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問自答

討論內容無限制,但嚴禁任何辱罵言詞及商業性廣告!
一陣風
文章: 44
註冊時間: 2023-09-22, 20:18

自問自答

文章 一陣風 » 2023-09-27, 00:09

佛教的修行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

佛教的修行就是建立在四聖諦之上,如果修行違反了四聖諦的原則,那麼最後將會是一場空夢。

四聖諦苦集滅道,兩兩各為因果,有苦集而生苦果,因修道而滅一切苦,是為苦集滅道。

因此如果有人問你佛教的修行基礎是建立在什麼地方,你可以用非常肯定的語氣回答他,佛教的修行基礎就是建立在因果之上。

不僅僅修行的基礎是建立在因果之上,事實上所有的一切諸法皆是建立在因果之上,例如佛陀常用眾生的五蘊來進一步闡明四聖諦的道理。

例如雜阿含第一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從上面經文中可以看到(觀色無常)就是對應苦諦集諦,(正觀者則生厭離)則是對應道諦,(喜貪盡心解脫)則是對應滅諦。

接下來,佛教具體的修行方向是什麼,意思就是佛教的修行人該如何做以及該做什麼,這個答案在阿含經裡面到處都是。

例如雜阿含第一經: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經文中的(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就是佛教的修行總則,以及佛陀對修行成就者的承諾,佛陀是實語者,佛陀絕對不會騙我們。

經文中的(梵行已立所作已作)意思就是唯有透過清淨梵行的修習,才能增長眾生的智慧,如實引導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境界,待得因緣俱足功德圓滿,自然可以到達究竟圓滿的彼岸,也就是經文中所說的(我生已盡,自知不受後有),這也是佛陀對成就者所許下的承諾。

接下來何謂清淨的梵行?

例如佛陀在阿含經裡面所提到的四念住八正道等等三十七道品,以及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全部都是屬於清淨的梵行,但事實上清淨的梵行是無量無邊,簡而言之,只要修行人的所作所為能夠符合真善美的因果關係,即謂之清淨的梵行,這個要修行人自己在生活中去體會,不會有人為你說得清楚。

所以說佛教的修行基礎,就是建立在四聖諦之上,也就是建立在因果之上,並且修行的方向則不可離開清淨的梵行,如果離開了清淨的梵行,那就絕對沒有成就的一天。

一陣風
文章: 44
註冊時間: 2023-09-22, 20:18

Re: 自問自答

文章 一陣風 » 2023-09-27, 00:56

論壇中有人問到,既然無我那又何必修行?

從古到今,都一直不斷有人在問這個問題,事實上在佛陀的時代,就已經回答過這個問題,並且對問此問題的人,給出了非常不好的評價,所以各位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千萬要小心,否則可能會惹來眾人的嘲笑。

雜阿含第56經:

爾時,會中復有異比丘,鈍根無知,在無明㲉起惡邪見,而作是念:「若無我者,作無我業,於未來世,誰當受報?」。

爾時,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於此眾中,若有愚癡人,無智、明,而作是念:『若色無我,受、想、行、識無我,作無我業,誰當受報?』如是所疑,先以解釋彼。云何比丘!色為常耶?為非常耶?」

答言:「無常。世尊!」

「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世尊!」

「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於中寧見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比丘!若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見者,是為正見;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便修厭,厭已離欲,離欲已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時,眾多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從上面的經文可以看出,佛陀對提出此問題的人,有著非常不好的評價。

佛教的修行基礎,就是建立在四聖諦之上,就是建立在因果之上,所以修行佛教的人,或是研究佛經的人,會提出此問題,那就表示他完全不懂佛教修行的基礎是建立在什麼地方,所以佛陀才會給出不好的評價。

提出此問題的人執著在(沒有一個我),既然沒有一個我,那又何必修行呢?

佛陀則是反問他,所有一切諸法是不是皆是無常苦變異,問問題的人回答說是,既然是那就根本找不到你所謂的(沒有一個我),另外佛陀會如此數落他,則是因為他根本不了解佛教修行的基礎,佛陀所說的修行基礎是建立在因果之上,如果了解佛教的修行基礎,那就絕對不會問如此不適當的問題。

一陣風
文章: 44
註冊時間: 2023-09-22, 20:18

Re: 自問自答

文章 一陣風 » 2023-09-27, 20:04

論壇中有人提到:(漏盡)煩惱已盡的比丘尚有無「緣所生法」?

