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313)經---SN35:152(菩提尊者英譯編在SN35:153)

本專區以《雜阿含經》與《相應部》經文內容的比較研究為主
頭像
leeyc2
文章: 54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雜阿含(313)經---SN35:152(菩提尊者英譯編在SN35:153)

文章 leeyc2 » 2004-11-21, 12:32

( 三一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經法,諸比丘崇向 ,而於經法異信、異欲、異聞、異行思惟、異見審諦忍,正知而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 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廣說。諸 比丘聞已,當受奉行」。佛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而不覺 色貪,我先眼識於色有貪,而今眼識於色無貪如實知。若比丘眼見於色已,覺知色而不起色貪, 覺我先眼識有貪,而言今眼識於色無貪如實知者,諸比丘於意云何?彼於此,為有信、有欲、有 聞、有行思惟、有見(2)審諦忍不」?答言:「如是,世尊」!「歸於此法,如實正思所知所見不 」?答言:「如是,世尊」!「耳……,鼻……,舌……,身……,意……,(識)法,亦如是 說。諸比丘!是名有經法,比丘於此經法崇向,異信、異欲、異聞、異行思惟、異見審諦忍,正 知而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

頭像
leeyc2
文章: 54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leeyc2 » 2004-11-21, 13:16

經文中[彼於此,為有信、有欲、有 聞、有行思惟、有見審諦忍不」?答言:「如是,世尊

相應部(菩提尊者Bhikkhu Bodhi英譯SN35.153)是
[..are these things to be understood by faith,or by personal preference,or by oral tradition,or by reasoned reflection,or by acceptance of a view after pondering it? "No,venerable sir"[(非也,世尊)

因為自己打字的速度真的非常慢,能不能請法友把相關英譯.或相應部漢譯貼一部分上來

相關的經號有 雜阿含351.215.(105)經,SN12:68,SN35:70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34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4-11-22, 00:26

leeyc2 寫:經文中[彼於此,為有信、有欲、有 聞、有行思惟、有見審諦忍不」?答言:「如是,世尊

相應部(菩提尊者Bhikkhu Bodhi英譯SN35.153)是
[..are these things to be understood by faith,or by personal preference,or by oral tradition,or by reasoned reflection,or by acceptance of a view after pondering it? "No,venerable sir"[(非也,世尊)

因為自己打字的速度真的非常慢,能不能請法友把相關英譯.或相應部漢譯貼一部分上來

相關的經號有 雜阿含351.215.(105)經,SN12:68,SN35:70
[..are these things to be understood by faith,or by personal preference,or by oral tradition,or by reasoned reflection,or by acceptance of a view after pondering it? "]

這句是說:「…這些事情可以『信念』、『個人喜好』、「口頭論說」、「理性反應」或仔細思考出一個覺得還可以接受的「觀點』來瞭解它嗎?」

網路上,找不到菩提尊者的譯文,請其它有書的法友代貼吧!這一篇應該也是滿有趣的,漢譯幾乎已經看不出來它的原意了。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7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4-11-22, 22:44

將漢譯南傳大藏經的翻譯,貼出一部份供參考。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以眼見色,或內有貪、瞋、癡,知:『我內有貪、瞋、癡。』。
或內無貪、瞋、癡,知:『我內無貪、瞋、癡。』。

諸比丘!比丘以眼見色,或內有貪、瞋、癡,知:『我內有貪、瞋、癡。』。
或內無貪、瞋、癡,知:『我內無貪、瞋、癡。』。

諸比丘!此等之諸法,或依信而知耶?或依愛好而知耶?或依傳聞而知耶?或依因由之論辯而知耶?或依樂著於推理玄想而知耶?」

「大德!不然,依此等之任何亦不得知。」

「諸比丘!此等之諸法,非依智慧可知見耶?」

「大德!誠然」

「諸比丘!此乃其因由,依此因由之比丘,不依信用,不依愛好,不依傳聞,不依理由之論辯,不依樂著於推理玄想,以 『生已盡,梵行已修,所作已辦,不為如是再生』,如是釋答於他。」...

耳、鼻、舌、身、意,的經文與上面相同,六根六塵的名詞換掉即可。

書中的注釋--因由:巴利語是pariya^ya,一般譯為「方便」。英譯為 method,余依注釋ka^ran.a譯為因由。

我查字典,pariya^ya的解釋是異門,法門,教說,部門,理趣,理由,方便,順序。ka^ran.a是因,原因。" ^ "是上面一橫," . "是下面一點。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34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4-11-22, 23:24

Dogbert 寫:將漢譯南傳大藏經的翻譯,貼出一部份供參考。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以眼見色,或內有貪、瞋、癡,知:『我內有貪、瞋、癡。』。
或內無貪、瞋、癡,知:『我內無貪、瞋、癡。』。

諸比丘!比丘以眼見色,或內有貪、瞋、癡,知:『我內有貪、瞋、癡。』。
或內無貪、瞋、癡,知:『我內無貪、瞋、癡。』。

諸比丘!此等之諸法,或依信而知耶?或依愛好而知耶?或依傳聞而知耶?或依因由之論辯而知耶?或依樂著於推理玄想而知耶?」

「大德!不然,依此等之任何亦不得知。」

「諸比丘!此等之諸法,非依智慧可知見耶?」

「大德!誠然」
這應該也是在講「正觀」六根的經文。佛法有些層面的內容是牽涉內觀實修,這部份是實際的修行經驗,無法以信仰、口述傳聞、論辯、推理玄想而瞭解,這篇經文的主要意義應該如此。

頭像
leeyc2
文章: 54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leeyc2 » 2004-11-23, 23:29

見審諦忍也出現在雜阿含351經,和雜阿含936經的{審諦堪忍}不知道是否有類似的意思?

