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疑問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supohuai
文章: 43
註冊時間: 2005-08-27, 08:00

文章 supohuai » 2005-09-15, 11:10

我看了一些有關禪坐的書籍,提到除了坐禪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隨時以正定來觀照自己的心念舉止,甚至和人說話做事也在正定內觀中。好像在一面開車,一面和車上乘客說話。

我照著以上這個方法學習之後,覺得很好。
可是在正定觀照中會有一些奇妙感受,不知道對不對,所以想請法友指點。以免我走上錯誤的道路而不自知。

例如有時有四禪所描述的那種<捨棄、念住、明覺>清明平靜的感受;有時不想有心理活動,覺得是一種負擔,想息心入定,類似四禪八定的<滅想定>。這兩種感覺是自然生起,可以隨我的心意自然的交換正定的方法。

四禪八定中我比較會用這兩種。生活及工作中用四禪,感到心有點累了,那就進入八定。

從我真的想練習正定( 9/9 ),大概是第二天(9/10)便開始有這種覺受。一直到今天(9/15)是第六天,依然沒有退失,好像已經成為一種生活能力、生活態度。

(1)、可是我有可能在聽聞這種簡單的修行方法後,去練習不久,就有進步那麼快嗎?我以前一直以為四禪八定不知道要練習多久。要用什麼奇特的心法去修。

(2)、一方面做日常生活的活動,一方面也可以處在四禪八定中覺照?我以前一直以為修行人要坐下來靜坐,才可能會產生這種境界。

(3)、會不會是如法友說的狂喜現象?如果一直不退失,就是真的?例如一年、十年、一輩子。

我相信這裡的法友可以給我許多的好建議。先感謝法友們。

頭像
supohuai
文章: 43
註冊時間: 2005-08-27, 08:00

文章 supohuai » 2005-09-18, 19:14

我現在己經了解,以上所寫的覺受,只是一個修行的開始。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etta » 2005-09-19, 02:53

這樣就對了。要依照佛陀教導的修行次第用功,而且要用修行次第來對照自己。 具體用功方法每個人可能不一樣,但開始用功後正常的應該是輕安、喜、樂、定、如實知見、厭離、解脫這樣的次第。

不管是修止還是修觀,開始都應著重克服五蓋,培養五禪支,即尋、伺、喜、樂、心一境性,這是佛陀講解的正定的要素。正確了解法義,就能省掉很多不必要的擔心。 比如喜有五種喜,知道自己現在處於哪一種,就不必擔心狂喜,而是繼續努力,讓喜禪支繼續發展,成就七覺支的喜覺支。

正確瞭解心一境性的意義,就不會輕易地覺得自己到了初禪或者幾禪,甚至空無邊處。在論壇上經常看到犯這種錯誤的人。

頭像
leeyc2
文章: 54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leeyc2 » 2005-09-19, 19:02

metta 寫: ..具體用功方法每個人可能不一樣,但開始用功後正常的應該是輕安、喜、樂、定、如實知見、厭離、解脫這樣的次第。..
metta法友,您好!我稍微查閱了幾經如SN12.23.雜阿含615經.及中阿含何義經...次第似乎稍有不同,輕安(猗息)passaddhi的位置似在樂之前.喜之後,這是翻譯的問題嗎?或是有其他的原因?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etta » 2005-09-20, 01:22

謝謝指正!

頭像
supohuai
文章: 43
註冊時間: 2005-08-27, 08:00

文章 supohuai » 2005-09-20, 11:22

感謝metta善知識的鼓勵。

依阿迦曼尊者說在禪思中把自己的四大、世界的四大剷平,就是一個平坦如鼓皮的世界境相。如是生起" 如實知見禪觀 "。 這個禪觀我認為是正確的。
我的疑問是我在實修時,不只生起< 平坦如鼓皮的世界境相 >,還產生一個< 平靜如湖面的境相 >。把自已及世界萬物投入湖水,可以做淨化。所有四大淨化之後,湖水還是平靜不受影響。

這種禪思境相正確嗎?
這種禪思境相是不是在一段時間後要放下撤出?然後轉換做別種四念處的念住修行,做一種平衡,以免執著?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etta » 2005-09-21, 00:18