這裡有兩個重點必須先釐清,第一個就是何謂漏盡煩惱已盡的比丘,很顯然其所指的就是阿羅漢,第二個就是何謂(緣所生法),意思就是成就的阿羅漢,面對境界還可不可以產生任何的(覺知感受),這個答案顯然是肯定的,例如當年的佛陀,他如果面對境界沒有任何的覺知感受,他要怎麼跟眾生說法,當年佛陀示現在人間的肉體,很顯然跟凡人一模一樣,也會感到冷熱,也會感到飢餓,也有病痛,所以說成就的阿羅漢,在境界中還有沒有任何的覺知感受,那答案絕對是肯定的。

以下有一段經文,末學要對經文做簡單的解釋,請大家參考看看。

南傳相應部SN12-51經:
諸比丘!比丘捨無明而生明,彼離無明生明故,彼無自為福行,無自為非福行,無自為不動行。依不為、不思惟,無取著世間之任何物。無取著故無畏怖,無畏怖故自證般涅槃,得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更無應再生。」

經文中的(彼無自為福行,........,無取著世間之任何物,無取著故無畏怖。)意思就是:成就的阿羅漢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而沒有任何的疑惑與煩惱。

經文中的(彼無自為福行,無自為非福行,無自為不動行。依不為、不思惟,無取著世間之任何物。),絕對不可以理解為面對境界沒有任何的覺知感受。

經文:諸比丘!對之作如何思惟耶?漏盡比丘亦為福行耶?或為非福行,或為不動行耶?」「大德!無此事。」

這一段經文的意思就是:成就的阿羅漢還會不會在境界中造諸惡業?比丘回答佛陀說:當然不會。

經文:「又,凡無行時,由行之滅、亦施設識耶?」「大德!無此事。」

這一句經文的意思就是:成就的阿羅漢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那麼他們還會再境界中造諸惡業嗎?比丘回答佛陀說:大德,當然不會。

經文中的(凡無行時,由行之滅),意思就是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絕對不可以理解為在境界中不再有任何的作為或行為。

經文中的(亦施設識耶?),意思就是成就的阿羅漢還會在境界中產生迷惑嗎?當然不會。

經文:「又,凡無識時,由識之滅、亦施設名色耶?」「大德!無此事。」

這一句經文的意思就是:成就的阿羅漢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那麼他們還會再境界中造諸惡業嗎?比丘回答佛陀說:大德,當然不會。

經文中的(凡無識時,由識之滅),意思就是成就的阿羅漢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絕對不可以解釋為在境界中不再有任何的覺知感受。

經文中的(亦施設名色耶?)意思就是:成就的阿羅漢還會再境界中產生迷惑嗎?當然不會。

在這裡僅列舉這兩段經文給大家參考,所以各位在閱讀經文的時候,不可以執著於其表面的文字意思,如果執著於其表面的文字意思,那麼將無法真正了解經文所要表達的真實意義。

一陣風
文章: 44
註冊時間: 2023-09-22, 20:18

Re: 自問自答

文章 一陣風 » 2023-09-28, 00:17

論壇上有人問,佛陀所說的12因緣是否涉及到外緣?

他提到:
這並不是說十二因緣本身有什麽問題,因爲十二因緣是從根本内因的角度來討論苦的,並不考慮外界因素。

十二因緣要闡述的道理是:一切人生之苦,就是因爲人出生了纔有的,只要人不再生,就不會有苦。

所以它要解決的就是如何做到不再生的問題,而不是生了以後如何避免老兵死乃至天災人禍的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十二緣起支分別是:1.無明、2.行、3.識、4.名色、5.六入、6.觸、7.受、8.愛、9.取、10.有、11.生、12.老死,而這12因緣包括了過去、現在與未來三世,而形成了一個閉環,如是輪轉不已,生死不斷。

有句話說得很好,生死半點不由人,尤其是生,沒有眾生可以操縱決定自己如何出生,什麼時候出生,要不要出生,所以修行的目的並非是在操縱決定自己要不要出生,而是要滅一切苦,因此這位題主的觀念是不正確的。

