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
Mahanama
- 文章: 2475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
聯繫:
文章
由 Mahanama » 2008-04-25, 07:31
freshman 寫:妳換一個角度思考一下,也許會有不同的效果。
「證淨」(verified confidence) 不是禅定,而是一種智見。
從雜阿含的不壞淨相應裡大量的敘述和中阿含一二八經來看,這裡所謂的「證淨」就是一種禪定成就。我們或者可以這麼說:「四不壞淨」是禪定與信仰的雙身結構,亦即一方面以念佛、念法、念僧、念戒的方式習定,一方面以此四增上心做為不動搖、得初果的認證標準(中阿含一二八經)。中阿含一二八經通篇沒有隻字談到五蘊無常、苦、非我,沒有談四聖諦、緣起,只教導一群在家居士持好五戒,教導他們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再證諸雜阿含不壞淨相應的「諸天天道」(雜阿含八四七~八五○),可知「四不壞淨」在佛法修學體系中的正確位置是生天,而不是初果。這個析論也符合佛陀說法的常態,即先說持戒、佈施、生天之法。對堪受教化者,再進一步說解脫之法。
freshman 寫:我上面的那個例子也能說明一點問題。按照我的理解,“四不壞淨”當中最重要的是“法不壞淨”和“戒不壞淨”。至于“佛與僧”到在從屬之列。
你可能想以此論述強調「四不壞淨」也是依法不依人,淡化其感性面,可惜經典和佛時的在家人卻不是這麼說的(雜阿含六四七、六五八、六五九、九三五)。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08-04-25, 13:22
不是我有意要淡化什麽,只是這個理解是正當的同時也是符合原典的(SN 55.1):
'The Dhamma is well-expounded by the Blessed One,
'Indeed, the Blessed One is worthy and rightly self-awakened, consummate in knowledge & conduct, well-gone, an expert with regard to the world, unexcelled as a trainer for those people fit to be tamed, the Teacher of divine & human beings, awakened, blessed.'
'The Sangha of the Blessed One's disciples who have practiced well...who have practiced straight-forwardly...who have practiced methodically...who have practiced masterfully
“法和戒”是佛所開示和制訂(the Teacher of divine & human beings),僧團是放下一切來真切實踐“法和戒”的人。所以,當妳對于“四聖啼”(法和戒)有暸“證淨”,自然而然地,妳就對于“佛和僧”就有暸“證淨”。這個不難理解。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08-04-25, 13:30
爲什麽說佛是人天師?因爲他開示的法是無上的。這個世間沒有第二個人說這個法。
如果他講的法,我不理解,那他就是一個神經病者。
這很容易理解。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08-04-25, 13:43
Mahanama 寫:建議你看一看雜阿含九三五經、相應部預流相應第二十三經。

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果妳要把雜阿含九三五經、相應部預流相應第二十三經等等看成是“三要素”和“四要素”之爭,我也沒有辦法。
我不是這樣看的(指“三要素”和“四要素”)。只能簡單說一下暸:
如果一個人不能理解“聖戒在解脫道上的必要性”,那麽他還沒有真正地見法(道)。
-
Mahanama
- 文章: 2475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
聯繫:
文章
由 Mahanama » 2008-04-25, 15:10
freshman 寫: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果妳要把雜阿含九三五經、相應部預流相應第二十三經等等看成是“三要素”和“四要素”之爭,我也沒有辦法。
我不是這樣看的(指“三要素”和“四要素”)。只能簡單說一下暸:
如果一個人不能理解“聖戒在解脫道上的必要性”,那麽他還沒有真正地見法(道)。
你想左了。我舉這兩篇經文,是讓你看看在佛時的在家人心目中,四不壞淨裡哪一個最重要。從經文的記載來看,「三要素」、「四要素」之爭顯得有些無聊,因為其實只有「一要素」,即於佛不壞淨(寧隨世尊,不隨餘眾)。
再者,聖戒是否是指成文戒律?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否則如何能「不缺斷、不毀壞、不玷污、不雜染」?只是這麼一來,在制戒前,聖弟子如何走上解脫道?如何念戒?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08-04-25, 16:38
Mahanama 寫:你想左了。我舉這兩篇經文,是讓你看看在佛時的在家人心目中,四不壞淨裡哪一個最重要。從經文的記載來看,「三要素」、「四要素」之爭顯得有些無聊,因為其實只有「一要素」,即於佛不壞淨(寧隨世尊,不隨餘眾)。
就象我早先說過的,在佛法傳誦的過程中,在一些地方、一些時段,沒有正見的人很可能占大多數。這樣一來,對于法義中比較精細的地方、比較容易搞混的地方,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模糊不清。
比如說,“四不壞淨”和“六隨念”等等,再加上佛法有宗教的部分特征,普通人很容易將它宗教化,這個沒有什麽不好理解的。
問題在于,我們是要正本清源,去僞存真,抛棄錯誤,保留精華。不能簡單地一概否定。“四不壞淨”不是“四隨念”,它的精義在“法和戒”的"證淨"----一種智見,不是迷信。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08-04-25, 16:58
Mahanama 寫:再者,聖戒是否是指成文戒律?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否則如何能「不缺斷、不毀壞、不玷污、不雜染」?只是這麼一來,在制戒前,聖弟子如何走上解脫道?如何念戒?
我想妳還沒有理解我前面幾篇貼文的意思。“四不壞淨”是見道、證初果後的一種心理特征。還沒有涉及到“修道”的問題。所以經上才會說:依“四不壞淨”修這個,修那個。有的時候,修“五喜法”,有的時候,修“六隨念”,“十念”。不是每個人都一樣。
聖戒一定是指成文戒律嗎?我不這樣看。
從“見四蹄”、“八正道”的角度來說,
初果對于“正語、正業、正命”是很清楚的,但是對于二百多條比丘戒的具體內容可以並不清楚。
不過,對于出家要有出家的規矩,而所有這些規矩都是爲暸更好更方便的行“八正道”,這點他們還是很清楚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于成文戒律「不缺斷、不毀壞、不玷汙、不雜染」也說得通,是嗎?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08-04-25, 17:12
Mahanama 寫:再者,聖戒是否是指成文戒律?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否則如何能「不缺斷、不毀壞、不玷污、不雜染」?只是這麼一來,在制戒前,聖弟子如何走上解脫道?如何念戒?
即使是在制戒之後,也不一定非要“念戒”才能修行。妳搞錯暸。
有暸正見後,八正道在妳面前展開暸。
“成文戒律”是“正語、正業、正命”的外部規劃。就象是馬路倆邊的防護欄,對于一個人而言,有暸更好,沒有也能走。對于一群人而言,就很必要暸,因爲我本來是要好好走的,如果別人看不清路,亂作一團,那我也就走不好暸。是嗎?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08-04-25, 18:53
還有一點要注意,作爲社會、曆史發展過程中的佛法是有它的客觀條件的。換句話說,現在我們看到的佛法不是一天就成型暸的。37道品、幾百條戒律也不是佛在樹下覺悟後立刻就有的。
四不壞淨也是這樣,這是在“佛、法、僧、戒”都已經成型後,在家居士越來越多,對于佛法的要求也越來越強之後才發展出來的稱呼。如果離開這個背景,來討論“四不壞淨”不會有很大的意義。
就比如說“十二姻緣談到六入處”是針對當下的人來談的,如果要談“胎兒的十二姻緣”或者“瞎子只有五入處”,就沒有什麽意義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