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悟禪法(暫定名)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1-03-12, 05:04

[四四] 第四 重閣堂
※二 ‘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聖諦未如實現觀,對苦集聖諦未如實現觀,對
苦滅聖諦未如實現觀,對順苦滅道聖諦未如實現觀,而作正苦之邊際。’無有此理。
三 諸比丘!譬如作如是言:‘我尚未作重閣堂之下層,即欲建築其上層。’無有
此理。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聖諦未如實現觀,對苦集聖諦未如實
現觀,對苦滅聖諦未如實現觀,對順苦滅道聖諦末如實現觀,而作苦之邊際。’無
有此理。
四 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聖諦如實現觀,對苦集聖諦如實現觀,對苦滅
聖諦如實現觀,對順苦滅道聖諦如實現觀,而作正苦之邊際。’有此道理。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1-03-13, 06:42

這也就是解悟一直不主張在修四念住時"觀生滅"而一再強調是"念住"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念住而正念正知.並且在不同階段按照不同的分類來"正知"----這還可以聯系到另外一個重要的道品"七覺支當中的擇法覺支".

就心觀心,在這個階段是:心有染(惡法)則知我心有染,心無染則知我心無染.

在下一個階段(解悟禅法的第三階段)則是:我心喜(定)則知我心喜(定),而不再按照"心有染(惡法)無染"來觀心.

所以說,解悟禅法並不是簡單地"如實觀之",也不是簡單地觀生滅.而是修一法斷一法,斷一法證一法.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1-03-13, 21:18

訂正上面的話,

在下一個階段(解悟禪法的第三階段)則是:我心定則知我心定,我心不定(不等持)則知我心不定。而不再按照"心有染(惡法)無染"來觀心.

所以說,解悟禪法並不是簡單地"如實觀之",也不是簡單地“觀生滅”.

而是“知一法修一法,知一法斷一法,知一法證一法”始終不離“正念正知”----並且是隨著修行的階段不同,正知的內容不同。參考【雜阿含經】第498經:

我聞世尊說法。轉轉深.轉轉勝.轉轉上.轉轉妙。我聞世尊說法。知一法即斷一法。知一法即證一法。知一法即修習一法。究竟於法。

另外,在第二頁的第七樓,應該是:

哪種說法不會給你的禪修帶來困擾,哪種說法給你的禪修帶來清晰的指導,你就隨順那種。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1-03-18, 19:54

有種簡單的"如實正觀"非常具有誘惑力,原因是這樣的:

佛確實講過要"如實正觀",並且我們的身心世界也確實是剎那間剎那生滅的.而佛也確實講過要觀無常.苦,無我.

這樣一來,簡單的"如實正觀"就順理成章,可以叫人從"如實正觀"契入"當下(現在正在發生的身心世界)",又從"當下"的生生滅滅,看到無常,產生厭離,最後,連這種生滅也一並滅去.就是滅盡了.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1-03-18, 21:14

上面所講的這種“如實觀之”表面上看來確實可以和很多經典對應上,同時,因為這種“如實觀之”在剛剛開始的階段,的確能夠讓行者契入當下,體會到初步的禪樂。所以,追隨的人很多。

但是,如果深入下去,如果能夠冷靜分析的話,會有很多問題:

1)這種“如實觀之”只觀無常、苦、無我(所謂的共相)。不要求行者了解其他的內容。

但是,四念住,是要求我們每時每刻都要正念正知。這個正知,就要知道內容。包括了:心有貪,則知心有貪。心無貪則知心無貪。我有定心則知我有定心。我無定心則知我無定心。我心解脫則知心已解脫。