佛陀說法的對象是有情眾生,佛陀絕對不向石頭樹木等無情說法,佛陀對眾生所說的十二因緣,是完完全全符合眾生生死輪轉的現象,以及過程,然而要打破這個閉環,必須要回歸於佛陀所說的四聖諦。

什麼是四聖諦?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眾生因苦集而生苦果,因修道而滅一切苦,這才是眾生解脫的唯一途徑,也才能夠真正的打開生死輪迴的閉環。

至於題主說12因緣不涉及外緣,這種觀念也是不正確的,眾生就是靠著眼耳鼻舌身等等五根識,才能夠察覺得知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也才能夠在境界中修行而有所作為,所以眾生的修行一定會牽涉到外在的環境,如果沒有外在的環境,眾生是無法修行的。

為什麼呢?這個問題還是要回歸到四聖諦,眾生因苦集而產生了苦果,因修道而滅一切苦,這其中所有的一切因果,都必須牽扯到外在的環境,所以說,題主說12因緣不涉及外緣,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

一陣風
文章: 44
註冊時間: 2023-09-22, 20:18

Re: 自問自答

文章 一陣風 » 2023-09-28, 20:58

論壇上有人問,正見有累積持續性嗎?這輩子所學的,能不能夠留到下輩子呢?

題主的疑惑:有時會有感慨,這輩子雖然學到了正見,但確來不及證果,下輩子有幸再當人,又要從頭開始。那為什麼還要學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佛教的修行基礎是建立在四聖諦之上,也就是建立在因果之上,因果是有累積持續性的,比如說你在這一輩子做盡了壞事,那麼下一輩子就一定會嚐盡了苦果,又例如你這一輩子研習佛法而所得到的正見,也必然會延續到下一輩子,所以提問的題主,你不必擔心這個問題。

例如,成就須陀洹果,還要七次往返於人天之間,最後才會到達究竟圓滿的彼岸,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佛教的修行,乃至於眾生所造的一切業,都是有累積持續性的。

眾生在轉生輪迴之後,一定會有一段時期的迷惑,但相信只要遇到時機成熟之時,你在前世或前幾世,所學的一切正見,將會全部爆發出來,待得因緣俱足功德圓滿,自然可到達究竟圓滿的彼岸。

一陣風
文章: 44
註冊時間: 2023-09-22, 20:18

Re: 自問自答

文章 一陣風 » 2023-09-29, 20:10

由於有些帖子年代比較久遠,在下想把這些帖子集中在一個主題,以便能夠比較有機會被人看到,請大家多多指教。

論壇上有人問,怎麼樣理解輪迴?

以下是題主的貼文:
佛法承認有輪回,并在此基礎上演繹出知苦滅苦的一系列理念。對於輪回,要確實瞭解它,據我所知有兩種方法:一者禪定,二者思維緣起法。甚深的禪定,對一般佛子而言太難,而思維緣起法呢?老實說,緣起12支,以及此有故彼有的因緣 法則,對我確實理解輪回幫助很小很小。
直接講,本人的不解是:一期生命結束(死亡),色身敗散,照緣起法則,理應受、想、行、識也全都消亡才是『參三蘆輾轉相依的比喻』,怎麼會余陰相續?怎麼會投胎轉世?又到底是怎樣相續的呢?
正確瞭解輪回,無疑對理解佛法大有裨益,而不理解甚至半信半疑,則于學法、于修行都非常不利。在下正是對此疑惑難解,特提出以求有見法友指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佛陀所說的十二因緣裡面就包含了輪迴的概念,所以也稱為三世十二因緣,這些資料各位可以在網路上查得到。

再來題主有提到,人在一世的死亡,所有的諸識都會消亡,那又拿什麼去輪回呢,這個說法只答對了一半。

佛教既然承認有輪迴,那麼就不能夠迴避是什麼(東西)去輪迴的問題,然而在阿含經裡面佛陀只提到(意識),然而意識在人死之後,也會跟著消亡,那麼照邏輯來推理,就不是(意識)去輪迴,那麼到底是什麼去輪回呢?

