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雜阿含一經】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5-03-03, 15:13

seasky 寫:雜阿含經以“苦”對應巴利文 dukkham 其譯義精確完整相當,再說“無常、苦、非我”三者當中皆涵蓋了“空”的味道、應無必要於“苦”一項多出個空。
請查巴利詞典,dukkha是由du(惡)和kha(空)兩個詞組成的,所以dukkha的準確翻譯是“惡空”的意思,建議你學學巴利文。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5-03-09, 14:40

dukkha 是由du(惡)和kha(空)兩個詞組成的,其表達的是一種全新的觀念:「苦難」、「痛苦」、「憂悲」、「苦惱」、「缺陷」、「無常」、「空」、「無實」等 .. 種種不完美的總合。漢文的「苦」一字涵義深廣,包含以上種種不完美的總合觀念,相當於巴利文 dukkha。

覺悟之路,提到:
第一聖諦說的是苦(Dukkha),因為找不到更好的巴利相應詞而被譯為苦和憂。作為一種感受,苦的意思為難以忍受。作為一種抽像的真理,苦(Duddha)意為可悲(du)和空(kha)。整個世界以苦為根本,故為可惡,無實體,從而是空非有。所以,Dukkha為可惡的非有。

佛陀的啟示 - 第二章 四聖諦,提到:
巴利文「苦」Dukkha(梵文作Duhkha)一字,在一般用法上,誠然有「苦難」、「痛苦」、「憂悲」、「苦惱」等意義,而與 Sukha一字之具有「快樂」、「舒適」、「安逸」等意義相反。但用在第一聖諦上時,它代表了佛對人生宇宙的看法,包含有更深的哲學意義,它所詮釋的範疇也大大地擴充了。不可否認的,第一聖諦的「苦」,顯然含有通常的「苦難」意義在內,但是它還包含更深的意念,如「缺陷」、「無常」、「空」、「無實」等。因此,要找一個(英文)字而具有第一聖諦「苦」(Dukkha)的全部概念,是很困難的事。所以,(在英文裡)這個字最好不翻,以免輕易將它譯為「苦難」或「痛苦」,反到令人生起不合適而錯誤的意念。

目前流行的說法是:
無常(Anic-cam)、苦(Dukkha)、空(Sunnata)、無我(Anat-ta)的法語(Dhamma)
「空」是後世增演出來的,不是佛陀主要的教說!頂多算是次要的文義。

印順導師坦白承認了這一點,卻又加入個人主觀意見大幅提升空的地位,逾越了「無我」的法義,他說:釋尊的原始教說,實際上並沒有以空為主題來宣揚,但佛法的特性,確乎可以「空」來表達。所以在佛法中,空義越來越重要,終於成為佛法甚深的主要論題。

世尊明白「空」的非必要,是故釋尊的原始教說,實際上並沒有以空為主題來宣揚。四聖諦即是在講緣起法,而緣起法主要在講知苦離苦滅苦則能獲致涅槃(永盡貪瞋癡),觀察體會五蘊六入處無常、苦、無我,依循八正道的生活便能夠精準地針對自我的貪瞋癡來個徹底滅盡,談論緣起空不空,其實是把修行的焦點弄偏了。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5-03-09, 15:10

shanguan 寫:《心經》的問題不在于五蘊皆空,而在於色空不二,空本來是對五蘊的無常、苦、無我特性的統稱,但在《心經》中偷換概念成了一個涅槃的同義詞。那就形成了“生死即涅槃”的荒唐結論,這是《心經》錯誤的地方,但《阿含經》中並沒有這樣的錯誤,你不要把它們混爲一談。
雜阿含經說:無常、苦、空、無我,空的地位尚未越過無我的地位,如果學者丟不掉空義,至少以雜阿含經的說法為準,仍不失正法的立場。
至於增一阿含說: 無我者即是空。將無我根本法義導向空理的層次,方向不正確。最好不要這樣,很容易迷失於空中。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Re: 解讀【雜阿含一經】

