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無我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dreamer008
文章: 190
註冊時間: 2005-03-08, 08:00
聯繫:

文章 dreamer008 » 2005-07-16, 15:40

potato 寫:問題是不觀察怎麼知道何謂「無我」?

那些「種種千奇百怪不同的解釋」,即是「無我」。

我知道你在「找」什麼東西。那個東西,連「無我」也「無」。可是現在討論的是「無我」。
無我是『無我見』不是『無我境界』。這有何差別呢?
我不是說無我純粹是一種見解,無我『見』依照經文所說是一種觀察後得到的『正見』,所以是需要觀察才能如實見的,但它是一種觀察後的見解,不是一種難以描述的境界。
這裡說的難以描述的境界如『涅槃』,那是難以用語言加以描述只能說明達到該境界前應該的修行方式。
而無我如同『無常』是一種觀察世間真相所得到後的見解,是可以描述的!

說『問題是不觀察怎麼知道何謂「無我」? 』是不負責任的說法。

因為『色受想行識』已經包含了人世間及器世間的所有一切一切,沒有任何人事物不被包含在內,說『問題是不觀察怎麼知道何謂「無我」也等於就是說要人去整個人世間及器世間去尋找一個莫名的性質或現象,整個人世間及器世間有許許多多數不盡的性質與現象,要如何找呢?

妳不給一個觀察的目標,或者給的目標不知何所指,要人觀察整個世間有那麼多的現象與性質要如何觀察?

若是照法友這句話的說法,那佛陀這句話等於沒說也等於說盡一切!
因為任何人只要給予『無我』不同的定義,就產生了一種不同觀察的目標...這樣有何意義!
===============================
個人意見:
無我如同無常一樣,在佛陀說法的當時代有它一定的定義,只是目前此定義已經因為時代語言等等因素早已模糊不清,我們該做的是找尋其真實義,而非說什麼『不觀察怎麼知道何謂「無我」』這樣只會讓問題更複雜!
==============================
向二果法友所提供的經文在網站上有另一版本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48/doctrine2.htm
但這兩個版本對照漢譯經文已經被重新解釋地差異非常大,原經文如下: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清旦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時。世尊念言。今日乞食。于時為早。今我寧可往至布吒婆樓梵志林中觀看。須時至當乞食。爾時。世尊即詣梵志林中。時布吒婆樓梵志遙見佛來。即起迎言。善來。沙門瞿曇。久不來此。今以何緣而能屈顧。可前就座
  爾時。世尊即就其座。告布吒婆樓曰。汝等集此。何所作為。為何講說

  梵志白佛言。世尊。昨日多有梵志.沙門.婆羅門。集此婆羅門堂。說如是事。相違逆論。瞿曇。或有梵志作是說言。人無因無緣而想生。無因無緣而想滅。想有去來。來則想生。去則想滅。瞿曇。或有梵志作是說。由命有想生。由命有想滅。彼想有去來。來則想生。去則想滅。瞿曇。或有梵志作是說。如先所言。無有是處。有大鬼神。有大威力。彼持想去。彼持想來。彼持想去則想滅。彼持想來則想生。我因是故生念。念沙門瞿曇先知此義。必能善知想知滅定

  爾時。世尊告梵志曰。彼諸論者皆有過咎。言無因無緣而有想生。無因無緣而有想滅。想有去來。來則想生。去則想滅。或言因命想生。因命想滅。想有去來。來則想生。去則想滅。或有言。無有是處。有大鬼神。彼持想來。彼持想去。持來則想生。持去則想滅。如此言者。皆有過咎。所以者何。梵志。有因緣而想生。有因緣而想滅

  若如來出現於世。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有人於佛法中出家為道。乃至滅五蓋覆蔽心者。除去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先滅欲想。生喜.樂想。梵志。以此故知有因緣想生。有因緣想滅。滅有覺.觀。內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第二禪。梵志。彼初禪想滅。二禪想生。以是故知有因緣想滅。有因緣想生。舍喜修護。專念一心。自知身樂。賢聖所求。護念清淨。入三禪。梵志。彼二禪想滅。三禪想生。以是故知有因緣想滅。有因緣想生。舍苦舍樂。先滅憂喜。護念清淨。入第四禪。梵志。彼三禪想滅。四禪想生。以是故知有因緣想滅。有因緣想生。舍一切色想。滅恚不念異想。入空處。梵志。一切色想滅。空處想生。以是故知有因緣想滅。有因緣想生。越一切空處。入識處。梵志。彼空處想滅。識處想生。故知有因緣想滅。有因緣想生。越一切識處。入不用處。梵志。彼識處想滅。不用處想生。以是故知有因緣想滅。有因緣想生。舍不用處。入有想無想處。梵志。彼不用處想滅。有想無想處想生。以是故知有因緣想滅。有因緣想生。彼舍有想無想處。入想知滅定。梵志。彼有想無想處想滅。入想知滅定。以是故知有因緣想生。有因緣想滅。彼得此想已。作是念。有念為惡。無念為善。彼作是念時。彼微妙想不滅。更麤想生。彼複念言。我今寧可不為念行。不起思惟。彼不為念行。不起思惟已。微妙想滅。麤想不生。彼不為念行。不起思惟。微妙想滅。粗想不生時。即入想知滅定。雲何。梵志。汝從本已來。頗曾聞此次第滅想因緣不
  梵志白佛言。從本已來信自不聞如是次第滅想因緣