以下純粹是在下的推測,並沒有任何的根據,請大家參考看看就好。

佛陀所說的(意識)可能要分為(主要意識)與(次要意識),人在一生的所有作為,所有一切的功與過,所有一切所做業的訊息,全部都會儲存在(主要意識)裡面,然而這個(主要意識)並不會隨著人死亡而消亡,如果(主要意識)也會消亡的話,那就沒有所謂的輪回因果,例如一個壞事做盡的人,一生造了很多的惡業,然而這一些惡業的訊息,無法帶到他的下一世,那麼佛教所說的因果業報,也將不復存在,然而因果業報正是佛教主張的特色之一,所以因果業報是的確存在的,是不可迴避的。

意思就是,這個(主要意識)就是輪迴所有一切訊息所儲存的(載體),有句話說得很好,萬般帶不走,唯有隨身業,這個(隨身業)所指的就是這個儲存訊息的載體,接下來為了方便理解這個載體,那麼就必須要對這個載體來命名,大家最常聽到的名詞就是(靈魂),在大乘佛經裡面則稱為阿賴耶識,在道教裡稱為元神或神識,或許在各個其他不同的宗教,也還有其他不同的名詞。

然而題主的問題就是,到底是什麼在輪迴,簡單來說,就是無始世以來所造的(一切業)在輪迴,有句話說欲知前身事,今生受的是,舉頭三尺有神明,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因此有幸生而為人,就要趁這個難得的機會去修行,趁早斷除一切苦,永脫輪迴。

至於為什麼靈魂不會消亡,而會一再的輪迴不已,這個問題就不是在下所能夠回答的。

以上請大家參考看看

一陣風
文章: 44
註冊時間: 2023-09-22, 20:18

Re: 自問自答

文章 一陣風 » 2023-09-30, 00:32

論壇上有人問,觀五蘊,還是觀五取蘊?

以下是題主的疑問:

就以雜阿含33經來說,前面經文都在闡述觀『五蘊』無常,苦、非我,但到了最後卻要我們如實觀察『五受陰』非我、非我所,這到底怎麼了?
經文有說「非蘊即取,亦非蘊異取,能於彼有欲貪,方是『五取蘊』!」
那麼,我們是要觀『五蘊』無常,苦、非我?還是要如實觀察『五受陰』非我、非我所?
怎麼觀?怎麼知道自己於『五蘊』有欲貪?怎麼知道自己於『五蘊』無欲貪?

a250
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
中間欲貪。是其繫也。
是故世尊說當斷欲貪。則心解脫。
請問法友!您眼睛每天不停地看著外境色,耳、鼻、舌、身、意亦同,這樣是不是都有「欲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謂五蘊?簡單來說就是眾生,在境界中所產生的種種覺知感受,分成了色受想行識等等五大類。

這五大類彼此之間是有連貫性的,例如藉由眼睛看到了東西(色觸),然後把這個訊息,傳遞給接受體(受觸),再由接受體傳遞到大腦經過簡單的訊息處理(思觸),然後產生了相關的反應(行觸),最後再由意識做最後的統合整理(識觸),以上只是在下做簡單的描述,事實上可能還要複雜上許多。

眾生就是藉由眼耳鼻舌身意等等,這些能夠接受外界訊息的接受器,進而產生了種種的覺知感受,五蘊簡單的描述就是這樣。

那麼五蘊與五取蘊有什麼分別,上面的經文中有提到,能令眾生產生(欲貪)的覺知感受就稱為取蘊。

接下來題主的問題是:
那麼,我們是要觀『五蘊』無常,苦、非我?還是要如實觀察『五受陰』非我、非我所?

以上的兩個問題,其實就是等同一個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回到佛陀所說的四聖諦,眾生因苦集而有苦果,因修道而滅一切苦,如何如實觀察五蘊,才能夠滅一切苦?