那末,一個行者,他是初果,還是三果,還是四果,他自己是很清楚的。所以,阿羅漢才會解脫已則知解脫,自作證:我生已盡。。。。

2)如果佛法只是“如實觀之”,那末,經典當中的“不凈觀”,“無常想”,觀五蘊的“患”,這已經不是純粹的“如實”了。而是帶有一點“想像”了。

3)解悟禪法有“如實觀之”,這是第一部,它是基本功。在這個基礎之上,隨作修行的深入,還有其他的方法和內容。具體展開了,就會形成七組三十七品外加四禪定。這就是我所說的,不是簡單的“如實觀之”。而是:世尊說法。轉轉深.轉轉勝.轉轉上.轉轉妙。

4) 最主要的一點是,這種生滅也一並滅去的滅盡並不能產生讓人徹底滅苦(煩惱)的智慧,也不能保證行者不退轉。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1-03-18, 21:47

而正念正知卻可以產生讓人徹底滅苦(煩惱)的智慧,也能保證行者不退轉。:lol: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1-03-19, 16:43

這裏面的過程是這樣的:

行者從頭到尾,從凡夫到解脫,自始至終,他都正念正知。由於,他的修行深度不同,所以,他所知的內容就有深淺:一開始,是五蓋,然後,是五蓋和心清靜(念住,離五蓋,心一鏡性)交雜,再然後,是行者辨識欲貪,斷欲貪,辨識色貪,斷色貪…….一個一個,清清楚楚,毫不含糊。

這其中,在心念住中辨識五蓋,辨識欲貪,辨識色貪,成就擇法覺支;

一旦看清了這些,有次序有步驟的連續的斷除惡法,是精進覺支。

由於連續的斷除惡法,培養善法,心中有喜,喜覺支成長。。。。

在這個過程當中,正知又獲得輾轉的正知,就會成就慧,明,和解脫。並且不退轉。


這種明,慧和(初分的解脫)我曾經在生病的過程中,在高溫的桑那房裏自我檢查,不會褪轉。我想,死亡也不過如此。只是程度的不同。

這也正是對印了舍利弗尊者所說的:
我聞世尊說法。轉轉深.轉轉勝.轉轉上.轉轉妙。我聞世尊說法。知一法即斷一法。知一法即證一法。知一法即修習一法。究竟於法。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1-03-19, 16:53

由於在別的論壇和別人辯論,臨時想到了以上的那些,就補充了。其實,作為一個禪法,不需要寫這末多。

以前的禪法寫道了從四個內容(四念處)來修。以下將談從兩個方面(動中和靜態)來寫。

頭像
yunshui
文章: 311
註冊時間: 2009-08-06, 08:00

文章 yunshui » 2011-03-19, 18:44

freshman 寫: 這樣一來,簡單的"如實正觀"就順理成章,可以叫人從"如實正觀"契入"當下(現在正在發生的身心世界)",又從"當下"的生生滅滅,看到無常,產生厭離,最後,連這種生滅也一並滅去.就是滅盡了.

4) 最主要的一點是,這種生滅也一並滅去的滅盡並不能產生讓人徹底滅苦(煩惱)的智慧,也不能保證行者不退轉。
法友的見解和《雜阿含1經》有一點不一樣。

......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雜阿含1經》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1-03-19, 20:53

只能說和你所理解的有一定的距離。也可能和現在很多人的理解有一定的距離。

過去人們總是專心於討論法義,討論涅盤,這當然有其必要。但是,我發現,很多問題都是各抒己見,不會有結果----因為無法驗證故。

現在,我認為到了這樣一個時候:讓我們來討論“道”,也就是專心於討論如何做?這也可以有經典可以對照,就是大小乘,南北傳都公許的三十七道品。同時,又可以親身檢驗。容易達成共識。

很多南傳的朋友多次批評我說,我們沒有傳承,沒有修法。現在,我就要給他們看,我有。

回到你所說的,第一經的問題,我是這樣看的:

有些經非常簡潔,正所謂微言大意,很多意思,但是字數太少,中間跨度太大。給出了非常大的解釋空間。我們可以暫時放一放。時間浪費不起。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