  又白佛言。我今生念。謂此有想此無想。或複有想。此想已。彼作是念。有念為惡。無念為善。彼作是念時。微妙想不滅。麤想更生。彼複念言。我今寧可不為念行。不起思惟。彼不為念行。不起思惟已。微妙想滅。麤想不生。彼不為念行。不起思惟。微妙想滅。粗想不生時。即入想知滅定
  佛告梵志言。善哉。善哉。此是賢聖法中次第想滅想定

  梵志複白佛言。此諸想中。何者為無上想

  佛告梵志。不用處想為無上

  梵志又白佛言。諸想中。何者為第一無上想

  佛言。諸想.諸言無想。於其中間能次第得想知滅定者。是為第一無上想

  梵志又問。為一想。為多想

  佛言。有一想。無多想

  梵志又問。先有想生然後智。先有智生然後想。為想.智一時俱生耶

  佛言。先有想生然後智。由想有智

  梵志又問。想即是我耶

  佛告梵志。汝說何等人是我

  梵志白佛言。我不說人是我。我自說色身四大.六入。父母生育。乳餔成長。衣服莊嚴。無常磨滅法。我說此人是我

  佛告梵志。汝言色身四大.六入。父母生育。乳餔長成。衣服莊嚴。無常磨滅法。說此人是我。梵志。且置此我。但人想生.人想滅

  梵志言。我不說人是我。我說欲界天是我

  佛言。且置欲界天是我。但人想生.人想滅

  梵志言。我不說人是我。我自說色界天是我

  佛言。且置色界天是我。但人想生.人想滅

  梵志言。我不說人是我。我自說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無色天是我

  佛言。且置空處.識處.無所有處.有想無想處.無色天是我。但人想生.人想滅

  梵志白佛言。雲何。瞿曇。我寧可得知人想生.人想滅不

  佛告梵志。汝欲知人想生.人想滅者。甚難。甚難。所以者何。汝異見.異習.異忍.異受。依異法故

  梵志白佛言。如是。瞿曇。我異見.異習.異忍.異受。依異法故。欲知人想生.人想滅者。甚難。甚難。所以者何。我.世間有常。此實餘虛。我.世間無常。此實餘虛。我.世間有常無常。此實餘虛。我.世間非有常非無常。此實餘虛。我.世間有邊。此實餘虛。我.世間無邊。此實餘虛。我.世間有邊無邊。此實餘虛。我.世間非有邊非無邊。此實餘虛。是命是身。此實餘虛。命異身異。此實餘虛。身命非異非不異。此實餘虛。無命無身。此實餘虛。如來終。此實餘虛。如來不終。此實餘虛。如來終不終。此實餘虛。如來非終非不終。此實餘虛

  佛告梵志。世間有常。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我所不記

  梵志白佛言。瞿曇。何故不記。我.世間有常。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盡不記耶

  佛言。此不與義合。不與法合。非梵行。非無欲。非無為。非寂滅。非止息。非正覺。非沙門。非泥洹。是故不記

  梵志又問。雲何為義合.法合。雲何為梵行初。雲何無為。雲何無欲。雲何寂滅。雲何止息。雲何正覺。雲何沙門。雲何泥洹。雲何名記

  佛告梵志。我記苦諦.苦集.苦滅.苦出要諦。所以者何。此是義合.法合。梵行初首.無欲.無為.寂滅.止息.正覺.沙門.泥洹。是故我記

  爾時。世尊為梵志說法。示教利喜已。即從坐而去

  佛去未久。其後諸餘梵志語布吒婆樓梵志曰。汝何故聽瞿曇沙門所說語語。印可瞿曇言。我及世間有常。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不與義合。故我不記。汝何故印可是言。我等不可沙門瞿曇如是所說
  布吒婆樓報諸梵志言。沙門瞿曇所說。我.世間有常。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不與義合。故我不記。我亦不印可此言。但彼沙門瞿曇依法住。以法而言。以法出離。我當何由違此智言。沙門瞿曇如此微妙法言不可違也

