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應部、55預流相應》

本專區以《雜阿含經》與《相應部》經文內容的比較研究為主
回覆文章
頭像
dhammabuddha
文章: 28
註冊時間: 2005-04-27, 08:00
聯繫:

《相應部、55預流相應》

文章 dhammabuddha » 2005-10-18, 22:05

前言

從古至今,在家居士終日汲汲營營的目的都是希望─現世多眷屬又衣食住無缺而豐厚,來世則能不墮惡處或生天界。佛陀時代住在鞞紐多羅的居士們就是因為這樣的期望而請教佛陀。佛陀教導這些居士們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必須修「自利法門」。「自利法門」???請先看看這部經內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有一個時候,世尊與大比丘僧團正一起遊行於憍薩羅國間,到達了憍薩羅國內一名叫鞞(ㄅㄧㄥˇ)紐多羅的婆羅門村落。鞞紐多羅的婆羅門居士們聽說:「從釋迦種族出家的釋迦子沙門喬達摩,與大比丘僧團正一起遊行於憍薩羅國間,已到達鞞(ㄅㄧㄥˇ)紐多羅村 。

又那位已有良善名聲傳揚的世尊喬達摩這樣:『那位世尊是如此:阿羅漢、正等正覺者、明行具足者、善行、世間解、無上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他自己證知共天、共魔、共梵的這個世界,沙門婆羅門、共天人的人眾,作證之後而宣說。他教導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的法,他闡明清淨梵行。見到像這樣的阿羅漢是好的。」

然後,那些鞞紐多羅的婆羅門居士們來到了世尊的住處;到了之後,有一些人禮拜世尊後而坐在一邊;有一些人與世尊一起互相問候,熱誠談話後而坐在一邊;有一些人跟世尊合掌後而坐在一邊; 有一些人在世尊的面前告知姓名種族後而坐在一邊;有一些人則保持沉默地坐在一邊。

那些坐在一邊的鞞紐多羅的婆羅門居士們如此告訴了世尊:「尊者喬達摩!我們有如此的希望、如此的渴望、如此的期待(如這些):『希望我們住在多兒、吵雜的住所, 希望我們享用絲綢、旃檀,希望我們持有花鬘、香、塗香,希望我們享受金銀,希望我們在身壞命終後,可以投生善趣、天界。』對於我們如此的希望、如此的渴求、如此的期待,請求尊師喬達摩教導我們法,讓我們在多兒、吵雜的住所…乃至…可以投生善趣、天界。

「居士們!我將教導你們自利的法門[2],你們要好好地注意聽;我將說。」「是的,尊師」鞞紐多羅的婆羅門居士們回答世尊。世尊說了這個:「居士們!什麼是自利法門呢?居士們!在這裡,聖弟子應如此思惟:『我想要生存、不想要死亡、想要快樂、厭惡痛苦。因為我想要生存、不想要死亡、想要快樂、厭惡痛苦;假如有人奪取[3]我的生命,那對我來說不會是可愛、可意的事。又假如我殺害想要生存、不想要死亡、想要快樂、厭惡痛苦的他人之生命;那對他人來說也不會是可愛、可意的事。對我來說是不可愛、不可意之法,對他人來說也是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既然對我來說是不可愛、不可意之法,為何我要以那樣加諸他人呢?』他如此思惟之後,則自己遠離殺生,也勸導他人遠離殺生,並且稱讚遠離殺生。這樣這個身正行在三方面[4]是完全清淨的。」


「居士們!再者,聖弟子應如此思惟:『若有人盜取[5]我所不給予的事物,這對我來說不會是可愛、可意的事。假如我也盜取他人所不給予的事物,這對他人來說也不會是可愛、可意的事。對我來說是不可愛、不可意之法,對他人來說也是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既然對我來說是不可愛、不可意之法,為何我要以那樣加諸他人呢?』他如此思惟之後,則自己遠離偷盜,也勸導他人遠離偷盜,並且稱讚遠離偷盜。這樣這個身正行在三方面是完全清淨的。」

