Re: 真心請教:既然無我,何必修行?

文章 tuziwang2020 » 2023-11-17, 03:50

VPHC 寫:
2023-11-15, 18:47
前面說的「如來」是雜阿含104經裡面是舍利佛尊者提問時的用語。
另外,經文中佛陀自稱如來也不罕見。
原來如此,感謝解釋,
不過個人還是覺得大部分時候並不是指佛陀“個人”
我猜這就為什麼後來有法身和報身的說法出來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35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Re: 真心請教:既然無我,何必修行?

文章 peacecila » 2023-11-20, 18:53

佛法的聖法印為緣起法,依於緣起就不能將“無我”當作必然。

五蘊的“集”與“滅”,既“苦”的集與滅,緣起就是在講苦的生起與消滅,但苦藉由載體(五蘊)而顯化(有點像附魔作用),消滅載體沒有用,就好像有人誤以為自殺就可以解脫苦一樣沒用。必須看清五蘊的無常,對五蘊不再愛欲染著,才能徹底解脫苦。

經文有如下的經義可參考:

愛染五蘊則魔染。

愛喜五蘊則於苦愛喜。

於五蘊不離貪則不離生死輪迴。

心不解脫則不離老病死。

頭像
VPHC
文章: 146
註冊時間: 2012-10-26, 08:00

真心請教:既然無我,何必修行?

文章 VPHC » 2023-11-21, 15:02

大多數情況討論有我、無我這個問題時,就像是指著一個pizza問:這是一個圓形?還是六個扇形?不論採取以上哪個視角去看待這個pizza,在觀念上都可以存在,差別在於當你採取某種區分方式時是為了要達到什麼效用?
或者,你也可以不要理會它到底是個圓形還是幾片扇形的組合,只要知道怎麼料裡才好吃,然後知道受用後可以解決肚子餓的問題,這樣就好。

無明火
文章: 27
註冊時間: 2023-11-14, 02:19

Re: 真心請教:既然無我,何必修行?

文章 無明火 » 2023-11-21, 20:32

dqyin 寫:
2009-12-31, 11:34
各位法友,我研讀《雜阿含經》及南傳經典已有2年多,自己嘗試修習了四念處。我非常認同、也有所體證佛所教授的無常、苦、空、非我,受想行識異生異滅,所謂的“我”不過是一個幻象。對於無我不再恐懼。我也體會到了法喜和輕安,深信阿羅漢是世間最快樂的人。在體會到無我之後,我對佛的教授篤信不疑,無法再相信其他宗教。然而,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既然無我、也無眾生(唯有空陰聚 無是眾生者),何必修行?修行與否有什麼關係呢?
如果說為了現世安樂,但是不修行的人都說“人生苦短”,別人都嫌人生短呢,可見眾生並不自覺現世很苦,因此不修行也問題不大;
如果說為了後世安樂,但是這一世的五受陰與下一世的五受陰又有什麼關聯呢?只是一個繼起的因緣關係?我記得看過有人說,並沒有什麼東西從這一世的五蘊進入下一世的五蘊。這樣看來前後世之間實在沒有多大關聯。後世的眾生(五蘊)受苦與否,我這一世何必關心?如果僅僅是對我死後所繼起的一個眾生的慈悲,不要讓他受苦,但這一世的五蘊與下一世的五蘊並沒有特別的感情,這一點上不如父子之間還有感情維繫。世界上受苦的眾生恒河沙數,沒有必要特別關心這樣一個後世的眾生。
真心請教:各位法友對這個問題是怎麼考慮的?
為什麼要修行?學佛修行是為了自己生命的尋找出路。

如果說為了現世安樂,但是不修行的人都說“人生苦短”,別人都嫌人生短呢,可見眾生並不自覺現世很苦,因此不修行也問題不大
未見苦諦的人,因為不知道身在苦中,仍然覺得世間有樂可尋,所以不想修行。
身在苦中作樂的人,想將本質是苦的事物變成不苦,其實都是徒然。因為本質是苦的事物無法變成不苦。
在世間追逐某種意義為你帶來短暫的快樂,你生命的價值就是每日為了這種人生意義疲於奔命、忙碌奔波、為此你的生命每日都在升降浮沉無一刻安寧,心不安穩是不會有真正的快樂。

打開心的鑰匙 - 靜慮林
https://www.shineling.org/retreat/?fbcl ... 10Aj_1nzXQ

居住在家,家庭動蕩;
工作在外,公司動蕩;
孤獨一人,內心動蕩……
處在動蕩不安的世間,
困於煩亂紛擾的生活,
你是否曾經尋找生命的出口?

