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一○二四經,想請教這一經英譯相應部的經號?

本專區以《雜阿含經》與《相應部》經文內容的比較研究為主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雜阿含一○二四經,想請教這一經英譯相應部的經號?

文章 freshman » 2007-03-22, 06:08

或者其它相關的經文.

(一○二四)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
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濕波誓住東園鹿
母講堂。身遭重病。極生苦患。尊者富鄰尼
瞻視供給。如前跋迦梨修多羅廣說。謂說三
受。乃至轉增無損。佛告阿濕波誓。汝莫變
悔。阿濕波誓白佛言。世尊。我實有變悔。佛
告阿濕波誓。汝得無破戒耶。阿濕波誓白
佛言。世尊。我不破戒。佛告阿濕波誓。汝不
破戒。何為變悔。阿濕波誓白佛言。世尊。我
先未病時。得身息樂正受多修習。我於今
日不復能得入彼三昧。我作是思惟。將
無退失是三昧耶。佛告阿濕波誓。我今問
汝。隨意答我。阿濕波誓。汝見色即是我.異
我.相在不。阿濕波誓白佛言。不也。世尊。復
問。汝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不。阿濕
波誓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阿濕波誓。汝
既不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見受.想.行.識
是我.異我.相在。何故變悔。阿濕波誓白佛言。
世尊。不正思惟故。佛告阿濕波誓。若沙門.
婆羅門三昧堅固。三昧平等。若不得入彼
三昧。不應作念。我於三昧退減。若復聖弟
子不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見受.想.行.識
是我.異我.相在。但當作是覺知。貪欲永盡無
餘。瞋恚.愚癡永盡無餘。貪.恚.癡永盡無餘已。
一切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
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
受後有。佛說是法時。尊者阿濕波誓不起
諸漏。心得解脫。歡喜踊悅。歡喜踊悅故。身
病即除。佛說此經。令尊者阿濕波誓歡喜
隨喜已。從坐起而去。差摩迦修多羅如五
受陰處說
(<<阿含部2>>p.267.2 ~ p.267.3):roll:
多謝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7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7-03-22, 06:52

SN22:88

討論區有對照表可查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t=34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03-23, 06:20

謝謝法友提供的對照表。找不到SN22.88只找到南傳漢譯。兩相對比,差異不小。有些重要的問題看不出來了。

[八八] 阿濕波誓
  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園。
  其時,具壽阿濕波誓住迦葉園,患重疾病甚是痛苦。
  時,具壽阿濕波誓告諸侍者曰:“友等!詣世尊之住處。詣而以我語頭面頂禮世尊之足而白言:“大德!阿濕波誓比丘,重患疾病甚是痛苦。彼以頭面頂禮世尊之足。”複如是白言:“大德世尊!願哀愍故,來阿濕波誓比丘之處。””
  “唯唯,友!”彼諸比丘!應諾具壽阿濕波誓,則往世尊之住處。詣而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坐一面之彼諸比丘白世尊言:“大德!阿濕波誓比丘,疾病……乃至……大德世尊!願哀愍故,請來阿濕波誓之處。”
   世尊默然而聽許。
  時,世尊暮時,從宴默起,往具壽阿濕波誓之處。
  具壽阿濕波誓,遙見世尊之來,見而起床。
  時,世尊言具壽阿濕波誓曰:“止止!阿濕波誓,勿起床,此處有設座,我坐此處。”
  世尊坐于設座。坐而世尊言于具壽阿濕波誓曰:“阿濕波誓!堪忍否?足否?……乃至……知損失,而不知增長否?”
  “大德!不堪忍……乃至……知增長而不知損失。”
  “阿濕波誓!有少分之惡作否?有少分之追悔否?”“大德!實不少惡作,不少追悔。”
  “阿濕波誓!汝于自戒有所責否?”“大德!我于自戒無所責。”
  “阿濕波誓!若汝于自戒無所責者,有何惡作?有何追悔?”“大德!我前未病時,住于止身行,今不能獲得三昧。大德!我3不能獲得三昧,如是思惟:“我豈無退失4耶?””
  “阿濕波誓!沙門、婆羅門,三昧堅固、三昧平等者,若不獲得三昧則如是思惟:“我豈無退失耶?””
  “阿濕波誓!汝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大德!是無常……乃至……”
  識……乃至……
   是故于此處……乃至……
  作如是觀,……知不再受後有。
  彼若感受樂受者,知是無常,知非所耽著,知非所歡喜。感受苦受者,如是無常,知非所耽著,知非所歡喜。感不苦不樂受者,知是無常……知非所歡喜。
  彼若感受樂受者,則感受離系。感受苦受者,則感受離系。感受不苦不樂受者,則感受離系。
  彼感受身以邊際為受,而知感受身以邊際為受。感受命以邊際為受,而知感受命以邊際為受。身壞、命終之後,于此處知一切之受,非所歡喜而清涼。
  “阿濕波誓!譬如油炷,緣油燈而燃。彼油性盡時,食無而消。阿濕波誓!如是比丘,感受身以邊際為受,而知感受身以邊際為受。感受命以邊際為受,而知感受命以邊際為受。身壞、命盡後,于此處知一切受,非所歡喜而清涼。”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十七(大正藏二、二六七b)。
   2 “前我未”。原本pubbe……gelannam(由暹羅本gelanhe改為pubbe……gelanna)。
   3 “我”原本so tam 由暹羅本so'ham 改之。
   4 “退失”原注由“教之過失”漢譯雲“由三昧退失。”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03-23, 19:27

