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無我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dreamer008
文章: 190
註冊時間: 2005-03-08, 08:00
聯繫:

文章 dreamer008 » 2005-06-28, 20:09

potato 寫:請問:修行者為什麼不知道何謂「非我」?
您是修行者嗎?此分兩句:
若您真正的意思是修行者知道何謂『非我』,您既是修行者,那麼您該知道何謂非我...請您告訴我何謂『非我』!謝謝!
若您真正的意思是修行者不知道何謂『非我』,您既是修行者又不知道何謂『非我』...請您自己反省善自觀心後該能知道為何修行者不知道何謂『非我』!
若尚有疑,我若知者必答!

頭像
student2
文章: 14
註冊時間: 2004-09-30, 08:00

文章 student2 » 2005-06-29, 22:42

精確地說,不是佛陀不談靈魂有無的問題,而是佛陀通常不置答這樣的問題(無記),不置答的原因是避免提問者墮於邊見。(請參看雜阿含九六一經)
謝謝 :)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39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5-07-10, 10:06

無我:瞭解「自我」的形成是一連串知覺運作的過程;

頭像
dreamer008
文章: 190
註冊時間: 2005-03-08, 08:00
聯繫:

文章 dreamer008 » 2005-07-10, 14:40

『無我』及『緣起』是佛教基礎,不能正確瞭解『無我』,便是外道!
瞭解『無我』及『緣起』才是正道的開始。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39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5-07-10, 21:20

「無我」的體驗是源自於「無常觀」,處於「無常觀」的狀況下,所顯示的一切就如其字面上所表現的意義。其實,經文寫得很清楚。

頭像
dreamer008
文章: 190
註冊時間: 2005-03-08, 08:00
聯繫:

文章 dreamer008 » 2005-07-13, 21:47

peacecila 寫:「無我」的體驗是源自於「無常觀」,處於「無常觀」的狀況下,所顯示的一切就如其字面上所表現的意義。其實,經文寫得很清楚。
那麼,可否把無我的『清楚』經文貼上來讓法友聞法歡喜,謝謝您!
是所謂的『無常故苦、苦故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嗎?
=========================
若有人問妳何謂C,妳跟她說妳知道A吧!A故B、B故C、C所以C+...這樣夠清楚了吧!您覺得如何?她說不懂(當然不會懂),妳便說A就是A阿就如同字面所表現的意義又有何意義?
若說體驗『無常』便能體會『無我』,此說不定。誰不能體會無常?面對無常每個人的反應不一,有的人確實生厭離心,有的卻因為無常而更加貪愛不捨...
個人意見:
證者少有二種因緣,一者法已散失二者不求甚解!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05-07-15, 07:31

dreamer008 寫:哪一本經典用文言表達過何謂『非我』或『無我』?
經中不過以問答形式反覆述說『眼為常為無常?...眼識為常為無常?』...『寧於眼中見我、異我、相在不?』
但這只是疑問或反問!
請問誰看過經中對非我做過直接的解釋?
《雜阿含》(三三)經:

  ……是故。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觀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段經文不是疑問或反問,是直接的解釋。

頭像
dreamer008
文章: 190
註冊時間: 2005-03-08, 08:00
聯繫:

文章 dreamer008 » 2005-07-15, 13:20

這段經文意思是要您觀察色.受.想.行.識都是『非我.不異我.不相在』也可以說是要觀察色.受.想.行.識都是『無我』。
這樣叫做直接解釋?
這段經文不是疑問或反問但也沒有任何解釋!
還是妳認為『無我』就是『非我.不異我.不相在』這樣叫做直接解釋?
用三個不懂的名詞去解釋一個不懂的名詞?
只會更加不懂而已!
結果是一個不懂變成三個不懂!
何謂非我?何謂不異我?何謂不相在?
=================================
上面那段經文沒有解釋無我,
經文只是說明:
要觀察色.受.想.行.識都是『無我』。
問題是不知道何謂無我要觀察什麼?
去網站搜尋一下無我吧!
對無我有種種千奇百怪不同的解釋,
所以現在便有種種奇怪的修行方法。
==============================
打個比方:
老師說:有個東西叫做XX,去把它找來。
學生說:『何謂XX』?
老師說:一年級教室裡有XX,去找。二年、三年、四年、五年級也都一樣。
我請問妳學生要怎麼找?
根本不知道要找的是什麼!怎麼找?
===================================
個人意見:
現在世上對無我的諸多解釋不過都是個人意見而已,
恐怕經文上根本就沒有解釋!
所以每個人都依據自己的經驗想像加以解釋,
然後卻認為經文上就是這樣寫的,
叫她指出經文時,
她只好支支吾吾顧左右而言它,
但認識無我卻是解脫之道的開始
(這是確定的因為超過百篇的經文都是這樣寫!),
既然對無我誤解,
所以修行無果是必然的!

