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二八八經與英譯巴利聖典Samyutta-12:67

本專區以《雜阿含經》與《相應部》經文內容的比較研究為主
回覆文章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35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雜阿含二八八經與英譯巴利聖典Samyutta-12:67

文章 peacecila » 2009-12-15, 00:27

此經可以討論看看,有名的「三蘆相依喻」就出自此經,此經在內容的格式方面屬於「弟子論」。

此經有兩點奇怪:
1、問者與答者與其它同樣是由「尊者摩訶拘絺羅」與「尊者舍利弗」兩位尊者擔任問答角色的弟子論經文相較,問者與答者明顯錯置。經文開頭就說明由「尊者摩訶拘絺羅」問法,「尊者舍利弗」答法,但真正論說開始時,兩者角色卻顛倒了過來。此經問答格式可與雜阿含二五○、二五一、二五六、二五七、二五八、二五九、三四四經相較。

2、雖論述十二緣起,卻在最後的階段提出了有名的「三蘆相依喻」(識與名、色三者相依)而非一般佛陀常論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的說法不同。不知各位法友對此處差異點的看法如何?

相關的雜阿含二八八經白話譯文可以參考「法味書齋」:
http://tw.myblog.yahoo.com/dharmahouse- ... &sc=1#1406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09-12-16, 18:55

peacecila 寫:2、雖論述十二緣起,卻在最後的階段提出了有名的「三蘆相依喻」(識與名、色三者相依)而非一般佛陀常論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的說法不同。不知各位法友對此處差異點的看法如何?
其實佛陀也說過“緣此名色有識,緣識而有名色”(參見《相應部 / 因緣相應 / 65 城邑》)。我認爲,關于“緣名色有識,緣識有名色…”(十支)與“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十二支)的差異,可以依據此 65經 前文的“此識由此以還,無超進名色,于此限度,生而亦老,衰而至死將再生。”這幾句話來理解:

說“無明緣行,行緣識”,無明、行還是屬于“名”,所以“無明緣行,行緣識”並沒有“超進名色”,還是等于“緣名色有識”。(印順法師說,佛陀所說緣起支數的多少,可詳、可略,可開、可合,不妨隨機而有差別。/ 參見《唯識學探源》第一章第三節 緣起的解釋)。所以,緣起十二支可以理解爲是十支的展開,說法不同但是涵義相等。

(印順法師說:“在十二支說普遍流行以後,釋尊詳、略、開、合說法的善巧,漸漸的被人忽略了。有人…見到經中有九支、十支,便把它補足成十二支,不知這是‘畫蛇添足’。”)《相應部 / 因緣相應 / 65 城邑》後文突然“多出來”的“追隨其道,隨其道以行,知行,知行之集、知行之滅、知趣行滅之道迹”這幾句話,與前文對照看起來,應該是屬于“畫蛇添足”。 :roll: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35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9-12-16, 21:25

potato 寫:
peacecila 寫:2、雖論述十二緣起,卻在最後的階段提出了有名的「三蘆相依喻」(識與名、色三者相依)而非一般佛陀常論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的說法不同。不知各位法友對此處差異點的看法如何?
其實佛陀也說過“緣此名色有識,緣識而有名色”(參見《相應部 / 因緣相應 / 65 城邑》)。我認爲,關于“緣名色有識,緣識有名色…”(十支)與“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十二支)的差異,可以依據此 65經 前文的“此識由此以還,無超進名色,于此限度,生而亦老,衰而至死將再生。”這幾句話來理解:
這應該是「雜阿含經」所謂的「齊識而還」(雜阿含二八七經)。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