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諸位大德: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dick
文章: 19
註冊時間: 2004-10-26, 08:00

回應qwer及諸大德

文章 dick » 2004-11-05, 19:37

佛陀弘法四十五年,有十四個問題是他本人及佛教徒所不討論也不回答的。那十四個問題呢?一、世界是常嗎?二、世界是無常嗎?三、世界亦有常亦無常嗎?四、世界為非有常非無常嗎?五、世界為有邊嗎?六、世界為無邊嗎?七、世界為亦有邊亦無邊嗎?八、世界為非有邊非無邊嗎?九、生命的主體就是身體嗎?十、生命不是身嗎?十一、如來死後還有嗎?十二、如來死後一切歸無嗎?十三、如來死後存在亦不存在?十四、如來死後既不是還有也不是歸無嗎?這十四個問題後代的人將它叫做「十四種無記」。為何佛陀不回答、不討論,也教導弟子們不應當討論這十四個問題呢?佛陀認為討論這十四個問題是無益於解脫的。

  在雜阿含經裡可以看到佛陀開示,討論這十四個問題,不是對理解佛法有益,不是對修持梵行有益,也不是對智慧、正覺的表現有益,也不是正向涅槃之路。佛陀還一再的提醒比丘們,對十四無記做論斷的人,會落入輪迴接受無窮盡的苦報。所以,佛陀要比丘弟子們討論苦、集、滅、道的道理。
  曾經有一位比丘問佛陀有關十四無記的問題。佛陀如何的回答呢?佛陀就用一個比喻作為回答:有一個人被箭射到,朋友要帶他去拔箭療傷時,他不肯,還說:「若要拔箭療傷,必須先調查那個射箭的人是誰?他使用的是什麼型的弓箭?射箭的人是高的,還是矮的?箭上有沒有放毒?箭上的毒是什麼毒?從那裡射來的?我與他有什麼仇?將這些問題調查清楚了,我才肯拔箭療傷。」佛陀就反問這位比丘,這個被箭射到的人,若固執他的主見,那這個人有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找這些答案呢?我看還沒有找到答案之前,他早就毒發死亡了。我們現在的修行人,浪費太多的時間在討論十四無記及人死後到那裡的問題。例如人死後生到那個天界?人死後轉生到那裡?人死後是帶業往生?還是不能帶業往生?這些答案根本與斷除貪瞋痴、憂悲惱苦沒有關係。  佛陀生前的印度宗教文化,到處都有在討論這十四個問題。而這十四個問題總括說起來,不外兩種:一、「常住論」,乃相信宇宙、生命本身可以永恆的存在,並認為生命有個本體,無所不在。二、「斷滅論」,相信宇宙、生命本身會歸於消滅,到最後什麼也都沒有。這些無記的往來辯論,是永遠沒有結果的。

  修行人當務之急的工作,就是去學習如何滅苦,不要浪費寶貴的生命,去找尋無關滅苦的事情。事實上,人們的好奇心很強,且常犯關心未來的幻想症,因此就窮追無記事,這就會陷入無窮迷惑的陷阱中,永遠的無明。何況追求死後的事和修行解脫煩惱無關,因為這些都只是理論上的推理,根本都無法在現生如實體證的。如果不將這些錯誤的觀念改正的話,有邪見的觀念,就會引生邪的思惟、邪的語言、邪業、邪命、邪念、邪精進和邪定。

  何等為正見呢?簡單地說,就是肯定有「布施」之行、布施有果報等等。

  什麼叫做布施有果報呢?無論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施或善舉、善事都有果報。那麼果報什麼時候才能得到呢?只要是因緣具足,果報就完成了。有些人認為果報一定要等到來世或他世才得到,這種觀念太不切實際了吧!其實無論是善或惡的果報,在當今因緣具足的當下就完成果報了。若是現在沒有感受到果報,那麼以後也就沒有果報可言了。為什麼呢?因為布施的果報是內心的感受,並非物質或地位的買賣交換。如果說心的感受現在沒有,則以後當然也就不可能有,因為一切生死流轉的輪迴,都出自於「有意」的行為(染著)。比如說現在行布施內心的感受是快樂的,這就是布施的果報。這個果報是在當下,而不是等到死後才有。在布施的當下,若沒有受益到布施快樂的果報,以後何來有果報?有布施的行為就有布施的果報,這是因果自然的法則,因此佛陀是肯定有布施之行的。