你這個問題很難直接回答,因為阿迦曼尊者和你都不是用的標準的佛教的名相(詞彙)來描述的。總的來說,泰國的禪師更喜歡用自己的語言來闡述自己的修行經驗和講述佛法。這可能有其歷史原因。 按照迎福寺上面的資料,泰國法宗派的創始人是當時的王子,他尋遍全國都沒有找到解脫之道,所以得出結論解脫之道已經失傳了,所以只好發菩提心。 阿迦曼尊者通過自己的極為精進的努力,證得了很深的禪定,超過了他的老師,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泰國後來的很多有名的禪師,都是傳承阿迦曼尊者的法。

不用標準的佛教名相講法,普通人比較容易懂,所以很多人開始喜歡看泰國禪師的得書。但有的人在這方面走得太遠,因為在甚深法義方面也過分的脫離經典,所以他們講的法變得很有爭議,比如佛使比丘和摩和阿迦布瓦,而他們本身的修行也受到人們質疑。

而在緬甸,佛教的傳承好像沒有中斷過,也許因為傳承的緣故,他們喜歡引用佛教名相來講法,即使講得非常白話,也會圍繞這些名相來講。另外可能和他們重視阿比達摩的傳統有關。

我個人的觀點是,我們學法,應該盡量把三十七道品搞清楚,將我們的經驗盡量翻譯成和三十七道品以及佛陀講的修行次第相對應的語言。這樣有利於清楚知道,我們走的路是不是很正確,而不至於像你現在這樣總擔心用功方法對不對。當然這需要有個過程,如果有老師指導就會省很多事,沒有老師,就得靠自己多努力。《阿含經》不是對所有的名相都有定義,詳細而系統地闡述修行有關的名相是在《阿比達摩》中,《阿比達摩概要精解〉是很容易讀的讀本。

再回到你的問題。

本來觀四大,就是在修四念處。阿迦曼有甚深禪定,他說的話所指的實際經驗和你理解的可能就不一樣。你可能並沒有真正理解色法的觀法,所以有這樣的疑問。在我們沒有能力透視他人的人體之前,我們只能觀自己的四大。佛教觀察一個事物是從它的特徵、功能、表現方式和生起的近因來認識的。如實觀察身體的感覺就是在觀四大,而對感覺產生的喜歡、不喜歡或中性的感受就是三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如果要進一步分辨出四大,就要瞭解四大各自的特徵。觀色法的目的,是要透徹地看到真實情況,也就是看到色法的無常相。很多人以為看到我們這團肉體就是看到了色法,實際只是看到了色法 聚集在一起呈現出來的幻相。 就像一串螞蟻,我們遠處看到是一條線, 只有走近了,我們才能看清這條線是單個的螞蟻連在一起呈現的幻相。我們常人看到的色法都是連續的,當我們突破這種連續的幻相,才可能看到色法真實的剎那生滅的無常相。 要達到這種如實知見,我們就必須按佛陀指引的 修行次第踏實用功。

你現在所說的情況,看起來像一種定境。

頭像
supohuai
文章: 43
註冊時間: 2005-08-27, 08:00

文章 supohuai » 2005-09-21, 09:20

謝謝metta善知識給予的寶貴指導,我覺得受益很大。

以阿含經及三十七道品的語言來描述,的確可以比較清楚的和法友們討論。

我所觀的色法確實如善知識所說,只內觀到一個器官如胃、一塊骨頭等比較大的集合色法。左見右見、外見內見。如從不同角度,遠見一群螞蟻排成一條線。

現在應當更進一步細觀其組成,如細胞、血球、水分子、細胞中的DNA。如接近細看一隻隻的螞蟻,以及它們的長相。以了解其幻相。

如湖面的境相應該是一種禪思中的定境沒錯。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etta » 2005-09-21, 10:34

修內觀應放棄一切預設的概念,細胞、原子、分子等等都是概念。內觀只是去觀實際的、正在發生的現象,不斷深入進去。 任何預設的概念可能讓我們對實際發生的現象投上一層幻影。

我第一次和班迪達禪師小參,他透過翻譯問我:你看到了什麼? 我說:經行中看到肌肉的拉伸。 他立即批評我說這是概念法。 我立即明白我想著肌肉是不對的,肌肉是一個概念,真實發生的現象只是拉伸的感覺。

頭像
supohuai
文章: 43
註冊時間: 2005-08-27, 08:00

文章 supohuai » 2005-09-21, 16:30

感謝善知識這麼寶貴的經驗。讓我少走了許多冤枉路。

確實不應預設想像,應當只是如實觀察。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