頭像
carnation
文章: 79
註冊時間: 2005-07-14, 08:00
來自: 天涯海角
聯繫:

文章 carnation » 2005-07-15, 13:53

dreamer008 寫:那麼,可否把無我的『清楚』經文貼上來讓法友聞法歡喜,謝謝您!
是所謂的『無常故苦、苦故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嗎?
=========================
若有人問妳何謂C,妳跟她說妳知道A吧!A故B、B故C、C所以C+...這樣夠清楚了吧!您覺得如何?她說不懂(當然不會懂),妳便說A就是A阿就如同字面所表現的意義又有何意義?
若說體驗『無常』便能體會『無我』,此說不定。誰不能體會無常?面對無常每個人的反應不一,有的人確實生厭離心,有的卻因為無常而更加貪愛不捨...
個人意見:
證者少有二種因緣,一者法已散失二者不求甚解!
關於無我
《長部》(Dighanikaya)的《布吒婆樓經》(Pottapadasutta)
裡面的內容是很清楚的說明
以下的翻譯是佛使比丘的譯筆(在下斗膽做了一些編排上的修正) :
遊方者布吒婆樓告訴佛陀,在一個學說辯論的場合上,(自我)這個題目曾經引起很大的爭議。有一群人說「意識」不能被任何東西控制,它自動生起、消失,當它出現在人身上時,這個人就有意識;當它不再存在時,這個人就沒有意識,而且這種生滅遲早會發生。另一群人則辯駁說並非如此,「自我」其實就是一個人的意識,只要「自我」進入我們身體內,我們就具有意識,「自我」離開時,我們就變成沒有意識,一直要到「自我」再回到身上時,我們才又有意識。第三群人則說前面兩者都不正確,事實上,這世界上有某人具有大能力,他存在於一個神祕的領域中,決定我們每個人意識的生滅。最後一群人則說前面的說法都不對,實際上是神在主宰每個人意識的生滅。最後,這個遊方者說他相信佛陀的智慧,而且認定佛陀知道意識息滅的真實義,所以請求佛陀開示。

 佛陀以下述的說明回答這位遊方者:

  那些認為意識是沒有因緣可以控制的人,當然是錯的,因為意識可以因個人行為而產生或息滅。

  接著佛陀解說一個僧人如何證入禪定(jhana),從初禪到無所有處定(akincannayatana?jhana),然後佛陀分別解釋並舉例說明每一種禪定。

  譬如當一個僧人達到初禪時,他的意識或思維的感覺不起了,代之而起的是遠離憒鬧所產生的喜悅(piti)和快樂(sukha),這就是意識在禪定功夫下產生和消失的情形。因此,怎麼能說意識的產生和消失是沒有因緣的呢?在第二禪時,尋(vitakka)和伺(vicara)的意識消失了,代之而生起的是定(samadhi)所生的喜悅。在第三禪時,喜悅的意識消失了,只有從平靜所產生的快樂。在第四禪時,快樂的意識消失了,只有平靜淨化後所產生的無分別的感覺。

  在空無邊處定(akasanancayatana jhana)中,形體上的意識消失了,只有空虛的形式留著;在識無邊處定(vinnanancayatana jhana)中,意識上的空虛的形式消失了,但清楚覺知意識的行相的智慧出現了;在無所有處定中,有意識行相的意識消失了,空無一物的意識出現了;最後,在禪定的最後一個層次──滅盡定(sannavedayitanirodha jhana)中,空無的意識也消失了,不再有新的意識產生,因此,意識完全止息。而這樣的境界一直持續下去,在此階段,我們不能說有意識存在,因為此人一點也沒有感覺;但我們也不能說他沒有意識,因為此人出定後仍然具有知覺,他既不能稱為死亡,也不能稱為沒有死亡,這是經由人類的控制力或行為而使意識完全止息。

  佛陀最後問遊行者:

  以前可曾聽過類似的說法?