阿濕波誓尊者“不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見受.想.行.識
是我.異我.相在。”他應該是初果以上的聖弟子了。

但是,他由于重病而退失了禅定,從而有所“變悔”。

這似乎說明,初果以上的聖弟子也會有“變悔”和“不正思維”。准此,初果以上的聖弟子得到佛陀的受記(或印證)在原始佛教時期就是很正常且很普遍的。當然,這也不是一定必要的。

同時,初果以上的聖弟子在“不正思維”時,可能(一定?)會說一些不合乎正法的話,我們也不應該僅僅依此就能輕率地判定他未見道。更何況,去佛太遠,很多語言、文字的概念和內涵都已經起了很大的變化,即使是同一個詞,也會有很不同的意趣,特別是當他討論到很難表達的甚深法義之時。 :(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34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7-03-25, 06:27

這經文是說「阿濕波誓」因為生病的緣故退失禪定,但他誤會自己的修行退失了。佛陀就問他:「你有破戒嗎?誤以為五蘊是我嗎?」「阿濕波誓」回答:「都沒有。」佛陀就反問:「那麼你為什麼會誤會自己退失了?」「阿濕波誓」反應還算靈敏,知道佛陀在點醒他有關於佛法修行的重心所在,他也瞭解了佛陀提問的意思,所以就老實回答說:「是自己(先前)想錯了。」

當然,這篇經文的確疑點很多,其他某些經文顯示某些人不清楚自己是否證果?也有某些人對禪定與果證之間的關連性有所誤會,因為生病退失了禪定,心境有些變化,不像以前那麼地清淨寧和了,就誤以為自己退失了修行,這都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佛陀的處理方法也很實在,不作無謂而多餘的討論,就挑重點問這些生病的僧人:「你認為五蘊是我嗎?」

雜阿含經這些有關於「生病」比丘的經文,其實,很能彰顯佛陀對一位生病比丘的關心之處:「你認為五蘊是我嗎?」如果,比丘回答:「不認為。」那麼比丘的生死就不是這麼重要了。既然「五蘊非我」,那麼「何來生死之憂?」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10-09, 15:37

freshman 寫:謝謝法友提供的對照表。找不到SN22.88只找到南傳漢譯。兩相對比,差異不小。有些重要的問題看不出來了。
現在看來,這篇經文的漢語翻譯可以說是滴水不漏,末學真是衷心佩服。其中的原因恕我不能詳細表達,只是在此表明一下自己的心跡,以示標記。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10-09, 18:22

sorry, 沒有說清楚。

我是推崇漢傳《雜阿含一○二四經》。 :D

頭像
leeyc2
文章: 54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leeyc2 » 2012-10-18, 14:54

freshman 寫:“大德!我前未病時,住于止身行,今不能獲得三昧。大德!我3不能獲得三昧,如是思惟:“我豈無退失4耶?””
  “阿濕波誓!沙門、婆羅門,三昧堅固、三昧平等者,若不獲得三昧則如是思惟:“我豈無退失耶?””  “阿濕波誓!汝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大德!是無常……乃至……”
菩提尊者SN22.88部分英譯
”Formerly,venerable sir,when I was ill I kept on tranquillizing the bodily formations,but[now] I do not obtain concentration. As I do not obtain concentration,it occurs to me:’Let me not fall away!”

Those ascetics and brahmins, Assaji,who regard concentration as the essence and identify concentration with asceticism, failing to obtain concentration, might think,’Let us not fall away!”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2-10-19, 02:10

Formerly,venerable sir,when I was ill 是否是when I was not ill?按照上下文應該是when I was not ill。

再有,who regard concentration as the essence and identify concentration with asceticism,這句話不好理解。可不可以找到其他人翻譯的參考一下?比如說潭尼沙羅比丘的翻譯?

對不起,我這裏的資料只有互連網.這是我唯一可以看到的資料. :cry:

頭像
leeyc2
文章: 54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leeyc2 » 2012-10-19, 08:34

freshman 寫:Formerly,venerable sir,when I was ill 是否是when I was not ill?按照上下文應該是when I was not ill。

再有,who regard concentration as the essence and identify concentration with asceticism,這句話不好理解。
確定是when I was ill 沒錯,而who regard concentration as the essence and identify concentration with asceticism 這句,我查了緬宗部的版本是:who regard concentration as the essence and equate concentration with bhikkhuhood

目前沒見到譚尼沙羅尊者SN22.88的版本,或者先參考莊春江先生的中文翻譯吧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1024.htm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