  有「說」;有人就有語言的言教,有佛就有佛的言教,那麼佛的言教是什麼呢?三法印、四聖諦、四念處、四食、五蘊、六入處、七覺支、八正道、十結等等,這都是佛的言教。佛的言教和一般世俗的言教不同,佛的言教是合乎理性且有智慧的,能自悟證真理而斷煩惱。

  有「齋戒」果報;「齋戒」是一種宗教的儀式,有宗教的儀式就有果報,只是各種宗教儀式不同,它所感召的果報也就不同而已。佛教的宗教儀式有那些呢?如果以根本佛教來說,是很簡單的,只有叫人來過清淨正覺的生活而已,後來也有為在家居士開設的八關齋戒。

  佛入滅後,佛教的宗教儀式,也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地改變。例如三皈依儀式、受戒儀式、午供儀式、法會種種儀式,演變到現在各國的儀式都不同,同一個國家,但在不同的寺院儀式也都有所不同。在種種宗教儀式中,如果不理性的處理,有可能反而會使人增長貪、瞋、痴。

  例如祭拜,祭拜的目的和意義在那裡呢?祭拜,一般都是有條件交換的。我用東西來拜拜,但求發財、求保佑等等一大堆條件,這就是貪。如果所求不靈就產生瞋,這都是愚痴無明的做法。其實祭拜的正確意義就是「追思」,追思什麼呢?憶念其德行及教義。如果是這種有理性的祭拜,可以增長善法;如果抱持貪念的祭拜,那就不是在「追思」而是「條件交換」。這種有條件交換的祭拜,不只失去祭拜的意義,反而會增長貪、瞋、痴的果報。

  有善行、有惡行,有善報、有惡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有人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感到很懷疑,這都是將因果報應推演到死後或是將善惡因果報應,建立在物質上的錯誤觀念。如果將善惡因果報應,建立在當下內心的感受,那就對善惡因果報應不會有懷疑不信了。對善惡報應有懷疑的人,會提出這樣的疑問:我一生到現在都沒有做虧心事,好事我也有做,為何我現在這樣窮,遭遇到這麼多的困難呢?反而有些人自私,善事又沒有做,壞事能做的他也都做了,卻是生活富裕,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真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嗎?其實善惡報應最直接、最快,因果報應是比電腦還正確又快的。

  那麼報應在那裡?快在那裡呢?比如你今天做一件事,在做善事的當下,是快樂的,這就是已經得到當下的善報了。這種的報應你說快不快呢?直接不直接呢?答案是快又直接的。今天所做的善事,時間雖然已經過去了,但是不管幾天或幾月幾年之後,只要因緣具足又想起以前做過的善事,那麼內心又重回到快樂,這就是未來的報應,這種未來的善報不止是一次或兩次,而是一直不斷的流轉輪迴,只要不斷的想到,就有不斷的善報,這種善報不必等到死後的來世才有報應。

  那麼惡有惡報是如何呢?比如做一件惡事(故殺、偷盜、邪淫、妄語、吸毒等等),內心的感受是緊張不安的,這種感受是苦,就是惡有惡報當下直接就報應了,也不需等到死後。除了當下惡有惡報之外,以後不管時間長短,只要想到以前做的惡事,內心就又產生不安和緊張的感受,因此惡報就不斷的輪迴。佛陀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會錯的!善惡報應是內心的感受,並非是物質的買賣;是最直接的報應,不需等到以後,何況此無故彼無呢!