  聽了佛陀說法後,感到極度敬畏的遊方者回答:

  以前從未聽過,佛陀所說的非常真實。

布吒婆樓就問佛陀:

  意識是否真的是一個人的「自我」?或者意識和「自我」是兩個不同的東西??

  對此,佛陀反問:

  你說的是那一種「自我」?

  布吒婆樓回答:

  我指的是有明顯的形體,由四大組合而成,並且由像米等食物滋養而成長的東西。

  佛陀說:

  如果是這樣,你所指的意識和「自我」是不同的東西,你必須明白,一如生起的意識和消失的意識並非相同的東西。那麼你所指的意識和「自我」就必然不是同一個東西。(巴利經典第231頁)

  因為假如把其中之一看成是「自我」,則另一個自然就必定不是「自我」。

  布吒婆樓說:

  假如我認為「自我」是由心靈元素,加上主要和次要的器官所組成的呢?

  佛陀回答:

  即使是如此,意識和你所指的「自我」仍是兩回事。討論你所說的「自我」是沒有用的,因為生起的意識和消失的意識都不是同一個東西(理由如前述),所以,意識和你所謂的「自我」就不是相同的東西。(巴利經典第231頁)

  布吒婆樓進一步說:

  那麼,假如我是指那沒有形象,由意識自己所形成的「自我」呢?

  就如由風吹動水所形成的浪,問題是到底這浪和水是否同是一個東西?

  佛陀回答:

  即使是如此,它們也不是相同的東西。討論你所說的從意識本身所形成的無形象的「自我」,?是沒有用的,因為生起的意識和消失的意識都不相同。(巴利經典第232頁)
 布吒婆樓進一步問:

  有什麼方法能讓我知道,一個人的意識和「自我」是相同或不同的東西?

  佛陀回答:

  布吒婆樓!這對你來說恐怕太困難了,因為你已經有其他的成見了,所以無法了解你認為正確、恰當的其實是不正確的東西,你喜歡其他觀點,你企圖用其他方式來了解,你曾經受教於其他外道的老師。

  布吒婆樓換個題目問:

  那麼,關於我從其他老師學到的理論,他們的觀點各不相同,譬如世界是恆常的或不是恆常的;世界是有限的或是無限的等等,那一個是真實、正確的?

  佛陀回答:

  這不是我所應該告訴(教導)你的。

  遊方者問:

  為什麼佛陀不談這些事?

  佛陀回答:

  談它們沒有用處。
幾天後,遊方者布吒婆樓由一位名叫「吉達」(Citta)的馴象師伴隨著,又去聽佛陀開示。他告訴佛陀,雖然佛陀沒談及世界是否恆常之類的問題,但他因為同意佛陀的話,受遊方同儕的責備。佛陀再度堅定地說,談這些東西是沒有用處的,但四聖諦可以直接利益修行者。然後,佛陀接著說:

  布吒婆樓!有些苦行者和婆羅門有一種想法,說人死後他的「自我」將會完全快樂,沒有東西可以碰觸或踐踏它。我去找他們,並問他們是否真有如此的觀點和說法,他們說是真的,然後我問:「你們是否曾看過並知道只有快樂而沒有苦痛的世界?」他們說:「沒有」。所以我再問:「你們是否全都清楚地感知常樂的『自我』?即使只有一夜、一天、半夜、半天?」他們說:「沒有」。其次,我問:「你們使用的修行(方法就是你現在正在修的方法),是否能使常樂的世界實現?」他們也否定了。然後,我又問他們:「是否曾聽到在常樂世界裡的神仙們說:『世人啊!行善並真誠地修行,以便能來到這常樂、無苦痛的世界,我們已經這麼做了,所以到達這常樂的世界。』」對此他們也否認。所以仔細聽著,布吒婆樓!既然如此,他們的說法有證據嗎?