  時。布吒婆樓梵志又于異時。共象首舍利弗詣世尊所。問訊已。一面坐。象首舍利弗禮佛而坐。梵志白佛言。佛先在我所。時去未久。其後諸餘梵志語我言。汝何故聽沙門瞿曇所說語語。印可瞿曇言。我.世間常。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不合義。故不記。汝何故印可是言。我等不可沙門瞿曇如是所說。我報彼言。沙門瞿曇所說。我.世間有常。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不與義合。故我不記。我亦不印可此言。但彼沙門瞿曇依法住法。以法而言。以法出離。我等何由違此智言。沙門瞿曇微妙法言不可違也

  佛告梵志曰。諸梵志言。汝何故聽沙門瞿曇所說語語印可。此言有咎。所以者何。我所說法。有決定記.不決定記。雲何名不決定記。我.世間有常。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我亦說此言。而不決定記。所以然者。此不與義合。不與法合。梵行初。非無欲。非無為。非寂滅。非止息。非正覺。非沙門。非泥洹。是故。梵志。我雖說此言而不決定記。雲何名為決定記。我記苦諦.苦集.苦滅.苦出要諦。所以者何。此與法合.義合。是梵行初首。無定.無記。梵志。或有沙門.婆羅門於一處世間。無欲無為寂滅止息正覺沙門泥洹。是故我說決定記
  梵志。或有沙門.婆羅門于一處世間一向說樂。我語彼言。汝等審說一處世間一向樂耶。彼報我言。如是。我又說彼言。汝知見一處世間一向樂耶。彼答我言。不知不見。我複語彼言。一處世間諸天一向樂。汝曾見不。彼報我言。不知不見。又問彼言。彼一處世間諸天。汝頗共坐起言語。精進修定不耶。答我言。不。我又問彼言。彼一處世間諸天一向樂者。頗曾來語汝言。汝所行質直。當生彼一向樂天。我以所行質直。故得生彼共受樂耶。彼答我言。不也。我又問彼言。汝能於己身起心化作他四大身。身體具足。諸根無闕不。彼答我言。不能。雲何。梵志。彼沙門.婆羅門所言為是誠實。為應法不

  梵志白佛言。此非誠實。為非法言
 
  佛告梵志。如有人言。我與彼端正女人交通。稱讚淫女。餘人問言。汝識彼女不。為在何處。東方.西方.南方.北方耶。答曰。不知。又問。汝知彼女所止土地.城邑.村落不。答曰。不知。又問。汝識彼女父母及其姓字不。答曰。不知。又問。汝知彼女為剎利女。為是婆羅門.居士.首陀羅女耶。答曰。不知。又問。汝知彼女為長短.粗細.黑白.好醜耶。答曰。不知。雲何。梵志。此人所說為誠實不

  答曰。不也

  梵志。彼沙門.婆羅門亦複如是。無有真實。梵志。猶如有人立梯空地。餘人問言。立梯用為。答曰。我欲上堂。又問。堂何所在。答曰。不知。雲何。梵志。彼立梯者豈非虛妄耶

  答曰。如是。彼實虛妄

  佛言。諸沙門.婆羅門亦複如是。虛妄無實

  佛告布吒婆樓。汝言我身色四大.六入。父母生育。乳餔成長。衣服莊嚴。無常磨滅。以此為我者。我說此為染汙。為清淨。為得解。汝意或謂染汙法不可滅。清淨法不可生。常在苦中。勿作是念。何以故。染汙法可滅盡。清淨法可出生。處安樂地。歡喜愛樂。專念一心。智能增廣。梵志。我於欲界天.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天。說為染汙。亦說清淨。亦說得解。汝意或謂染汙法不可滅。清淨法不可生。常在苦中。勿作是念。所以者何。染汙可滅。淨法可生。處安樂地。歡喜愛樂。專念一心。智能增廣

  爾時。象首舍利弗白言。世尊。當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時。複有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天身。一時有不。世尊。當有欲界天身時。複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及色界天身。空處.識處.無所有處.有想無想處天身。一時有不。世尊。當有色界天身時。複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及色界天身。空處.識處.無所有處.有想無想處天身。一時有不。如是至有想無想處天身時。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及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空處.識處.無所有處天身。一時有不
 