「居士們!再者,聖弟子應如此思惟:『若有人侵犯[6]我妻子,這對我來說不會是可愛、可意的事。假如我也侵犯他人之妻,這對他人來說也不會是可愛、可意的事。對我來說是不可愛、不可意之法,對他人來說也是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既然對我來說是不可愛、不可意之法,為何我要以那樣加諸他人呢?』他如此思惟之後,則自己遠離邪淫欲,也會勸導他人遠離邪淫欲,並讚嘆遠離邪淫欲。這樣這個身正行在三方面是完全清淨的。」

「居士們!再者,聖弟子應如此思惟:『若有人以虛妄語[7]破壞我利益,這對我來說不會是可愛、可意的事。 假如我也以虛妄語破壞他人利益,這對他人來說也不會是可愛、可意的事。對我來說是不可愛、不可意之法;對他人來說也是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既然對我來說是不可愛、不可意之法,為何我要以那樣加諸他人呢?』他如此思惟之後,則自己會遠離虛妄語,也會勸導他人遠離虛妄語,並讚嘆遠離虛妄語。這樣這個語正行在三方面是完全清淨的。」

「居士們!再者,聖弟子應如此思惟:『若有人以離間語[8]破壞我與友人的交情,這對我來說不會是可愛、可意的事。假如我也以離間語破壞他人與友人的交情,這對他人來說也不會是可愛、可意的事…乃至…這樣這個語正行在三方面是完全清淨的。』」

「居士們,再者,聖弟子應如此思惟:『若有人對我說粗暴[9]語,這對我來說不會是可愛、可意的事。假如我也對他人說粗暴語,這對他人來說也不會是可愛、可意的事…乃至…這樣這個語正行在三方面是完全清淨的。』」

「居士們,再者,聖弟子應如此思惟:『若有人對我說綺語[10],這對我來說不會是可愛、可意的事。假如我也對他人說綺語,這對他人來說也不會是可愛、可意的事,對我來說是不可愛、不可意之法,對他人來說也是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既然對我來說是不可愛、不可意之法,為何我要以那樣加諸他人呢?』他如此思惟之後,則自己會遠離綺語,也會勸導他人遠離綺語,並讚嘆遠離綺語。這樣這個語正行在三方面是完全清淨的。」

「他對於佛具足絕對的淨信---那位世尊是如此:『阿羅漢、正等正覺者、明行具足者、善行、世間解、無上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11]。』」

「他對於法具足絕對的淨信---法是被世尊所善說的、自見的、無時的、來見的、引導的、由智者各自證知的[12]。」

「他對於僧團具足絕對的淨信---善行道的是世尊聲聞僧眾、正直行道的是世尊聲聞僧眾、真理行道的是世尊聲聞僧眾、和敬行道的是世尊聲聞僧眾,即是四雙八輩;這世尊的聲聞僧眾值得供養、值得供奉、值得佈施、值得合掌,是世間無上福田[13]。」

「具足聖者所喜愛之不毀壞…乃至…轉向三摩定之諸戒[14]。」

居士們!聖弟子因為具足這七正法和四不壞信的緣故,如果他想要的話,可以自己聲明(記別)自己:『地獄滅盡、畜生界滅盡、餓鬼趣滅盡、滅盡窮困惡趣地獄,我得預流果,不墮惡趣法,決定,趣向正等覺。』」

當如此被說時,鞞紐多羅的婆羅門居士們告訴世尊這樣:「稀有!尊師喬達摩…乃至…我們皈依尊師喬達摩、法與比丘僧。願尊師喬達摩領受我從今日起,終生皈依為優婆塞。」


從經文中可知,「自利法門」就是七正法(身三口四)和(佛法僧戒)四不壞信,也是「利他法門」,重要的是實踐它的最終目的是真正吃到了水果─證得初果,同時也十分肯定這是「生天界或決定不墮惡處」最保險的法門─只要做「以己度他情」同理心看好自己的身和口,更不用花大錢去請師父們來誦經超度。想想,這麼合算又保險的法門,還需要懷疑嗎?明智之舉是當下起「依教奉行」─這才是真皈依和最上供養!

