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四波羅夷,餘者是雜碎戒?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8-02-27, 03:15

Honesty 寫:初果聖者就是增上戒學的成就者,或者說行者在增上戒學的修行終點就是初果聖者,所以稱為聖戒成就,也是戒禁取見的斷除者。
這種說法末學是不能同意的,末學也知道大家在這個問題上短時間內是很難達成公識的,就讓我們各自保留自己的意見吧。以後有機會的話,也許可以再深入地討論下去。 :)

頭像
Honesty
文章: 33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Honesty » 2008-02-28, 12:57

看看雜阿含聖典當中佛陀怎樣說,法友可以再深入思考看看
其實智慧之方向(法次法向)在雜阿含經記載是很詳實的,末學只是以自己的修行心得去幫忙整理把觀點給串連起來分享給法友,佛陀的教法就這一條路(一乘道),最偉大的聖者"佛陀"所指出的智慧道路絕對沒有錯亂與雜亂不堪的各種分歧觀點,聲聞法友也就只有法次法向這條路可走,你們不一定要聽信末學說的,但是請真誠正直的聽佛陀怎樣說。

雜阿含八二○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
何等為增上戒學。謂比丘重於戒。戒增上。不重於定。定不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犯則隨悔。所以者何。我不說彼不堪能。若彼戒隨順梵行.饒益梵行.久住梵行。如是比丘戒堅固.戒師常住.戒常隨順生。受持而學。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斷此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是名學增上戒

何等為增上意學。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於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還此世。是名增上意學

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重於慧。慧增上。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增上慧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8-02-29, 04:04

本來想就此打住。看到直心法友提出這段經文,末學還是忍不住又多說幾句:

1)同樣一篇經文,在見地不同的人看來,會有非常不同的理解,這又一次說明了:見地(正見)是如何的重要。

2)具體到上面這一篇,依末學看來,至少有以下幾點可以註意:

A)這是針對比丘說的,一個出家人,從出家人的戒律入手,收攝身心,得到心凈是非常現實的。

B)註意:這裏的“受持而學。如是知.如是見。”。是在“若彼戒隨順梵行.饒益梵行.久住梵行。如是比丘戒堅固.戒師常住.戒常隨順生。”之後,去知見“四聖啼”。而不是“如是持戒”。這點一定要重視。只有見“四聖啼”才能證“初果”,“持戒”(或念戒)是做不到的。
C)我們說“初果”是見道,是“見地”上的成就。“四果”是“證道”,是“身證”上的成就。所以說:證“初果”不需要行“梵行”。不行“梵行”證不了四果。所以在聖典中處處可以看到:在家聖者享受“五欲”之樂,但是,你找不出一處享受“五欲”之樂的在家聖者是已經解脫的阿羅漢。
D)作為一個在家人,提倡象出家人那樣行“梵行”,再得到“聖戒成就”來證“初果”。末學除了再三再四地提醒您之外,也實在是別無它法了。您要好自為之啊!!! :(

頭像
Honesty
文章: 33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Honesty » 2008-02-29, 21:54

freshman 寫: A)這是針對比丘說的,一個出家人,從出家人的戒律入手,收攝身心,得到心凈是非常現實的。
對比丘說的,也可以做為居士的修行參考。戒定慧增上學與八正道是針對所有學人都通用的,這經文的差別只在於戒律的適用性上而已。
freshman 寫: B)註意:這裏的“受持而學。如是知.如是見。”。是在“若彼戒隨順梵行.饒益梵行.久住梵行。如是比丘戒堅固.戒師常住.戒常隨順生。”之後,去知見“四聖啼”。而不是“如是持戒”。這點一定要重視。只有見“四聖啼”才能證“初果”,“持戒”(或念戒)是做不到的。
末學可沒說持戒念戒可以證初果,佛陀經文中也沒說。

佛陀說在家人平日持守五戒,更應該在齋日持守八戒,持守八戒這也是隨順梵行,你的意思是在家人持守五戒八戒,是沒有辦法增上戒學?

