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ith 寫:請說,如果你知道!
說得好聽些,我會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得不好聽呢?就是:讀經不容易,不是每個人都讀得懂的。尤其是在經文有錯漏的地方就更是如此了。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參考古德的論或者幹脆就靠我輩自己的體會來盡量合理地解讀了。
在我看來,《中阿含/嗏帝經》就是一部略有錯謬的經。理由有:
1)從整篇經文的宗旨來看,它是要反對嗏帝比丘的邪見:「我知世尊說如是法:
今此識,往生不更異。」 。
2)從整篇經文的絕大部分篇幅來看,它是通過對於十二緣起的詳細解釋來突出解釋:今
此識,並不獨立:橫向看,在眼----是眼識;在耳----是耳識;等等;豎向看,它是在十二緣起中的第三項(無明--行--識)。
立足於以上兩點,你再參考馬哈西尊者的《內觀基礎》和佛使比丘的《生活中的緣起》兩本書來看,十二緣起,講的就是
當下的霎那霎那的緣起,而不是人在輪回過程中的三世的緣起。關於這點,論壇早有豐富的討論,你可以搜索一下,不再浪費時間了。
總之一句話,“
今此識”三個字講的就是當下的霎那霎那生滅的識,不要牽涉到死後,投胎等等。不思過去,不思未來,立足當下。
所以說,在我看來,《中阿含/嗏帝經》的最後一句就是:「汝等頗如是說:我等恭敬沙門、敬重沙門,沙門瞿曇是我尊師耶?」「不也!世尊。」
後面的:
「復次,三事合會,入於母胎:父母聚集一處、母滿精堪耐、香(生)陰已至。此三事合會,入於母胎,母胎或持(時)九月、十月更(便)生。」「彼於後時,諸根轉大,根轉成就。」「彼眼見色,樂著好色,憎惡惡色,」「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樂著好法,憎惡惡法,不立身念,少心,心解脫、慧解脫不知如真,所生惡不善法不滅盡無餘,不敗壞無餘。彼如是隨憎、不憎所受覺(受),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彼樂彼覺,求、著、受彼覺已,若樂覺者是為受(取)彼,緣受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愁慼、啼哭、憂苦、懊惱,如是,此淳大苦陰生。比丘!非為具足愛所繫相續,如嗏帝比丘雞和哆子耶?」
「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佛、眾祐,彼眼見色,於好色而不樂著,於惡色而不憎惡,」「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不著好法,不惡惡法,立身念,無量心,心解脫、慧解脫知如真,所生惡不善法滅盡無餘,敗壞無餘。彼如是滅憎、不憎所受覺(受),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彼不樂彼覺,不求、不著、不受(取)彼覺(受)已,若樂覺者彼便滅,樂滅則受(取)滅,受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愁慼、啼哭、憂苦、懊惱可得滅,如是,此淳大苦陰滅。比丘!非為具足愛盡解脫耶?」
比丘答曰:「如是!世尊,具足愛盡解脫也。」
是故,此經稱「愛盡解脫」。
這就是在傳誦的過程中被(有身見者)過度地解釋了,也可以說是
狗尾續貂。在談十二緣起的
三世緣起了。
望你仔細讀我提供的資料,不要急於反駁,時間關系,我不再回你的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