如果真的不知道修行要如何下手,這就要回到阿含經裡面所提到的修行總則,其所指的即是: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另外佛陀也提供了四念處八正道等等37道品的修行方法與修行方向,也制定了一些戒律,而這一些全部都是屬於清淨的梵行。

說的再簡單一點,何謂清淨的梵行,只要修行人的所作所為能,夠符合真善美的因果關係,即謂之清淨的梵行,透過這一些清淨的梵行,修行人將逐漸得到智慧,也將逐漸滅一切苦,待得因緣俱足,自然就可以離一切苦。

接下來題主再問:
怎麼觀?怎麼知道自己於『五蘊』有欲貪?怎麼知道自己於『五蘊』無欲貪?

這個問題沒有人可以回答你,如果你沒有滿足(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的條件,你就是有欲貪,然而只有自己自證時,才會知道自己已經離一切欲貪,等你滿足了這個條件,一切都會真相大白,你問別人這個問題,真的沒有人可以回答你。

接下來有網友提供了一段經文給題主參考經文是:
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
中間欲貪。是其繫也。
是故世尊說當斷欲貪。則心解脫。

而題主回應那位法友:請問法友!您眼睛每天不停地看著外境色,耳、鼻、舌、身、意亦同,這樣是不是都有「欲貪」!?

很顯然題主對上面所提到的經文並不了解,上面有提到五蘊跟五取蘊的區別,區別就是在於有沒有(欲貪),成就的阿羅漢,當他面對境界的時候,也會產生種種的覺知感受(五蘊),但是成就的阿羅漢並不會產生欲貪,難道成就的阿羅漢眼睛能看到東西,耳朵能夠聽到聲音,就認為他有欲貪嗎,當然不是。

那麼上面這一段經文到底要如何解釋呢?
經文中的(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應該解釋為: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而不是說眼睛看到東西就有了欲貪,所以在閱讀佛經的時候不可以執著於表面的文字意思。

一陣風
文章: 44
註冊時間: 2023-09-22, 20:18

Re: 自問自答

文章 一陣風 » 2023-10-01, 17:17

在論壇上有人說,人間的佛陀令很多人失望。

以下是這位題主的貼文:

很多人誤解或者曲解佛陀,譬如:
許多佛教徒以為佛陀不吃肉,是素食主義者,事實是佛陀享用各種美食,並不吃素,而且不但未規定弟子吃素,更禁止宣說以素食為法為律的知見。
許多佛教徒常宣稱佛說『眾生平等』,事實是佛陀從未作如是說,而且佛制殺人是波羅夷重罪,殺畜生則只是波逸提輕罪,可知『眾生平等』並非佛教知見。
許多人說佛教主張『男女平等』,事實是佛教更強調男女有別,這從廣律裡看得更清楚。比丘、比丘尼兩眾的戒律無論在戒條或戒相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男女在身心上有先天的差異,修梵行的要求也自然不同,『男女平等』在此無用武之地。
許多人說佛教是講民主的宗教,事實是民主只是世間法,佛教與民主無關,也不需要民主,因為僧團不是政黨,而斷貪瞋痴、成就正覺也不是用選票選出來的。

看了這許多,或許您該問問自己信的佛究竟是真實的佛還是你自己虛擬出來的佛,也就是想像中的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這位題主的貼文,在下認為他對佛教的認知,存在著很多觀念上的扭曲,實在是非常的糟糕。

這位題主首先提到,佛陀並沒有禁止弟子吃肉,的確如此,佛陀並沒有禁止弟子吃肉,但是他並沒有講到並不是什麼肉都可以吃,似乎想要誤導大眾,出家人什麼肉都可以吃,可以盡情的享受美食,可以盡情的吃肉,這個心態實在很不可取。

出家人不是不可以吃肉,但是這個肉必須是屬於(三淨肉),什麼是三淨肉,各位可以自己在網路上查詢。

然後他又說到佛陀禁止把素食寫在律法中,但這也不代表佛陀禁止修行人吃素,要吃什麼不吃什麼,佛陀一定會尊重個人的意願,難道要去歧視吃素的人嗎,有什麼理由去歧視吃素的人,當然不會有理由。

接著他又提到,佛陀並不主張眾生平等,他隨便提到兩個理由,就認為佛陀並不主張眾生平等,他連什麼是佛教主張的眾生平等,都搞不清楚。

佛教所主張的(眾生平等)是指本質上的平等,也就是說一切眾生,都可以透過修行,最後滅除一切苦,獲得無上的智慧,這才是佛陀所說的眾生平等,而不是高矮胖瘦、貧賤富貴、男女老幼這些表面的平等,試想想看,這些表面的東西,是要怎麼比較,比較這個有意義嗎?

