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434 筆資料符合您搜尋的條件

leeyc2
2013-05-20, 20:00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b]原始佛教與大乘信仰的差異[/b]
回覆: 149
觀看: 138050

很謝謝師兄兩次的回覆!但我目前的理解尚未十分成熟,沒法多說,但是我認為好的哲學程度對理解佛法的確能有所助益..

ps這兩天正開始學習親身全天照顧我生病的88歲老父,新手上路格外疲憊,但看到師兄的珠玉簡語,忍不住找空檔提問,希望您上帖的探究能延續下去,thanks a lot!
leeyc2
2013-05-20, 00:14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b]原始佛教與大乘信仰的差異[/b]
回覆: 149
觀看: 138050

upasaka 寫:花要被見,非得等到櫻花開花時節不可。日落要被見,非得等到日落時分不可。法被見則不必等待時節。在諸多提到「不待時節」經文裡《雜阿含215經》(SN 35.70)是比較特殊的一經。佛陀提到日常生活中「現法、......、緣自覺知」的事例,不待時節的意思應該是指立即性。
以前最早接觸到[不待時]碰巧就是看雜阿含215經(SN 35.70),所以就自然而然接受了師兄所說立即性(immediate~菩提尊者英譯)的解釋,想請教師兄,您能否針對紅色的那段再作進一步的說明或引申?謝謝
leeyc2
2013-05-10, 01:14
版面: 《雜阿含經》Vs《相應部》專區
主題: 雜阿含一○四經
回覆: 73
觀看: 144821

這裡的主要重點應該是在:包含佛陀在內的漏盡阿羅漢都已經完全沒有渴愛.執取,而並非關於色.受等等是否是所謂[不變的實體?]等等問題..~供參考 ps1[雜阿含122經](節錄)..「世尊!所謂眾生者,云何名為眾生」?佛告羅陀:「於色染著纏綿,名曰眾生;於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眾生」。 ps2[SN23.2] As he was sitting there he said to the Blessed One: "'A being,' lord. 'A being,' it's said. To what extent is one said to be 'a being' ?" "Any ...
leeyc2
2013-05-01, 11:58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初果聖者能否體驗涅磐?
回覆: 154
觀看: 158023

wong2013 寫:...佛陀明確教導我們,要在所有身心活動上徹知無常的本質。因此,要瞭解正知這個詞,我們將之翻譯成:「時時徹知無常」。這種譯法能更完整傳達佛陀用詞的精義。
朋友,引用他人大段文章是否該註明出處呢?
leeyc2
2013-04-30, 11:25
版面: 《雜阿含經》Vs《相應部》專區
主題: 相應部SN47:40
回覆: 3
觀看: 26773

There is the case where a monk remains focused on the phenomenon of origination with regard to the body, remains focused on the phenomenon of passing away with regard to the body, remains focused on the phenomenon of origination & passing away with regard to the body 菩提尊者相應部英譯p1659譯文是Here,bhikkhus,...
leeyc2
2013-04-25, 23:55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初果聖者能否體驗涅磐?
回覆: 154
觀看: 158023

wong2013 寫:..
當你看時,就只是看,當你聽時,就只是聽;當你嗅、嚐、觸時,就只是嗅、嚐、觸;當你認知時,就只是認知。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時不要有價值判斷,也不要有因循舊習的分別心。..
這應是出自Bahiya經,也是提倡內觀禪法的老師可能引用的一段經文,有的老師更依此強調所謂的bare attention,但我懷疑這段經文是否適合做為一般初學者修習正念samma sati 的準則?譚尼沙羅尊者和阿姜布拉姆(Ajahn Brahm)都有相關的評論,可參考.

ps雜阿含312經SN35.95有類似的文句
leeyc2
2012-12-16, 09:11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談談『anatta』
回覆: 13
觀看: 15792

Re: 談談『anatta』

leeyc2 寫:
TrueFour1 寫: 有這麼多經都在闡明『非我』anatta,為何坦尼沙羅 視而不見

而卻只以─「......然而查一查巴利經典——現存最早記載佛陀言教的文獻——其中根本找不到相關論述。實際上只有一處,佛陀被當面直問: “我”是否存在,他卻拒絕作答。 後來有人求解其因,他說,認定有我、無我觀念之任一,皆落入極端妄見,不可能走上佛法修持之道。因此,該問題應予放下。......」─ SN44-8經來做說明!?
你根據什麼說譚尼沙羅尊者視而不見?又是對什麼視而不見?(提醒你,文章是你引的)
你還是堅持說譚尼沙羅尊者視而不見?是不是?
leeyc2
2012-12-13, 14:07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談談『anatta』
回覆: 13
觀看: 15792

Re: 談談『anatta』

TrueFour1 寫: 有這麼多經都在闡明『非我』anatta,為何坦尼沙羅 視而不見

而卻只以─「......然而查一查巴利經典——現存最早記載佛陀言教的文獻——其中根本找不到相關論述。實際上只有一處,佛陀被當面直問: “我”是否存在,他卻拒絕作答。 後來有人求解其因,他說,認定有我、無我觀念之任一,皆落入極端妄見,不可能走上佛法修持之道。因此,該問題應予放下。......」─ SN44-8經來做說明!?
你根據什麼說譚尼沙羅尊者視而不見?又是對什麼視而不見?(提醒你,文章是你引的)
leeyc2
2012-12-11, 10:01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用火焰的熄滅來比喻涅槃等等,這個火焰代表什莫?
回覆: 31
觀看: 39678

其實,我們用到比喻(以甲喻乙)時,不要忘了一事,就是甲和乙終究是兩回事,主要是能利用比喻以方便理解我們想弄清楚的東西 從經上關於火的比喻,其涵義也不只一種,某幾經的涵義也可能不同於其他幾經 例如雜阿含286經 譬如載樵十束、二十束、三十束、四十束、五十束、百束、千束、百千束,積聚燒然,作大火聚 ,若復有人增其乾草、樵薪,諸比丘!於意云何?此火相續,長夜熾然不 ?」   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如是,諸 比丘!於所取法味著、顧念、心縛著,增其愛 ;愛緣取,取緣有,……乃至純大苦聚集。   諸比丘!若 彼火聚熾然,不增樵草,諸比丘!於意云何?彼火當滅不?」   答言:「如是,世尊!」 ...