  布吒婆樓回答:

  他們的說法完全沒有根據。

  佛陀再說:

  布吒婆樓!這正如有個人說:「我愛慕並追求某家的美麗姑娘。」但當別人問:「她是誰?是屬於武士階級?祭司(婆羅門)階級?平民階級或賤民階級?」他回答:「我不知道」。而當他們再問:「她名叫什麼?姓什麼?她是高、矮或中等身材?她是黑皮膚、白皮膚或黃皮膚?她住什麼村、什麼省、那一國?」他又回答:「不知道。」所以他們說:「年輕人,難道你的意思是,你愛慕並追求一個你從來沒見過的美麗姑娘嗎?」他說:「對的」。布吒婆樓!如果你可以從這年輕人所說的話中,找出任何實質意義的話,那麼你也能如此看待那些苦行者和婆羅門所說的話了。(巴利經典第238頁)

  這就是說有「自我」,但被質問之後,又顯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自我」。

  布吒婆樓!這也像有個人造了一個梯子,帶到十字路口,向人說他要爬上一座城牆,但當其他的人問他:「要攀登那一座城堡?牆在那裡?是在東方?西方?南方或北方?城牆是高的?是低的?還是中等高度?」他回答說:「不知道」。因此,他們進一步問他:「是否要將梯子放在一個你從未看過的城牆上?」他說:「是的」。布吒婆樓!你想這人的話有任何實質意義嗎?那些苦行者和婆羅門所說的(他們知道的常樂的「自我」)就如同這種情況

布吒婆樓!一個人只能在三個地方找到「自我」,這三個地方是那裡呢?

  (一)由四大組合的粗糙肉身,受食物如米飯等的滋養者。
  (二)由心靈元素所造的靈體,具有和肉身一樣的器官,但不是粗糙之類的東西。
  (三)由意識本身所造,無形象的「自我」。(巴利經典第241頁)

  布吒婆樓!這是我為人們宣說教法,希望他們去除「自我」的三種形式。(註二)我的教理是佛法,當依此修行時,將使錯誤、愁苦的事消失,而能生起並大大增長光明和智慧。你將以自己的聰敏,清楚地感知這充滿著人類智慧和完美的境界,並且保持這種境界。布啊樓婆!假如你懷疑它是一個悲哀的境界,布哈樓婆!我要告訴你,不應該如此看待它,因為它是喜悅、幸福、寧靜、自覺、完全醒覺和舒適的境界。

  布吒婆樓!假如其他苦行者和婆羅門問我:「既然你已經說沒有『自我』,那麼你指的『自我』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我要說:「究竟是這個『自我』或那個『自我』並不重要,但那個你心中所理解並執著不放的『自我』,你必須揚棄它才會快樂。」

  布吒婆樓!這件事(即我告訴他們要揚棄心中所理解並執持的「自我」),就有如一個人造了一座梯子,帶到城堡牆腳,準備把梯子頂住城牆立起來,當其他的人問他:「你要用你所造的梯子爬上的城堡是那一座呀?」他說:「就是這座城堡,我已把梯子立在牆腳上。」就這譬喻而言,你覺得我所說的是否有根據?

  布吒婆樓回答說:

  這是有確實的根據。

  這時,吉達馴象師說:

  我的想法是:當取得粗糙肉身的「自我」時,心靈元素所造的「自我」以及意識所造的「自我」不可得;當取得心靈元素所造成的「自我」時,粗糙肉身的「自我」以及意識所造的「自我」不可得;當取得意識所造的「自我」時,粗糙肉身的「自我」以及心靈元素所造的「自我」不可得。

佛陀說:

  吉達!如果有人說:「你在長久以前就存在,而非未曾存在;你將在未來存在,而非永遠不存在;你現在正存在,而非現在不存在。」當人們問你這種說法是否正確時,你會怎麼說?