再來他認為,佛教不需要民主,佛教與民主無關,這種說法實在令人噴飯,連現代的社會都主張尊重人權,人權平等,一個修行的佛教徒,如果連最基本的尊重都做不到,他是要怎麼修行?

最後他反問大家,你自己所信仰的佛陀,是真實的佛陀,還是你自己想像出來的佛陀,一個連佛教基本主張都搞不清楚的人,不僅搞不清楚,知見還非常的扭曲顛倒,最後還不忘揶揄信仰佛教的人,實在令人無言。

一陣風
文章: 44
註冊時間: 2023-09-22, 20:18

Re: 自問自答

文章 一陣風 » 2023-10-02, 15:05

論壇上有人問阿羅漢身壞命終之後,去了哪裡?

在下在這裡提出一個假設性的問題:

如果佛陀一開始說法的時候,就向弟子明確的表達,跟著我修行,跟著我學法,成就了阿羅漢之後,臨命終時將會一無所有,什麼也得不到,等待你們的將是一切的結束。

我想在場的弟子,如果聽到佛陀這麼說,應該全部都會跑光光,不會有人願意留在佛陀的身邊修行學法,如果無法為修行的弟子承諾一個不可思議的未來願景,除非腦筋有問題,否則應該不會有人願意學法,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也是不可迴避的問題。

那麼佛陀到底有沒有為修行人,承諾這麼一個不可思議的未來願景,答案是有的,在雜阿含的第一經裡面,就有提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其中的(我生已盡,自知不受後有),就是佛陀所承諾的未來願景,意思就是成就者將永遠脫離生死輪回,並且不再受後有之苦,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而不再有任何的迷惑,那到底是什麼樣的境界,這就要等待修行人自己親自去證實,如果對佛陀的承諾一點信心都沒有,那麼要如何跟著佛陀學法修行呢?

佛陀早知道聽法的弟子,聽著聽著,腦袋就會打結,接著就會錯解法義,而產生了不正確的知見,在雜阿含第104經裡面,就提到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就是專門來回答阿羅漢命終之後,到底還有沒有去處,或者是去哪裡的問題。

在下先簡單描述,這個故事的大意,請大家參考看看。

有比丘名焰摩迦,起惡邪見,作如是言:「如我解佛所說法,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

大家可以看到經文中裡面有起惡邪見這四個字,那麼就可以知道焰摩迦的見解是錯誤的,焰摩迦認為,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之後,就是什麼都沒有,就是一切的結束。

之後有其他的比丘,知道了他的見解之後,就過去跟他提醒,你的見解是錯誤的,佛陀說法的意思不是這樣,請你改正你的說法,但是焰摩迦還是堅持自己的見解是正確的。

這些比丘見無法改正焰摩迦錯誤的知見,就去向尊者舍利佛報告這件事情,並請舍利佛親自去改正這位比丘的錯誤知見,尊者舍利佛答應了這些比丘的要求。

接著尊者舍利佛找了一個時間,親自去開示焰摩迦比丘,並且詢問了焰摩迦一些問題,而焰摩迦也一一回答這些問題,就在問答之間,焰摩迦幡然醒悟了,察覺到他之前所理解的法義是錯誤的,並且在舍利弗面前,親自承認了錯誤,並且改正了他之前的看法,那麼到底焰摩迦是察覺到了什麼不對,而翻然醒悟呢,在下就把這些關鍵的經文問答,在下面做一個簡單的解釋。

復問:「云何,焰摩迦!色是如來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受、想、行、識是如來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云何,焰摩迦!異色有如來耶?異受、想、行、識有如來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色中有如來耶?受、想、行、識中有如來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如來中有色耶?如來中有受、想、行、識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非色、受、想、行、識有如來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以上尊者舍利佛所問的(色是如來耶),乃至於(非色、受、想、行、識有如來耶),所指的都是同一個意思,這個意思就是成就的阿羅漢是否還會產生種種的執著分別與妄想,焰摩迦一一回答說不會。