--------------------------------------------------------------------------------

[1] 本經敘說鞞紐多羅的婆羅門居士們,請教世尊,投生天界、善趣之因緣。

[2] 自利法門也是利他法門,表現在三方面:觀察注意自己,勸告他人注意,讚嘆他們。

[3]殺生有五個條件:活著的生命、明知該有情是活著、殺意、致力殺生、結果對象被殺死。其方法有:親手、煽動、拋擲、固定的陷阱、詭計及超能力。殺害小的生物是輕微的惡業,殺害大的生物則是重大的惡業。為何?因為所付出的努力大;若是付出相同的努力,則因為對象的體積大。對於人類等,殺害德行低劣者惡業較小;反之,當被殺者的德行相同時,惡業之輕重則有視兇手煩惱是強或弱,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是大或小。(參考律藏註疏《普端嚴》)(S±mantap±s±dik±)。另依《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受與因之分析,殺生是與苦受相應;有瞋、痴二因。

[4] 三方面指:自己遠離殺生、勸導他人遠離殺生、讚嘆遠離殺生。

[5]偷盜有五個條件:他人之物、明知是如此、盜意、致力、結果移動該物。其方法有吃秤頭、強硬手段、隱瞞、設計、偽造。所偷他人之物低劣,所造惡業較輕;反之較重。若價值相同之物,屬於品德高尚者之物即較重惡業。反之較輕。(參考律藏註疏《普端嚴》)S±mantap±s±dik±)。

另依《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受與因之分析,偷盜能與三種受相應。1若愉快地偷取則與樂受相應;2若害怕恐懼地偷取,則與苦受相應;若在省思其惡果之下偷取也是與苦受相應;3若中捨地偷取,則與捨受相應。其因有瞋、痴或貪、痴二因。

[6]見邪淫有四個條件:有心想要享受不可侵犯的對象、致力於享受、設計佔有、結果佔有了。其方法:親身體驗。與樂受相應,其因有貪、痴二因。此惡業之輕重依被侵犯的對象是否有持戒等德行而定。

[7]虛妄語有四個條件:不真實之事、欲欺騙之意念、致力欺騙、傳達該事給其他人。其方法則是親自行動。此罪之輕重有視他人受到損 害的利益是大或小。如不想布施,而騙說:「沒有那東西」,這是輕罪;如作偽證,讓他遭受損失,則是重罪。又如開玩笑的說反話,這是輕罪;未見言見,未證言證,這是重罪。與三種受相應,其因有瞋、痴或貪、痴二因。

[8]離間語其罪之輕重則視受離間者之德行是低劣或高尚。此罪有四個條件:有受離間的人、有「讓他們分裂」的目的、付諸實行、表達交流。但若他人並未因此決裂,那麼是屬於「未足道之業」。與三種受相應,其有貪、痴二因。

[9]粗暴語(惡口)之罪輕重與被辱罵者的德行成相對比。此罪有三個條件:有受辱罵的人、瞋念、辱罵。惡口與否得視其心態而定。如父母師長責罵小孩,但其心柔軟,故其語柔軟;又想要殺人時,說:「讓他舒適地睡覺。」由於他的心粗惡,所以這話也粗惡。與苦受相應,其因有瞋、痴二因。

[10]綺語即無意義之言談。其罪之輕重則視是否時常如此作為。構成此罪有二個條件:心傾向毫無意義的話題、敘說這些話題。但若他人並不接受這些話題,則不成足罪。與三種受相應,其因有貪、痴二因。

[11]這是佛陀九種功德名號,其各自緣由如下:

﹝1﹞阿羅漢—遠離一切煩惱;以道破除煩惱賊;以法住智如實知十二支法,在其中厭離而解脫,破輪迴之車輻; 最勝應供者;無秘密地行惡。
﹝2﹞正等覺—自己覺知一切法:應遍知的諸苦法已遍知;應斷諸集法
已斷絕;應證的諸滅法已證得;應修的諸道法已修習。
﹝3﹞明行具足者—具足三明或八明。持守戒律儀、防護諸根之門、食物知量、努力醒覺、信、慚、愧、多聞、精進、念、慧、色界四禪等十五法。且悲、智慧雙圓滿。
﹝4﹞善逝—(善行)世尊的行善淨無缺點;於不死的涅槃中行;已斷煩惱不再轉生;完成了三十波羅蜜正行及於適當場合說適當的話。
﹝5﹞世間解— 完全了解世間,世尊依自性、依集因、依滅、依滅的方便而遍知世間。
﹝6﹞無上調御丈夫— 無人能超勝他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德;他能御其應調伏的丈夫—畜生、人類、非人類丈夫。戒清淨人、初禪等、須陀洹等已調御之人更向上調御。
﹝7﹞天人師— 以現世、來世及第一義諦而適天、人的教誨,如商
隊主、地釋天;亦能教誨諸畜生,如蛙天子。
﹝8﹞佛— 以其解脫究竟智業已覺悟一切所應知;以自己覺悟四諦,亦令其他有情覺悟。
﹝9﹞世尊—依諸功德立名;德之最勝,一切有情之最上尊敬之師;具吉祥—百福特相色身成就;破惡—法身成就;有德;以善等差異分別一切法—四諦;修習世間出世間上人法;捨離於三有。