見四聖諦證初果這沒錯,不管是在家人出家人都是一樣。只是何謂見四聖諦?看來法友還有點模糊,末學再幫你廣說增上戒學與四諦的關係你就會清楚,何謂就此一乘道(法次法向)。

修行增上戒學就能見細微罪生大佈畏,清楚看到人間處處充斥的細微惡業惡行所導向的惡道之苦(苦諦),也就能清楚看到惡道之苦就是由貪愛執取五欲所引發的種種細微的惡見惡行來慢慢累積,來逐漸墮落而集成的(苦集),知道端正知見,正向行為,清淨身口意業的可貴,這是真正可以遠離惡業惡道的恐怖獲得安穩(苦滅),也能知道怎樣行法次法向能永斷惡道苦(苦滅道諦),所以增上戒學的成就就能夠親見(初果的)四聖諦,證得四聖諦無間等俱。因此增上戒學的成就可以獲得初果。

絕對不是說居士就不用去修戒定慧增上,不用走八正道,不以法次法向來獲得果證。佛陀的教法就只此一乘道。不可以去認為:若有一個在家居士不從戒律去增上(從行為面向的實踐去學習增上),他的身上還有很多不正偏差的細微罪行,還沒端正行為上的知見,只要去讀書看經,盡力去搞懂一些佛陀說的法理,這樣就算是正見四聖諦?這樣就可以見四聖諦無間等俱?只怕一離開經書感覺就跑光了吧,哪來的無間等?佛陀的真實教法裡面沒有這樣的道路。


freshman 寫:
C)我們說“初果”是見道,是“見地”上的成就。“四果”是“證道”,是“身證”上的成就。所以說:證“初果”不需要行“梵行”。不行“梵行”證不了四果。所以在聖典中處處可以看到:在家聖者享受“五欲”之樂,但是,你找不出一處享受“五欲”之樂的在家聖者是已經解脫的阿羅漢。


增上戒學的修行為何能夠讓初果聖者在五欲生活中不墮落,能持續走向解脫,這等有空末學再廣說吧,說太多太廣法友未必能全吸收。

證初果不一定非得要出家行梵行,這點末學當然同意。但是依從戒律來端正行為增上知見,我想這不一定是比丘才能做的,在家居士在不影響世俗正命正業的生活型態下持守五戒,內心願意朝向梵行(齋日持守八戒),當然能夠修成增上戒學來證得初果,這也是佛陀的建議不是嗎?

居士只要能在生活中守五戒,盡量抽空於齋日持守八戒,來逐漸增上端正自己的知見與行為,這樣不也是八正道中的"正命""正語""正業",果證就是這樣行八正道來的,不然還有其他方法嗎?佛陀的真實教法就只此一條法次法向的道路,法友不要以為還有其他道路,應該仔細思考,真正相信雜阿含經(相應部)中的真實教法。

本來戒律就有適用性,在家居士的生活雖然只能適用五戒或七聖戒或齋日八戒,但是不代表在家居士不能從這些戒律當中來獲得戒律的增上學習,戒律的界線是一種規範與保護,但增上戒學卻是一種行為原則的方向知見的培養學習,兩者的界線與層次完全不同,這就是戒律與增上戒學的差異,法友應該要仔細思考末學所說的,放下過去對增上戒學的既定成見。詳細弄清楚什麼是增上戒學的真正內涵,放下對增上戒學的誤解與錯誤定義,才不會障礙到正見的成就。

freshman 寫:
D)作為一個在家人,提倡像出家人那樣行“梵行”,再得到“聖戒成就”來證“初果”。末學除了再三再四地提醒您之外,也實在是別無它法了。您要好自為之啊!!! :(


末學沒提倡居士要持守比丘戒行梵行,末學只是說不論在家出家都能用其適用的戒律來修增上戒學。當然現實上不一定每個行者都能出家做個比丘過著梵行生活,但是一個在家的聖弟子,雖然在世俗中接納五欲生活,卻只要能在持守戒律當中透過逐漸的反省體驗與修正自己來深入瞭解,獲得持續的增上學習,就能慢慢獲得正確的知見,開發八正道,最後就能獲得四聖諦無間等,這也就是增上戒學的內涵。

感謝眾位法友的回應,讓末學能透過整個對話的分析去知道法友與末學的觀點差異在何處,有效釐清增上戒學的真正涵義末學是很少看到這方面的論述,很多人都認為增上戒學這不過就是去守戒律罷了,其實這當中涵蓋了最基本也最不可或缺的初果向的修行內涵,如果這部分都沒修好,要在正法義中開發禪定或解脫智慧就很難很難了。

透過末學跟法友的交叉觀點分析,看來已經逐漸釐清戒律增上戒學的差異在哪邊,這就是正向討論的優點,透過理性禮貌的討論(正確的行為),真相與分歧點就會慢慢在討論當中釐清,不只雙方,涵蓋其他法友都能因此獲得益處,末學期待討論區能朝這種方向來前進,能夠越來越理性與祥和。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8-03-01, 03:00