  有此世、有他世;此世和他世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此世是以當今的五蘊做為標準,他世就是此五蘊消散後另組成之五蘊為他世。另一種說法就是以當下的心念存在為此世,當下以後的心念生起為他世。
  有父母;天下的動物其生存必定有父有母,我們人是高級的動物,如果沒有父母就不可能有此生命來到這世間。

  有眾生生;有世間就有不同形態和思想不同的生命存在。雖然身心都是由五蘊組合而成,但形態和思想上都有不同,因此稱為眾生。
有阿羅漢;阿羅漢是修八正道而成就的,任何人如果能按照八正道的次第修行,都有成就阿羅漢的機會。簡單說,我們修八正道的目的,就是要成就阿羅漢。那麼成就阿羅漢有什麼好處?成就阿羅漢已經破除十種結縛了,所以他已止息貪瞋痴、憂悲惱苦,內心解脫自在,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了。那麼成就了阿羅漢以後要做什麼呢?阿羅漢聖者對世間的六道輪迴已經很清楚,並且他的心已經超越六道輪迴了。具足戒定慧,成就道果智,自利圓滿後,並將如何止息貪瞋痴、憂悲惱苦,出離六道輪迴的方法告訴大家,指導大家正確的修行。

  依佛陀的教導修行方法有分二種:一項屬善道,另一項屬解脫道。所謂解脫道,是要修成四種道果智斷十結;須陀洹道智能斷三結成就須陀洹果智(初果);斯陀含道智斷三結,且貪、瞋減弱,成就斯陀含果智(二果);阿那含道智五下分結斷(身見、疑、戒禁取、欲界貪、瞋)成就阿那含果智;阿羅漢道智斷五上分結(色界、無色界、我慢、掉舉、無明)成就阿羅漢果智,成就阿羅漢果智就是修解脫道到達圓滿了。所以說阿羅漢是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也就是究竟解脫了。這都是依靠自己修八正道自證的,修行第一步就是要將正確觀念(正見)建立起來,否則就難有信心和肯定。

  修行的正見是很重要的,若沒有正見,雖然很用功修行,但還是會偏向邪見,邪見就難成就四雙八輩。因為有邪見引生邪志乃至邪定。

頭像
dick
文章: 19
註冊時間: 2004-10-26, 08:00

文章 dick » 2004-11-06, 01:01

shanguan 寫:世間正見也是正見,不能說其是附佛外道。出世間正見是以世間正見為基礎的,只是更進一步的説明,如果三世的正見不建立,四聖諦也無從建立,因爲如果否定三世,已成斷見,那麽及時行樂即可,修行的意義已不存在了。
  答覆:何等為邪見呢?佛教將邪見歸納為不正見就是邪見。世間事物都有正反兩面。佛教把邪見分為多種,但歸納起來不出兩種,一種叫做「斷見」,另外一種叫做「常見」。

  什麼叫做「斷見」呢?就是認為死後什麼都沒有了,例如沒有因果、沒有報應等等,死後一切都沒有,沒有六道輪迴。像這種斷見思想,不只是佛教不提倡而已,只要能經過歷史考驗的宗教,也都不提倡這種斷見思想,例如基督教、天主教、回教等等。為什麼斷見是邪見呢?因為斷見的思想是不符合緣起法則的,也會破壞社會因果觀念與倫理道德的秩序,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不擇手段搶奪、拐、騙等等。因此善良的風氣式微,變成了畜性的社會生活,於是治安被破壞,人人都活在不安、緊張的生活中。有這種斷見思想的人,就只會以滿足當今自己的欲望,而什麼事都敢做,這種斷見的因果輪迴果報是很可怕的事。

  什麼叫做「常見」呢?是誤認為死後還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在輪迴不停或有一個永恆的我生到另一個國土,這都是屬「常見」。這種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死後在輪迴,是不符合因緣生滅的自然法則。這種「常見」的思想雖然有助於因果道德觀念,對維持社會和平也有很大的貢獻,但依佛教的因緣生滅法則來看,還是屬於邪見。
  若人死後就一了百了,什麼都沒有,這是不正確的觀念或者死後還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在輪迴,也不是正確的觀念。依佛法因緣生滅自然法則來看,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一切都是要依靠因緣。可是因緣有生滅,所以沒有一個無因自生或永恆不變的自我。有關「死後要到那裡去」的問題,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珍惜當今的生命,向息滅貪瞋痴、斷憂悲惱苦方向努力,以及今生如何保持正見修行。

   如果只討論死後去那裡,那太浪費寶貴的生命了。

  討論死後的問題,是不能斷除憂悲惱苦的。如果想要知道以後的事,那就要看現在如何的運用生命了。所以不能把握當下珍惜生命,依八正道如實修行,而只浪費寶貴的生命討論無關息滅貪瞋痴、斷憂悲惱苦的事,那實在太可惜了。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