摩訶男。聖弟子信於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於五法增上智慧。審諦堪忍。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隨法行。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信於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乃至五法少慧。審諦堪忍。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隨信行

另外,見審諦忍和行思惟(行覺想) acceptance of a view after pondering it ;reasoned reflection 最主要的差別在哪裡呢?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34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4-11-24, 00:23

leeyc2 寫:見審諦忍也出現在雜阿含351經,和雜阿含936經的{審諦堪忍}不知道是否有類似的意思?

摩訶男。聖弟子信於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於五法增上智慧。審諦堪忍。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隨法行。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信於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乃至五法少慧。審諦堪忍。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隨信行

另外,見審諦忍和行思惟(行覺想) acceptance of a view after pondering it ;reasoned reflection 最主要的差別在哪裡呢?
「見審諦忍」與「審諦堪忍」的差別,要有巴利原文或新的英譯作參考,才有辦法判斷出兩者的差異所在。

至於,中文的「見審諦忍」和「行思惟」,由於已經有時代的語言隔閤,所以,老實說,真的是看不出來它的原義到底是如何?!而菩提尊者的英譯由於是新譯,倒還可以看得出來。菩提尊者的巴利英譯是有順序性的安排,也許巴利原文本文就有如此的安排:

by faith,or by personal preference,or by oral tradition,or by reasoned reflection,or by acceptance of a view after pondering it?


faith:出自「信念」,只是單純的相信,不在乎理由。

personal preference:出自「個人喜好」。

oral tradition :由於「大部份的人都這麼說」。但事實上,並不是真的瞭解。

reasoned reflection:只是覺得聽起來滿有道理的,覺得還滿合於「理性」。反射性地覺得:「這樣似乎有點道理的樣子!」但未經過仔細地深思熟慮。

acceptance of a view after pondering it:經過反反覆覆地深思熟慮後,得到了某個可以接受的見解,而接受之。

「五法少慧」中的「慧」,應該不是「審諦堪忍」,而是指「內觀智慧」(實際的內觀體驗而得到的智慧),雖然,「五法少慧」,但由於「審諦堪忍」(時時刻刻地思惟佛法而對佛法生起正確的認識),不墮惡趣,這是「隨信行」。這裏的「隨信行」,單看字詞表面,很容易誤會。事實上,佛法的「正信」,最少都是出自「思惟」而來的,或者是「內觀實修」,而並非出自「faith」(信念或個人信仰)。而「隨法行」是已經在「內觀實修」上邁進或有所進展的人。實修而有所得的智慧體驗,再加上深刻的「佛法思惟」,就是經文所形容的「於五法增上智慧,審諦堪忍」。「隨法行」應該是比「隨信行」更進一步的佛法修行程度。

ps:綜合巴利英譯而作上述的詮釋,不知道法友們的意見如何?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34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4-11-24, 01:09

leeyc2 寫:
摩訶男。聖弟子信於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於五法增上智慧。審諦堪忍。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隨法行。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信於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乃至五法少慧。審諦堪忍。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隨信行
這篇經文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為什麼「隨法行」與「隨信行」可以不墮惡趣的原因?這是一個滿值得思考的問題。

常見的佛法理論都有提到:臨終之際,決定未來受生的方向是生於善道或墮於惡趣,一般都是由接近臨終時生起的「善惡念頭」來決定未來受生的善惡道的趨勢。但「隨法行」與「隨信法」人,最低程度都是對於佛法具有深刻的認識,在生活中也會習慣性思惟佛法的人,這樣子的佛法心念思惟習慣,可以有效地障阻惡念的生起,自然就不會墮於惡趣。

頭像
leeyc2
文章: 54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leeyc2 » 2004-11-24, 02:05

peacecila 寫:
「五法少慧」中的「慧」,應該不是「審諦堪忍」,而是指「內觀智慧」(實際的內觀體驗而得到的智慧),雖然,「五法少慧」,但由於「審諦堪忍」(時時刻刻地思惟佛法而對佛法生起正確的認識),不墮惡趣,這是「隨信行」...
SLAKE居士[初果]一書中149頁引SN55.24,說明隨法行的所謂増上智慧,審諦堪忍的含意,最後是:And the teachings proclaimed by the Buddha are accepted by him after being pondered to a sufficient degree with wisdom

查了書後發現,不論隨法行.隨信行都提到:He is not one of joyous wisdom,nor of swift wisdom 這我不大懂,..但可以與知道紅色那一行的wisdom是不同的

頭像
leeyc2
文章: 54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leeyc2 » 2004-11-24, 03:13

原來是在談[見審諦忍]或.[審諦堪忍]是怎麼回事,...但順便提一下剛從SN55.24看到不懂但仍算有趣的事:joyous wisdom, swift wisdom 似乎要到阿那含的程度才有...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