  佛告象首舍利弗。若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爾時正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非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空處.識處.無所有處.有想無想處天身。如是乃至有有想無想處天身時。爾時正有想無想處天身。無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及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空處.識處.無所有處天身。象首。譬如牛乳。乳變為酪。酪為生酥。生酥為熟酥。熟酥為醍醐。醍醐為第一。象首。當有乳時。唯名為乳。不名為酪.酥.醍醐。如是輾轉。至醍醐時。唯名醍醐。不名為乳。不名酪.酥。象首。此亦如是。若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時。無有欲界天身。色界天身。乃至有想無想處天身。如是輾轉。有有想無想處天身時。唯有有想無想處天身。無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及欲界天身。色界天身。乃至無所有天身
  象首。于汝意雲何。若有人問汝言。若有過去身時。有未來.現在身。一時有不。有未來身時。有過去.現在身。一時有不。有現在身時。有過去.未來身。一時有不。設有此問者。汝雲何報

  象首言。設有如是問者。我當報言。有過去身時。唯是過去身。無未來.現在。有未來身時。唯是未來身。無過去.現在。有現在身時。唯是現在身。無過去.未來身

  象首。此亦如是。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時。無欲界天身。色界天身。乃至有想無想處天身。如是輾轉。至有想無想處天身時。無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及欲界天身。色界天身。至不用處天身

  複次。象首。若有人問汝言。汝曾有過去已滅不。未來當生不。現在今有不。設有是問者。汝當雲何答
  
  象首白佛言。若有是問者。當答彼言。我曾有過去已滅。非不有也。有未來當生。非不有也。現在今有。非不有也

  佛言。象首。此亦如是。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時。無欲界天身。乃至有想無想天身。如是輾轉。至有想無想天身時。無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及欲界天身。乃至無所有處天身

  爾時。象首白佛言。世尊。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聽我于正法中為優婆塞。自今已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淫.不欺.不飲酒

  時。布吒婆樓梵志白佛言。我得於佛法中出家受戒不

  佛告梵志。若有異學欲於我法中出家為道者。先四月觀察。稱眾人意。然後乃得出家受戒。雖有是法。亦觀入耳

  梵志白佛言。諸有異學欲於佛法中出家受戒者。先當四月觀察。稱眾人意。然後乃得出家受戒。如我今者。乃能於佛法中四歲觀察。稱眾人意。然後乃望出家受戒

  佛告梵志。我先語汝。雖有是法。當觀其人

  時。彼梵志即于正法中得出家受戒。如是不久以信堅固。淨修梵行。於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即成阿羅漢

  爾時。布吒婆樓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這篇譯文頗值得仔細參考!謝謝!

頭像
carnation
文章: 79
註冊時間: 2005-07-14, 08:00
來自: 天涯海角
聯繫:

文章 carnation » 2005-07-17, 00:04

不知道你所說得很大的差別是在哪裡,可不可以說清楚?我看這篇漢譯的經文本身有一些翻譯上的問題。

茲舉例 :

此處所說之想 容易和想蘊混在一起 令人不易分別,但巴利文中此經之想是 sanna 不同於想蘊 sanna khandha,sanna的意思是意識 知覺,英文翻譯成perception在這邊是沒有問題的,反而梵漢譯文讓想與想蘊混淆不清。

其二,在梵漢譯本中,將美麗的女子翻譯成淫女,實在是很嚴重的錯誤,英文譯本則將該句翻做 I'm in love with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in this country.....

但大致上而言,梵漢譯文的核心,討論意識和自我的部份,我看不出來和巴英譯文上有什麼矛盾衝突?

所以想請問你,您是否親自閱讀這些經文了呢?您所說得千奇百怪的解釋是哪些呢?哪些互相衝突矛盾?哪些又合乎緣起正見呢?佛法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不能將無我這個概念單獨抽出來然後說這個概念如何如何的。

頭像
supohuai
文章: 43
註冊時間: 2005-08-27, 08:00

文章 supohuai » 2005-09-14, 17:31

向二果法友引述的白話經文中有提到:
吉達!這些有關「自我」的名詞是根據世俗的語言和世俗的定義,當成是世俗語言中的世俗名詞,如來也隨俗使用它們,但絕未執著它們。

如上,( 自我 )只是一個世俗名詞。

四念處中觀法無我。

如實瞭解這個" 我 "缼乏本俱的真實性,可以讓它失去製造痛苦的能力。

了解了無我無我所,就知道貪瞋癡是不對的,不該沈迷其中。所以應當放下一切的執著。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