文章 seasky » 2005-03-24, 21:02

seasky 寫:摩訶男法友白話語譯: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那時,佛陀告訴比丘們說:「應當如實觀察色身(色蘊)是無常的!這樣的觀察就是合於正見的禪觀,能使行者生起厭離心,不再貪愛色身,使心意得到解脫。同理,也如實觀察各種感受(受蘊)、各種認知暨分辨作用(想蘊)、各種出於意志的活動(行蘊)、各種知覺(識蘊)也都是無常的!這樣的觀察就是合於正見的禪觀,能使行者厭離它們,斷除對各種因緣和合而生起之精神現象的貪愛,從而使心意得到解脫。像這樣,比丘們!從五取蘊(五受陰)的繫縛中解脫出來,就能依願自行記說:『此生是長夜輪迴的終點,清淨聖潔的梵行已堅立;完成了所有的行持,不會再受各種生存境界的羈絆。』如同觀察五蘊無常一樣,觀察五蘊的本質是苦、非【我】,也是同樣的道理。」

當時,比丘們聽聞佛陀這番開示,都很高興地信受奉行。

-----------------------------------------------------------------------------------------------------------

雜阿含一經原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見)。正觀(見)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見)。正觀(見)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法友們,繼續來看摩訶男法友解說的優點:

1. 「當觀色無常 ... 」一句:巴利文相應部比對漢譯雜阿含少了「當」字,摩訶男法友依漢譯解說為「應當」,此處漢譯優於巴利文。
2. 正觀:正見的禪觀,解說很恰當。
3. 心解脫:使心意得到解脫,解說得不錯。
4. 色、受、想、行、識,五蘊:白話解說的用語相當精準。
5. 「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巴利文相應部比對漢譯雜阿含少了「空」一項,摩訶男法友依巴利文解說為「如同觀察五蘊無常一樣,觀察五蘊的本質是苦、非【我】,也是同樣的道理。」,此處巴利文優於漢譯。

唯一的疑問出在:
原文:「則能自證:我生已盡,...,自知不受後有。」
摩訶男法友解說:就能依願自行記說:『此生是長夜輪迴的終點,...,不會再受各種生存境界的羈絆。』
末後一句,「自知不受後有」解說為「不會再受各種生存境界的羈絆」,似如竹鶴法友一再提醒大家的『由此觀之,滅盡並非生命的結束,而是無明滅盡之後,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要知道佛非有來生,但是也非無來生!還請諸法友,再三思維啊!』,似說:解脫的聖者從幕前隱身到幕後那樣?

通篇來看,摩訶男法友對本經的解譯實為難得一見的好,很值得學者們參研學習。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5-10-03, 19:59

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見)(原作觀依六入誦改)。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見)。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契經 五陰誦】

接下來輪到內觀,這裡要討論的是廣義的內觀,從巴利三藏的業處乃至金剛乘的毘婆闍那,全都包含在內。

內觀或直觀,雖不是《雜阿含》慣常使用的譯法,但對修行者而言卻也再貼切不過了,所謂的正觀,就是內自觀察五受陰的實相;觀察它們無常、苦、無我的本質,這樣的觀察直接而不假外求,自可將它理解為直觀。既是正觀、內觀、直觀那就不許另外設定一個主題來觀、來想、來思考,如果那樣的話,就脫離了自身生命的如實正觀,而只能稱為設想、假想、聯想了。

可是今人號稱的內觀法門卻一任採取那些設想、假想、聯想的方法,無論是南傳九想觀及青黃赤白等遍處、北傳空假中三觀及參話頭、藏傳三密加持及大手印等等。這各形各色的觀想無法洞悉滿足五受陰的蠢動,視破它們企圖建構無常、苦、無我虛幻世間的可笑行徑,反而要全神貫注地投入其中、融入劇情,竭盡所能地為它們注入血肉,讓它們鮮活起來,讓它們逐漸具體、真實而不容否認,從而肯定自己的修證,證明自己大有作為。

的確,相較於天文學家觀測星象、地質學家檢視土壤乃至閒暇的人看電視,這些只需盤起腿來在腦海中進行的觀想,大可稱得上是內觀了。凡是內觀便離不開止、凡是毘婆闍那便離不開闍摩他。止觀功夫深厚的人,必有禪定體驗,禪定能引發種種神通,神通則令眾生如癡如醉。或者,也不必然要進展到神通的階段,僅就禪定那種不可言喻的輕安喜樂,已足以給人證果、解脫、大成就、大圓滿的錯覺了。難怪所有「重實修」的佛教徒都幾乎立場一致地投靠外道須深的邪見,認為不修禪定不得解脫!