那麼他是如何翻然醒悟的呢,這是因為他察覺到,他之前認為以上的這些意思,就是說成就的阿羅漢在命終之時,就是什麼都沒有,就是一切的結束,也就是他把(色是如來耶),乃至於(非色、受、想、行、識有如來耶)的法義,誤解為成就的阿羅漢就是非色、非受、非想、非行、非識,也就是說他認為阿羅漢命終之時,就是什麼都沒有,也就是一切的結束,焰摩迦察覺到了這個錯誤之後,自然就翻然醒悟了。

所以經文中的(色是如來耶),乃至於(非色、受、想、行、識有如來耶),應該解釋為,成就的阿羅漢是否還會產生種種的執著分別與妄想,而不可以解釋為,成就的阿羅漢,什麼也不是,什麼也得不到,等待阿羅漢的將是一切的結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看佛經的時候,千萬不可以望文生義,如果望文生義,那麼就會產生焰摩迦比丘的錯誤。

完整的雜阿含第104經,那就請大家自己到網路上去查詢,以上請大家參考看看。

一陣風
文章: 44
註冊時間: 2023-09-22, 20:18

Re: 自問自答

文章 一陣風 » 2023-10-02, 19:37

在論壇上有人問,自覺是覺什麼?

以下是題主的貼文:
謝謝您的解答。
再請問:只了解世尊的思想而不參照身行,可得解脫嗎?
:所謂”自覺”,是覺什麼? 自覺是解脫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主的第一個問題是:只了解世尊的思想而不參照身行,可得解脫嗎?

佛教的解脫就是建立在四聖諦之上,佛教的修行並非是建立在特定的形式之上,就算你沒有具體的在境界中實踐所謂的持戒、37道品等等修行方法,只要你的所作所為在不知不覺之中,能夠符合真善美的因果關係,就算是符合佛教所說的四聖諦。

何謂四聖諦?因苦集而有苦果,因修道而滅一切苦,即謂之苦集滅道。

因此在一個完全沒有佛法的地方,可不可能產生成就者,答案是絕對可能的,只要修行人能夠符合(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的條件,就算他從來沒有聽過佛法,他也是可以成就的。

做個比喻,譬如第一尊佛的產生,成就之前他從來沒有聽過佛法,那麼第一尊佛他是如何能夠成佛呢,答案就是他符合了(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的條件,說得簡單一點,就是他已經滿足了滅一切苦的因緣,也就是所謂的(因緣俱足功德圓滿),所以他就成就了。

第一尊佛成就了之後,他也就明白了一切修行的前因後果,因此他可以把他的經驗傳承給後面的人知道,這樣可以使後面的人少走了很多冤枉路,所以有機會聽聞佛法,這是非常難得的機緣,千萬不要錯過了。

所以題主問說,只了解世尊的思想而不參照身行,可得解脫嗎?

在下的理解是,只要你在境界中的所作所為,能夠符合清淨的的梵行,也就是符合一切善的因果關係,即使你沒有參照佛教的修行方法,還是可以有所成就。

但是話又說回來,如果你已經了解了佛陀的思想,那麼你又有什麼理由不去實踐呢?

題主的第二個問題是:所謂”自覺”,是覺什麼? 自覺是解脫嗎?

依在下的理解,所謂的自覺,意思就是滅一切苦,那滅一切苦的當下,到底是覺悟到了什麼道理,這個要看當下成就者,他是碰到了什麼樣的機緣,每個人的機緣都是不一樣,例如舍利佛成就的當下,與須菩提成就的當下,其所領悟的道理,大概不會是一樣的,所以覺悟到了什麼,並非是成就的條件,成就的條件是該修行人已經滿足了滅一切苦的因緣,也就是滿足了(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的條件。

因此修行人的成就,並非是建立在你了解到了什麼樣的道理,就算佛陀所說的佛法,你倒背如流,全部都能夠了解,但你還是不得解脫不得自在,原因就在於你還沒有滿足滅一切苦的因緣,修行並非是一朝一夕,而是需要非常久的時間,有人常常以百千萬劫來形容這個時間,但到底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夠成就,這個就沒有人會知道,所以修行人著急的一心想要成就,其結果大概會失望。

以上請大家參考看看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