Honesty 寫:初果聖者就是增上戒學的成就者,或者說行者在增上戒學的修行終點就是初果聖者,所以稱為聖戒成就,也是戒禁取見的斷除者。
法友提出上面的經文來解說“聖戒成就”是通過“增上戒學”的修持來成就“初果”。並且說:“行者在增上戒學的修行終點就是初果聖者,所以稱為聖戒成就”,在我提出對於佛經中的“增上戒學”的使用範圍後,又提出了你對於“聖戒成就”的解釋。

末學現在算是了解法友對於“增上戒學”的解釋了。

不過我有一點非常不滿意:我們在這裏討論原始佛法,是有一個基本共識的,那就是要“以經解經”,在大家觀點不一致時,要以《雜阿含》或《相應部》為準。

從法友所提出的經文來看,佛陀對於“增上戒學”的解釋,已經是非常具體和清楚了,那就是:

“何等為增上戒學。謂比丘重於戒。戒增上。不重於定。定不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犯則隨悔。所以者何。我不說彼不堪能。若彼戒隨順梵行.饒益梵行.久住梵行。如是比丘戒堅固.戒師常住.戒常隨順生。”。

現在,你又提出:
“在家人平日持守五戒,在齋日持守八戒,持守八戒這也是隨順梵行,也是在修“增上戒學”。

這在討論中是不尋常的。這相當於你在重新立論了,你可以從其它的末學沒有看到過的經典中提出根據來支持你的論點嗎?

從你所提出的經文來看,佛陀對於“增上戒學”的解釋,不只是“隨順梵行”那樣簡單.而是要“饒益梵行.久住梵行。如是比丘戒堅固.戒師常住.戒常隨順生。”,末學認為,這絕對不是“在家人平日持守五戒,在齋日持守八戒”就能做到的。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8-03-01, 15:50

如果真地如你所說“在家人平日持守五戒,在齋日持守八戒”也能做到“彼戒隨順梵行.饒益梵行.久住梵行。如是(比丘)戒堅固.戒師常住.戒常隨順生。”

那麽“小小戒可舍”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二百五十多條的比丘戒中,二百四十幾條都可以不要了,只是剩下八條就可以了。

道理很簡單,八條可以做到的事,為什麽要那麽麻煩非要用二百五十多條來規定呢?更何況這八條都不用一直持守,只是在齋日守一守就可以了。齋日一過,五戒就可以了。修梵行變成了一件簡單地事情了,日本和尚還真是有洞見啊,他們早就在這樣做了。不是嗎? :roll: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8-03-01, 16:20

佛教經典有很多,法友你不應該引這篇出來支持您的觀點。因為這篇經文處處在在都在反對你的觀點。

1)它是向比丘所說。現在您說,在家人可以參考,末學同意。真誠地來進行參考,發現了:

2)“於彼彼分細微戒。犯則隨悔。”這說明了,戒律分得很細微,那麽您所說“在家人平日持守五戒,在齋日持守八戒”不夠細微,達不到“於彼彼分細微戒。犯則隨悔。”的作用。接下來,再看:

3)“若彼戒隨順梵行.饒益梵行.久住梵行。”那麽,在家人“在齋日持守八戒,在平日持守五戒”,也說不上“久住梵行”。最多就是“暫住梵行”。接下來,再看:

4)“如是比丘戒堅固.戒師常住.戒常隨順生。”既然在家人最多只是“暫住梵行”,那麽,他不可能是“戒堅固”,也不可能“戒師常住.戒常隨順生。”,對嗎?只能算是“戒師暫住”吧?

綜上所述,在家人“在齋日持守八戒,在平日持守五戒”,和“增上戒學”根本就是不搭配。退一步說,就算在家人“在齋日持守八戒,在平日持守五戒”,勉強算是在修“增上戒學”,那也不能到終點,只是在半路上而已。

這和您所說:“行者在增上戒學的修行終點就是初果聖者”。來看,您所提倡的這條路,在家人永遠也證不了初果。是嗎?