所有這類的內觀法門,真正的缺憾是無法銜接上厭離、喜貪盡、心解脫的梵行。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0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5-10-03, 22:17

請問seasky法友,止、觀都是佛陀的教導,那麼實際禪修上,止、觀二者的修法有何不同呢?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5-10-05, 18:17

Dogbert 寫:請問seasky法友,止、觀都是佛陀的教導,那麼實際禪修上,止、觀二者的修法有何不同呢?
什麼是止?止的梵文是 samatha,漢文音譯作「奢摩他」,「止」是使心念集中於所觀察的對象,而不分散,也被稱為「寧謐的開展」,而且由此而達到身心「輕安」之境。

什麼是觀?觀的梵文是 vipa`syanaa,漢文音譯作「毗婆奢那」,近期意譯作「內觀」,指往內如實地觀察自己身心五蘊的實相(無常、苦、非我)。

「止」、「觀」即是禪定、智慧二學,是修學一切佛法的根本。在佛法的實踐上,止與觀是最核心的二大項目,其內涵相同於定與慧。佛弟子所要修習的是止與觀;所要觀察清楚的對象是名與色──主要是指自己的身心五蘊;修習止觀之後,就可斷除無明及對三有的貪愛,由此證得明及解脫,這是修
習止觀的目的。

針對內觀(觀)的修止:「訓練精神集中、專心、專注」於自我身心內觀上,與內觀合作無間的這一種「精神集中、專心、專注」,即是修習佛陀教導的正定。亦即戒定慧三學的 "定(止)"。

離開內觀(觀)的修止:「訓練精神集中、專心、專注」於自我身心內觀以外的事物,與內觀無關的「精神集中、專心、專注」,則是修習世俗一般定。不是戒定慧三學的 "定(止)"。

止、觀,是形影不離的。沒有觀的止,稱不上正定;沒有止的觀,心念散亂昏沉昏暗,也達不到明亮清析的正觀。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5-10-05, 20:32

Dogbert 寫:止、觀二者的修法有何不同呢?
雜阿含 429 經:世尊告諸比丘:「當修無量三摩提,專心正念。所以者何?修無量三摩提,專心正念已,如是如實顯現。云何如實顯現?謂此苦聖諦如實顯現,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顯現。」

世尊說的「專心正念」,即是修止修觀,"專心" 是修止、"正念" 是修觀 ..
修止:要能專心(於內觀之上),才能維持正念、發展正知 ..
修觀:當正念觀察身受心法時,其中也必須專心才能清醒有力的觀察 ..
專心與正念融合成了一體,也就是止觀平衡發展 ..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0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5-10-05, 20:54

謝謝seasky法友的說明,您說的都是止、觀的定義與目的。我的問題是,「實際禪修時,止、觀二者的修法有何不同?」。是改變業處嗎?還是其他?

另一個問題是,您說南傳有九想觀(觀墓園九相),並且是錯誤的修法。但是事實上北傳中阿含念身經、念處經也有相同的修法,您如何確定這個禪修方式是錯誤的呢?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5-10-07, 20:10

Dogbert 寫:...「實際禪修時,止、觀二者的修法有何不同?」。是改變業處嗎?還是其他?
是的,改變業處。止、觀的實際禪修,簡明扼要的說 ... 也就是佛陀說的「專心正念」、「專精思惟」、「精勤思惟」、「勤攝心住,正念、正智」...。當中的:練習"專心"、練習"專精"、練習"精"勤、練習勤"攝心"住,即是修止;練習"正念"、練習"思惟"、練習"正智",即是修觀。佛陀教導的止、觀修習是一體相輔相成的、同時間進行的、不能單獨分割的。將止、觀分割開來修的,可判定必不是正法。