[12]這是法的六種功德特色,其各自緣由如下:
﹝1﹞善說—適涅槃的行道與適合於行道的涅槃。1中道—不採取二極端而說中道。2止息煩惱—諸沙門果止息煩惱,說煩惱的止息為善說。3 常恆自性—涅槃的自性是常恆、不死、安全所、皈依處,說此為善說。
﹝2﹞自見—1.聖者自見—先於聖道自己的相續而令無貪。2.依觀察智自見—證得四向四果涅槃者非依他人信,而依觀察智,3.依見征服煩惱—聖道依相應正見、聖果依原因正見、涅槃因所緣正見。4.值得見—依修習現觀及作證現觀。
﹝3﹞無時的—學人給予自己的果位之時為無時,在自己發生之後即得於果,世間的善法為有時。
﹝4﹞來見的—值得這樣說來看,固為來見。
1.的確存在—出世間法本來存在。
2.遍淨—如寶石般清淨。
﹝5﹞引導的— 1.修定引導—引有為出世間於心中。
2.自心引進—無為的涅槃。
3.聖道引導—引導至涅槃故。
4.果與涅槃引導—引其取證故。
﹝6﹞各自證知—一切敏智等的智者,個個自知,出世間當於自己的心
中見。

[13]這是僧團的九種功德:
﹝1﹞善行道—具足正行道,由正道而證其當證,依世尊說法與律而行
道。
﹝2﹞正直行道—捨身口意及不正過失行道。
﹝3﹞真理行道—真理即涅槃,為涅槃行道。
﹝4﹞正當行道—值得作正當行道的行道。
﹝5﹞值得供奉—供奉物適合於布施給他們,他們亦相宜領受供奉
之物。
﹝6﹞值得供養者—值得接受供品者、值得將一切財物從遠方拿來此處
供獻、值得為帝釋所貢獻。
﹝7﹞值得布施者—相信有他世而施於當施,值得施、由施有利得大果。
﹝8﹞值得合掌者—值得受一切世人以兩手放在頭上合掌。
﹝9﹞世間無上福田—是一切世間無比的福的增長處。

[14]這是持戒的八種功德,其各自緣由如下:
﹝1﹞ 無毀壞—在家人隨念在家戒,出家人隨念出家戒,一條也
不破壞。如無破邊之衣。
﹝2﹞無戳穿—於戒中央不破一條。如無戳穿(刺穿)之衣。
﹝3﹞無污點—戒無次第地破二或三條。如好色無斑點之牛。
﹝4﹞無雜染—戒不在各處破了幾條。如無各色斑點之牛。以無差別總說一切戒,不為七種淫相應法(幫婦女擦身塗油、與婦人嬉笑遊戲、眺望婦女之眼、聽聞婦女笑語歌泣之聲、回憶曾與婦人相笑相語遊玩、見長者或長者子之享樂,心生歡喜而滿足或願成天眾而修梵行。)與忿恨等惡法所毀害,故名無毀壞、無穿、無污點、無雜染。
﹝5﹞自在—戒脫離了愛等的支配而成自由狀態。
﹝6﹞智者所讚—為佛陀等的智所讚嘆。
﹝7﹞無所觸—不為愛見等所觸,不為任何人責難有戒的過失。
﹝8﹞令轉向於定—令近行定與安止定,或道定與果定生起。
(詳見《清淨道論》六隨念品)
請見http://myweb.hinet.net/home17/ceti36dh5 法竟會刊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