  吉達回答:

  我必須接受我曾存在於過去,也將存在於未來,而現在也存在的事實。

  佛陀然後說:

  吉達!假如你進一步被問到:「無論你在過去所執持的是那一種『自我』,它都是真實的,而其他的『自我』都是虛假的;或無論你未來所執持的是那一種『自我』,它都是真實的,其他的『自我』都是虛假的;無論你在現在執持的是那一種『自我』,它都是真實的,其他的『自我』,都是虛假的。」這麼說是否正確?你會怎麼說?

  吉達回答:

  任何時候所執持的「自我」,若是針對那個特定時刻而說的話,都是真實的,其他的「自我」則被認為是虛假的。事實上,這就是針對那個特定的時刻而說的,過去的「自我」只有在過去才是真實的,至於未來的「自我」和現在的「自我」,它們在過去的時間流裡,都是虛假的,事實上它們也只在過去如此。但當相應時刻到來,後面的兩個「自我」也各自變成真實的。同樣地,在過去一度真實的「自我」,將於現在及未來變成虛假。

  佛陀接著說:

  吉達!「自我」的形式也是如此,不論任何時刻,當得到粗糙肉體的「自我」時,心靈元素所造的「自我」和意識所造的「自我」就不可得;當得到心靈元素所造的「自我」時,粗糙肉體的「自我」和意識所造的「自我」就不可得;當得到意識所造的「自我」時,粗糙肉體的「自我」和心靈元素所造的「自我」就不可得。

  吉達!這恰如新鮮牛奶來自母牛,凝乳來自新鮮牛奶,奶油來自凝乳,奶酥來自奶油,而凍奶來自奶酥。當它是新鮮牛奶時,沒人稱它為凝乳、奶油、奶酥或凍奶;而當它變成凝乳時,沒人會稱它為鮮奶、奶油或其他的東西。

  對執取的「自我」也是如此,當一個人執著粗糙肉體的「自我」時,就不會認為心靈元素所造的和意識所造的那個「自我」是「自我」;當一個人執著心靈元素所造的「自我」時,就不會認為粗糙肉體所造的和意識所造的「自我」是「自我」;當一個人執著意識所造的「自我」時,就不會認為粗糙肉體所造的和心靈元素所造的為「自我」。

  吉達!這些有關「自我」的名詞是根據世俗的語言和世俗的定義,當成是世俗語言中的世俗名詞,如來也隨俗使用它們,但絕未執著它們。

  最後,布吒婆樓和吉達讚嘆這次說法令人非常歡喜,它好像把傾覆的船翻正;將被遮蓋住的東西掀開;為一個絕望迷途的人指示道路;在黑暗中點起一盞燈,使視力正常的人能夠清楚地看見東西。布吒婆樓從一個流浪的遊方者變成佛陀的在家信徒,吉達請求出家,並且獲准剃度為僧,不久之後就證得阿羅漢果。

----------------------------------------

這篇經文的英文譯文(巴力語譯成英文)在以下這個網址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canon/su ... 9-tb0.html

---------------------------------------

個人心得 :
1. "自我"是沒有辦法被清楚定義的。就像一個年輕人喜愛一個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的女孩,一個拿著梯子的人要去攀爬一座自己都不知道的城牆一樣。

2.隨著狀況的不同,人們慣於把不同的東西當成自我。可能是肉體,也可能是意識,也可能是那個被稱作靈魂的。

3.簡單的說,“自我“是一種幻想,執著在哪裡,那個就是自我。

4.不管執著的對象是什麼,都應該捨棄。因為“緣取而有有...以至於苦"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05-07-16, 10:04

dreamer008 寫:要觀察色.受.想.行.識都是『無我』。
問題是不知道何謂無我要觀察什麼?

去網站搜尋一下無我吧!
對無我有種種千奇百怪不同的解釋,

根本不知道要找的是什麼!怎麼找?
問題是不觀察怎麼知道何謂「無我」?

那些「種種千奇百怪不同的解釋」,即是「無我」。

我知道你在「找」什麼東西。那個東西,連「無我」也「無」。可是現在討論的是「無我」。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