在蒲團上,在寺院裡……
一坐又一坐的禪坐經行,
一次又一次的密集禪修,
一年又一年的禮佛誦經,
生命的出口真的在那裡嗎?

為何他人的一個眼神,
好不容易得到的寧靜,
即在瞬間瓦解?

為何他人的一句話語,
累積了十幾年的修行,
簡直不堪一擊?

脆弱不堪的修行,
究竟問題出於何處?
不曾遞減的心苦,
究竟哪裡出了差錯?

離苦的出口,
在何方?
修行的鑰匙,
何處覓?

苦,生於心,
苦,滅於心,
打開心的鑰匙,
直趨不動盪之法,
覓得生命的出口。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35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Re: 真心請教:既然無我,何必修行?

文章 peacecila » 2023-11-22, 20:26

dqyin 寫:
2009-12-31, 11:34
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既然無我、也無眾生(唯有空陰聚 無是眾生者)
這的確是疑問:“如果真的無眾生,佛陀何必教授眾生佛法?”

“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世間”,這有可能是所謂的“無相(不取相)三昧”,定境的一種。

阿姜查開示有講過,他修行時經歷過:
“世間崩滅,一切消失。”但不久就恢復,可見定境也是無常,無法持久不變。

現在的教法經歷過歷史演變,有些地方變得很混亂,譬如有可能將定境當做解脫知見來教化他人或者聽者誤解開示,不斷以訛傳訛。

所以在修行教法上,把握住四聖諦、緣起法、八正道即可,讓修行形成一種正向循環:
“修行的效驗是智見煩惱減少,趨向心解脫。”

通常會覺得迷惑的時候:“就是不正思惟、不正念的時候。”

“我慢”也是要注意的問題,要時刻理解:
1、你沒有重要到因為你的修行而影響到這個世界的所有人。
2、修行是為了減少自己的煩惱,不是為了別人而修行。

頭像
天地良心
文章: 98
註冊時間: 2019-12-30, 11:26

Re: 真心請教:既然無我,何必修行?

文章 天地良心 » 2023-11-25, 21:38

peacecila 寫:
2023-11-14, 20:09
五蘊滅:雜阿含66經,於五蘊不生樂著、愛喜。

其實,好幾篇經文都是這樣解釋五蘊滅(=心解脫)。
妳這樣說, 表示妳讀的經文不夠多, 對於五蘊滅認識不夠

《雜阿含經68》
緣眼乃至色。眼識生。三事和 合生觸。觸滅則受滅。乃至純大苦聚滅。如是耳鼻舌身意。
緣意及法。意識生。三事和合生觸。觸滅則受滅。愛滅乃至純大苦聚滅。是名 色滅 受想行識滅

《雜阿含經353》
於六入處 不如實知 而欲超度觸者。無有是處。
觸集.觸滅.觸滅道跡超度者。無有是處。如是超度受愛取有生老死者。無有是處


經文清楚說, 滅五陰 一定得先滅「觸」
如果「觸」不滅,而說自己能滅五陰,滅受愛取有生老死 乃至滅苦...,皆無有是處
﹋﹋﹋﹋﹋﹋﹋﹋﹋﹋﹋﹋﹋﹋﹋﹋﹋﹋﹋﹋﹋﹋﹋﹋﹋﹋﹋﹋﹋﹋﹋﹋﹋﹋﹋﹋﹋
「觸」來自:根.塵.識因緣和合
因此若要滅觸,就不能有【根.塵.識因緣和合】這個動作

修行止觀 就是在滅觸
因為六根不動, 所以不會有因緣和合發生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