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09)經----SN22.15

本專區以《雜阿含經》與《相應部》經文內容的比較研究為主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35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6-09-06, 00:29

查了一下雜阿含經文,用了以下的「關鍵詞」
第一組:「苦者 無我」vs「苦者 非我」
第二組:「非我 非我所」 vs 「無我 無我所」
在經文中,這二組都有出現。至於,其實際意義,這二組出現的所有經文內容,並沒有很仔細的一一細閱比較。

個人從法義的觀點,稍微談一下,「非我」與「無我」在經文中的差異之處。如下:

「非我」與「無我」在經文中,應該看出現在什麼樣的議題之中?

論點1:「無我」通常這個名詞應該是出現在討論「主體(我)」的議題上,一般俗人很喜歡追究「有我?無我?」的迷思,關於這問題,佛陀最後都給以「緣起法」作結論。因為,以緣起法的角度,看到各種身心現象的生起、積聚,若說「無我」則違背事實;但若以緣起法的角度觀察各種身心現象的滅去、消散,此時若說「有我」也違背事實。所以,佛陀但說「緣起法」,見因緣的生起,則說「世間有」;見因緣的滅去,則說「世間無」。在這裏所說的「有」與「無」,也不只是侷限於「有我或無我?」的釐清與探討,而是述說「感官上認知到世間種種現象時的現起與滅去」。

論點2:至於「非我」,通常都應該用在於「身見」的討論上,通常「身見」都是確定「有我」,並且「執著」有我,只是問題出在所執著的「我」會是什麼?「我」在那裏?佛陀認為這種「身見」的執著現象,也不外乎是「五蘊」,並可以觀察到有三種「執取五蘊」的狀況。若能確認這「五蘊」盡皆「非我」後,那麼是否就能得到結論說:「無我」呢?很明顯地,這樣的疑問則又繞回到論點1,最後應當以「緣起法」作結論。所以,雜阿含80經,談到真正的「聖法印」則說是「緣起」,而不只是「五蘊無常」。

結語:「無我」、「非我」在經文中應該怎麼譯?很明顯地,這牽涉到對於「法義」的認識。但是,沒有辦法可以確認譯者一定是譯錯?因為,也許當年的譯者所看到的經文就是沒有釐清的樣子,譯者沒有辦法從法義上詳加分辨,只能照原文翻譯;也有可能,在法義上雖有足夠的認識,但譯者認為應該忠於原文,所以不作任何修改。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35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6-09-06, 00:36

peacecila 寫: 而是述說「感官上認知到世間種種現象時的現起與滅去」。
修改為:「當感官與外界世界種種現象接觸時,『認知』的產生與滅去」。很難用語言描述,當「認知」產生,「世界」跟著同時「出現」;當「認知」滅去時,「世界」也跟著同時「消失」。「認知」生滅的時候,「世界」也跟著一起生滅,在內觀的意義上,就是所謂的「壞滅觀」。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