頭像
Honesty
文章: 33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Honesty » 2008-03-01, 18:09

freshman 寫:如果真地如你所說“在家人平日持守五戒,在齋日持守八戒”也能做到“彼戒隨順梵行.饒益梵行.久住梵行。如是(比丘)戒堅固.戒師常住.戒常隨順生。”

那麽“小小戒可舍”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二百五十多條的比丘戒中,二百四十幾條都可以不要了,只是剩下八條就可以了。

道理很簡單,八條可以做到的事,為什麽要那麽麻煩非要用二百五十多條來規定呢?更何況這八條都不用一直持守,只是在齋日守一守就可以了。齋日一過,五戒就可以了。修梵行變成了一件簡單地事情了,日本和尚還真是有洞見啊,他們早就在這樣做了。不是嗎? :roll:
其實末學由法友這幾篇回應的問題內容,發現法友並沒有真正了解何謂"增上戒學"戒律的差異,看來要互相理解還有點困難。

戒律持守的越嚴格當然增上戒的學習越快越容易,只守最基本的五戒當然比較慢比較難,出家做比丘當然對修行比較好,這是基本常識,不知道法友為什麼問這種問題?

修行增上戒學是從實際持守戒律當中慢慢增上學會正確的知見,而不是把戒律當成一種限制,只是拿來戒行為,所以五戒跟兩百七十二戒,都能幫助成就初果,想當然,比丘戒是多麼的細微,持比丘戒來修增上戒學當然就很容易糾正各方面的細微行為,所以容易增上培養正確知見,如果資質好的比丘有心去修的話當然會快速成就。居士因為生活型態而有戒律上適用性的問題,當然持守五戒八戒來學習就比較慢與比較難。萬一居士資質不夠好的,可能這樣就會被卡住了,可能無法證果,比丘就算同樣資質沒那樣好,但是可能因為出家持比丘戒的關係,就能獲得證果。

法友如果真的理解何謂增上戒學,就不會提出如上的疑問,其他的問題也都是如此而來,幾乎都不算是問題,法友所提出的問顯與反駁表示法友還是不明白末學所說的,法友請回頭仔細看清楚末學說的,相信法友會得到答案的。

例如:經文的內容中的久住梵行,末學跟法友不也都說了那是佛陀說給比丘聽的,說的內容當然是適用於比丘,比丘當然要久住梵行,難道要犯淫破戒被驅逐出僧團嗎?如果佛陀說增上戒學給居士聽,當然就不會這樣說,這很難理解嗎?需不需要末學貼一些佛陀教導居士持五戒與齋日八戒的經文給你看呢?不懂法友怎麼會轉不過來?呵呵,沒那樣難啦,放開既定的成見,很容易理解的啦。

法次法向不就是
修戒增上-->定增上-->慧增上-->成就解脫-->獲得解脫知見
修三十七道品---四念,四勤,五根,五力,七覺,八正
一個是修行的橫軸另一個就是修行的縱軸
佛陀以之給學人明確標示出通向解脫的道路


法次法向對於出家比丘或居士都是一樣的,法友不需要一直在出家梵行或在家五欲生活的看法上轉不過來,這樣很可惜,這根本不是問題,不要拿來障礙自己。

居士難道不用修戒定慧增上,要修其他的嗎?

末學已經解釋很清楚了,如果提出的問題僅限於此,那末學就不在這上面多做回應了。要不要去修增上戒學是法友自己的事情,末學只是本著善意提供修行心得,至於要怎樣去看,要怎樣去修這全都是法友的自由,末學只是提供某種看法建議,要不要接受在於各位法友自己去深思熟慮,然後才去取決,因為結果也是法友自己要承擔的,自己要為自己的決定與行為負責,末學不可能幫你們負責,某某古代論師也不可能幫你們負責,某某大師也不可能幫你們負責,甚至就算是佛陀也不可能幫你們負責,一切都只在法友自己,真的是要"好自為之"。

末學還是真心的祝福各位法友能夠道業成就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頭像
Mahanama
文章: 247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ahanama » 2008-03-02, 20:32

Honesty 寫:修行增上戒學是從實際持守戒律當中慢慢增上學會正確的知見,而不是把戒律當成一種限制,只是拿來戒行為,所以五戒跟兩百七十二戒,都能幫助成就初果
哪一部律的比丘戒有二百七十二條? :lol:

頭像
Honesty
文章: 33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Honesty » 2008-03-02, 21:16

Mahanama 寫:哪一部律的比丘戒有二百七十二條? :lol:
比丘戒是227條,不是272條,呵呵,跟大家說聲抱歉末學說錯了,感謝Mahanama法友的指正,末學在此更正一下,提出227這數字是想要與五戒兩者相比讓法友知道差異。

不讓法友專美,末學自己又多找出一個缺漏了。

修三十七道品---四念,四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正

上一篇的三十七道品漏掉四如意足,補充一下,由此看來末學對"數字"好像都沒有太精確的概念,應該反省一下,哈。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