任何時候,一有正念就自動伴隨八正道中的正定和正見。這說明當我們於身體、感受、心和現象正念分明,清晰經驗這四處接觸的感覺時,即表示八正道已經開展。也就是說,對片刻間身、受、心、法的生滅要特別注意,身、心四方面中的任何一面的正念都同等重要,因為它們都以色蘊為基礎。

禪修以「安那般那念住」為業處,適合所有人們,最穩定可靠!
Dogbert 寫:另一個問題是,您說南傳有九想觀(觀墓園九相),並且是錯誤的修法。但是事實上北傳中阿含念身經、念處經也有相同的修法,您如何確定這個禪修方式是錯誤的呢?
爾時,世尊至十五日說戒時於眾僧前坐,告尊者阿難:「何因何緣諸比丘轉少轉減轉盡?」

阿難白佛言:「世尊為諸比丘說修不淨觀、讚歎不淨觀,諸比丘修不淨觀已,極厭患身。廣說乃至殺六十比丘。世尊!以是因緣故令諸比丘轉少轉減轉盡。唯願世尊,更說餘法,令諸比丘聞已,勤修智慧,樂受正法,樂住正法。」

佛告阿難:「是故我今次第說住微細住,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速令休息。如天大雨,起、未起塵能令休息。如是,比丘!修微細住,諸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阿難!何等為微細住多修習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謂安那般那念住。」【契經 道品誦】


起初,佛陀為諸比丘說不淨觀,讚歎不淨觀言:「諸比丘!修不淨觀多修習者,得大果大福利。」因為修不淨觀心與不淨俱,便不會戀棧五欲功德充滿誘惑力的美好意象,而得以專心修念覺分。不淨觀是四念處的前方便,所以修不淨觀能得大果大福利。此外佛陀也稱歎過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或空入處、安那般那念等多項修禪定的業處能得大果大福利,原因也都在於它們修習成就之後能起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但最終,佛陀所稱揚的禪修所緣仍以安般念為主。

放棄不淨觀的理由相當的直接了當,它意外地引發了不幸事件,原本修不淨觀是要讓比丘心生厭離,厭離欲愛乃至色愛、無色愛,可是不淨觀令比丘們太震撼了,他們因而嫌惡自己的身體而以錯誤、極端的手段求取解脫。於是佛陀改以本身不俱企圖卻有助內心平靜的安般念作為比丘修禪所緣。

無論是修不淨觀、四無量心、空入處、光明想或其他禪觀所緣的業處,皆屬世間法,只能算是出世間正道的前方便而不入道品,其作用僅限於幫助修行者排除妄想雜念,心專於一,以修四念處。可是就如不淨觀的副作用,它轉移了禪觀對象與修行者的目標,原本只是暫且用來排除妄想雜念的前方便,卻喧賓奪主地成了禪修的主題,禪修者太過執著觀想所呈現的境相,陷於其中而不可自拔,以後見之明來看,這樣的人會用了斷性命來「達成」道業,的確不教人感到意外。不淨觀本身並沒有什麼神奇、不可取代的特殊功能,其他安般念、無常想、無欲想、滅想等,也一樣能得大果大功德。既然不淨觀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後果,佛陀也就毫不惋惜地棄之不用了。

除了不淨觀以外,慈心觀會導致禪觀者將目標放到對眾生的慈愍上;空入處、光明想等禪觀也都有反客為主的潛力,它們不是不好,端看禪修者懂不懂得正確應用它們。不淨觀有止息貪欲(特別是淫欲)的功用、慈心觀則能平息瞋恚、光明想對治惛沉、空入處止息掉悔,而這些效果安般念一應俱全。無論如何,總之佛陀最後只提倡安般念,它安全、有效、無副作用,安般念就是讓人沒辦法拿來耍花招、搞把戲、想入非非。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